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十)通訊聯絡:各部隊行動期間用無線電,到達統制地區後有線電話及無線電並用。

  (十一)補給:各部隊攜帶足七日給養、五公里油料並攜行彈藥,在到達阜陽以前,中途不補給。

  (十二)其他破壞等工作由舒參謀長分別指揮實施。

  撤退經過

  我將命令下達後(口述筆記,以後正式補發),徐州“剿總”存有大批軍用地圖及檔案未處理,補給區司令部存有大批武器彈藥已上火車未運走,庫存被服用具及糧食甚多。臨時決定地圖檔案由主管參謀1日午前燒毀,武器彈藥火車運至黃口車站,另候處理,其他物資發給各部隊儘量攜帶。到29日晚,十三兵團先遣蕭縣之一師行動遲緩,尚未確實占領蕭縣,對蕭縣情況不明,很耽心被解放軍狙擊,打破蔣軍撤退計劃。及30日晨,該師才炮火連天地向蕭縣進攻,已暴露了蔣軍的企圖。十六兵團29日也未照命令對解放軍佯攻,反而退守孤山集、筆架山、白虎山之線,當晚解放軍即攻占孤山集。該兵團並將30日晚主力撤退命令誤解(也許有意)為掩護部隊於是晚撤退,使解放軍於1日清晨即順利到達蕭縣。

  29日晚,並因各部隊撤電線,誤將對指揮部聯絡電線拆亂,對各兵團電話不通,一直到30日早晨指揮部撤走時亦未通話。

  這時我對各兵團當面情況極為模糊,急急忙忙率指揮部人員出發,發現自徐州西門至蕭縣公路,車輛擁塞,無法前進。徐州市商店住戶全部關門,滿城死氣沉沉,部隊、車輛、人馬擁擠不堪。調查結果是:第三處將直屬部隊行進道路經鐵路附近誤當為蕭永公路,各部隊已開始行動,無法改變。我一 面命參謀人員指揮各車隊繞道鐵道附近撤退,一面出徐州南門繞鳳凰山便道到達蕭縣附近。這時見徐州城內火光沖天(以後知道是管圖參謀提前燒毀地圖檔案),深恐解放軍馬上追來,所有部隊車輛會全部損失,再指示參謀人員指揮各部隊車輛繞道北行。由於各部隊車輛混雜一起,各有主張:有的繞道脫逃,有的仍向蕭縣前進,所幸解放軍當日尚未追到,我一直到黃昏前後始到大吳集。至12月1日晨得報,蕭縣以東尚有大批車輛未能撤完。同時由於十六兵團誤將掩護部隊撤退日期提前一日在30日晚即撤退,這時解放軍已追至蕭縣附近,所有後尾人員全部被俘,1日晚徐州解放。

  12月1日,我在大吳集除與第二兵團聯繫外,其餘各兵團未直接得到聯繫。晚上繼續撤退,12月2日午前我到達孟集附近,接到邱、李兩兵團報告,得悉各部隊在撤退中十分混亂,孫兵團尚未取得聯繫。按照原定計劃是2日晚繼續向永城撤退。午後接到七十四軍轉來空軍的一份通報,說發現解放軍有大部隊由濉溪口南北地區向永城前進,同時兩兵團也要求稍加停止整理部隊,我為與孫、李兩兵團都未取得聯繫,及顧慮夜間行動可能與解放軍發生穿插混亂的情況,即決定當晚在孟集、李石林、袁圩、馮河集附近停止休整一晚,3日白天向永城繼續前進(這已經是一個錯誤)。決定後我即親往李石林、袁圩處,到邱、李兩兵團司令部視察。我問李彌昨晚為什麼不到指定位置聯繫,李說他未收到命令,查明系其參謀長受令後未交李彌,我對其參謀長加以指責。這時瓦子口的騎兵旅已撤退,青龍集以北第五軍四十五師掩護部隊與解放軍接觸,在紅廟附近擔任掩護之十三兵團一部亦與解放軍接觸。我即面令各該師必須掩護至3日午後主力撤退後再行撤退。邱、李二人皆與前方各師通了電話,我仍返孟集附近指揮部。

  3日午前4時左右,孫元良經過馮河集,與我通了電話,說他昨晚未能趕到這裡,是因部隊兩日未休息,走不動,現在正照命令向永城繼續前進中。我要孫休息幾個鐘頭再前進,邱、李兩兵團也是昨晚休息,今日白天向永城前進。我告知孫解放軍的情況,並給他將電話架好。

  3日上午10時前後,各兵團部隊正向永城前進,而各司令部尚未出發之際(因乘汽車待先頭部隊到達永城後再出發),忽然接到蔣介石空投一份親筆信,說“據空軍報告,濉溪口之敵大部向永城流竄,弟部本日仍向永城前進,如此行動,坐視黃兵團消滅,我們將要亡國滅種,望弟迅速令各兵團停止向永城前進,轉向濉溪口攻擊前進,協同由蚌埠北進之李延年兵團南北夾攻,以解黃維兵團之圍……”我看了之後,覺得蔣介石又變了決心,必致全軍覆沒,思想上非常牴觸。我先認為“將在外,君令有所不受”,準備即向永城出發;但再一想空軍偵察的情況,認為如果照原計劃撤退到淮河附近,再向解放軍攻擊,解了黃維之圍,尚可將功抵過。但是萬一沿途被解放軍截擊,部隊遭受重大損失,又不能照預定計劃解黃兵團之圍,蔣介石勢必遷怒於我,將失敗的責任完全歸咎於我,受到軍法裁判。這樣,我戰亦死,不戰亦死,懾於蔣介石的淫威,何去何從,又無法下決心。當即用電話將蔣介石信中要旨通知各兵團,令部隊就地停止,各司令官到孟集以北的一個小村莊商討決策。孫元良很快來到,李彌本人未來,派了兩個副司令官(陳冰及趙季屏)來,邱清泉因傳達各軍停止命令,遲至午後2時左右才到。大家看了蔣介石的命令,都十分驚慌,默不發言。我分析了當時的情況,認為照原計劃撤,尚有可能到達目的地。但大家應對蔣介石負責。如果照命令打下去,未見得有把握(實際上認為要全軍覆沒,但怕各部隊長泄氣,又未說明)。這時邱清泉說:“可以照命令從濉溪口打下去。”接著邱就對陳冰等大發脾氣,說十三兵團在蕭縣掩護不力(事實上是第十六兵團掩護部隊撤退過早),致後方車輛遭受重大損失,並罵十三兵團怕死不打仗。陳冰不服氣,就同邱吵起來。我同他們排解後,問孫的意見,孫見邱的氣焰囂張,也不敢說退,只說:“這一決策關係重大,我完全聽命令。”邱清泉見我還在猶豫不決,怕我泄氣,就說:“總座,可以照命令打,今天晚上調整部署,明天起第二兵團擔任攻擊,十三兵團、十六兵團在東、西、北三 面掩護。”我說:“大家再把信看看,考慮一下,我們敢於負責就走,不敢負責就打,這是軍之生死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慎重。”大家再將蔣介石的信看了一遍,都感到蔣的指示十分嚴重,不能不照令迅速解黃維之圍。於是決定服從命令,採取三面掩護、一面攻擊、逐次躍進的戰法,能攻即攻,不能攻即守,不讓“敵人”把部隊沖亂(其實正是陷入重圍)。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