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9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而在燕帖木兒政變成功,派人請他回大都之時,他更是在路上寫下了《自集慶路入正大統途中偶吟》,其詩云:

  穿了氁衫便著鞭,一鉤殘月柳梢邊。

  二三點露滴如雨,六七個星猶在天。

  犬吠竹籬人過語,雞鳴茅店客驚眠。

  須臾捧出扶桑日,七十二峰都在前。

  清人顧奎光所編的《元詩選》中,評價此詩是:“真情本色,不雕飾而饒詩意,賦早行者,無以逾之,結語尤見帝王氣象。”已經是按捺不住君臨天下的雄心了。

  按照規律,這麼一個經歷坎坷,了解民間疾苦而又素有大志的年輕人,登上皇位應可以成為一代英主的。前代不乏先例,比如漢宣帝劉病已、唐宣宗李忱。

  可文宗沒有,雖然他在位期間也著實幹了幾件大事,對於實行文治,推廣文化頗有些貢獻,但整個大元朝卻是在他手裡內訌不斷、民生凋敝,日益走向衰落。而他本人,則被後人看作是被權臣所挾,無所作為的庸懦之君。

  有人說,手段的正義才能走向目的的正義。這是否是普遍真理雖不能下結論,但用在文宗身上卻是千真萬確。他有抱負有理想,他甚至知道國家的病根在哪裡,該從哪裡入手,但是,因為他奪取皇位的手段太過陰暗,所謂“得國不正,隱虧天倫” ,使得他無法真正挺起腰杆來做一個強勢帝王,不得不依靠和屈從於扶持自己登上帝位的燕帖木兒,與其共享皇權。

  連皇權都讓渡出去了,要有所作為也就必須打折扣了。

  如果,在兩都之戰後,沒有出現“明文禪替”的悲劇,文宗還不至於非得把自己和燕帖木兒死死綁在一起,甚至不惜讓渡皇權。畢竟自己是皇帝,是前朝皇帝的皇子,有著充分的合法性,而自己的政敵,泰定帝一系本就與英宗之死有著扯不斷的關係,且泰定帝死後,倒剌沙月余不立新君,也給了自己“權臣亂政”的藉口。但是,當自己默許或者縱容燕帖木兒殺死自己的大哥,讓自己重新登基之後,一切的合法、合理、合情就全都不復存在了。

  在滿朝文武眼中,在天下臣民眼中,自己是一個失信者、一個殺兄者、一個虛偽殘忍有悖人倫的人,皇族的光環是屏蔽不了這些的,神聖的皇冠也只能引來無數人的側目。

  因此,在文宗在位的短短五年之中,皇族、朝中重臣、地方大員危言謀變之事此起彼伏。文宗只能緊緊抓住燕帖木兒這棵頗有權謀且善於統兵的大樹,來保住自己的皇位。

  一個是得位不正,又虧天倫的皇帝,一個是擅行廢立,兩次弒君的大臣,他們只能生死相依,榮辱與共。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