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6頁
而燕帖木兒在經歷了一系列血戰之後,好不容易將文宗的皇位扶穩,現在又來了一個皇帝,心中的疑慮是不言自明的。身為朝廷首席重臣,他偏要親自前來獻玉璽,也是有著試探明宗心意的目的。
然而,明宗的表現看似非常得體,卻還是讓他產生了疑慮。
因為,在文宗封給自己的眾多官位中,明宗什麼都保留了,偏偏漏掉了一個最重要的職務“知樞密院事”。
這可是掌握兵權的職位,失去了槍桿子,其他的榮寵還能保留多久?!
在謝過明宗的賞賜之後,燕帖木兒做了進一步試探,上奏道:“陛下君臨萬方,國家大事所系者,中書省、樞密院、御史台而已,宜擇人居之。”——陛下你可能忘了我原來就是知樞密院事,我再提醒一下。
可明宗並沒有理會燕帖木兒的提醒,在“然其言”後,下令“以武宗舊人哈八兒禿為中書平章政事,前中書平章政事伯帖木兒知樞密院事,常侍孛羅為御史大夫。甲午,立行樞密院,命昭武王、知樞密院事火沙領行樞密院事,賽帖木兒、買奴並同知行樞密院事。”
明宗順杆爬,一舉將自己的近臣安插進中書省、御史台和樞密院。而燕帖木兒讓被排除在兵權之外。
燕帖木兒已經試探出來,這位明宗皇帝一旦坐穩了皇位,對自己一定沒有好處:第一,他對自己很有戒心,拿掉兵權便是明證;第二,他和文宗不同,有著自己的藩邸舊臣,這些人必定要隨著他一起進入權力核心,自己拼來的權力早晚要被他們分享甚至奪走。
而緊接著,明宗的兩次訓示,更給了燕帖木兒心中重重的一擊。
就在談話當天,明宗設宴款待燕帖木兒,宴席上對新任命的御史台大臣孛羅言道:“太祖皇帝嘗訓敕臣下云:‘美色、名馬,人皆悅之,然方寸一有繫纍,即能壞名敗德。’卿等居風紀之司,亦嘗念及此乎?世祖初立御史台,首命塔察兒、奔帖傑兒二人協司其政。天下國家,譬猶一人之身,中書則右手也,樞密則左手也。左右手有病,治之以良醫,省、院闕失,不以御史台治之可乎?凡諸王、百司,違法越禮,一聽舉劾。風紀重則貪墨懼,猶斧斤重則入木深,其勢然也。朕有闕失,卿亦以聞,朕不爾責也。” ——你們要知道,朕做了皇帝,可要整頓朝綱,加強監察力度,無論是誰,地位多高,都要規規矩矩做官,老老實實做人。
這番話與其是說給孛羅,不如是再說給燕帖木兒聽:你功勞雖大,也是臣子,權力可是要受制約的,決不能染指最高權力。
過了兩天,明宗又命孛羅向燕帖木兒、伯答沙、火沙、哈八兒禿、八即剌等傳旨:“世祖皇帝立中書省、樞密院、御史台及百司庶府,共治天下,大小職掌,已有定製。世祖命廷臣集律令章程,以為萬世法。成宗以來,列聖相承,罔不恪遵成憲。朕今居太祖、世祖所居之位,凡省、院、台、百司庶政,詢謀僉同,摽譯所奏,以告於朕。軍務機密,樞密院當即以聞,毋以夙夜為間而稽留之。其他事務,果有所言,必先中書、院、台,其下百司及紘御之臣,毋得隔越陳請。宜宣諭諸司,咸俾聞知。儻違朕意,必罰無赦。” ——政府各個部門要各司其職,決不能互相參合,政府行政,要按規矩層層流轉,最後由朕定奪。
燕帖木兒這下可徹底失望了。自己在文宗那裡,不但“都督府,以統左、右欽察、龍翊三衛,哈剌魯東路蒙古二萬戶府,東路蒙古元帥府,而以燕鐵木兒兼統之”,而且兼任中書右丞相、知樞密院事、御史大夫 ,所謂軍政、行政、監察、衛戍等等大權於一身,是貨真價實的一人之下萬人之上。而到了明宗這裡,自己只能是個謹小慎微、按部就班的“上班族”,這真是讓人情何以堪!
豁出身家性命要換取的,不就是權力嗎?不就是想拼得蛋糕的最大一塊嗎?可被明宗這麼一搞,自己和在泰定帝時根本沒什麼區別,反倒便宜了毫無功勞的明宗身邊的近侍舊臣們,豈不是為他人做嫁衣裳嗎?!
無論怎麼堂皇,推翻泰定帝一系,殺了天順帝算是犯上。已經做過一次,何不能再做一次?
燕帖木兒看著一臉正色的明宗,心中已經暗藏殺機。
【正文】
八月二日,兄弟二人在熱烈友好的氛圍中見面了,“明宗宴帝(指文宗)及諸王、大臣於行殿”,可以想見,在酒席宴上,闊別多年的兄弟難免要各訴起流離之苦,也要展望一下日後一同治理國家的宏偉藍圖。
在兄弟見面的同時,文宗和燕帖木兒也見面了,這對患難君臣會說些什麼呢?
史無明載,只能推測。無疑,燕帖木兒一定會向文宗說起明宗的種種不是。說起爭位之艱難而又拱手讓出的種種不甘,也許會有“竊為陛下不值”的言語。而文宗恐怕也會對燕帖木兒大訴起自己的後悔與無奈。
君臣一定都會有這樣的判斷:讓明宗坐穩皇位,我們的前景堪憂。
這樣的判斷自然會有這樣的決定:用現有的榮華富貴,去交換一個莫測的未來。如果可以選擇,為什麼要換?
即使文宗有所不忍,但面對燕帖木兒時,他是沒有多少拒絕的資本的。畢竟他不僅僅代表個人,而是一個龐大的集團勢力。他是這些人一手擁立起來的,他沒有實力也沒有勇氣要求他們心甘情願的將到手的富貴拱手讓人。何況,他自己也並非麼這麼想過,只不過是需要有人來推他一把。
然而,明宗的表現看似非常得體,卻還是讓他產生了疑慮。
因為,在文宗封給自己的眾多官位中,明宗什麼都保留了,偏偏漏掉了一個最重要的職務“知樞密院事”。
這可是掌握兵權的職位,失去了槍桿子,其他的榮寵還能保留多久?!
在謝過明宗的賞賜之後,燕帖木兒做了進一步試探,上奏道:“陛下君臨萬方,國家大事所系者,中書省、樞密院、御史台而已,宜擇人居之。”——陛下你可能忘了我原來就是知樞密院事,我再提醒一下。
可明宗並沒有理會燕帖木兒的提醒,在“然其言”後,下令“以武宗舊人哈八兒禿為中書平章政事,前中書平章政事伯帖木兒知樞密院事,常侍孛羅為御史大夫。甲午,立行樞密院,命昭武王、知樞密院事火沙領行樞密院事,賽帖木兒、買奴並同知行樞密院事。”
明宗順杆爬,一舉將自己的近臣安插進中書省、御史台和樞密院。而燕帖木兒讓被排除在兵權之外。
燕帖木兒已經試探出來,這位明宗皇帝一旦坐穩了皇位,對自己一定沒有好處:第一,他對自己很有戒心,拿掉兵權便是明證;第二,他和文宗不同,有著自己的藩邸舊臣,這些人必定要隨著他一起進入權力核心,自己拼來的權力早晚要被他們分享甚至奪走。
而緊接著,明宗的兩次訓示,更給了燕帖木兒心中重重的一擊。
就在談話當天,明宗設宴款待燕帖木兒,宴席上對新任命的御史台大臣孛羅言道:“太祖皇帝嘗訓敕臣下云:‘美色、名馬,人皆悅之,然方寸一有繫纍,即能壞名敗德。’卿等居風紀之司,亦嘗念及此乎?世祖初立御史台,首命塔察兒、奔帖傑兒二人協司其政。天下國家,譬猶一人之身,中書則右手也,樞密則左手也。左右手有病,治之以良醫,省、院闕失,不以御史台治之可乎?凡諸王、百司,違法越禮,一聽舉劾。風紀重則貪墨懼,猶斧斤重則入木深,其勢然也。朕有闕失,卿亦以聞,朕不爾責也。” ——你們要知道,朕做了皇帝,可要整頓朝綱,加強監察力度,無論是誰,地位多高,都要規規矩矩做官,老老實實做人。
這番話與其是說給孛羅,不如是再說給燕帖木兒聽:你功勞雖大,也是臣子,權力可是要受制約的,決不能染指最高權力。
過了兩天,明宗又命孛羅向燕帖木兒、伯答沙、火沙、哈八兒禿、八即剌等傳旨:“世祖皇帝立中書省、樞密院、御史台及百司庶府,共治天下,大小職掌,已有定製。世祖命廷臣集律令章程,以為萬世法。成宗以來,列聖相承,罔不恪遵成憲。朕今居太祖、世祖所居之位,凡省、院、台、百司庶政,詢謀僉同,摽譯所奏,以告於朕。軍務機密,樞密院當即以聞,毋以夙夜為間而稽留之。其他事務,果有所言,必先中書、院、台,其下百司及紘御之臣,毋得隔越陳請。宜宣諭諸司,咸俾聞知。儻違朕意,必罰無赦。” ——政府各個部門要各司其職,決不能互相參合,政府行政,要按規矩層層流轉,最後由朕定奪。
燕帖木兒這下可徹底失望了。自己在文宗那裡,不但“都督府,以統左、右欽察、龍翊三衛,哈剌魯東路蒙古二萬戶府,東路蒙古元帥府,而以燕鐵木兒兼統之”,而且兼任中書右丞相、知樞密院事、御史大夫 ,所謂軍政、行政、監察、衛戍等等大權於一身,是貨真價實的一人之下萬人之上。而到了明宗這裡,自己只能是個謹小慎微、按部就班的“上班族”,這真是讓人情何以堪!
豁出身家性命要換取的,不就是權力嗎?不就是想拼得蛋糕的最大一塊嗎?可被明宗這麼一搞,自己和在泰定帝時根本沒什麼區別,反倒便宜了毫無功勞的明宗身邊的近侍舊臣們,豈不是為他人做嫁衣裳嗎?!
無論怎麼堂皇,推翻泰定帝一系,殺了天順帝算是犯上。已經做過一次,何不能再做一次?
燕帖木兒看著一臉正色的明宗,心中已經暗藏殺機。
【正文】
八月二日,兄弟二人在熱烈友好的氛圍中見面了,“明宗宴帝(指文宗)及諸王、大臣於行殿”,可以想見,在酒席宴上,闊別多年的兄弟難免要各訴起流離之苦,也要展望一下日後一同治理國家的宏偉藍圖。
在兄弟見面的同時,文宗和燕帖木兒也見面了,這對患難君臣會說些什麼呢?
史無明載,只能推測。無疑,燕帖木兒一定會向文宗說起明宗的種種不是。說起爭位之艱難而又拱手讓出的種種不甘,也許會有“竊為陛下不值”的言語。而文宗恐怕也會對燕帖木兒大訴起自己的後悔與無奈。
君臣一定都會有這樣的判斷:讓明宗坐穩皇位,我們的前景堪憂。
這樣的判斷自然會有這樣的決定:用現有的榮華富貴,去交換一個莫測的未來。如果可以選擇,為什麼要換?
即使文宗有所不忍,但面對燕帖木兒時,他是沒有多少拒絕的資本的。畢竟他不僅僅代表個人,而是一個龐大的集團勢力。他是這些人一手擁立起來的,他沒有實力也沒有勇氣要求他們心甘情願的將到手的富貴拱手讓人。何況,他自己也並非麼這麼想過,只不過是需要有人來推他一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