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4頁
曾經有一個知縣,久聽陽明講學,便對王陽明說,你的學說非常好,只是我“簿書訟獄繁難,不得為學”,就跟現在很多小白領一樣,工作壓力大,你給他推薦《明朝一哥王陽明》,他一看是講哲學的,就說:“靠,工作還忙不過來呢,沒時間看!”而王陽明卻說,我何嘗讓你離了簿書訟獄懸空去求學,你既然有官司上的事,就從官司上的事為學,如“問一詞訟,不可因其應對無狀而起怒心;不可因他言語圓轉,生個喜心”。
看書要看《傳習錄》,打仗需學王陽明(1)
然而,“知行合一”根本還來不及完善,“心即理”就已使王陽明身處輿論的風口浪尖,人言可畏啊。
他彷徨過,絕望過,深感在中國這間古舊的房屋裡,搬動一張桌子都難如登天!
窒息時,也曾賦詩道:
舉世困酣睡,而誰偶獨醒?疾呼未能起,瞪目相怪驚。反謂醒者狂,群起環爭鬥。
又有何用?該貪贓枉法的還是貪贓枉法,該懷才不遇的還是懷才不遇,腐敗已經滲透到社會的各個角落,幾成不治之症。無恥之徒漠視他人疾苦,利用一些知識技能,憑藉一條如簧巧舌,妖言惑眾,荼毒人心,損害國家利益,中飽個人私囊。更可怕者,由於這些人長期霸占話語權、教育權(布告、書籍),百姓飽受稼穡之苦,無力深造,遭其愚弄而不自知,任其上躥下跳,禍國殃民,還以之為榜樣,羨慕效仿。
這些用程朱理學包裝起來的禽獸,四面竟出,前瞻後顧,追名逐利,應接不遑。記誦之廣不過用來長其傲,知識之多不過用來行其惡,見聞之博不過用來肆其辯,辭章之富不過用來飾其偽。
王陽明憤怒了:學如焦芳,不如孩提之不學不慮;孩提之不學不慮不會危害社會,反而保持了社會的純淨。
知識和理論,其最終目的是讓更多的人活得更好(物質的富足,精神的享受),如果與這個初衷背道而馳,將之變為利益集團的工具、喉舌、遮羞布,致使貧富差距越拉越大,社會矛盾越積越多。這樣的知識和理論,要之何用?
在完成知行合一理論構建的同時,王陽明還自費出了兩本書,目的很明確:為自己辯駁。
《朱子晚年定論》。此書深挖史料,收集了一堆朱熹與友人的書信,拉大旗作虎皮,說朱熹晚年出於對南宋偏安朝廷的不滿,也開始肯定向內心尋求的重要性。
《大學古本》。比起上面那本,此書銷量還可以。《大學古本》就是要告訴大家,你們看到的《大學》都是朱熹剪輯版的,我們這本才是原版的。因此,我們做圖書的口號就是:看《大學》要看《大學古本》。
然而,這兩本書加起來,也不如一本書有分量。
《傳習錄》。
對於這本書,我的建議只有四個字:閱後即焚。
前提是你看懂了。
其實,大部分研究王陽明的專家學者都是反王陽明的。理解了這句話,你就理解了王陽明。
很簡單,心學是踐履之學,不是辭章之學。
沒有人因為你會背牛頓三大定律而認為你有多了不起。同理,懂得心學也不是什麼值得炫耀之事,讓它融入你待人接物的一言一行,用人格魅力感染影響周圍的人才是它真正的作用。
作為王門大弟子,徐愛生前一直攛掇著出版《傳習錄》。對此,王陽明是極力反對的。
“聖人之學為身心之學,要領在於體悟實行,切不可把它當作純知識,僅僅講論於口耳之間。”
這就是心學和其他學問的區別。立說未必需要著書,解決最實際的問題,成為有志於建功立業之人安身立命的工具,這是陽明創立心學的初衷。每個人都知行合一了,問題解決了,這本書也就沒有存在的必要了。
然而不幸的是,五百年後的今天,它仍然存在著,以一種寂寥而落寞的方式存在著。
一本薄薄的《傳習錄》靜靜地躺在各大書城最不起眼的角落,無人問津,甚至難覓蹤影,我不能不說這是一個民族的悲哀。
這種悲哀,馬上就會在王陽明平定南贛之亂中再次得到印證。
看書要看《傳習錄》,打仗需學王陽明(2)
五百年前的王陽明不再猶豫,他以成熟的知行合一之理論,首先說服了自己:打家劫舍,禍亂天下,已非我民,合當誅之!
正德十二年正月,王陽明向贛州進發。
從南京到贛州,一路都是水道。陽明在船艙中一路盤算,又拿出吏部的公文反覆揣摩,對那句“一應地方賊情,軍馬錢糧事宜,小則逕自曲畫,大則奏請定奪”注視良久。
領兵平叛,成功與否倒在其次,最微妙最重要的還是處理好同中央的關係。《孫子兵法》云:將能而君不御者勝。然而,將在外,不被懷疑不遭掣肘簡直難如登天,從三人成虎的寓言開始,史書上的此類記載就不絕如縷。
凝思之間,船過萬安。前面就是惶恐灘,文天祥《過零丁洋》里的“惶恐灘頭說惶恐,零丁洋里嘆零丁”說的就是此處。
該灘為贛江水路中最為險要的一段,船經此處,無不惶恐。
而此番卻是贛江的枯水期,陽明的座舟在江水中緩緩前行,忽見前方江面許多商船停泊不前,不知何故。
看書要看《傳習錄》,打仗需學王陽明(1)
然而,“知行合一”根本還來不及完善,“心即理”就已使王陽明身處輿論的風口浪尖,人言可畏啊。
他彷徨過,絕望過,深感在中國這間古舊的房屋裡,搬動一張桌子都難如登天!
窒息時,也曾賦詩道:
舉世困酣睡,而誰偶獨醒?疾呼未能起,瞪目相怪驚。反謂醒者狂,群起環爭鬥。
又有何用?該貪贓枉法的還是貪贓枉法,該懷才不遇的還是懷才不遇,腐敗已經滲透到社會的各個角落,幾成不治之症。無恥之徒漠視他人疾苦,利用一些知識技能,憑藉一條如簧巧舌,妖言惑眾,荼毒人心,損害國家利益,中飽個人私囊。更可怕者,由於這些人長期霸占話語權、教育權(布告、書籍),百姓飽受稼穡之苦,無力深造,遭其愚弄而不自知,任其上躥下跳,禍國殃民,還以之為榜樣,羨慕效仿。
這些用程朱理學包裝起來的禽獸,四面竟出,前瞻後顧,追名逐利,應接不遑。記誦之廣不過用來長其傲,知識之多不過用來行其惡,見聞之博不過用來肆其辯,辭章之富不過用來飾其偽。
王陽明憤怒了:學如焦芳,不如孩提之不學不慮;孩提之不學不慮不會危害社會,反而保持了社會的純淨。
知識和理論,其最終目的是讓更多的人活得更好(物質的富足,精神的享受),如果與這個初衷背道而馳,將之變為利益集團的工具、喉舌、遮羞布,致使貧富差距越拉越大,社會矛盾越積越多。這樣的知識和理論,要之何用?
在完成知行合一理論構建的同時,王陽明還自費出了兩本書,目的很明確:為自己辯駁。
《朱子晚年定論》。此書深挖史料,收集了一堆朱熹與友人的書信,拉大旗作虎皮,說朱熹晚年出於對南宋偏安朝廷的不滿,也開始肯定向內心尋求的重要性。
《大學古本》。比起上面那本,此書銷量還可以。《大學古本》就是要告訴大家,你們看到的《大學》都是朱熹剪輯版的,我們這本才是原版的。因此,我們做圖書的口號就是:看《大學》要看《大學古本》。
然而,這兩本書加起來,也不如一本書有分量。
《傳習錄》。
對於這本書,我的建議只有四個字:閱後即焚。
前提是你看懂了。
其實,大部分研究王陽明的專家學者都是反王陽明的。理解了這句話,你就理解了王陽明。
很簡單,心學是踐履之學,不是辭章之學。
沒有人因為你會背牛頓三大定律而認為你有多了不起。同理,懂得心學也不是什麼值得炫耀之事,讓它融入你待人接物的一言一行,用人格魅力感染影響周圍的人才是它真正的作用。
作為王門大弟子,徐愛生前一直攛掇著出版《傳習錄》。對此,王陽明是極力反對的。
“聖人之學為身心之學,要領在於體悟實行,切不可把它當作純知識,僅僅講論於口耳之間。”
這就是心學和其他學問的區別。立說未必需要著書,解決最實際的問題,成為有志於建功立業之人安身立命的工具,這是陽明創立心學的初衷。每個人都知行合一了,問題解決了,這本書也就沒有存在的必要了。
然而不幸的是,五百年後的今天,它仍然存在著,以一種寂寥而落寞的方式存在著。
一本薄薄的《傳習錄》靜靜地躺在各大書城最不起眼的角落,無人問津,甚至難覓蹤影,我不能不說這是一個民族的悲哀。
這種悲哀,馬上就會在王陽明平定南贛之亂中再次得到印證。
看書要看《傳習錄》,打仗需學王陽明(2)
五百年前的王陽明不再猶豫,他以成熟的知行合一之理論,首先說服了自己:打家劫舍,禍亂天下,已非我民,合當誅之!
正德十二年正月,王陽明向贛州進發。
從南京到贛州,一路都是水道。陽明在船艙中一路盤算,又拿出吏部的公文反覆揣摩,對那句“一應地方賊情,軍馬錢糧事宜,小則逕自曲畫,大則奏請定奪”注視良久。
領兵平叛,成功與否倒在其次,最微妙最重要的還是處理好同中央的關係。《孫子兵法》云:將能而君不御者勝。然而,將在外,不被懷疑不遭掣肘簡直難如登天,從三人成虎的寓言開始,史書上的此類記載就不絕如縷。
凝思之間,船過萬安。前面就是惶恐灘,文天祥《過零丁洋》里的“惶恐灘頭說惶恐,零丁洋里嘆零丁”說的就是此處。
該灘為贛江水路中最為險要的一段,船經此處,無不惶恐。
而此番卻是贛江的枯水期,陽明的座舟在江水中緩緩前行,忽見前方江面許多商船停泊不前,不知何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