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8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可怎麼除呢?勝保有兵,卻在北京,總不能率軍來熱河吧?

  慈禧思索再三,又有了主意,她傳旨,護送先帝靈柩回宮。

  大家便上了路,由於本來就有這個安排,所以八大臣也沒說什麼。

  但走到半路,慈禧又說了,皇帝幼小,不能全程護送靈柩,我們娘三個得先回京。

  這八個大臣可不讓了,本來矛盾就深,你先回京算怎麼回事?回頭再弄出些動靜來,我們如何提防?

  慈禧說這麼著吧,皇帝年幼不能治國,我和慈安又是女人,你們若不放心,就請跟著我一起先回京吧。

  這八個又不幹了,跟著你回京?那先帝的靈柩怎麼辦?誰護送?

  慈禧好像剛睡醒似的,說對呀,靈柩怎麼辦?乾脆,你們把肅中堂留下護靈,其餘的都隨我回京算了。

  玄武門之變之所以敬君弘投靠了秦王,我認為是因為李世民的呼聲太大,威信無邊導致,太子功少,齊王名聲不好,而世民稱天策上將,身邊人才濟濟,加之對手下甚厚,人心所向。

  而太子威信不高,軍方對他可能沒什麼信心,齊王人品差,待人刻薄,口碑不好,也許將領們並不希望投效與他。

  再者當時太子和世民均不很得寵,齊王掌兵,若世民死,很可能太子隨後被齊王殺,而齊王登基這是當初舉事的將領們所不願意看到的。

  三者秦王府兵將當時並未去齊王處報導,世民實力未盡失,洛陽民心所向世民,萬一事不濟,秦王東奔河南,事情還在兩說。

  四者秦王府長孫無忌等口若懸河,又打升官發財的保票,曉以利害,誘以名利,很難不動人心。

  五者是最關鍵的,那就是太子和齊王根本沒想到這一步,他們沒把自己的本錢展示給敬君泓看,所以玄武門的兵將根本不知道還有“選擇”這一說。

  至於敬大人衝動喪命,這我確實想不通,張公瑾關門可是費了功夫的,這老兄壞了事又搭上命,看來古人比今人要容易衝動一百倍。

  肅順一聽也對,我們先回去你不放心,你先回去我們不放心,那乾脆兩頭不耽誤,我跟著靈車,那七個隨你,你若圖謀不軌,有那七個頂著,諒你也不敢。

  這麼著,他大大咧咧的守護靈車緩行,卻讓慈禧領著那七個先回京。

  肅順之敗,敗在輕敵,八大臣中雖有兩個親王,但真正的主事人,卻是肅順,你讓那七個群龍無首的回去了,真出了毛病,誰來解?

  肅順沒想這麼多,我堂堂男子漢,吃飯都比你多三兩,你能怎的?

  其實肅順這麼想也不奇怪,這老兄本就是個紈絝子弟,父親也是個親王,自幼走雞鬥狗,性情狂傲,且身為旗人,還瞧不起旗人,經常說旗人都是混蛋,漢人那支筆惹不起。

  親王之後,一帆風順,又眼高於頂,還看不上旗人,你叫他如何瞧得起慈禧?

  高傲的代價,就是走麥城。

  兩路人馬分開了,慈禧、慈安及小皇帝還有七個大臣先回北京,回京之後,慈禧立刻召見奕,問事情如何?

  奕說一切都準備好了,只等您一聲令下。

  洋人那邊怎麼樣?

  臣在北京時,與洋人交好,簽訂條約之後,我對他們說太后是同意與列強合作的,洋人們便都支持您掌控朝廷。

  哦,好,動手吧。

  第二天一早,在勝保強兵林立之下,奕高聲宣布:革除八大臣職位,逮捕。

  這七個怎麼也沒想到事情變化這麼快,我們的兵呢?

  在熱河。

  我們的心腹呢?

  不敢說話。

  那些骨鯁老臣呢?

  在英法炮火之下,清廷無骨鯁之臣。

  被捕了,就這麼被捕了。

  肅順還不知道呢,他走到密雲縣,晚上還睡得著,冷不丁門被砸開,進來一夥子兵把他拿了。

  慈禧宣布,這八個,五個流放,兩個親王加上肅順,死罪。

  這就是辛酉政變。

  清廷中最後的原始勢力被除去了,自一八四零年以來,清王朝中一直有那麼一批人,他們睡在祖先的榮耀上,夢想著萬國來朝的樣子,他們認為自己的王朝是最強大的天朝上國,理應威服四夷。

  他們主觀的藐視西方國家,以為拿著大刀長矛駕駛木船就可以擊退手持後膛搶的敵人,他們敢用騎兵拿著弓矢彎刀以波浪形衝擊去對付敵軍的火槍陣型,他們最後的代表人物,便是肅順八大臣。

  他們拒絕割讓領土,他們站在滿清王族的立場上反抗外來侵略,但這種反抗方式究竟會給中國帶來什麼,相信讀者自明。

  慈禧上台了,割地賠款,一樣不少,喪權辱國的同時,也使中國逐漸進入近代,弱國無外交,那個時代,沒有正確的領導人,這就是封建大國的悲劇,假設是個小國,也許角色問題就沒那麼複雜,轉化得也會很快,如日本。

  好了,慈大娘上台,無論對中國而言是不是悲劇,對安德海都是個喜劇,上級成了龍頭老大,自己當然樂得威風,安德海,抖起來了,清朝的太監,抖起來了。

  對這位在辛酉政變中出了死力的親信,慈禧是越看越愛的,愛得不知道如何愛好了,她就問,小安子,你想要啥?儘管說。

  小安子感激涕零道:我想要個媳婦。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