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9頁
病重的斯文·赫定,因為在荒野與“天邊來客”意外相逢,強打起精神,去駝隊作客。在《亞洲腹地探險八年》中,他這樣寫道:
在漢人駝隊的一座帳篷里,我們受到了這些夫役們非常友好的接待。只見四五個人正坐在那裡聊天,嘴裡叼著大長菸袋;還有6個人蜷縮在羊皮墊子上睡覺,那姿勢更是千奇百怪。他們鼾聲如雷,時而從羊皮褥子深處還傳來幾聲奇異的怪響。幾個人把我們迎到帳篷橫頭的主位坐下,地下鋪著幾個氈墊供人坐;在帳篷杆的旁邊,立著一對矮小的木箱,它的邊上,一個鐵盆圈裡正燃著一堆火,火上坐著一把壺,另外有幾把茶壺也在火邊上燒著,裡面的水已開了。中間的大水壺裡正煮著麵條子,那是一種條狀的、用面製成的食品。中國人聲音很大地吞喝著這種麵條湯,那幾個睡覺的也被叫起來吃飯;他們吃的還有烙餅,那是一種麵包似的食品。在他們的食譜上還有一種吃食是牛肉,這都是在額濟納買的。我們這些客人也被奉上了熱茶。這些普通的漢族商人通常給人的印象是風趣、友好、招人喜愛,他們對待客人總是一樣的熱情、客氣。他們邊聊邊笑,自得其樂;從沒有人見過他們憂愁鬱悶的樣子。但是他們說,他們一個月賺的錢還不足5塊,還要沒日沒夜地跋涉於這亞洲的荒漠之中。白天,他們有許多苦力活要干,因此他們只能在夜裡走路。
吃完飯,他們又叼起了大長菸袋,點著了火。他們在盡最大的力氣回答著我們所問的所有問題,一個人講時,另一個在旁邊還不時地糾正著。
與缺糧(他們已經開始宰殺寶貴駱駝充飢了)、苦寒相比,更大的問題是斯文·赫定突然身患重病。
1927年12月10日,考察團在位於布爾根布魯克(公駝泉)的第72號營地休整一天。
上午,斯文·赫定先請隨團醫生赫默爾為自己作了嚴格的診斷。結論是:赫定身患嚴重的膽結石。最好臥床一個月。在此期間不宜騎乘駱駝、馬匹,步行的振動也會致使病情加重。午飯後,赫定請考察團中方團長徐炳昶教授來到自己的帳篷。交談是推心置腹的,可也是艱難的。他們都知道,在布爾根布魯克不能久留。這個地名的來歷是曾經有人在此放牧過3歲公駝,可這就是它最“輝煌”的“歷史”。當地微鹹的水和柴草只能維持考察團使用兩天。而在那樣的時期,在那樣的地點,除了上帝,他們能夠依靠的則只有自己了。突然,有人闖入帳篷,報告了一個好消息。剛剛抵達的一支從外蒙古三音諾顏部返回的安西商隊帶來了考察團瑞典地質學家艾利克·那林的信。
那林和他的分隊已經到達謝別斯廷,並找到了那個著名的、傳說之中的泉水,在那兒不但水源豐沛,而且柴草足夠。這個救命的水源地離開72號營地只有3天路程。
——哦,謝別斯廷!真有這個傳說中的“仙境”!讀過字跡潦草的信,徐炳昶教授鬆了一口氣,提出:明天一早立即拔營,前往謝別斯廷地方。考察團在謝別斯廷補充了飲水後,馬上動身循古道前往哈密。他們將在哈密會合。經過考慮,赫定同意了。
斯文·赫定強忍著劇烈疼痛,堅持在途中繪圖、寫筆記。徐炳昶教授走在隊伍前方。他不時停下來等候赫定。在日記中,徐教授寫道:赫定一路非常疲乏,最厲害時要靠打嗎啡針來緩解疼痛,“但他的精神剛覺恢復,即又起看分度器作路(線)圖。他這樣的精神,真令人慨嘆不已”。這時,徐炳昶後悔沒有勸阻赫定在布爾根布魯克多休息幾天。在遠赴謝別斯廷途中毫無水草補充,他們成了過河卒,除了前進,前進,沒有別的選擇。
……中途營地的炊煙遙遙在望。斯文·赫定感到,在自己長達三四十年的探險生涯中從沒有像今天這樣渴望抵達宿營地。
在74號營地,考察團與前來迎候的的那林相逢。那林證實,74號營地離開謝別斯廷只有區區50華里。但赫定已經堅持不下來了。醫生說,赫定不能再騎乘或步行,否則有生命危險。
“不讓走路又不准騎駱駝,在這荒涼世界上我又如何到得了謝別斯廷呢?”赫定絕望地寫道。這個編號為74號的無名營地無水無草,是兵家所謂的“絕地”,必須放棄。是呀,既然赫定不能騎乘,也不能步行,這最後的50華里怎麼辦?
徐炳昶教授建議作一個類似爬犁的東西,赫定半躺在其上,由最壯碩的駱駝拖拉。但遭到了反對。這東西在冰雪上是可行的,然而在布滿礫石的戈壁,沒有多久就得散架。後勤主管、瑞典人拉爾生則提議:可以在四峰駱駝之間拉起一個懸空的軟床,作為赫定的臥室。是斯文·赫定自己否定了這個設想。他當然知道,再老實的駱駝也不可能保持平衡,聽話地扯著軟床上路。
第二天的行程中,已經不能行動的赫定躺在一副擔架上行進在隊伍中間。擔架由四個外籍考察團團員抬著徒步前進。另外四個等著替換。赫定謝絕了中國團員的好意,他不同意由中國團員抬擔架。
《黑戈壁》十四(4)
在筆記中,斯文·赫定寫道:幾天以來,由於駱駝狀況越來越差,還得馱載物資,便要求團員們儘可能步行。“全體中國籍團員主動將這一困難承擔起來,一直徒步走過了風戈壁。他們沒有任何怨言。他們以優良的素質,分擔了額外的‘負重’。”他不願意使自己成為“負擔”。實際上,從進入風戈壁以來,每天都有一兩峰不堪重負的駱駝臥下便再也起不來了。而倒斃者的負載正一點一滴地增加到了仍然在負重前行的駱駝雙峰之間。
在漢人駝隊的一座帳篷里,我們受到了這些夫役們非常友好的接待。只見四五個人正坐在那裡聊天,嘴裡叼著大長菸袋;還有6個人蜷縮在羊皮墊子上睡覺,那姿勢更是千奇百怪。他們鼾聲如雷,時而從羊皮褥子深處還傳來幾聲奇異的怪響。幾個人把我們迎到帳篷橫頭的主位坐下,地下鋪著幾個氈墊供人坐;在帳篷杆的旁邊,立著一對矮小的木箱,它的邊上,一個鐵盆圈裡正燃著一堆火,火上坐著一把壺,另外有幾把茶壺也在火邊上燒著,裡面的水已開了。中間的大水壺裡正煮著麵條子,那是一種條狀的、用面製成的食品。中國人聲音很大地吞喝著這種麵條湯,那幾個睡覺的也被叫起來吃飯;他們吃的還有烙餅,那是一種麵包似的食品。在他們的食譜上還有一種吃食是牛肉,這都是在額濟納買的。我們這些客人也被奉上了熱茶。這些普通的漢族商人通常給人的印象是風趣、友好、招人喜愛,他們對待客人總是一樣的熱情、客氣。他們邊聊邊笑,自得其樂;從沒有人見過他們憂愁鬱悶的樣子。但是他們說,他們一個月賺的錢還不足5塊,還要沒日沒夜地跋涉於這亞洲的荒漠之中。白天,他們有許多苦力活要干,因此他們只能在夜裡走路。
吃完飯,他們又叼起了大長菸袋,點著了火。他們在盡最大的力氣回答著我們所問的所有問題,一個人講時,另一個在旁邊還不時地糾正著。
與缺糧(他們已經開始宰殺寶貴駱駝充飢了)、苦寒相比,更大的問題是斯文·赫定突然身患重病。
1927年12月10日,考察團在位於布爾根布魯克(公駝泉)的第72號營地休整一天。
上午,斯文·赫定先請隨團醫生赫默爾為自己作了嚴格的診斷。結論是:赫定身患嚴重的膽結石。最好臥床一個月。在此期間不宜騎乘駱駝、馬匹,步行的振動也會致使病情加重。午飯後,赫定請考察團中方團長徐炳昶教授來到自己的帳篷。交談是推心置腹的,可也是艱難的。他們都知道,在布爾根布魯克不能久留。這個地名的來歷是曾經有人在此放牧過3歲公駝,可這就是它最“輝煌”的“歷史”。當地微鹹的水和柴草只能維持考察團使用兩天。而在那樣的時期,在那樣的地點,除了上帝,他們能夠依靠的則只有自己了。突然,有人闖入帳篷,報告了一個好消息。剛剛抵達的一支從外蒙古三音諾顏部返回的安西商隊帶來了考察團瑞典地質學家艾利克·那林的信。
那林和他的分隊已經到達謝別斯廷,並找到了那個著名的、傳說之中的泉水,在那兒不但水源豐沛,而且柴草足夠。這個救命的水源地離開72號營地只有3天路程。
——哦,謝別斯廷!真有這個傳說中的“仙境”!讀過字跡潦草的信,徐炳昶教授鬆了一口氣,提出:明天一早立即拔營,前往謝別斯廷地方。考察團在謝別斯廷補充了飲水後,馬上動身循古道前往哈密。他們將在哈密會合。經過考慮,赫定同意了。
斯文·赫定強忍著劇烈疼痛,堅持在途中繪圖、寫筆記。徐炳昶教授走在隊伍前方。他不時停下來等候赫定。在日記中,徐教授寫道:赫定一路非常疲乏,最厲害時要靠打嗎啡針來緩解疼痛,“但他的精神剛覺恢復,即又起看分度器作路(線)圖。他這樣的精神,真令人慨嘆不已”。這時,徐炳昶後悔沒有勸阻赫定在布爾根布魯克多休息幾天。在遠赴謝別斯廷途中毫無水草補充,他們成了過河卒,除了前進,前進,沒有別的選擇。
……中途營地的炊煙遙遙在望。斯文·赫定感到,在自己長達三四十年的探險生涯中從沒有像今天這樣渴望抵達宿營地。
在74號營地,考察團與前來迎候的的那林相逢。那林證實,74號營地離開謝別斯廷只有區區50華里。但赫定已經堅持不下來了。醫生說,赫定不能再騎乘或步行,否則有生命危險。
“不讓走路又不准騎駱駝,在這荒涼世界上我又如何到得了謝別斯廷呢?”赫定絕望地寫道。這個編號為74號的無名營地無水無草,是兵家所謂的“絕地”,必須放棄。是呀,既然赫定不能騎乘,也不能步行,這最後的50華里怎麼辦?
徐炳昶教授建議作一個類似爬犁的東西,赫定半躺在其上,由最壯碩的駱駝拖拉。但遭到了反對。這東西在冰雪上是可行的,然而在布滿礫石的戈壁,沒有多久就得散架。後勤主管、瑞典人拉爾生則提議:可以在四峰駱駝之間拉起一個懸空的軟床,作為赫定的臥室。是斯文·赫定自己否定了這個設想。他當然知道,再老實的駱駝也不可能保持平衡,聽話地扯著軟床上路。
第二天的行程中,已經不能行動的赫定躺在一副擔架上行進在隊伍中間。擔架由四個外籍考察團團員抬著徒步前進。另外四個等著替換。赫定謝絕了中國團員的好意,他不同意由中國團員抬擔架。
《黑戈壁》十四(4)
在筆記中,斯文·赫定寫道:幾天以來,由於駱駝狀況越來越差,還得馱載物資,便要求團員們儘可能步行。“全體中國籍團員主動將這一困難承擔起來,一直徒步走過了風戈壁。他們沒有任何怨言。他們以優良的素質,分擔了額外的‘負重’。”他不願意使自己成為“負擔”。實際上,從進入風戈壁以來,每天都有一兩峰不堪重負的駱駝臥下便再也起不來了。而倒斃者的負載正一點一滴地增加到了仍然在負重前行的駱駝雙峰之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