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9頁
吳大令哪敢怠慢,囑廚子備了上等菜蔬,雖不及宮中的美備,比途次的粗茶稀粥,何止十倍?這時,李蓮英早到,太后即命他改梳滿髻。梳畢進膳。正在大嚼,慶親王奕匡及軍機大臣王文韶趕到,太后極喜,並分燕窩湯賞給,且道:你們三日內所受困苦,大約與我等相同,我等已狼狽不堪了。"慶王、王文韶謝過了恩,太后命慶王回京,與聯軍議和。
慶王支吾了一會,太后道:"看來只好你去,從前英、法聯軍入都,虧得恭王奕,商定和議。你也應追效前人,勉為其難罷了。"慶王見太后形容憔悴,言語淒楚,不得已硬著頭皮,遵了懿旨。在懷來縣休息一天,即告別回京。
第149節:辛丑條約的恥辱兩宮西狩,京城已自失守。日本兵先從東直門攻入,占領北城;各國兵亦隨進京城。城內居民,紛紛逃竄,土匪趁勢劫掠,典當數百家,一時俱盡。只北城先經日本兵占據,嚴守規律,禁止騷擾,居民叨他庇護,大日本順民旗,遍懸門外。八國聯軍入侵大清門舊照各國兵不免搜掠,卻沒有淫殺等情,比較亂兵拳匪,不啻天淵。紫禁城也虧日兵保護,宮中妃嬪,仍得安然無恙。滿漢各員,也有數十人殉難,聯元女夫壽富,慷慨賦詩,與胞弟仰藥自盡。大學士徐桐,也總算自縊。承恩公崇綺,與榮祿同奔保定,住蓮花書院。崇綺亦賦絕命詩數首,投繯畢命。榮祿先取崇綺遺折,著人馳奏,自己亦趕赴行在。太后聞崇綺自盡,甚為傷悼,降旨優恤。等到榮祿趕到,兩宮已走太原。召見時,先問崇綺死時情狀,然後議及善後計策。榮祿答道:"只有一條路可走。"太后問是哪一條路?榮祿道:"殺端王及袒拳匪的王公大臣,以謝天下,才好商及善後事宜。"太后不答。光緒帝亦獨傳榮祿入見,囑他快殺端王,不可遲緩。榮祿答道:"太后沒有旨意,奴才何敢擅行?皇上獨斷下諭的時候,現在業已過了。"太后僑居太原,山西巡撫毓賢殷勤供奉,太后也不加詰責,還道他是忠心辦事。只是要瞞中外耳目,不得不推皇帝出頭,頒發幾句罪己話頭,並令直督李鴻章為全權大臣,會同慶王奕匡,與各國議和。李伯相雖是個和事老,但到這個地步,要與各國協議和局,正是千難萬難。所以卸了廣東督篆,行至上海,只管逗留。等到聯軍入京,行在的詔旨,屢次催逼。
李鴻章因行在詔旨,屢次催促他和洋人議和,他住在上海,不得已一步懶一步地由海道搭輪船到天津,由天津至北京,但見京津一帶,行人稀少,滿目荒涼,未免嘆息。既到京中,慶王奕匡先已在京,兩人商議一番,遂去拜會這位瓦德西統帥。瓦德西自入京後,占居儀鑾殿。當時聯軍駐京,多守規則,惟德軍較為狠鷙,苛待居民。留守王大臣,哪個敢去爭論?甚且張筵設席,供應外國兵官,把自己的姨太太,請出侍宴,巴結得了不得。這時,北京有個名妓,叫做賽金花的,她生得玉肌花貌,嬌艷動人。京城裡一般達官貴人,都在她妝閣里進出。這賽金花頤指氣使,氣焰萬丈,她門口常常有二三品的大員,伺候了一天還不得進門。如今八國聯軍打進京城,她仗她的艷名,也不逃避。那聯軍的統帥瓦德西將軍,本是個多情的英雄,瓦德西舊照在外國就聞名中國的賽金花,因此一到北京,便著人將賽金花尋來。見面之下,驚為天人,便留下來,百般地寵愛。賽金花在那時候,要求瓦德西保護京城人民的性命,瓦德西連聲答應,因此北京城裡的人民未遭殺戮。他二人綢繆好幾日,一時離走不開。這一日清廷的和事老李鴻章和慶王二人,連袂來拜會瓦德西。瓦德西得著中國的美人,心中十分歡喜,因此和李鴻章、慶王也十分有禮。當下瓦德西和李相彼此握手,歡顏道故,及談到和議,瓦德西亦曾首肯,不過說要與各國會議。慶王、李相又去拜會各國公使。各國公使接見後,主張不一,嗣後與瓦帥協議,先提出兩大款:第一條是嚴辦罪魁,第二條是速請兩宮回京。兩條照允,方可續議和款。慶王、李相只得電奏行在。太后猶豫未決,各國聯軍因未見複音,整隊出發,攻陷保定,旁擾張家口。慶、李急得沒法,一面飛電報聞,一面再晤瓦帥,極力勸阻。瓦帥擁艷尋歡,還無意西進,只要求速允前議。偏偏慈禧太后聞聯軍從北京殺來,越奔越遠,竟由太原轉趨西安。臨行時,接著慶、李電奏,勉強敷衍,毓賢開缺。又命大臣擬諭一道,電覆北京。其詞云:此次開釁,變出非常,推其致禍之由,實非朝廷本意,皆因諸王大臣縱庇拳匪,開釁友邦,以致貽憂宗社,乘輿播遷。
朕固不能不引咎自責,而諸王大臣等,無端肇禍,亦亟應分別重譴,加以懲處。莊親王載勛、怡親王溥靜、貝勒載濂、載瀅均著革去官職;端郡王載漪,著從寬撤去一切差使,交宗人府嚴加議處,並著停俸;輔國公載瀾、都察院左都御史英年,均著交該衙門嚴加議處,協辦大學士吏部尚書剛毅、刑部尚書趙舒翹著交都察院交部議處,以示懲儆。朕受祖宗付託之重,總期保全大局,不能顧及其他。諸王大臣等,謀國不臧,咎由自取,當亦天下所共諒也。欽此。
第150節:罪魁趙舒翹自盡這道上諭,明明是袒護罪魁,並沒有一個嚴刑重罰。各國公使,哪裡肯聽他搪塞,就此干休呢?慶、李二大臣宣布電諭,各使臣當即拒絕。慶、李不得已,再行電奏。庚子議和時李鴻章舊照是時,兩宮已到西安,剛毅在途中病死,又接慶、李奏牘,方將端王革職圈禁,毓賢充戍邊疆,董福祥革職留任。這諭頒到北京,各使仍然不允。慶、李兩大臣,因屢次遷延,一年已過,只好遵著便宜行事的諭旨,決意將各國提出兩事,逕行照允,然後商訂和議。議了數次,聽過了多少冷語,看過多少臉面,方才有些頭緒。共計有十二款,一一錄下:一戕害德使,須謝罪立碑;二嚴懲禍首,並停肇禍各處考試五年;三戕害日本書記宮,亦應派使謝罪;四污掘外人墳墓處,建碑昭雪;五公禁輸入軍火材料凡二年;六償外人公私損失,計四百五十兆兩,分三十九年償清,息四厘;七各國使館劃界駐兵,界內不許華人雜居;八大沽炮台及京津間軍備,盡行撤去;九由各國駐兵,留守通道;十頒帖永禁軍民仇外之諭;十一修改通商行船條約;十二改變總理衙門事權。
慶王支吾了一會,太后道:"看來只好你去,從前英、法聯軍入都,虧得恭王奕,商定和議。你也應追效前人,勉為其難罷了。"慶王見太后形容憔悴,言語淒楚,不得已硬著頭皮,遵了懿旨。在懷來縣休息一天,即告別回京。
第149節:辛丑條約的恥辱兩宮西狩,京城已自失守。日本兵先從東直門攻入,占領北城;各國兵亦隨進京城。城內居民,紛紛逃竄,土匪趁勢劫掠,典當數百家,一時俱盡。只北城先經日本兵占據,嚴守規律,禁止騷擾,居民叨他庇護,大日本順民旗,遍懸門外。八國聯軍入侵大清門舊照各國兵不免搜掠,卻沒有淫殺等情,比較亂兵拳匪,不啻天淵。紫禁城也虧日兵保護,宮中妃嬪,仍得安然無恙。滿漢各員,也有數十人殉難,聯元女夫壽富,慷慨賦詩,與胞弟仰藥自盡。大學士徐桐,也總算自縊。承恩公崇綺,與榮祿同奔保定,住蓮花書院。崇綺亦賦絕命詩數首,投繯畢命。榮祿先取崇綺遺折,著人馳奏,自己亦趕赴行在。太后聞崇綺自盡,甚為傷悼,降旨優恤。等到榮祿趕到,兩宮已走太原。召見時,先問崇綺死時情狀,然後議及善後計策。榮祿答道:"只有一條路可走。"太后問是哪一條路?榮祿道:"殺端王及袒拳匪的王公大臣,以謝天下,才好商及善後事宜。"太后不答。光緒帝亦獨傳榮祿入見,囑他快殺端王,不可遲緩。榮祿答道:"太后沒有旨意,奴才何敢擅行?皇上獨斷下諭的時候,現在業已過了。"太后僑居太原,山西巡撫毓賢殷勤供奉,太后也不加詰責,還道他是忠心辦事。只是要瞞中外耳目,不得不推皇帝出頭,頒發幾句罪己話頭,並令直督李鴻章為全權大臣,會同慶王奕匡,與各國議和。李伯相雖是個和事老,但到這個地步,要與各國協議和局,正是千難萬難。所以卸了廣東督篆,行至上海,只管逗留。等到聯軍入京,行在的詔旨,屢次催逼。
李鴻章因行在詔旨,屢次催促他和洋人議和,他住在上海,不得已一步懶一步地由海道搭輪船到天津,由天津至北京,但見京津一帶,行人稀少,滿目荒涼,未免嘆息。既到京中,慶王奕匡先已在京,兩人商議一番,遂去拜會這位瓦德西統帥。瓦德西自入京後,占居儀鑾殿。當時聯軍駐京,多守規則,惟德軍較為狠鷙,苛待居民。留守王大臣,哪個敢去爭論?甚且張筵設席,供應外國兵官,把自己的姨太太,請出侍宴,巴結得了不得。這時,北京有個名妓,叫做賽金花的,她生得玉肌花貌,嬌艷動人。京城裡一般達官貴人,都在她妝閣里進出。這賽金花頤指氣使,氣焰萬丈,她門口常常有二三品的大員,伺候了一天還不得進門。如今八國聯軍打進京城,她仗她的艷名,也不逃避。那聯軍的統帥瓦德西將軍,本是個多情的英雄,瓦德西舊照在外國就聞名中國的賽金花,因此一到北京,便著人將賽金花尋來。見面之下,驚為天人,便留下來,百般地寵愛。賽金花在那時候,要求瓦德西保護京城人民的性命,瓦德西連聲答應,因此北京城裡的人民未遭殺戮。他二人綢繆好幾日,一時離走不開。這一日清廷的和事老李鴻章和慶王二人,連袂來拜會瓦德西。瓦德西得著中國的美人,心中十分歡喜,因此和李鴻章、慶王也十分有禮。當下瓦德西和李相彼此握手,歡顏道故,及談到和議,瓦德西亦曾首肯,不過說要與各國會議。慶王、李相又去拜會各國公使。各國公使接見後,主張不一,嗣後與瓦帥協議,先提出兩大款:第一條是嚴辦罪魁,第二條是速請兩宮回京。兩條照允,方可續議和款。慶王、李相只得電奏行在。太后猶豫未決,各國聯軍因未見複音,整隊出發,攻陷保定,旁擾張家口。慶、李急得沒法,一面飛電報聞,一面再晤瓦帥,極力勸阻。瓦帥擁艷尋歡,還無意西進,只要求速允前議。偏偏慈禧太后聞聯軍從北京殺來,越奔越遠,竟由太原轉趨西安。臨行時,接著慶、李電奏,勉強敷衍,毓賢開缺。又命大臣擬諭一道,電覆北京。其詞云:此次開釁,變出非常,推其致禍之由,實非朝廷本意,皆因諸王大臣縱庇拳匪,開釁友邦,以致貽憂宗社,乘輿播遷。
朕固不能不引咎自責,而諸王大臣等,無端肇禍,亦亟應分別重譴,加以懲處。莊親王載勛、怡親王溥靜、貝勒載濂、載瀅均著革去官職;端郡王載漪,著從寬撤去一切差使,交宗人府嚴加議處,並著停俸;輔國公載瀾、都察院左都御史英年,均著交該衙門嚴加議處,協辦大學士吏部尚書剛毅、刑部尚書趙舒翹著交都察院交部議處,以示懲儆。朕受祖宗付託之重,總期保全大局,不能顧及其他。諸王大臣等,謀國不臧,咎由自取,當亦天下所共諒也。欽此。
第150節:罪魁趙舒翹自盡這道上諭,明明是袒護罪魁,並沒有一個嚴刑重罰。各國公使,哪裡肯聽他搪塞,就此干休呢?慶、李二大臣宣布電諭,各使臣當即拒絕。慶、李不得已,再行電奏。庚子議和時李鴻章舊照是時,兩宮已到西安,剛毅在途中病死,又接慶、李奏牘,方將端王革職圈禁,毓賢充戍邊疆,董福祥革職留任。這諭頒到北京,各使仍然不允。慶、李兩大臣,因屢次遷延,一年已過,只好遵著便宜行事的諭旨,決意將各國提出兩事,逕行照允,然後商訂和議。議了數次,聽過了多少冷語,看過多少臉面,方才有些頭緒。共計有十二款,一一錄下:一戕害德使,須謝罪立碑;二嚴懲禍首,並停肇禍各處考試五年;三戕害日本書記宮,亦應派使謝罪;四污掘外人墳墓處,建碑昭雪;五公禁輸入軍火材料凡二年;六償外人公私損失,計四百五十兆兩,分三十九年償清,息四厘;七各國使館劃界駐兵,界內不許華人雜居;八大沽炮台及京津間軍備,盡行撤去;九由各國駐兵,留守通道;十頒帖永禁軍民仇外之諭;十一修改通商行船條約;十二改變總理衙門事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