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5頁
代戰爭中,不能再單以數量來判斷兵力、兵器的聚散,判定作戰效益的大小,
而要看這個 “量”是由什麼“質”組成的,以及這個“量”是如何組合的。
只有這樣,才能做到量敵用兵,恰當地使用和分配兵力、兵器,始終保持殲
敵所需要的合理優勢,以較小的代價換取最大的勝利。因此,軍事謀略者,
只有掌握了科學用兵的效益尺度——客觀概率的科學法則,才有助於提高用
兵的科學性,預見性。
現代作戰的效益,不僅取決於兵員的數量和質量,而且還與武器效率如
射程、精度、殺傷威力、攻擊強度有關。現代作戰要求軍隊成疏開配置,戰
術密度不宜過大,同時,由於戰場空間擴大,又必須強調保持力量上的優勢。
要解決好這一矛盾,軍事謀略者必須摒棄靠直觀感覺和傳統經驗使用兵力的
方法,而以概率論為基礎的定量分析法,進行科學的分析、計算,求出在不
同條件下所需兵力、兵器 (據其戰鬥效能)的倍數,確定最佳兵力部署,使
決策合於戰場實際,奪取作戰的勝利。
強調兵力、兵器的運用要重視質量,並不是說在裝備技術性能總體上處
於弱者的一方就無能為力。以往集中優勢兵力的道理仍然是適用的,只不過
是要根據新的情況,更加靈活地執行就是了。比如說,在某種情況下,針對
陣地防禦之敵,我們在兵力、兵器的優化組合上下功夫,將自己的優質兵力、
兵器,按照超濃縮集中思想,通過各種巧妙的組合,大膽組成強兵硬器 “集
束”,形成局部優勢,再加上天時、地利、人的智謀,奪取作戰的勝利是可
能的。當然,為了加速作戰進程,使殲敵更有把握,適當地增加兵力,梯次
配置,建立合理的戰術密度和保持合理的優勢,是完全必要的。
第三、力爭有利態勢
“勢”,就是藉助軍事實力,充分發揮指揮員的智謀作用,所形成的有
利態勢和強大的衝擊力。其實質在於達成 “致人而不致於人”的目的。現代
條件下 “勢”的內容和形式有很大的發展變化,突出表現為“勢”的易變性
增大,對“勢”的應變性要求更高。因此,指揮員不僅要善於形成有利的“勢”,
而且還必須善於抓住戰機,因勢而動。
未來戰場,攻防相互滲透,空間廣闊、戰場變化急劇,要求指揮員善於
通觀全局,從整體上把握形勢的變化。在戰役、戰鬥中,更要善於施計謀勢,
利用有利的民眾條件及地形條件,陷敵於滅頂之災的人民戰爭的汪洋大海,
減煞其優勢。
第四、提高軍隊的生存能力
自從核武器及其它先進兵器相繼出現之後,如何提高軍隊的生存能力,
已成為世界上各軍事強國十分注意研究的問題。以集中兵力而言,由於現代
武器的殺傷力巨大,把握集中的 “火候”和“密度”尤其重要。集中不宜早,
過早易暴露企圖,遭敵火力襲擊,也不宜過遲,遲了易失戰機。同樣,分散
時機也要適宜,過早分散,影響任務的完成,過遲分散會遭敵火力報復。過
度的集中易遭敵人毀滅性武器殺傷的惡果,應該做到大集中、小分散,使兵
力疏散分布於適度的空間。還要盡力偽裝並使用各種欺騙手段,迷惑敵人。
例如,構築假陣地,善於利用地形和工事隱蔽地集結兵力等等。
襲擊敵人的偵察預警系統,破壞敵人的火控系統、大規模殺傷武器系統
等等,也是確保我生存的重要方法。
任何理論原則都不是僵死的教條,集中兵力原則也不例外。未來戰爭,
如何運用和發展這一原則,已成為我們需要研究的嶄新課題。
後 記
《軍事謀略學》一書現在和讀者見面了。感謝張震校長寫了序言。
軍事謀略學源遠流長,但作為一門學科獨立於軍事科學之林,還是近年
的事情。本書從醞釀到成書用了兩年多的時間,僅討論修訂提綱框架就用了
近一年,先後幾易其稿,最後確定了目前這個框架。上編謀略論,主要是追
溯軍事謀略的形成發展,對其基本理論和規律作了闡述,下編謀略運用 (古
今中外十三謀),主要從理論和實踐的結合上,闡述了軍事謀略的基本原則
及其運用。我們深知,本書僅為一家之言,且從框架到內容,肯定有不當乃
至謬誤之處,懇望讀者不吝指正。
本書各章撰稿人依次為:第一、第十章,張茂峰、陳維仁,第三章,張
茂峰、曲亭式,第二、四、九章,張茂峰;第五章,畢京京,第六章,於巨
良、牟衛東:第七章,陳友誼;第八章,牟衛東;第十一章,康景海、鄒經;
第十二、十四、十五、二十章,康景海、陳維仁;第十三章,劉志偉、陳維
仁,第十六章,衛晉、陳維仁:第十七、十八章,張玉良;第十九章,陳友
而要看這個 “量”是由什麼“質”組成的,以及這個“量”是如何組合的。
只有這樣,才能做到量敵用兵,恰當地使用和分配兵力、兵器,始終保持殲
敵所需要的合理優勢,以較小的代價換取最大的勝利。因此,軍事謀略者,
只有掌握了科學用兵的效益尺度——客觀概率的科學法則,才有助於提高用
兵的科學性,預見性。
現代作戰的效益,不僅取決於兵員的數量和質量,而且還與武器效率如
射程、精度、殺傷威力、攻擊強度有關。現代作戰要求軍隊成疏開配置,戰
術密度不宜過大,同時,由於戰場空間擴大,又必須強調保持力量上的優勢。
要解決好這一矛盾,軍事謀略者必須摒棄靠直觀感覺和傳統經驗使用兵力的
方法,而以概率論為基礎的定量分析法,進行科學的分析、計算,求出在不
同條件下所需兵力、兵器 (據其戰鬥效能)的倍數,確定最佳兵力部署,使
決策合於戰場實際,奪取作戰的勝利。
強調兵力、兵器的運用要重視質量,並不是說在裝備技術性能總體上處
於弱者的一方就無能為力。以往集中優勢兵力的道理仍然是適用的,只不過
是要根據新的情況,更加靈活地執行就是了。比如說,在某種情況下,針對
陣地防禦之敵,我們在兵力、兵器的優化組合上下功夫,將自己的優質兵力、
兵器,按照超濃縮集中思想,通過各種巧妙的組合,大膽組成強兵硬器 “集
束”,形成局部優勢,再加上天時、地利、人的智謀,奪取作戰的勝利是可
能的。當然,為了加速作戰進程,使殲敵更有把握,適當地增加兵力,梯次
配置,建立合理的戰術密度和保持合理的優勢,是完全必要的。
第三、力爭有利態勢
“勢”,就是藉助軍事實力,充分發揮指揮員的智謀作用,所形成的有
利態勢和強大的衝擊力。其實質在於達成 “致人而不致於人”的目的。現代
條件下 “勢”的內容和形式有很大的發展變化,突出表現為“勢”的易變性
增大,對“勢”的應變性要求更高。因此,指揮員不僅要善於形成有利的“勢”,
而且還必須善於抓住戰機,因勢而動。
未來戰場,攻防相互滲透,空間廣闊、戰場變化急劇,要求指揮員善於
通觀全局,從整體上把握形勢的變化。在戰役、戰鬥中,更要善於施計謀勢,
利用有利的民眾條件及地形條件,陷敵於滅頂之災的人民戰爭的汪洋大海,
減煞其優勢。
第四、提高軍隊的生存能力
自從核武器及其它先進兵器相繼出現之後,如何提高軍隊的生存能力,
已成為世界上各軍事強國十分注意研究的問題。以集中兵力而言,由於現代
武器的殺傷力巨大,把握集中的 “火候”和“密度”尤其重要。集中不宜早,
過早易暴露企圖,遭敵火力襲擊,也不宜過遲,遲了易失戰機。同樣,分散
時機也要適宜,過早分散,影響任務的完成,過遲分散會遭敵火力報復。過
度的集中易遭敵人毀滅性武器殺傷的惡果,應該做到大集中、小分散,使兵
力疏散分布於適度的空間。還要盡力偽裝並使用各種欺騙手段,迷惑敵人。
例如,構築假陣地,善於利用地形和工事隱蔽地集結兵力等等。
襲擊敵人的偵察預警系統,破壞敵人的火控系統、大規模殺傷武器系統
等等,也是確保我生存的重要方法。
任何理論原則都不是僵死的教條,集中兵力原則也不例外。未來戰爭,
如何運用和發展這一原則,已成為我們需要研究的嶄新課題。
後 記
《軍事謀略學》一書現在和讀者見面了。感謝張震校長寫了序言。
軍事謀略學源遠流長,但作為一門學科獨立於軍事科學之林,還是近年
的事情。本書從醞釀到成書用了兩年多的時間,僅討論修訂提綱框架就用了
近一年,先後幾易其稿,最後確定了目前這個框架。上編謀略論,主要是追
溯軍事謀略的形成發展,對其基本理論和規律作了闡述,下編謀略運用 (古
今中外十三謀),主要從理論和實踐的結合上,闡述了軍事謀略的基本原則
及其運用。我們深知,本書僅為一家之言,且從框架到內容,肯定有不當乃
至謬誤之處,懇望讀者不吝指正。
本書各章撰稿人依次為:第一、第十章,張茂峰、陳維仁,第三章,張
茂峰、曲亭式,第二、四、九章,張茂峰;第五章,畢京京,第六章,於巨
良、牟衛東:第七章,陳友誼;第八章,牟衛東;第十一章,康景海、鄒經;
第十二、十四、十五、二十章,康景海、陳維仁;第十三章,劉志偉、陳維
仁,第十六章,衛晉、陳維仁:第十七、十八章,張玉良;第十九章,陳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