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2頁
就在越軍“焦頭爛額”的時候,他們想到了李冬這個“調皮蛋”。審來審出,不僅沒問到什麼名堂,李冬反而反守為攻:“若要讓我告訴你們,那得答應我一個條件。”
“請講!”越軍頭目答應得非常爽快。
“你們能不能讓我在交換俘虜時先走,我非常想念媽媽。”“只要你肯講,我可以向你保證:第一讓你在第一批交換俘虜時就離開越南;第二讓你當中國戰俘連的代理連長,享受和我們一樣的生活待遇。”越軍頭目和李冬很快達成了協議。
第二天,李冬走馬上任,當起了“代理連長”,而陳宜卻被越軍關進了禁閉室挨餓。
兵們知道有人告了密,可從來沒有想到是李冬乾的。直到越軍宣布李冬的“升官令”後,大家才懷疑到了他的頭上。
一天夜裡,兵們開始了他們早已計劃好的行動。當時針指向深夜十二點時,五名士兵一齊撲到了李冬的床上。他們把正在夢鄉之中的李冬從被子裡拖了出來,兩人按住腿,兩人按住雙手,一人用毛巾堵住了他的嘴。
“說!是不是你泄的密?”
“……”
“不說,我們就卡死你!”中國士兵的手在用勁。
“你們放開,我說,”李冬耐不住,只好對兵們講了實情。說完,只聽僻哩叭啦一陣捶打,李冬挨了一頓悶揍。
28.令人難以置信的12名中國“戰俘”
這是一件發生在二十年前的鮮為人知真實事件,這是一段巳經被時光的塵埃所湮沒的真實歷史。
公元1989年5月,在中越邊境的戰火硝煙還未散盡的初夏某日,應軍隊的邀請赴前線慰問、採訪參戰部隊的重慶作家楊益言(與羅廣斌合著優秀長篇小說《紅岩》的作者之一)、黃濟人、王群生、傅天琳、余德莊、羅學蓬一行六人,在雲南我軍一線部隊駐守的老山、八里河東山、松毛林陣地連續奔波了十餘天后,輾轉廣西戰線來到了南國重鎮的憑祥市。
因為是軍隊請來的客人,因此作家們無論到前線的任何一個地方,總有許多軍官前來戰地招待所看望交談。部隊的中年軍官幾乎全都看過被譽為“共產主義的奇書”《紅岩》,而年輕軍官們也大都讀過《將軍決戰豈止在戰場》、《崩潰》、《戰爭的天秤》等書以及女詩人傅天琳的詩歌,聽說大名鼎鼎的的楊益言、黃濟人、傅天琳居然也到了前線,他們都邀約著前來以能一睹大作家的風彩為快。
就在到達廣西前線指揮部招待所的第一天夜裡,幾位四川籍軍官出於鄉情前來探望楊益言等川籍作家。擺談中,作家們輕而易舉地從他們的軍中老鄉口中獲知了一個令作家們倍感興趣的消息:第二天上午中越雙方前線部隊將在國界零公里處交換戰俘。
作家們當然不會放過這個千載難逢的機會。
但是,作家的要求卻被婉言謝絕了。首長委婉告知他們這是秘密行動,按照過去的習慣做法,除了軍隊的人,只有《解放軍報》、《人民日報》、新華社的記者才能進入交換現場。
作家們對首長的解釋不能理解,中越之間的戰爭巳經打了這麼多年了,交換戰俘早巳不是什麼新鮮事,不僅報紙上報導過,連中央電視台也進行過實況直播,那場面我們看見了,全國人民也都看見了,交換戰俘還有什麼秘密可言?部隊何需對此故作神秘?
人都是有好奇心的,作家當然也不例外。尤其是這種人生難得一見的場面,他們更不願與它失之交臂。一番緊急商量後,決定由代表團團長楊益言與副團長黃濟人直接找首長再次請求。作家們惟一的法碼,便是他倆在官兵中的知名度,以及他們的作品在部隊的影響力。而且他倆還向首長保證,作家們只帶眼睛、耳朵去,不僅守口如瓶嚴守秘密,而且在官方公布此事之前,絕不搶先撰文在媒介上披露,部隊首長這才最終滿足了作家們的願望和要求。
次日清晨,作家們在前線指揮部派出的一名廣東籍中校軍官的陪同下,登上兩輛越野吉普車,向南而行直奔友誼關外。
煌煌的太陽照耀著十萬大山,友誼關外千峰聳峙,轟鳴了多年的炮聲巳然停息,剌鼻的硝煙正在晴朗的天空中散去。
被歷年炮火毀壞的公路雖經工兵多次修復仍是那樣凹凸不平,汽車像兩隻綠色的小皮球一路顛簸著跳躍前行。焚毀的房舍,焦枯的樹木,殘破的戰車……公路兩邊,戰爭留下的痕跡仍然歷歷可見。
越野吉普車沿著蜿蜓的公路急駛,在快到零公里處之前停了下來。一進入交換戰俘的現場,森嚴肅殺的氣氛令作家們陡然產生了一種緊張感,在接近零公里處的公路上,我方軍人(還有武警---這讓作家們大惑不解)如同筆直的水泥樁子一樣分列兩旁。路邊荒蕪的農田裡立起幾座綠色的軍用帳篷,四周環繞著帶刺鐵絲網,並且還有全副武裝的士兵守衛。此時,各式車輛巳在帳篷外面的公路上停了一長串。中校帶著作家們棄車步行繼續向前。稍頃作家們看到零公里處我方一側的路邊小山坡上,巳經聚集著《解放軍報》、《人民日報》、新華社的記者。山頭上五星紅旗與“八一”軍旗在風中獵獵招展,幾十米外,越南民主共和國的國旗與越南人民軍的軍旗也在高高飄揚。公路邊放著十幾箱“娃哈哈”礦泉水任人取用。
“請講!”越軍頭目答應得非常爽快。
“你們能不能讓我在交換俘虜時先走,我非常想念媽媽。”“只要你肯講,我可以向你保證:第一讓你在第一批交換俘虜時就離開越南;第二讓你當中國戰俘連的代理連長,享受和我們一樣的生活待遇。”越軍頭目和李冬很快達成了協議。
第二天,李冬走馬上任,當起了“代理連長”,而陳宜卻被越軍關進了禁閉室挨餓。
兵們知道有人告了密,可從來沒有想到是李冬乾的。直到越軍宣布李冬的“升官令”後,大家才懷疑到了他的頭上。
一天夜裡,兵們開始了他們早已計劃好的行動。當時針指向深夜十二點時,五名士兵一齊撲到了李冬的床上。他們把正在夢鄉之中的李冬從被子裡拖了出來,兩人按住腿,兩人按住雙手,一人用毛巾堵住了他的嘴。
“說!是不是你泄的密?”
“……”
“不說,我們就卡死你!”中國士兵的手在用勁。
“你們放開,我說,”李冬耐不住,只好對兵們講了實情。說完,只聽僻哩叭啦一陣捶打,李冬挨了一頓悶揍。
28.令人難以置信的12名中國“戰俘”
這是一件發生在二十年前的鮮為人知真實事件,這是一段巳經被時光的塵埃所湮沒的真實歷史。
公元1989年5月,在中越邊境的戰火硝煙還未散盡的初夏某日,應軍隊的邀請赴前線慰問、採訪參戰部隊的重慶作家楊益言(與羅廣斌合著優秀長篇小說《紅岩》的作者之一)、黃濟人、王群生、傅天琳、余德莊、羅學蓬一行六人,在雲南我軍一線部隊駐守的老山、八里河東山、松毛林陣地連續奔波了十餘天后,輾轉廣西戰線來到了南國重鎮的憑祥市。
因為是軍隊請來的客人,因此作家們無論到前線的任何一個地方,總有許多軍官前來戰地招待所看望交談。部隊的中年軍官幾乎全都看過被譽為“共產主義的奇書”《紅岩》,而年輕軍官們也大都讀過《將軍決戰豈止在戰場》、《崩潰》、《戰爭的天秤》等書以及女詩人傅天琳的詩歌,聽說大名鼎鼎的的楊益言、黃濟人、傅天琳居然也到了前線,他們都邀約著前來以能一睹大作家的風彩為快。
就在到達廣西前線指揮部招待所的第一天夜裡,幾位四川籍軍官出於鄉情前來探望楊益言等川籍作家。擺談中,作家們輕而易舉地從他們的軍中老鄉口中獲知了一個令作家們倍感興趣的消息:第二天上午中越雙方前線部隊將在國界零公里處交換戰俘。
作家們當然不會放過這個千載難逢的機會。
但是,作家的要求卻被婉言謝絕了。首長委婉告知他們這是秘密行動,按照過去的習慣做法,除了軍隊的人,只有《解放軍報》、《人民日報》、新華社的記者才能進入交換現場。
作家們對首長的解釋不能理解,中越之間的戰爭巳經打了這麼多年了,交換戰俘早巳不是什麼新鮮事,不僅報紙上報導過,連中央電視台也進行過實況直播,那場面我們看見了,全國人民也都看見了,交換戰俘還有什麼秘密可言?部隊何需對此故作神秘?
人都是有好奇心的,作家當然也不例外。尤其是這種人生難得一見的場面,他們更不願與它失之交臂。一番緊急商量後,決定由代表團團長楊益言與副團長黃濟人直接找首長再次請求。作家們惟一的法碼,便是他倆在官兵中的知名度,以及他們的作品在部隊的影響力。而且他倆還向首長保證,作家們只帶眼睛、耳朵去,不僅守口如瓶嚴守秘密,而且在官方公布此事之前,絕不搶先撰文在媒介上披露,部隊首長這才最終滿足了作家們的願望和要求。
次日清晨,作家們在前線指揮部派出的一名廣東籍中校軍官的陪同下,登上兩輛越野吉普車,向南而行直奔友誼關外。
煌煌的太陽照耀著十萬大山,友誼關外千峰聳峙,轟鳴了多年的炮聲巳然停息,剌鼻的硝煙正在晴朗的天空中散去。
被歷年炮火毀壞的公路雖經工兵多次修復仍是那樣凹凸不平,汽車像兩隻綠色的小皮球一路顛簸著跳躍前行。焚毀的房舍,焦枯的樹木,殘破的戰車……公路兩邊,戰爭留下的痕跡仍然歷歷可見。
越野吉普車沿著蜿蜓的公路急駛,在快到零公里處之前停了下來。一進入交換戰俘的現場,森嚴肅殺的氣氛令作家們陡然產生了一種緊張感,在接近零公里處的公路上,我方軍人(還有武警---這讓作家們大惑不解)如同筆直的水泥樁子一樣分列兩旁。路邊荒蕪的農田裡立起幾座綠色的軍用帳篷,四周環繞著帶刺鐵絲網,並且還有全副武裝的士兵守衛。此時,各式車輛巳在帳篷外面的公路上停了一長串。中校帶著作家們棄車步行繼續向前。稍頃作家們看到零公里處我方一側的路邊小山坡上,巳經聚集著《解放軍報》、《人民日報》、新華社的記者。山頭上五星紅旗與“八一”軍旗在風中獵獵招展,幾十米外,越南民主共和國的國旗與越南人民軍的軍旗也在高高飄揚。公路邊放著十幾箱“娃哈哈”礦泉水任人取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