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頁
長期以來,阿拉伯各國和巴勒斯坦解放組織一直為收復失地而進行著鬥爭,阿拉伯國家聯盟組織還制定專門協議,規定用石油收入的一部分來援助巴勒斯坦人。聯合國也作出過要求以色列撤離它所占領的阿拉伯國家領土和撤出新設置的移民點的一系列決議,但是,它們從來沒有得到真正執行。一個新的更為嚴重的情況是:自從蘇聯對猶太人移民開禁以來,蘇籍猶太人大量湧入以色列;1991年初以來,移民數目已超過10萬人,而以色列則計劃吸收200萬至300萬的蘇聯猶太移民。
此外,黎巴嫩內戰也是阿、以衝突所造成的直接後果之一。黎巴嫩是一個多宗教、多教派的國家,當被以色列人驅逐的巴勒斯坦解放組織轉移到黎巴嫩境內時,當地的伊斯蘭教教徒對他們的狂熱支持加劇了黎巴嫩國內的教派矛盾。在政治上占據統冶地位的基督教徒,為了保持原有的優勢,便召喚敘利亞軍隊入境,以打擊巴勒斯坦人和國內的伊斯蘭教徒勢力。從1976年至1990年,黎巴嫩各派力量打了整整15年的內戰,使曾經被世人譽為。東方瑞士”的這個國家幾乎成了一片廢墟。南北國土上分別駐紮著以色列和敘利亞的軍隊,可謂“國將不國”!可是,當海灣危機爆發時,敘利亞卻破天荒地成了美國的盟友。
1981年6月,以色列突然出動了遠程轟炸機,一舉炸毀伊拉克的核子反應堆研製設施,與伊拉克結下不共戴天之仇。以色列遂成為整個阿拉伯世界的宿敵——整個中近東地區也成了一個一點就爆的火藥庫!
由於“與神角力”的以色列人的多次攻擊和驅趕,一百多萬巴勒斯坦人遭遇到了如同猶太人長達2000年的流亡生活一樣的命運。這些巴勒斯坦人,今天分布在阿拉伯、北非各國,但大部分集中在與以色列接壤的約旦王國。大約相當於中國面積的百分之一的小國約旦,位於以色列和伊拉克兩個軍事強國之間,所以在北非戰爭期間,約旦必須小心翼翼,謹慎提防,以求在鋼絲繩上維持平衡;但在海灣戰爭打響之後,居住在約旦的一百多萬巴勒斯坦人,正表現出一邊倒的傾向——巴勒斯坦人日益感到與薩達姆·海珊的事業共命運!
正是在這種大的歷史背景之下,陷於絕望之中的很大部分阿拉伯人,把薩達姆·海珊看作敢於抗拒美國與西方的所謂英雄。
頭腦精明的薩達姆·海珊自占領科威特之後,一直不斷地亮出巴勒斯坦問題這張牌。薩達姆懂得要把阿拉伯人的這種情緒變作自己的資本,慨然許諾要消滅以色列和解放巴勒斯坦。薩達姆·海珊一再宣稱“無法限定戰爭舞台的大小、戰爭時間的長短”,號召阿拉伯兄弟聯合起來發動一場反對“猶太復國主義者”的“聖戰”,以打敗“異教徒和他們的盟友”;並一而再、再而三地用“飛毛腿”制導飛彈襲擊以色列,進行挑釁——其企圖就是要將此次非參戰國的以色列拖入戰爭,從而將整個國際社會反對一個國家對另一個國家侵略的戰爭,擴大、轉化為一個西方社會反對阿拉伯世界或基督猶太教世界反對伊斯蘭教世界的戰爭——一些穆斯林和阿拉伯國家之所以支持薩達姆·海珊,正如他們所說的:“我們雖然不喜歡那個歌手,但喜歡他唱的歌!”
喬治·布希總統也明白得很:目前,在阿拉伯人的心目中,他尚在扮演這樣一種角色——幫助一個被欺負的弱小的阿拉伯兄弟(科威特),去打擊另一個欺負人的好戰的阿拉伯兄弟(伊拉克)——所以他尚能獲得諸如埃及、沙烏地阿拉伯、敘利亞等阿拉伯國家的支持。布希絕不能讓薩達姆的陰謀得逞,絕對要防範將戰火蔓延至整個中近東地區——中近東地區信奉伊斯蘭教的穆斯林達1億人口,全世界信奉伊斯蘭教的回教徒多達6億人口——那後果將是可怕而不堪想像——不亞於打一場世界大戰啊!
因此,當伊拉克的“飛毛腿”飛彈在以色列的首都特拉維夫市發出巨大的爆炸聲時,布希總統除了表示“憤怒”之外,還立即派遣了一名高級特使、副國務卿勞倫斯·伊格爾伯格飛抵特拉維夫安撫以色列,同時火速從歐洲先後運去兩批“愛國者”飛彈——這種由極為複雜的雷達制導的反飛彈先進武器(這也是以色列人一直企望得到而美國人一直不曾點頭的),並由美國軍事人員直接負責操縱,以幫助以色列人有效地防範伊拉克“飛毛腿”飛彈的再度襲擊。
此後,薩達姆·海珊頻繁地向以色列發射“飛毛腿”飛彈。每天晚上當夜幕降臨之前,數以千計的以色列人紛紛逃離首都特拉維夫;舉國上下所有的以色列人,不分白晝黑夜都丟不開防毒面具——這已成為他們對付從天而降的恐怖的一種必需的日課——而每當美國的“愛國者”飛彈在夜間發射升上萬米高空去攔截伊拉克的“飛毛腿”飛彈,雖然隨著轟然聲響、火花四濺落到地上的殘片砸破了這個城市居民住宅區的玻璃窗、樓門、小汽車,人們卻為此而歡呼雀躍,視為一種無比欣慰的勝利!
儘管國內人民的痛苦在日復一日地加深,以色列總理、年已75歲的政治強人伊扎克·沙米爾還是再三告誡國人冷靜理智地對待目前錯綜複雜的海灣戰局,而不可輕舉妄動。幾項民間調查的結果和敘事性的證據也表明:以色列全國上下非同尋常地一致支持政府採取克制和忍讓的政策,甚至連反對黨工黨以及其他一些在往昔的多數政治事務中一直不支持執政黨利庫德集團的社會知名人士,也對政府目前的不反擊舉動表現出前所未有的強烈支持。——在以色列民間正盛傳著這樣一個故事:依照已有4000多年歷史的猶太人《聖經》的預言,巴比倫人(即今日的伊拉克人)在某一天會攻擊以色列國,而全體猶太人都將躲藏進山洞裡不准反擊;上帝則會派遣全世界的軍隊去進攻巴比倫人,以懲罰巴比倫人的殘暴——有趣的是:4000年前《聖經》里的一個預言故事,恰恰與今日之現實發生了驚人的吻合!
此外,黎巴嫩內戰也是阿、以衝突所造成的直接後果之一。黎巴嫩是一個多宗教、多教派的國家,當被以色列人驅逐的巴勒斯坦解放組織轉移到黎巴嫩境內時,當地的伊斯蘭教教徒對他們的狂熱支持加劇了黎巴嫩國內的教派矛盾。在政治上占據統冶地位的基督教徒,為了保持原有的優勢,便召喚敘利亞軍隊入境,以打擊巴勒斯坦人和國內的伊斯蘭教徒勢力。從1976年至1990年,黎巴嫩各派力量打了整整15年的內戰,使曾經被世人譽為。東方瑞士”的這個國家幾乎成了一片廢墟。南北國土上分別駐紮著以色列和敘利亞的軍隊,可謂“國將不國”!可是,當海灣危機爆發時,敘利亞卻破天荒地成了美國的盟友。
1981年6月,以色列突然出動了遠程轟炸機,一舉炸毀伊拉克的核子反應堆研製設施,與伊拉克結下不共戴天之仇。以色列遂成為整個阿拉伯世界的宿敵——整個中近東地區也成了一個一點就爆的火藥庫!
由於“與神角力”的以色列人的多次攻擊和驅趕,一百多萬巴勒斯坦人遭遇到了如同猶太人長達2000年的流亡生活一樣的命運。這些巴勒斯坦人,今天分布在阿拉伯、北非各國,但大部分集中在與以色列接壤的約旦王國。大約相當於中國面積的百分之一的小國約旦,位於以色列和伊拉克兩個軍事強國之間,所以在北非戰爭期間,約旦必須小心翼翼,謹慎提防,以求在鋼絲繩上維持平衡;但在海灣戰爭打響之後,居住在約旦的一百多萬巴勒斯坦人,正表現出一邊倒的傾向——巴勒斯坦人日益感到與薩達姆·海珊的事業共命運!
正是在這種大的歷史背景之下,陷於絕望之中的很大部分阿拉伯人,把薩達姆·海珊看作敢於抗拒美國與西方的所謂英雄。
頭腦精明的薩達姆·海珊自占領科威特之後,一直不斷地亮出巴勒斯坦問題這張牌。薩達姆懂得要把阿拉伯人的這種情緒變作自己的資本,慨然許諾要消滅以色列和解放巴勒斯坦。薩達姆·海珊一再宣稱“無法限定戰爭舞台的大小、戰爭時間的長短”,號召阿拉伯兄弟聯合起來發動一場反對“猶太復國主義者”的“聖戰”,以打敗“異教徒和他們的盟友”;並一而再、再而三地用“飛毛腿”制導飛彈襲擊以色列,進行挑釁——其企圖就是要將此次非參戰國的以色列拖入戰爭,從而將整個國際社會反對一個國家對另一個國家侵略的戰爭,擴大、轉化為一個西方社會反對阿拉伯世界或基督猶太教世界反對伊斯蘭教世界的戰爭——一些穆斯林和阿拉伯國家之所以支持薩達姆·海珊,正如他們所說的:“我們雖然不喜歡那個歌手,但喜歡他唱的歌!”
喬治·布希總統也明白得很:目前,在阿拉伯人的心目中,他尚在扮演這樣一種角色——幫助一個被欺負的弱小的阿拉伯兄弟(科威特),去打擊另一個欺負人的好戰的阿拉伯兄弟(伊拉克)——所以他尚能獲得諸如埃及、沙烏地阿拉伯、敘利亞等阿拉伯國家的支持。布希絕不能讓薩達姆的陰謀得逞,絕對要防範將戰火蔓延至整個中近東地區——中近東地區信奉伊斯蘭教的穆斯林達1億人口,全世界信奉伊斯蘭教的回教徒多達6億人口——那後果將是可怕而不堪想像——不亞於打一場世界大戰啊!
因此,當伊拉克的“飛毛腿”飛彈在以色列的首都特拉維夫市發出巨大的爆炸聲時,布希總統除了表示“憤怒”之外,還立即派遣了一名高級特使、副國務卿勞倫斯·伊格爾伯格飛抵特拉維夫安撫以色列,同時火速從歐洲先後運去兩批“愛國者”飛彈——這種由極為複雜的雷達制導的反飛彈先進武器(這也是以色列人一直企望得到而美國人一直不曾點頭的),並由美國軍事人員直接負責操縱,以幫助以色列人有效地防範伊拉克“飛毛腿”飛彈的再度襲擊。
此後,薩達姆·海珊頻繁地向以色列發射“飛毛腿”飛彈。每天晚上當夜幕降臨之前,數以千計的以色列人紛紛逃離首都特拉維夫;舉國上下所有的以色列人,不分白晝黑夜都丟不開防毒面具——這已成為他們對付從天而降的恐怖的一種必需的日課——而每當美國的“愛國者”飛彈在夜間發射升上萬米高空去攔截伊拉克的“飛毛腿”飛彈,雖然隨著轟然聲響、火花四濺落到地上的殘片砸破了這個城市居民住宅區的玻璃窗、樓門、小汽車,人們卻為此而歡呼雀躍,視為一種無比欣慰的勝利!
儘管國內人民的痛苦在日復一日地加深,以色列總理、年已75歲的政治強人伊扎克·沙米爾還是再三告誡國人冷靜理智地對待目前錯綜複雜的海灣戰局,而不可輕舉妄動。幾項民間調查的結果和敘事性的證據也表明:以色列全國上下非同尋常地一致支持政府採取克制和忍讓的政策,甚至連反對黨工黨以及其他一些在往昔的多數政治事務中一直不支持執政黨利庫德集團的社會知名人士,也對政府目前的不反擊舉動表現出前所未有的強烈支持。——在以色列民間正盛傳著這樣一個故事:依照已有4000多年歷史的猶太人《聖經》的預言,巴比倫人(即今日的伊拉克人)在某一天會攻擊以色列國,而全體猶太人都將躲藏進山洞裡不准反擊;上帝則會派遣全世界的軍隊去進攻巴比倫人,以懲罰巴比倫人的殘暴——有趣的是:4000年前《聖經》里的一個預言故事,恰恰與今日之現實發生了驚人的吻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