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0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王國光果然被拱倒,由馮保推薦梁夢龍繼任吏部尚書。

  小勝一局。

  但是有個情況他沒有料到——他主持內廷,呼風喚雨,因而也就結怨甚多。內廷里也有要趁機掀翻他的人。

  此人就是內廷“二把手”司禮監秉筆太監張鯨,就是那個在張居正死前兩天代表皇上來看望的那個。

  密謀幾乎是半公開地在進行。

  另一個老太監張宏得知此事,大為不解——閹豎們從整體上來說,利益都是一致的,為何要自相殘殺?他勸告過張鯨:“馮公公是個有骨力的人,留著他多好!”

  但張鯨是另外一個思路。馮公公當然能幹,可我現在就要學馮公公當年的樣兒,聯絡外廷,趕走上司。他讓自己的門客樂新聲,趕緊把倒馮的風聲散布到外廷去。

  這樣,對馮保來說,內外已成兩面夾擊之勢。

  萬曆這方面的態度如何呢?

  他在坐山觀虎鬥。對馮保以往告他刁狀的一箭之仇,他是一定要報的,然而在張居正的影子仍然籠罩朝中的此刻,他不會輕易出手。他只是命親信太監張誠繼續秘密監視馮保。

  三面是敵!

  馮保現在應該做的,不是進攻,而應是退卻了。他還有唯一的一道防線——李太后的信任。這時候就應該對外讓一讓,加緊鞏固一下宮裡的這個關係,大概還不至於有大危險。

  但他昏了頭,仍想決定人家外臣的去留。小人的心胸就是如此,地位再高也是小格局。

  他發動了取勝把握不是很大的反擊,挑起了最不應該挑起的戰火。

  次輔申時行認定馮保是楊寅秋等人的幕後主使,便對張四維說:“事迫矣!”

  新內閣的力量實際上還是脆弱的,因而也格外敏感。前哨戰讓他們很緊張,為了維護剛到手的權力,他們必然不惜殊死一戰——以快打慢!

  兩個人商量好,分頭去物色言官。

  十二月初七,山東道御史江東之上疏,彈劾馮保的親信書記官、錦衣衛同知徐爵。

  十二月初八,又有江西道御史李植上疏,直指馮保“當誅十二大罪”。

  決戰,開始得迅雷不及掩耳!

  江東之首先揭了徐爵的老底,指徐爵是一名以詐騙被充軍,後從戍所逃出的逃犯,混到了馮保的門下,成了錦衣衛南鎮撫司軍官。身為軍官,卻沒有一天到錦衣衛機關去上班,反而是隨便出入宮禁,在宮內日夕與馮保密議,不知道要幹什麼——“為謀叵測”。

  又揭發吏部尚書梁夢龍以三萬兩銀,托徐爵賄賂馮保,謀得此職。任命下來後,竟然前往徐爵家拜謝——“受命公朝,拜恩私室”。

  江東之感慨:“清明之世,豈容有此舉動”。如此狐假虎威,“人心由之不正,節氣漸以墮頹”!

  此疏名義上指向徐爵,處處又燒到馮保,意在火力試探。

  萬曆大概覺得他搬開馮保這座大山的時機已經成熟了,便毫不猶豫,批示將徐爵逮入詔獄審訊,後移交刑部擬斬。

  徐爵這人,史稱“善筆札”,也就是擅長寫公文,熟悉公文套路,以前凡是皇上表揚張居正的手敕,實際都是由他擬的,世稱“樵野先生”。論大辟(砍頭)之後,他給關死在監獄裡了。

  對梁夢龍,萬曆則暫時沒動。但又有人窮追,萬曆不想再保了,勒令其致仕,回家去算了。

  徐爵一倒,張四維一派馬上就料到,馮保基本上是完了。所以李植的上疏,尤為狠毒,件件指控都是要命的。

  這裡選幾個來說。

  其一,馮保的親信張大受、徐爵都是逃犯,馮保明知道還收為心腹;

  其二,徐爵參與批閱奏章,凡重要機密,緊急軍情,皇上還沒看,徐爵都知道,搶先泄露於外。在宮內窺伺皇上起居,打聽聖母動靜。聽到宮內的戲言褻語,就出去宣揚。人家以為他好大神通,爭相攀附,竟致其門庭若市;

  其三,公主選駙馬,入選者是靠賄賂馮保才被順利選中的;

  其四,皇上賜給乳母田莊銀兩,馮保先勒索兩千五百兩;

  其五,御用監買來的珠寶,馮保挑選低劣的給皇上用,貴重的盡入私囊。連罰沒的贓物他也竊為己有;

  其六,馮保的房子店鋪遍布京師,數不勝數。原籍深州造有私宅,規模之大,可比王府,有房間五千多間;

  其七、馮保之弟馮佑在太后居所內高聲辱罵太監,馮保之侄馮邦寧兄弟在皇帝所選的九嬪之中,挑了兩個絕色美女做妾(享受皇上級別待遇);

  其八、馮保竟敢僭用皇上才能用的黃帳。

  奏疏還捎帶了一筆,說馮保“密邇輔座,掌握中樞”。就是親近輔臣,控制外廷。這是明顯向已故張太師的威名挑戰了。

  萬曆拿到奏本後,同樣反應很快,馬上有批示下來。據說他大喜,連拍膝蓋說:“吾待此疏久矣!”(《國榷》)

  萬曆此時究竟是何心情,後世史家多有推測。一般都是說馮保對萬曆管束過嚴,引起萬曆反感,必欲除之。這個因素是有,但另一個因素也不可忽視。萬曆此時已開始親政,他急於想打破原有政治格局,自己來放手施展一番。張居正未死時,因有李太后鉗制,萬曆不敢做如此想。現在,只要把馮保逐出政治中心,就可如願以償。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