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頁
他的話引起的只是一陣沉默。盧士奇的激動漸漸地感染了科學家們,但他們不習慣於在尚未對一個新見解的各個方向考察之前發表評論。盧士奇用目光詢問了一下羅莎之後又接著說下去。他的聲音平靜,只是不時出現的顫抖表明他的闡述是何等艱深。
“請允許我指出它理論上的重要性,我幾乎要用“哲學的”這個字。”他說。
“關於輻射的起因還是眾說紛壇,然而正如你們所知道的那樣,它一定和巨星的大爆炸有關,這樣爆炸經常在宇宙間發生。也許——這是你們都非常熟悉的勒麥特爾①的假說——也許,應該把輻射的起因追溯到時間和空間的起源上去,即神奇的原始原子在虛無中爆炸,產生了我們的宇宙。”
【①(1894-1966)比利時天文物理學家和數學家。】
“不管怎樣,我毫不懷疑這些振動的能來自物質的毀滅。它代表著衰變,代表著物質資本的浪費。正是這種宇宙巨變後無用和分散的能,我要把它聚合,按愛因斯坦的公式使其重新變化,把它復原到最初的狀態。我以不易察覺的雲霧為起點,要在這兒,我們的地球上,製造出幾塊已經丟失了數十億年的物質。”
盧士奇沉默了,一陣贊同的低語和幾聲熱烈的歡呼表明他的勇氣給同行以何等的感染。斯波爾概括了總的印象:
“真的,自然好像把實現我們的宏偉計劃所必須的能源放在我們的手邊。祝賀您,盧士奇,您第一個想到要應用星球所傳播的上帝的饋贈。我們沐浴著它以至於對它毫無覺察了。不論結果如何,這畢竟是一個了不起的想法。上帝保佑我們到達目的地。”
“我深信這是可能的,教授。我已經完成了一系列實驗,這些實驗允許我做成功的預想。”
盧士奇對他準備應用的方法作了幾點技術上的說明,這些方法開支很大,需要有一個龐大的組織。他的結論是他無法在義大利,在目前這種充滿敵視的氣氛中繼續他的實驗。談話於是轉入了另一個主題,他們談及了學者所受到的迫害。斯波爾向盧士奇介紹了艾莎·施密特,一個德國的女物理學家,她因為持有相對論觀點而被密告給蓋世太保,只是由於很快逃了出來才倖免一死。她試圖讓同行們了解納粹分子對現代科學的仇視。她的敘述使在座的人不寒而慄,若不是另外兩位流亡者出來證明的話,他們簡直不敢相信他們會如此殘暴。
在德國,相對論的擁護者受到了鎮壓。愛因斯坦不得不早就離開,他的書在廣場上被用大火焚燒。他的信徒,為了忠於他的理論而付出了鮮血的代價。所有那些無意中對E=MC2流露出某些同情的人,都被關進監牢、流放、甚至有時被人群撕成碎片。特別是最後這一點,使具有自由思想的人深感痛苦。人民受著宣傳的影響,被宣傳所奴役,再也分不清誰是他們的朋友了。
“義大利還沒有這種恥辱,”盧士奇說,“但是這種事情隨時可能發生,所以我決定不回去了。我不是在替自己擔心,但我必須在自由和平靜中繼續我的研究。”
經過長久的討論,看來盧士奇的方案是惟一可以使他們賴以反對迫害和符合科學原則的綱領,只有它能夠轉變群眾的思想,不是用詞句,而是用行動告訴他們真理之所在。大家一致認為這個方案只能在一個自由的國家才能得到實現,那裡,遠離欺侮和暴行,有政府協助。
“美國可以滿足這些條件,”盧士奇說,“愛因斯坦已經在那兒定居下來,他的名氣將給我們提供支持。政府的幫助必不可少。”
斯波爾同意了。他想他可能也要被迫離開祖國,如果希特勒的毒素在他的國家傳播開來的話。
“目前,”他說,“我們必須讓盧士奇利用我們所有的研究成果。我們再也沒有權力自私地保留我們的任何秘密了。在威脅著我們的危險面前,我們應該團結起來,結成一體。誰知道我們明天是否還能講話?”
盧士奇和羅莎拉著手,透過霧氣努力分辨著高樓大廈的輪廓。輪船駛進紐約。激動使他們透不過氣來,這不僅因為他們擺脫了歐洲敵視的環境,或者說擺脫了被壓迫的地位,而更重要的是因為他們覺得使命在肩。
義大利學者帶著歐洲整個科學界和平的希望而來。如果他的事業順利,像他自己和他的同行們所希望的那樣,人類將要承認錯誤,暴君們就再也不能在人民中間得到任何響應,E=MC2將改變世界的面貌。
臨行前的最後幾天裡,他度日如年,悶悶不樂。甚至連在斯德哥爾摩接受諾貝爾獎金對他也成了受罪的事。興奮之後,他很快就正確地估量了這種獎勵的意義。他不是那種在既往的榮譽上止步不前的人。他不斷地看著前方,欣賞他這種創造的熱情的羅莎,向他莞爾一笑,指著天際依稀朦朧的自由世界說:
“你一定會成功,昂里科。你現在王牌都在手裡了。”
“是的。但我認為這個可以填補最後的空白。”
他把一個寫滿記錄的灰皮筆記本舉在她的眼前。
“這是什麼?”
“艾莎·施密特的論文。德國的最新發現。”
遵循斯波爾的建議,所有的學者都把他們最秘密的研究成果交給了他。某些成果意義不大,他已經了解了,但艾莎·施密特給他的論文吸引了他的注意力,他把整個的旅途都用來研究它。這篇論文概括了女物理學家原來的導師、最偉大的德國科學實驗工作者之一奧托·漢斯的研究工作。盧士奇一看便知道這份文件異常重要。
“請允許我指出它理論上的重要性,我幾乎要用“哲學的”這個字。”他說。
“關於輻射的起因還是眾說紛壇,然而正如你們所知道的那樣,它一定和巨星的大爆炸有關,這樣爆炸經常在宇宙間發生。也許——這是你們都非常熟悉的勒麥特爾①的假說——也許,應該把輻射的起因追溯到時間和空間的起源上去,即神奇的原始原子在虛無中爆炸,產生了我們的宇宙。”
【①(1894-1966)比利時天文物理學家和數學家。】
“不管怎樣,我毫不懷疑這些振動的能來自物質的毀滅。它代表著衰變,代表著物質資本的浪費。正是這種宇宙巨變後無用和分散的能,我要把它聚合,按愛因斯坦的公式使其重新變化,把它復原到最初的狀態。我以不易察覺的雲霧為起點,要在這兒,我們的地球上,製造出幾塊已經丟失了數十億年的物質。”
盧士奇沉默了,一陣贊同的低語和幾聲熱烈的歡呼表明他的勇氣給同行以何等的感染。斯波爾概括了總的印象:
“真的,自然好像把實現我們的宏偉計劃所必須的能源放在我們的手邊。祝賀您,盧士奇,您第一個想到要應用星球所傳播的上帝的饋贈。我們沐浴著它以至於對它毫無覺察了。不論結果如何,這畢竟是一個了不起的想法。上帝保佑我們到達目的地。”
“我深信這是可能的,教授。我已經完成了一系列實驗,這些實驗允許我做成功的預想。”
盧士奇對他準備應用的方法作了幾點技術上的說明,這些方法開支很大,需要有一個龐大的組織。他的結論是他無法在義大利,在目前這種充滿敵視的氣氛中繼續他的實驗。談話於是轉入了另一個主題,他們談及了學者所受到的迫害。斯波爾向盧士奇介紹了艾莎·施密特,一個德國的女物理學家,她因為持有相對論觀點而被密告給蓋世太保,只是由於很快逃了出來才倖免一死。她試圖讓同行們了解納粹分子對現代科學的仇視。她的敘述使在座的人不寒而慄,若不是另外兩位流亡者出來證明的話,他們簡直不敢相信他們會如此殘暴。
在德國,相對論的擁護者受到了鎮壓。愛因斯坦不得不早就離開,他的書在廣場上被用大火焚燒。他的信徒,為了忠於他的理論而付出了鮮血的代價。所有那些無意中對E=MC2流露出某些同情的人,都被關進監牢、流放、甚至有時被人群撕成碎片。特別是最後這一點,使具有自由思想的人深感痛苦。人民受著宣傳的影響,被宣傳所奴役,再也分不清誰是他們的朋友了。
“義大利還沒有這種恥辱,”盧士奇說,“但是這種事情隨時可能發生,所以我決定不回去了。我不是在替自己擔心,但我必須在自由和平靜中繼續我的研究。”
經過長久的討論,看來盧士奇的方案是惟一可以使他們賴以反對迫害和符合科學原則的綱領,只有它能夠轉變群眾的思想,不是用詞句,而是用行動告訴他們真理之所在。大家一致認為這個方案只能在一個自由的國家才能得到實現,那裡,遠離欺侮和暴行,有政府協助。
“美國可以滿足這些條件,”盧士奇說,“愛因斯坦已經在那兒定居下來,他的名氣將給我們提供支持。政府的幫助必不可少。”
斯波爾同意了。他想他可能也要被迫離開祖國,如果希特勒的毒素在他的國家傳播開來的話。
“目前,”他說,“我們必須讓盧士奇利用我們所有的研究成果。我們再也沒有權力自私地保留我們的任何秘密了。在威脅著我們的危險面前,我們應該團結起來,結成一體。誰知道我們明天是否還能講話?”
盧士奇和羅莎拉著手,透過霧氣努力分辨著高樓大廈的輪廓。輪船駛進紐約。激動使他們透不過氣來,這不僅因為他們擺脫了歐洲敵視的環境,或者說擺脫了被壓迫的地位,而更重要的是因為他們覺得使命在肩。
義大利學者帶著歐洲整個科學界和平的希望而來。如果他的事業順利,像他自己和他的同行們所希望的那樣,人類將要承認錯誤,暴君們就再也不能在人民中間得到任何響應,E=MC2將改變世界的面貌。
臨行前的最後幾天裡,他度日如年,悶悶不樂。甚至連在斯德哥爾摩接受諾貝爾獎金對他也成了受罪的事。興奮之後,他很快就正確地估量了這種獎勵的意義。他不是那種在既往的榮譽上止步不前的人。他不斷地看著前方,欣賞他這種創造的熱情的羅莎,向他莞爾一笑,指著天際依稀朦朧的自由世界說:
“你一定會成功,昂里科。你現在王牌都在手裡了。”
“是的。但我認為這個可以填補最後的空白。”
他把一個寫滿記錄的灰皮筆記本舉在她的眼前。
“這是什麼?”
“艾莎·施密特的論文。德國的最新發現。”
遵循斯波爾的建議,所有的學者都把他們最秘密的研究成果交給了他。某些成果意義不大,他已經了解了,但艾莎·施密特給他的論文吸引了他的注意力,他把整個的旅途都用來研究它。這篇論文概括了女物理學家原來的導師、最偉大的德國科學實驗工作者之一奧托·漢斯的研究工作。盧士奇一看便知道這份文件異常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