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9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靈柩即將啟程歸葬時,申時行等上疏請派員護送。萬曆照准,派太僕少卿於鯨、錦衣衛指揮僉事曹應奎護送回江陵。七十老母趙太夫人也坐驛車回去。

  這是嘉靖以來唯一死於任上的首輔,死後仍威儀赫赫。

  一支浩大的隊伍緩緩南行,隨行人員共乘坐了70條船,使用船夫馬夫等3000餘人,船隊迤邐十餘里。

  “必然不得生還”,真是一語成讖啊。

  ——江陵青山,此生永無得見!

  世事輪轉如流水。誰也料不到,張居正屍骨未寒,身後就驟起一場又一場是非。

  歷史的走向,開始詭密地轉彎。

  所有的問題都因人事問題而起。張居正生前推薦的人當中,入閣的潘晟,是大有來頭的。此人是張居正中進士時的座主,兩度出任禮部尚書,是個老奸巨猾的官僚。為人庸碌且不廉,兩次都是被劾罷職的,此時正在浙江新昌老家閒住。

  在內閣里安插潘晟,是馮保為應變而走的一步棋。他見張居正不行了,想在內閣預留後路。內閣是他權力地位的一個支撐,不能因張居正的離去,就失去這一面的力量。

  潘晟入閣,從資望上確實勉強,但馮保極力慫恿病中的張居正向皇上推薦。估計張居正開始亦是猶豫,在臨死前兩天的半昏迷狀態中,才拗不過,考慮到馮保的因素,只得照辦。所以,這個推薦顯得異常的倉促。

  馮保是個只有小聰明的人,獨自玩大的場面,經常要出敗招。張居正的存在使他在萬曆的頭十年安穩如山,權力幻覺讓他看不到這一點,以為今後剩下自己也是一樣。

  這個極不明智的推薦,引發了張居正身後的一場政爭,其勢頭兇猛,最後發展到馮保完全控制不了的地步。

  張居正死後,將升為首輔的,是現在的次輔張四維,馮保不去拉攏張四維,卻要安插一個官聲並不好的潘晟做內應,不知是出於什麼考慮。也許,他還想玩一玩高拱下台的那場戲,打下一個,再提起來一個,以顯示自己的權勢,並保證新來者永遠感恩戴德。

  這樣想,當然也可以,但所選非人。潘晟哪裡能比得上張居正的百分之幾?

  也活該這位潘晟倒霉,按他的資格入閣後要排在申時行的前面,這就一下觸犯了兩個現任閣臣的利益。

  張、申兩位,既然能進得了閣,政治頭腦自然都不一般,立刻看出馮保向內閣安插親信的用意,兩人迅速結成新的同盟。張四維深知申時行以屈居於潘晟之下為恥,便鼓動申一起向言官吹風,要把潘晟這個不要臉的拒之門外。

  六月二十三日,也就是張居正死後第三天,御史雷士楨首先聞風而動,上疏彈劾潘晟穢跡昭彰,不足以委以重任,請皇上收回成命。

  萬曆接到奏疏後,有點犯難,考慮到不能元輔剛走就否定其遺疏,便下詔駁回,說過去的事就別再提了。

  但言官是早已準備好的,第二天,給事中張鼎思、王繼光、孫瑋、牛惟柄、御史魏允貞、王國等人接連開火,形成了巨大聲勢,

  那邊潘晟已經離開原籍就道,來上任了。在半路聽說消息,知道這批言官的後台一定很硬,便很知趣,連忙按被參的慣例上疏請辭,停在杭州待命。

  張四維不容他喘息,立刻擬旨:“放之歸!”

  萬曆拿到擬票,感覺到不大好駁回,只好同意了。

  潘晟入閣拜相的美夢剛開個頭,在杭州就收到“著以新銜致仕”的詔旨。

  萬曆這是給了他一點面子,退休待遇提到輔臣級了,但對潘晟來說,則是奇恥大辱——被人當猴耍了一通。天下皆知,顏面何在,只能垂頭喪氣地折返新昌。

  歷史的大轉折,往往在一件微妙小事上發生。這期間的馮保,偶染小疾在家休息,沒能在“倒潘”攻勢中發揮批紅的阻遏作用,因而讓張四維的第一招得了手。

  此戰非同小可,如果馮保當時在上班,以他對萬曆的威懾力,上下其手,完全可能把張四維壓下去,使得新內閣從此不敢小瞧他。

  但首戰輕易取勝,張四維他們也就看輕了馮保,以後還會有動作。

  馮保知道事情結果後,跺腳大罵:“我小恙,遽無我焉?”(《明史》)我剛得了小病,你們眼裡馬上就沒我啦?

  ——這病來得真不是時候。

  馮保主持內廷10年,深得李太后信任,外面又有張居正罩住,位高權大,讓他失去了應有的敏感。潘晟入閣失敗,實際是一個信號,表明後張居正時代已經開始了,原有政治格局發生了根本變化。一個新的、能量很不小的政治集團業已形成。

  他完全看不到這個跡象,未能調整戰略,只是沉浸在欲圖報復的仇恨中。

  掀掉過高拱的人,沒把初出茅廬的新首輔放在眼裡。馮公公犯了跟高拱當年一樣的錯誤。

  三個多月後,馮保精心策劃的反擊開始了。

  十月十三日,雲南道御史楊寅秋發難,彈劾吏部尚書王國光濫權納賄。兩天後,御史曹一夔跟進,在彈劾王國光之外,還燒到了張四維。

  這個王國光是管幹部的,目前追隨張四維、申時行,正在悄悄清洗張居正時代的原有隊伍。

  馮保這次採取的策略是,先揀軟的打,然後牽出對方主帥。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