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頁
我答應,
這一次已是最後一次戰爭,
最後一次,
最後一次,
最後一次。”
在耶路撒冷的“哭牆”旁。以色列人民高唱這首家喻戶曉的歌曲,舉行反戰示威。許多標語牌上寫著:
“沙龍=殺人兇手。”
“沙龍,你雙手沾滿了阿拉伯人和以色列人的鮮血!”
“我們討厭戰爭!”
以色列人民反戰情緒日益高漲。
自從一九四八年以來,他們究竟進行了多少次戰爭,怕是只有專門研究歷史的人才能說清楚。在這樣一個小國家裡,幾乎沒有一戶人家不居喪。大街上,衣服上開著一個口子①的人比比皆是。每一個家庭主婦都驚恐地等待著軍隊三人小組送來死亡通知書。
——————
①以色列風俗,象徵失去了骨肉親人。
——————
政府里也有人認為,“沙龍應該住手了”。
世界各國都對沙龍悍然入侵一個主權國家表示憤怒。抗議以色列侵略和聲援巴勒斯坦人民正義鬥爭的浪潮越來越高。
一幅漫畫非常形象地描繪了這一事實:里根微笑著閱讀以色列入侵黎巴嫩的報導,摩挲著下頦:“唔,火藥味濃了一些……”
里根總統的特使哈比卜飛往貝魯特,充當黎巴嫩、巴解和以色列之間的調停人。
以軍圍攻貝魯特西區很不得手,傷亡頗大。沙龍深深懂得每死去一個青年男子對於以色列來說意味著什麼。他和貝京都同意停火,條件是巴解撤出黎巴嫩。
巴解在這次戰爭中也遭受了重大損失。特別是,在這樣嚴重的關頭內部又發生了分歧。有些平說得漂亮而在關鍵時刻總是不夠兌現的國家並不真心給予幫助,使他們的處境更加孤立。硬打硬擠是不可能了,只有暫時撤走,以圖東山再起。
阿拉法特同意撤出黎巴嫩。
八月下旬,一個陰霾的早晨。
在聯合國維持和平部隊的監護下,巴解組織的總部和軍隊開始從貝魯特撤離。他們要去的地方是突尼西亞、阿爾及利亞、摩洛哥、敘利亞……幾個世紀以來,他們一次又一次被迫離開他們所棲息的地方。新的流浪開始了。新的鬥爭開始了。
他們沒有被消滅。他們是在抗擊了強大的以色列軍隊兩個半月之後昂首闊步離開的。他們贏得了過去不曾得到的國際上的同情。
在巴解總部前的廣場上,戰士們列隊向這個曾經是他們的戰鬥大本營的地方告別。他們全部身穿軍裝,背著武器。巴解的紅旗在大樓上驕傲地飄揚。
阿拉法特用平靜的聲音向戰士們發表演說。他努力遏制自己的感情,不願把悲憤的情緒傳染給大家。
“你們要記住,我們是作為軍隊離開貝魯特的。我們終有——天要回來!”
離別時刻到了。戰士們向總部大樓上的紅旗行君禮許多人的眼睛潮濕了,還有一些人哭出聲來。
他們的親屬和貝魯特的市民們趕來送行。女人和孩子們死死拽住戰土們的衣角,不讓他們蹬車。愛人們緊緊擁抱。此次分手,便是人在天涯,不知何時才能相會?熱吻,眼淚,叮囑,宣誓,還有人高唱巴解的軍歌……那真正是一幅悲壯慷慨的圖畫。
聯合國軍士兵們漠然地站在一旁註視著他們。
以色列人通過自己的電視實況轉播車注視著他們。
全世界的人通過通信衛星轉播,注視著他們。
在貝魯特城郊的巴布達山上,有一個人用望遠鏡注視著他們。這個人就是沙龍。他的表情冷酷、嚴肅,還有點掩飾不住的得意。他的周圍站滿了各國記者。
一個記者發問:“巴解組織此次撤離貝魯特……”
沙龍打斷他:“不要用‘撤離’這個詞。這是一種驅逐。如果我們接受了恐怖分子的要求,例如要我們從貝魯特撤退,你可以稱之為‘撤離’。”
“沙龍將軍,”一個外國記者說,“您為什麼老是用‘恐怖分子’稱呼他們?這恐怕不太公平吧?特別是您使用這個字眼的時候。”
“我不懂你的意思。”
“您不也是個恐怖分子嗎?當然,我指的是你們為建立以色列國而和英國人打仗的時候。您殺了那樣多的人。”
“我不是恐怖分子。”
“不,您是。連你們的總理貝京先生都是。一九四七年,他在耶路撒冷的戴維國王飯店炸死了七十九個英國人,這難道不是恐怖分子的行為嗎?甚至連貝京本人也承認這一點。不久前,在紐約為他舉行的一次午餐會上,他站起來講話,剛一張嘴就說:‘我是一個前恐怖主義者’。”
沙龍有些慍怒了。
“那時我是自由戰士,是為反對英國占領而戰。而現在,我是一個國家的國防部長,請你不要把‘恐怖分子’這樣的帽子戴在我頭上。”
“那麼,‘戰爭狂’這項帽子,您戴上十分合適吧?您最喜歡戰爭,人人都這麼說。”
“不,你錯了。這是人們對我最大的誤會。我憎恨戰爭。如果你問我一生中什麼時候感到最幸福,我的回答是,在我的農場開拖拉機,看管羊群的那三年。”
這一次已是最後一次戰爭,
最後一次,
最後一次,
最後一次。”
在耶路撒冷的“哭牆”旁。以色列人民高唱這首家喻戶曉的歌曲,舉行反戰示威。許多標語牌上寫著:
“沙龍=殺人兇手。”
“沙龍,你雙手沾滿了阿拉伯人和以色列人的鮮血!”
“我們討厭戰爭!”
以色列人民反戰情緒日益高漲。
自從一九四八年以來,他們究竟進行了多少次戰爭,怕是只有專門研究歷史的人才能說清楚。在這樣一個小國家裡,幾乎沒有一戶人家不居喪。大街上,衣服上開著一個口子①的人比比皆是。每一個家庭主婦都驚恐地等待著軍隊三人小組送來死亡通知書。
——————
①以色列風俗,象徵失去了骨肉親人。
——————
政府里也有人認為,“沙龍應該住手了”。
世界各國都對沙龍悍然入侵一個主權國家表示憤怒。抗議以色列侵略和聲援巴勒斯坦人民正義鬥爭的浪潮越來越高。
一幅漫畫非常形象地描繪了這一事實:里根微笑著閱讀以色列入侵黎巴嫩的報導,摩挲著下頦:“唔,火藥味濃了一些……”
里根總統的特使哈比卜飛往貝魯特,充當黎巴嫩、巴解和以色列之間的調停人。
以軍圍攻貝魯特西區很不得手,傷亡頗大。沙龍深深懂得每死去一個青年男子對於以色列來說意味著什麼。他和貝京都同意停火,條件是巴解撤出黎巴嫩。
巴解在這次戰爭中也遭受了重大損失。特別是,在這樣嚴重的關頭內部又發生了分歧。有些平說得漂亮而在關鍵時刻總是不夠兌現的國家並不真心給予幫助,使他們的處境更加孤立。硬打硬擠是不可能了,只有暫時撤走,以圖東山再起。
阿拉法特同意撤出黎巴嫩。
八月下旬,一個陰霾的早晨。
在聯合國維持和平部隊的監護下,巴解組織的總部和軍隊開始從貝魯特撤離。他們要去的地方是突尼西亞、阿爾及利亞、摩洛哥、敘利亞……幾個世紀以來,他們一次又一次被迫離開他們所棲息的地方。新的流浪開始了。新的鬥爭開始了。
他們沒有被消滅。他們是在抗擊了強大的以色列軍隊兩個半月之後昂首闊步離開的。他們贏得了過去不曾得到的國際上的同情。
在巴解總部前的廣場上,戰士們列隊向這個曾經是他們的戰鬥大本營的地方告別。他們全部身穿軍裝,背著武器。巴解的紅旗在大樓上驕傲地飄揚。
阿拉法特用平靜的聲音向戰士們發表演說。他努力遏制自己的感情,不願把悲憤的情緒傳染給大家。
“你們要記住,我們是作為軍隊離開貝魯特的。我們終有——天要回來!”
離別時刻到了。戰士們向總部大樓上的紅旗行君禮許多人的眼睛潮濕了,還有一些人哭出聲來。
他們的親屬和貝魯特的市民們趕來送行。女人和孩子們死死拽住戰土們的衣角,不讓他們蹬車。愛人們緊緊擁抱。此次分手,便是人在天涯,不知何時才能相會?熱吻,眼淚,叮囑,宣誓,還有人高唱巴解的軍歌……那真正是一幅悲壯慷慨的圖畫。
聯合國軍士兵們漠然地站在一旁註視著他們。
以色列人通過自己的電視實況轉播車注視著他們。
全世界的人通過通信衛星轉播,注視著他們。
在貝魯特城郊的巴布達山上,有一個人用望遠鏡注視著他們。這個人就是沙龍。他的表情冷酷、嚴肅,還有點掩飾不住的得意。他的周圍站滿了各國記者。
一個記者發問:“巴解組織此次撤離貝魯特……”
沙龍打斷他:“不要用‘撤離’這個詞。這是一種驅逐。如果我們接受了恐怖分子的要求,例如要我們從貝魯特撤退,你可以稱之為‘撤離’。”
“沙龍將軍,”一個外國記者說,“您為什麼老是用‘恐怖分子’稱呼他們?這恐怕不太公平吧?特別是您使用這個字眼的時候。”
“我不懂你的意思。”
“您不也是個恐怖分子嗎?當然,我指的是你們為建立以色列國而和英國人打仗的時候。您殺了那樣多的人。”
“我不是恐怖分子。”
“不,您是。連你們的總理貝京先生都是。一九四七年,他在耶路撒冷的戴維國王飯店炸死了七十九個英國人,這難道不是恐怖分子的行為嗎?甚至連貝京本人也承認這一點。不久前,在紐約為他舉行的一次午餐會上,他站起來講話,剛一張嘴就說:‘我是一個前恐怖主義者’。”
沙龍有些慍怒了。
“那時我是自由戰士,是為反對英國占領而戰。而現在,我是一個國家的國防部長,請你不要把‘恐怖分子’這樣的帽子戴在我頭上。”
“那麼,‘戰爭狂’這項帽子,您戴上十分合適吧?您最喜歡戰爭,人人都這麼說。”
“不,你錯了。這是人們對我最大的誤會。我憎恨戰爭。如果你問我一生中什麼時候感到最幸福,我的回答是,在我的農場開拖拉機,看管羊群的那三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