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頁
根據“擾亂”作戰中的經驗教訓,鄧尼茲於6月初再次改變戰術,命令以2至5艘潛艇組成艇群,白天以水面航行狀態結伴通過比斯開灣,一旦遭遇英軍飛機不得下潛,而是各艇聯合組織起對空火力網進行抗擊,夜間則以規定的航速潛航,白天再浮出水面恢復隊形,直至駛出比斯開灣。這徹底改變過去潛艇儘量避免與飛機周旋的戰術,而是直面飛機勇敢對抗,頗有幾分魚死網破的拼搏之氣。此外還經常派出飛機為潛艇提供空中掩護。
新戰術開始實行後最初效果還不錯,6月初接連有兩個艇群安全通過比斯開灣。但6月12日由5艘潛艇組成的艇群被波蘭第三零七中隊的4架戰鬥機發現,雙方隨即發生了激戰,德軍2艘潛艇遭重創,被迫返航,波軍僅1架飛機被擊傷。6月13日,又一個由5艘潛艇組成的艇群被英軍第二二八中隊的“惠靈頓”飛機發現,經過激烈戰鬥,雙方互有損傷,英軍飛機被擊傷,德軍U-564號潛艇被擊傷,只好在U-185號掩護下返航,次日再次被英機發現,受傷的U-564號潛艇被擊沉,負責掩護的U-185號救起沉沒潛艇的艇員返回基地。
鄧尼茲敏銳地察覺出新戰術的嚴重後果,儘管可以擊落英軍飛機,但潛艇也面臨著巨大的威脅,畢竟潛艇不是以擊落飛機為目的,而是安全出入大西洋,因此6月17日第三次改變戰術,潛艇在集群通過比斯開灣時,每天水面航行只能限制在發動機充電所需的最小時間——四小時之內,其餘二十小時均必須潛航。
7月8日,防空潛艇U-441號修復後再次出海,繼續執行餌兵之計,儘可能擊落盟軍反潛飛機。7月12日該艇被英軍第二四八中隊的3架“勇士”戰鬥機發現,英軍這一機群原是負責攻擊在海域上空為德軍潛艇提供空中掩護的德軍容克-88戰鬥轟炸機,並不擔負反潛使命,因此沒有裝備反潛專用的深彈,只能用飛機上的機槍和機關炮掃射。而U-441號艇長哈特曼少校過於相信自己的火力,沒有下令下潛而是命令炮手就位,準備與英機對抗。潛艇雖然擁有很強的對空火力,但在波浪起伏的海面上難以進行精確瞄準射擊,而飛機的掃射異常準確,一陣對射之後,潛艇甲板上的軍官和炮手非死即傷,包括艇長在內共死10人,傷13人,唯一沒有受重傷的軍官是軍醫普法芬格爾少校,他表現非常冷靜,迅速指揮艇員將傷員搶回艙內,然後下令下潛,這才挽救了潛艇。返回基地後,他因此被授予德軍最高榮譽勳章——德意志十字勳章。鄧尼茲也從中明白潛艇即使裝備了強大火力,在同飛機的交火中也難以占得便宜,因此下令艇群在通過比斯開灣時,只有在別無選擇時才能與飛機交火,而U-441號雖然保留了強大的對空火力,隨後仍恢復了原來的破交作戰使命。
針對德軍新的戰術,盟軍也隨之於6月下旬起改變了戰術,盟軍的新戰術簡直就是德軍潛艇“狼群戰術”的翻版,具體方法是以7架飛機組成的機群每天三次在德軍潛艇出入大西洋所必經航線上兩個位於菲尼斯特雷角西北的搜索區,代號分別為“步槍隊”和“海參”,進行疏開平行搜索,每架飛機巡邏區域長度不超過185千米,這正是潛艇四小時水面航行加二十小時潛航的最大距離。只要其中1架飛機發現潛艇,便在其上空盤旋並報告基地指揮部,指揮部則立即命令其他飛機或通知水面艦艇趕來支援,實施協同攻擊消滅潛艇。
萬事開頭難,盟軍新戰術在最初的兩周時間裡並未取得什麼效果,直到7月20日,才有英軍第二二四中隊的1架“解放者”反潛飛機發現並擊傷1艘潛艇,此後盟軍飛機取得的戰果逐漸增加起來。7月30日,英軍第五十三中隊的1架“解放者”飛機發現了德軍一個3艘潛艇組成的艇群正在比斯開灣內以水面狀態航行,隨即一面在目標上空盤旋監視,一面向指揮部報告,在指揮部的指揮調度下,先後有6架飛機趕到,對這3艘潛艇進行了攻擊,擊沉、擊傷潛艇各1艘,另1艘潛艇緊急深潛,企圖以此躲避攻擊。但根據飛機的報告,英軍水面艦艇很快趕來,先用聲納確定潛艇的位置,再用大定深的深彈將其擊沉。
就這樣盟軍封鎖效果顯著提高,6月共發現潛艇57艘,攻擊26艘,擊沉2艘。7月發現潛艇80艘,擊沉11艘,6艘被擊傷而折返,而盟軍僅損失飛機14架,其中8架是被潛艇擊落,另6架是被德軍戰鬥機擊落的。
進入8月後,德軍潛艇的損失繼續直線上升,僅8月1日和2日,就有4艘潛艇被擊沉,鄧尼茲無法承受這樣的嚴重損失,只得於8月2日下令比斯開灣港口內的潛艇暫停出海,剛剛出海的6艘潛艇也被緊急召回,4艘返航的潛艇分散行動,只能在夜間浮出水面充電,並儘可能沿西班牙海岸航行,以藉助海岸的掩護減少被雷達發現的機率,並在遭到盟軍攻擊後能得到西班牙的援助。這樣盟軍的空中封鎖終於實現了將德軍潛艇封閉在比斯開灣之內的預期目的。而盟軍所實施的空潛戰,尤其是1943年4月至8月初,持續九十七天的封鎖共擊沉潛艇26艘,擊傷17艘,給予德軍潛艇部隊沉重打擊,史稱“比斯開灣潛艇大屠殺”。
新戰術開始實行後最初效果還不錯,6月初接連有兩個艇群安全通過比斯開灣。但6月12日由5艘潛艇組成的艇群被波蘭第三零七中隊的4架戰鬥機發現,雙方隨即發生了激戰,德軍2艘潛艇遭重創,被迫返航,波軍僅1架飛機被擊傷。6月13日,又一個由5艘潛艇組成的艇群被英軍第二二八中隊的“惠靈頓”飛機發現,經過激烈戰鬥,雙方互有損傷,英軍飛機被擊傷,德軍U-564號潛艇被擊傷,只好在U-185號掩護下返航,次日再次被英機發現,受傷的U-564號潛艇被擊沉,負責掩護的U-185號救起沉沒潛艇的艇員返回基地。
鄧尼茲敏銳地察覺出新戰術的嚴重後果,儘管可以擊落英軍飛機,但潛艇也面臨著巨大的威脅,畢竟潛艇不是以擊落飛機為目的,而是安全出入大西洋,因此6月17日第三次改變戰術,潛艇在集群通過比斯開灣時,每天水面航行只能限制在發動機充電所需的最小時間——四小時之內,其餘二十小時均必須潛航。
7月8日,防空潛艇U-441號修復後再次出海,繼續執行餌兵之計,儘可能擊落盟軍反潛飛機。7月12日該艇被英軍第二四八中隊的3架“勇士”戰鬥機發現,英軍這一機群原是負責攻擊在海域上空為德軍潛艇提供空中掩護的德軍容克-88戰鬥轟炸機,並不擔負反潛使命,因此沒有裝備反潛專用的深彈,只能用飛機上的機槍和機關炮掃射。而U-441號艇長哈特曼少校過於相信自己的火力,沒有下令下潛而是命令炮手就位,準備與英機對抗。潛艇雖然擁有很強的對空火力,但在波浪起伏的海面上難以進行精確瞄準射擊,而飛機的掃射異常準確,一陣對射之後,潛艇甲板上的軍官和炮手非死即傷,包括艇長在內共死10人,傷13人,唯一沒有受重傷的軍官是軍醫普法芬格爾少校,他表現非常冷靜,迅速指揮艇員將傷員搶回艙內,然後下令下潛,這才挽救了潛艇。返回基地後,他因此被授予德軍最高榮譽勳章——德意志十字勳章。鄧尼茲也從中明白潛艇即使裝備了強大火力,在同飛機的交火中也難以占得便宜,因此下令艇群在通過比斯開灣時,只有在別無選擇時才能與飛機交火,而U-441號雖然保留了強大的對空火力,隨後仍恢復了原來的破交作戰使命。
針對德軍新的戰術,盟軍也隨之於6月下旬起改變了戰術,盟軍的新戰術簡直就是德軍潛艇“狼群戰術”的翻版,具體方法是以7架飛機組成的機群每天三次在德軍潛艇出入大西洋所必經航線上兩個位於菲尼斯特雷角西北的搜索區,代號分別為“步槍隊”和“海參”,進行疏開平行搜索,每架飛機巡邏區域長度不超過185千米,這正是潛艇四小時水面航行加二十小時潛航的最大距離。只要其中1架飛機發現潛艇,便在其上空盤旋並報告基地指揮部,指揮部則立即命令其他飛機或通知水面艦艇趕來支援,實施協同攻擊消滅潛艇。
萬事開頭難,盟軍新戰術在最初的兩周時間裡並未取得什麼效果,直到7月20日,才有英軍第二二四中隊的1架“解放者”反潛飛機發現並擊傷1艘潛艇,此後盟軍飛機取得的戰果逐漸增加起來。7月30日,英軍第五十三中隊的1架“解放者”飛機發現了德軍一個3艘潛艇組成的艇群正在比斯開灣內以水面狀態航行,隨即一面在目標上空盤旋監視,一面向指揮部報告,在指揮部的指揮調度下,先後有6架飛機趕到,對這3艘潛艇進行了攻擊,擊沉、擊傷潛艇各1艘,另1艘潛艇緊急深潛,企圖以此躲避攻擊。但根據飛機的報告,英軍水面艦艇很快趕來,先用聲納確定潛艇的位置,再用大定深的深彈將其擊沉。
就這樣盟軍封鎖效果顯著提高,6月共發現潛艇57艘,攻擊26艘,擊沉2艘。7月發現潛艇80艘,擊沉11艘,6艘被擊傷而折返,而盟軍僅損失飛機14架,其中8架是被潛艇擊落,另6架是被德軍戰鬥機擊落的。
進入8月後,德軍潛艇的損失繼續直線上升,僅8月1日和2日,就有4艘潛艇被擊沉,鄧尼茲無法承受這樣的嚴重損失,只得於8月2日下令比斯開灣港口內的潛艇暫停出海,剛剛出海的6艘潛艇也被緊急召回,4艘返航的潛艇分散行動,只能在夜間浮出水面充電,並儘可能沿西班牙海岸航行,以藉助海岸的掩護減少被雷達發現的機率,並在遭到盟軍攻擊後能得到西班牙的援助。這樣盟軍的空中封鎖終於實現了將德軍潛艇封閉在比斯開灣之內的預期目的。而盟軍所實施的空潛戰,尤其是1943年4月至8月初,持續九十七天的封鎖共擊沉潛艇26艘,擊傷17艘,給予德軍潛艇部隊沉重打擊,史稱“比斯開灣潛艇大屠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