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7頁
路經黑山,狼娃山,躍進山。途中見到一處無人的帳篷遺址,娜鎮長說是歡新家的夏窩子。
在荒野中穿行時,我回憶起軍馬場的5年放牧生涯。聯想到在辟特霍勒聽到的關於神秘“彈藥庫”的傳說,聯想到為群山懷抱的伊吾縣城……次行不能再次穿越黑戈壁,返回軍馬場,但以後一定有機會。有機會從明水直接向西進入新疆。我要去淖毛湖、吐胡魯、下馬崖、沁城、廟兒溝、八大石尋訪遺蹟,去白戈壁的克音遙望在外蒙古邊界出沒的野駱駝與野驢,也許有機遇見到野馬。
11點,到達邊房營營部。張教導員(張小虎)接待了我們。在營區,達布如同回到老家。教導員介紹了基本情況。當年與外蒙劃界,總的原則是“東爭西讓”,東部是草原,西部是戈壁。因為確認了那然色布斯台音布拉格這個泉水的位置,才使得馬鬃山地區完整地保存在中國。在營部用午餐。
午餐之後,由郭副營長陪同前往國門。1點40,到達國門(中國的北門),氣象儼然。從營部到國門,有58公里沙石路。就在182界樁前數十步遠,是那個已經乾枯的井。這個界樁在2004年重新編號,成為496號界樁。井可能是四五十年代打的,早已經枯了。人們為它修築了護欄,以作為標誌。
果然,就在離開枯井30公尺左右,有一眼清泉。從地貌與自然景觀來判斷,無疑是斯文·赫定的“救命泉水”——那然色布斯台音布拉格。
泉水位於平緩的山前洪積扇上。泉水水脈依然旺盛,泉眼的中心是一個結了冰的水池,水池為茂盛的蘆葦護持,如同一扇黃色的屏風。泉水所在地域的地勢是由北向南傾斜,湧出的泉水將南面一大片地方改造成荒漠奇景——自然形成的濕地。南方,是馬鬃山的山影,北方一道黑黢黢的山樑,阻擋了人們的目光。只有向西,是一望無際的戈壁,在極目處,則是軍馬場的“白戈壁”。
我們肅立在莊嚴的國門之前。我們的身後是泉水,是馬鬃山,是黑戈壁,是北山羊為標誌的馬鬃山鎮,是達布家的羊群,是歡新家的夏牧場……
邊境靜悄悄的。我們沒有驚動其他的人。可我自己卻再也平靜不下來。
……西北科學考察團主要依靠傳統的交通工具駱駝,從包頭啟程,到達了阿拉善盟額濟納旗。這是他們的第一階段的目標。此後,就是穿越黑戈壁,抵達“天山第一城”哈密。1931年,將斯文·赫定描寫這一路見聞的著作《穿越戈壁沙漠》譯成中文出版時,譯者將書名恰如其分地譯作《長征記》——這時離中國紅軍放棄紅都瑞金轉戰二萬五千里,還有4年時間。
在路途中,問題可以出在一切方面,就說斯文·赫定的“老朋友”駱駝吧,怠工、逃逸、倒斃,隨處可見。發情的公駝曾將成箱銀元撒滿草灘,而因不堪負重倒斃於途的駱駝屍骨幾乎成了路標。每逢紮營,營地就變作“駱駝城”,方圓數十里的牧民都來看熱鬧。土匪、警匪一家的稅卡、盜馬賊、浪跡天涯的藝人、潰兵、遁入中國的白俄、身份不明的外蒙古難民……隨時在覬覦考察團龐大的家業,柴草、米糧、飲水……無時不在危機恐慌之中。但只要一和古道相逢,絲路情韻就激發出考察隊員的獻身精神。在絲綢之路奔波的商旅總是那麼知寒暖,識好歹,那麼樂於助人,但又那麼長於算計。與個體商隊相比,中國西北科學考察團的隊伍成了裝備精良的團隊。走在古道上,單調駝鈴聽上去韻律從不重複,使人分外思念家鄉親人,又驅策人們放棄熟悉的平凡生活去突破極限,探尋秘境;那霧野犬吠,提醒人們他並沒有被同伴拋棄;那一叢叢在朔風中瑟縮的蒙古包,會為風雪夜歸人安排一個溫馨夢鄉……經歷了如此折磨人的旅途之後,斯文·赫定回答“一個探險家需要具備什麼品質”的提問時,便在人所共知的內容之外,特意加上了一條:必須有“天使般的耐心”。長達四個月的時間裡,路途的終點——額濟納河尾閭的豐饒綠洲,隨時展現在地平線之上。它是如此誘人,它又是如此惱人!
《黑戈壁》十四(2)
1927年9月28日,斯文·赫定和徐炳昶一行,終於抵達了那橫攔在古道之前的蒼莽大川額濟納河。駝峰乾癟、脊樑磨爛的駱駝一頭扎在激流中痛飲;擦了掌的獵狗衝著岸邊沉靜的胡楊林狂吠不止;北雁南飛提醒人們這不過是路途中另一個驛站;裊裊炊煙變換著身形,似乎在推敲、測試旅人的來意。只有在額濟納河岸邊,一個探險家才想到應該認真檢點自己的精神庫存。
……在額濟納的日子張弛有致。考察團一邊休整一邊工作。他們在沿河胡楊林建立了中國西北第一個氣象觀測站,觀測站在這地角天涯堅持了8年之久。他們對額濟納河流域做了當時條件所允許的最精確的測量,直到20世紀70年代歐美地理學界在聯合編繪中亞地圖時,除美國資源衛星的資料,所能夠依靠的就是1927-1933年中國西北科學考察團的勘測數據了。中國人、外國人和蒙古牧民處得都不錯,正在脫毛的駱駝無人放牧也不再企圖逃歸鄂爾多斯的牧場,食堂雞欄不時會混進一窩一窩的色彩斑斕的野雉……但不管怎麼說,這“世外桃源”只是中途的驛站,“黑戈壁”、“星星峽”、“哈密”……這些詞彙越來越多地出現在議事和閒談之中。
在荒野中穿行時,我回憶起軍馬場的5年放牧生涯。聯想到在辟特霍勒聽到的關於神秘“彈藥庫”的傳說,聯想到為群山懷抱的伊吾縣城……次行不能再次穿越黑戈壁,返回軍馬場,但以後一定有機會。有機會從明水直接向西進入新疆。我要去淖毛湖、吐胡魯、下馬崖、沁城、廟兒溝、八大石尋訪遺蹟,去白戈壁的克音遙望在外蒙古邊界出沒的野駱駝與野驢,也許有機遇見到野馬。
11點,到達邊房營營部。張教導員(張小虎)接待了我們。在營區,達布如同回到老家。教導員介紹了基本情況。當年與外蒙劃界,總的原則是“東爭西讓”,東部是草原,西部是戈壁。因為確認了那然色布斯台音布拉格這個泉水的位置,才使得馬鬃山地區完整地保存在中國。在營部用午餐。
午餐之後,由郭副營長陪同前往國門。1點40,到達國門(中國的北門),氣象儼然。從營部到國門,有58公里沙石路。就在182界樁前數十步遠,是那個已經乾枯的井。這個界樁在2004年重新編號,成為496號界樁。井可能是四五十年代打的,早已經枯了。人們為它修築了護欄,以作為標誌。
果然,就在離開枯井30公尺左右,有一眼清泉。從地貌與自然景觀來判斷,無疑是斯文·赫定的“救命泉水”——那然色布斯台音布拉格。
泉水位於平緩的山前洪積扇上。泉水水脈依然旺盛,泉眼的中心是一個結了冰的水池,水池為茂盛的蘆葦護持,如同一扇黃色的屏風。泉水所在地域的地勢是由北向南傾斜,湧出的泉水將南面一大片地方改造成荒漠奇景——自然形成的濕地。南方,是馬鬃山的山影,北方一道黑黢黢的山樑,阻擋了人們的目光。只有向西,是一望無際的戈壁,在極目處,則是軍馬場的“白戈壁”。
我們肅立在莊嚴的國門之前。我們的身後是泉水,是馬鬃山,是黑戈壁,是北山羊為標誌的馬鬃山鎮,是達布家的羊群,是歡新家的夏牧場……
邊境靜悄悄的。我們沒有驚動其他的人。可我自己卻再也平靜不下來。
……西北科學考察團主要依靠傳統的交通工具駱駝,從包頭啟程,到達了阿拉善盟額濟納旗。這是他們的第一階段的目標。此後,就是穿越黑戈壁,抵達“天山第一城”哈密。1931年,將斯文·赫定描寫這一路見聞的著作《穿越戈壁沙漠》譯成中文出版時,譯者將書名恰如其分地譯作《長征記》——這時離中國紅軍放棄紅都瑞金轉戰二萬五千里,還有4年時間。
在路途中,問題可以出在一切方面,就說斯文·赫定的“老朋友”駱駝吧,怠工、逃逸、倒斃,隨處可見。發情的公駝曾將成箱銀元撒滿草灘,而因不堪負重倒斃於途的駱駝屍骨幾乎成了路標。每逢紮營,營地就變作“駱駝城”,方圓數十里的牧民都來看熱鬧。土匪、警匪一家的稅卡、盜馬賊、浪跡天涯的藝人、潰兵、遁入中國的白俄、身份不明的外蒙古難民……隨時在覬覦考察團龐大的家業,柴草、米糧、飲水……無時不在危機恐慌之中。但只要一和古道相逢,絲路情韻就激發出考察隊員的獻身精神。在絲綢之路奔波的商旅總是那麼知寒暖,識好歹,那麼樂於助人,但又那麼長於算計。與個體商隊相比,中國西北科學考察團的隊伍成了裝備精良的團隊。走在古道上,單調駝鈴聽上去韻律從不重複,使人分外思念家鄉親人,又驅策人們放棄熟悉的平凡生活去突破極限,探尋秘境;那霧野犬吠,提醒人們他並沒有被同伴拋棄;那一叢叢在朔風中瑟縮的蒙古包,會為風雪夜歸人安排一個溫馨夢鄉……經歷了如此折磨人的旅途之後,斯文·赫定回答“一個探險家需要具備什麼品質”的提問時,便在人所共知的內容之外,特意加上了一條:必須有“天使般的耐心”。長達四個月的時間裡,路途的終點——額濟納河尾閭的豐饒綠洲,隨時展現在地平線之上。它是如此誘人,它又是如此惱人!
《黑戈壁》十四(2)
1927年9月28日,斯文·赫定和徐炳昶一行,終於抵達了那橫攔在古道之前的蒼莽大川額濟納河。駝峰乾癟、脊樑磨爛的駱駝一頭扎在激流中痛飲;擦了掌的獵狗衝著岸邊沉靜的胡楊林狂吠不止;北雁南飛提醒人們這不過是路途中另一個驛站;裊裊炊煙變換著身形,似乎在推敲、測試旅人的來意。只有在額濟納河岸邊,一個探險家才想到應該認真檢點自己的精神庫存。
……在額濟納的日子張弛有致。考察團一邊休整一邊工作。他們在沿河胡楊林建立了中國西北第一個氣象觀測站,觀測站在這地角天涯堅持了8年之久。他們對額濟納河流域做了當時條件所允許的最精確的測量,直到20世紀70年代歐美地理學界在聯合編繪中亞地圖時,除美國資源衛星的資料,所能夠依靠的就是1927-1933年中國西北科學考察團的勘測數據了。中國人、外國人和蒙古牧民處得都不錯,正在脫毛的駱駝無人放牧也不再企圖逃歸鄂爾多斯的牧場,食堂雞欄不時會混進一窩一窩的色彩斑斕的野雉……但不管怎麼說,這“世外桃源”只是中途的驛站,“黑戈壁”、“星星峽”、“哈密”……這些詞彙越來越多地出現在議事和閒談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