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8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4.德國古典美學:美在理性內容表現於感性形式

  在十七八世紀的西方哲學中,英國經驗主義與大陸理性主義形成兩個鮮明的對立陣營,因而美學上內容與形式,理性與感性以及主觀與客觀這一系列的對立面的矛盾也就日益尖銳化。堅持某一片面而反對另一片面的立場也就日漸顯得站不住。因此,尋求達到這些對立面的辯證的統一就成為近代美學的主要課題,而在這方面工作做得最多的要推十八九世紀的德國古典美學。

  德國古典美學的真正的開山祖是康德。他首先認識到鮑姆嘉通的理性主義的美學觀點和博克的經驗主義的美學觀點的尖銳對立以及每一派的片面性,並且努力尋求達到統一的路徑。他是由沃爾夫和鮑姆嘉通這一派教養出來的,在很大程度上還受到理性主義影響的束縛,但是同時又覺得休謨和博克的美學觀點也不無可取之處。他從這兩派都拋棄了一些,也都吸收了一些。他所拋棄的是鮑姆嘉通的“美即完善”說和博克的美感即快感說;他所吸收的是理性派的理性,先驗範疇和“內外相應”的目的論和一部分形式主義的觀點,以及經驗派的美的生理和心理的基礎,感覺的直接性以及美與崇高的對立。結果他所做到的只是拼合而不是統一。這就說明了他在《判斷力批判》上卷中所表現的一個突出的矛盾。這書分兩部分:《美的分析》與《崇高的分析》。在《美的分析》部分,他得到了一個形式主義的結論:美只在形式上,不涉及概念,目的和利害計較;這種形式美才是“純粹美”,絲毫不涉及內容意義。因此,他很少談到藝術,根本沒有談到文學。在《崇高的分析》部分,他才談到有內容意義的“依存美”,才談到文學和藝術。這時他卻得到一個完全相反的結論:崇高根本是無形式的,只憑數量或力量的無限大,在人心中先引起恐懼接著就引起崇敬,即人能不屈服於自然威力的人類尊嚴感。所以崇高感主要起於崇高對象所隱含的道德觀念和理性內容。康德的這種對崇高的看法就改變了他對美的看法,從前是美在形式,現在卻是“美是道德精神的象徵”了。不但如此,從前他所拋棄的“概念”,“目的”,“完善”等觀念,現在又跑回來了。他說從前那個形式主義的看法只適用於自然美,至於藝術美卻是有內容意義的“依存美”:

  對象如果是作為一件藝術作品而被宣稱為美的,由於藝術總要假定一個目的作為它的成因,它究竟為什麼的概念就勢必首先定作它的基礎;而且由於一件事物的雜多方面與它的內在本質的協調一致,就是那件事物的完善,所以在評判藝術美時,也就必然要考慮到那件事物的完善。

  這番話是言之成理的,但是問題在於康德把“純粹美”和“依存美”,“自然美”和“藝術美”都絕對對立起來,沒有找出達到這兩種美統一的通道,所以感性與理性,形式與內容,都仍然是彼此割裂開來的。他的企圖是失敗的,但是這種失敗卻成為促進進一步研究的推動力。在這一點上他對美學的貢獻仍是重要的。

  這進一步的努力首先來自德國文藝批評。我們須回溯到時代略早的文克爾曼。上文已經提到他提出古希臘造型美的理想是“高貴的單純,靜穆的偉大”,這主要表現於“橢圓形的”即抽象的線條,所以他反對藝術里有激烈的表情。他的看法在當時引起了一場大爭論。另一位研究古代藝術史的德國學者希爾特對文克爾曼提出異議說:

  古代藝術的原則不在客觀的美和表情的沖淡,而是只在個性方面有意義和顯出特徵的東西。

  希爾特提出個性“特徵”來代替文克爾曼的“理想”,這牽涉到藝術典型的問題,下文還要談到,現在只說他把藝術的重點從抽象理想和抽象形式上轉到個性特徵即具體內容上,這就標誌著近代美學對於美的本質問題的看法大轉變的關鍵。

  這場爭論引起當時德國兩大詩人歌德和席勒的關心。歌德主張文藝從生活出發,也強調個性特徵,在這一點上他和希爾特是一致的;不過他也並沒有完全排除文克爾曼的理想美。他對特徵與形式美的關係是這樣提的:

  我們應從顯出特徵的東西開始,以便達到美。

  古人(希臘人——引者)的最高原則是意蘊,而成功的藝術處理的最高成就是美。

  這裡“特徵”和“意蘊”指的都是藝術內容,美則是內容經過藝術處理成為作品時的最高成就。這個看法一方面批判了文克爾曼的古代藝術的“靜穆”排斥表情的形式主義的觀點,另一方面也糾正了希爾特為強調特徵而排斥“客觀的美”(即對象形式的美)的片面性。這就已達到了內容與形式的統一,理性與感性的統一,對德國古典美學的發展起了很大的作用。

  席勒本是康德的信徒,但對康德的主觀唯心主義的觀點甚不滿,認為自己“已找到了美的客觀概念”。在《給克爾納論美的信》(1793年2月28日)里,他提到“在一件藝術作品裡,材料必須消融在形式里,……現實必須消融在形象顯現里”,就已隱約見到內容與形式的統一。在《審美教育書簡》里他進一步發揮了這個思想。他認為人有兩個相反的要求:一種要求是要使理性形式獲得感性內容,使潛能變為現實,這叫做“感性衝動”,另一種要求是要使感性內容獲得理性形式,使千變萬化的現實現象見出秩序和規律,這就叫做“形式衝動”或“理性衝動”;把這兩種對立的衝動統一於“遊戲衝動”(其實就是藝術衝動,即使感性事物顯出理性的自由活動),人才獲得真正的自由,才具有人格的完整,也才達到美。他說: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