第84頁
“不,我能行。”
“你確定嗎?”
“上車吧,我實在受不了和那老東西單獨待在車裡了。”
他上了車,關上門。基婭拉調轉車頭,重新開上公路。片刻後,他們向北疾駛,進入了喀爾巴阡山脈。
歷時半個小時,他們才抵達布爾諾,又過了一個小時,才到俄斯特拉發。其間加百列兩次打開隔艙門,查看拉德克。將近八點鐘他們才來到波蘭邊境。這一次沒有安檢,沒有排隊,只有一隻手從磚牆窗口裡伸出來,示意他們過境。
加百列爬到車後,將拉德克從隔艙里拽出來。接著他拉開儲物抽屜,取出注射器。這一支裝滿了弱劑量的興奮劑,強度僅夠使他恢復知覺。加百列將針頭刺入拉德克的胳膊,推入藥劑,隨即拔出,在創口塗上酒精。拉德克慢慢睜開眼睛。他查看了一番四周,然後將目光落在加百列臉上。
“艾隆?”他隔著氧氣罩嘟囔著。
加百列慢慢地點點頭。
“你要帶我去哪裡?”
加百列什麼也沒說。
“我要死了嗎?”他問道,然而還不等加百列答話,他已經失去了知覺。
37
東部波蘭
清醒與昏迷之間的阻隔,猶如一道幕布,隔著它,他可以任意出入。他不知道在這道幕布內外穿行了多少次。時間,猶如他的漫長生命,已經不再歸他掌管。他在維也納美麗的寓所,似乎是別人的,坐落在另一個人的城市裡。他對以色列人大聲喊出自己真名實姓的那一刻,有些事情發生了改變。此時路德維格·沃格爾對他來說就像個陌生人,像一個與他相識但多年未見過的人。他又變回了拉德克。不幸的是,時間並未善待他。英挺的黑衣男子如今變成了弱小、軟癱的階下囚。
猶太人把他留在了摺疊床上。他的雙手和雙腳腳踝被銀色包裝膠帶縛住,身體被皮帶綁定,猶如一個精神病人。他的雙手手腕成了清醒和昏迷之間的一道門戶。他的手腕只能轉到某個角度為止,再多一點膠帶就會將他的皮肉勒疼。他有時候會從幕布後走出來,回到現實王國。做夢?把這些景象稱作夢,合適嗎?不,它們太真切了,太清晰了。它們是記憶,他控制不了它們。他所能做的,只能用猶太人的膠帶紙勒痛自己,如此才能使它們中斷片刻。
他的臉離窗戶不遠,玻璃尚能透光。醒來的時候,他可以看見沒有盡頭的黑色鄉村,黑暗中沉睡的村莊。他還能讀出路牌上的地名,不過用不著路牌他也知道他在哪裡。曾經,在另外一段人生里,他曾經統治著這片土地上的夜晚。他記得這條路:達克瑙、祖科瓦、納洛爾……他還說得出下一個村莊的名字,不用等它掠過窗前:貝爾澤克……
他閉上眼睛。為何是現在呢,在過去這麼多年後?戰爭過去後,一直沒有人格外關注這位在烏克蘭服過役的黨衛軍軍官——當然,除了俄國人。曾幾何時,他的名字浮出水面,有人發現了他同萬湖會議之間的聯繫,那時候,格倫將軍安排了他的逃生和隱匿。他的舊日生涯就此藏在了身後。他獲得了上帝、教會甚至是敵人的原諒,他們都熱切地向他開啟方便之門,因為他們感到了猶太-布爾什維克的威脅。各國政府很快便不再熱衷於起訴那些所謂的戰爭罪犯。西蒙·維森塔爾[1]是個業餘選手,只會盯著艾希曼和門格勒這樣的大魚,無意之間卻幫了像他這樣的小魚,讓他們有機會找到避難所。當時出現過一次嚴重的危機。二十世紀七十年代中期有一名美國記者,當然,又是猶太人,來到維也納,問了過多的問題。在南下前往薩爾茨堡的路上,記者一頭栽進了峽谷里,威脅就此消除了。拉德克下手的時候絲毫沒有猶豫。也許當初他一覺察到麻煩的苗頭,就該立即將麥克斯·克萊恩也扔進峽谷。當天他就在中央咖啡館注意到克萊恩了,接下來的幾天也一直發現此人不太對勁。他的直覺告訴他有麻煩。可他猶豫了。接著克萊恩把自己的故事告訴了猶太人拉馮,到那會兒已經太晚了。
他再次穿過幕布。他來到了柏林,坐在了蓋世太保頭目、集團長海因里希·繆勒的辦公室里。繆勒剔了剔牙齒間的午餐,向他揮舞著一封來自外國事務辦公室的信。那是1942年。
“有關東部行動的傳言似乎已經傳到了敵人那裡。瓦爾特高地區有一個地方也出現了問題。有人投訴說出現了某種污染。”
“我可否問一個直接的問題,集團長先生?即便傳言傳到了西邊,那又怎麼樣呢?誰又會相信這種事情是真的呢?”
“謠言是一回事,埃瑞克。要是有證據就完全不同了。”
“誰能發現得了證據?愚蠢的波蘭人?斜眼角的烏克蘭污水工人?”
“也許是那些叫伊萬的傢伙。”
“俄國人?他們怎麼可能……”
繆勒舉起一隻泥水匠的手。打住,討論停止。隨即他就明白了。元首在俄國的戰事不如預計的順利。東方的勝利再也不是確定無疑的事情了。
繆勒一欠身:“我真想送你去地獄,埃瑞克。我真想把你這張日耳曼人的臉塞進糞堆里,讓你再也見不到天日。”
“我該如何報答您的厚愛呢,集團長先生?”
“你確定嗎?”
“上車吧,我實在受不了和那老東西單獨待在車裡了。”
他上了車,關上門。基婭拉調轉車頭,重新開上公路。片刻後,他們向北疾駛,進入了喀爾巴阡山脈。
歷時半個小時,他們才抵達布爾諾,又過了一個小時,才到俄斯特拉發。其間加百列兩次打開隔艙門,查看拉德克。將近八點鐘他們才來到波蘭邊境。這一次沒有安檢,沒有排隊,只有一隻手從磚牆窗口裡伸出來,示意他們過境。
加百列爬到車後,將拉德克從隔艙里拽出來。接著他拉開儲物抽屜,取出注射器。這一支裝滿了弱劑量的興奮劑,強度僅夠使他恢復知覺。加百列將針頭刺入拉德克的胳膊,推入藥劑,隨即拔出,在創口塗上酒精。拉德克慢慢睜開眼睛。他查看了一番四周,然後將目光落在加百列臉上。
“艾隆?”他隔著氧氣罩嘟囔著。
加百列慢慢地點點頭。
“你要帶我去哪裡?”
加百列什麼也沒說。
“我要死了嗎?”他問道,然而還不等加百列答話,他已經失去了知覺。
37
東部波蘭
清醒與昏迷之間的阻隔,猶如一道幕布,隔著它,他可以任意出入。他不知道在這道幕布內外穿行了多少次。時間,猶如他的漫長生命,已經不再歸他掌管。他在維也納美麗的寓所,似乎是別人的,坐落在另一個人的城市裡。他對以色列人大聲喊出自己真名實姓的那一刻,有些事情發生了改變。此時路德維格·沃格爾對他來說就像個陌生人,像一個與他相識但多年未見過的人。他又變回了拉德克。不幸的是,時間並未善待他。英挺的黑衣男子如今變成了弱小、軟癱的階下囚。
猶太人把他留在了摺疊床上。他的雙手和雙腳腳踝被銀色包裝膠帶縛住,身體被皮帶綁定,猶如一個精神病人。他的雙手手腕成了清醒和昏迷之間的一道門戶。他的手腕只能轉到某個角度為止,再多一點膠帶就會將他的皮肉勒疼。他有時候會從幕布後走出來,回到現實王國。做夢?把這些景象稱作夢,合適嗎?不,它們太真切了,太清晰了。它們是記憶,他控制不了它們。他所能做的,只能用猶太人的膠帶紙勒痛自己,如此才能使它們中斷片刻。
他的臉離窗戶不遠,玻璃尚能透光。醒來的時候,他可以看見沒有盡頭的黑色鄉村,黑暗中沉睡的村莊。他還能讀出路牌上的地名,不過用不著路牌他也知道他在哪裡。曾經,在另外一段人生里,他曾經統治著這片土地上的夜晚。他記得這條路:達克瑙、祖科瓦、納洛爾……他還說得出下一個村莊的名字,不用等它掠過窗前:貝爾澤克……
他閉上眼睛。為何是現在呢,在過去這麼多年後?戰爭過去後,一直沒有人格外關注這位在烏克蘭服過役的黨衛軍軍官——當然,除了俄國人。曾幾何時,他的名字浮出水面,有人發現了他同萬湖會議之間的聯繫,那時候,格倫將軍安排了他的逃生和隱匿。他的舊日生涯就此藏在了身後。他獲得了上帝、教會甚至是敵人的原諒,他們都熱切地向他開啟方便之門,因為他們感到了猶太-布爾什維克的威脅。各國政府很快便不再熱衷於起訴那些所謂的戰爭罪犯。西蒙·維森塔爾[1]是個業餘選手,只會盯著艾希曼和門格勒這樣的大魚,無意之間卻幫了像他這樣的小魚,讓他們有機會找到避難所。當時出現過一次嚴重的危機。二十世紀七十年代中期有一名美國記者,當然,又是猶太人,來到維也納,問了過多的問題。在南下前往薩爾茨堡的路上,記者一頭栽進了峽谷里,威脅就此消除了。拉德克下手的時候絲毫沒有猶豫。也許當初他一覺察到麻煩的苗頭,就該立即將麥克斯·克萊恩也扔進峽谷。當天他就在中央咖啡館注意到克萊恩了,接下來的幾天也一直發現此人不太對勁。他的直覺告訴他有麻煩。可他猶豫了。接著克萊恩把自己的故事告訴了猶太人拉馮,到那會兒已經太晚了。
他再次穿過幕布。他來到了柏林,坐在了蓋世太保頭目、集團長海因里希·繆勒的辦公室里。繆勒剔了剔牙齒間的午餐,向他揮舞著一封來自外國事務辦公室的信。那是1942年。
“有關東部行動的傳言似乎已經傳到了敵人那裡。瓦爾特高地區有一個地方也出現了問題。有人投訴說出現了某種污染。”
“我可否問一個直接的問題,集團長先生?即便傳言傳到了西邊,那又怎麼樣呢?誰又會相信這種事情是真的呢?”
“謠言是一回事,埃瑞克。要是有證據就完全不同了。”
“誰能發現得了證據?愚蠢的波蘭人?斜眼角的烏克蘭污水工人?”
“也許是那些叫伊萬的傢伙。”
“俄國人?他們怎麼可能……”
繆勒舉起一隻泥水匠的手。打住,討論停止。隨即他就明白了。元首在俄國的戰事不如預計的順利。東方的勝利再也不是確定無疑的事情了。
繆勒一欠身:“我真想送你去地獄,埃瑞克。我真想把你這張日耳曼人的臉塞進糞堆里,讓你再也見不到天日。”
“我該如何報答您的厚愛呢,集團長先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