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0頁
一位熱心的朋友讀了我的手抄本,慫恿我把《波》投寄《四川文學》。我有點動心,工工整整地又在白紙上抄了一份,封好後貼足郵票揣在懷裡,在郵局門前轉悠了很久,乘沒人注意時塞進了郵筒。這是1978年年底的事,那時我對雜誌社、編輯部一竅不通,認為投稿就是把寫好的稿子投進郵筒寄給雜誌社就完事了。我忐忑不安地等了幾天,每天要去工廠的收發室轉幾次,心中並不指望會被錄用,而是想到被退回來就趕緊拿走,否則別人知道了多難為情。不料元旦假期剛過,《四川文學》的編輯竟親自到廠通知我,稿子準備發表,要我作最後的修改抄寫。我真有點發暈了,3天就把三四萬多字的稿子工工整整地抄在稿箋紙上,送到了編輯部。1979年4月,《四川文學》全文發表了《波》,幾十元象徵性的“稿酬”,我全買了雜誌,興奮地寄給同學朋友、父母兄弟,著實高興了一陣。更出乎意外的是,《波》發表後受到讀者的歡迎和前輩的讚賞、關心,居然產生了“全國影響”,上海改編成評書、中央人民廣播電台介紹作者、報刊連載、改編成連環畫……
現在想來,當時文學作品、科幻小說不多,所以我歪打正著。
由於初戰告捷,又得到了科幻前輩鄭文光、肖建亨、葉永烈、童恩正等的支持幫助,這大大增強了我寫科幻小說的勇氣和信心,從此“一發不可收拾”,以後三四年內,接連發表了《冰下的夢》、《莫名其妙》、《無中生有》、《太空幽靈島》、《復活節》、《藝術電腦》、《方寸乾坤》……十幾篇科幻小說,約三四十萬字,成了有一定知名度的科幻作家。科幻小說就是這樣與我結下了不解之緣,成為我生活的一個重要內容。
雖然我自命在設計、科研和教學上並非無所作為,這些年我出版的教材、科技著作也有近百萬字,科技獎也得過好幾回,但不得不承認,相形之下,科幻小說的影響作用要大得多。這不是關於“名聲”的考慮,而是其實際產生的影響和作用的思考。科幻小說作用於人的思想意識和精神,確實比具體的技術的產品影響更為深遠。雖然我還沒能達到魯迅先生棄醫從文去救國救民的思想境界的高度,但這樣的認識確實是我20年來對科幻小說和科普創作樂此不疲的動力。
儘管一直在寫科幻小說,但要給科幻小說下定義還不是件容易的事。也許100位科幻作家會有100個定義,而且不同的讀者也會有不同的看法,當然我也有我自己的看法。簡單地講,我認為科幻小說是一種小說,一種特殊的小說,是以關於科技的幻想為內容的小說。這種關於科技的幻想,是指科學技術的變化發展及其對人、社會和世界的影響作用的幻想。
科幻小說是小說,就應符合小說的藝術規律,如人物、故事、語言、結構、主題等小說要素和規律皆應俱備。但因其內容——關於科技的幻想而帶來它的特殊性,就不同於其他小說,如不同於歷史小說、武俠小說、推理小說和愛情小說等等。
對於“關於科技的幻想”有必要多說幾句,因為多年來為此爭論頗多。我要強調的是“幻想”,這不是理想、推想,而與“夢想”倒有點接近。有人說幻想是“白日夢”,通常是帶有貶意的,其實這樣認識我認為是很到位的。關於科技的幻想,就是讓人對科學技術及其作用進行大膽的奇思怪想。這種幻想能有“預見性”當然很好,一時半載、十年八年,甚至一二百年也沒能實現的幻想,也不差。即使實在不能實現,或以後被證明這種幻想不能實現,也是可以的。若是以幻想是否符合當今科學,或以能否實現來界定關於科技的幻想,把幻想定位成了科學推理,顯然就不再是什麼幻想了,也就扼殺了幻想。就像強要人做個什麼夢,進而一定要做個好夢、科學夢,在夢中去搞發明創造,不僅滑稽可笑,還顯得專橫可惡。凡爾納的偉大,不僅在於他在科幻小說中描繪的“機器島”、“潛艇”、“月球旅行”等科學幻想如今都已實現,而更在於他著力描繪渲染幻想中的科學技術可以使人上天入海改造世界、改造社會和改造人這種可貴的宣揚科技偉大作用的思想認識。難道凡爾納已經實現了的這些幻想才是偉大的、科學的,而在他的小說中更多的並沒能實現的,甚至是不可能實現的幻想,就是不偉大、不科學,因而凡爾納也就變得渺小而不科學了嗎?即使那些已實現了的幻想,如潛艇、航空母艦、宇宙飛船等等,又有哪一項設計哪一項原理是按凡爾納小說中的幻想去製造成功的呢?說實話,按他的原理、方法去做,潛艇會沉下去再也浮不起來,用大炮也永遠不能把人“轟”上月亮的。當初那些奚落嘲笑凡爾納“胡說八道”、“異想天開”的評論家、出版商,難道是很正確和“科學”的嗎?因為當時凡爾納的科學幻想都難以實現,甚至想都不敢想能利用科學技術上天入海。我們怎麼能用那時那些鼠目寸光的“評論家”、“出版商”顯然保守落後而且可笑的“標準”來要求關於科技的幻想呢?為什麼不能像對待童話、神話中的幻想來對待關於科技的幻想——科學幻想呢?科學幻想是幻想科技發展變化的神奇和威力,應該比神仙佛祖的仙功神力更現實、更“科學”。在當今“點石成金”、“千里眼順風耳”都成了現實,何必去苛求關於科技的奇思怪想呢?即使出點格,太奇大怪,畢竟是關於科技的幻想,總比關於“升官發財”、“金錢美女”、“稱王稱霸”的幻想要健康、可貴得多。正規的科研都允許有假設、錯誤和失敗,怎麼能要求幻想百發百中必須能實現呢?何況已知的科學規律也都是有條件的、相對的和有局限性的,用已知的“科學”去硬套幻想,實際上就違反了“科學是發展變化”的這一基本的科學思想。我認為完全沒必要專門去和“科學幻想”過不去,事實上很多科學技術的發明和突破,就是衝決了舊的“科學”框框而是大膽“幻想”創新出來的。至於有人認為科學技術是嚴肅、嚴格、嚴密的事業,可以推想、設想、預想,但不可以幻想,若要“幻想”,必須符合已知的科學規律等等。我認為這種認識本身就有邏輯矛盾,可以是一家之言,可以信也可以不信。我是不信的。符合已知規律的是推想、預想而不是幻想,探求未來和未知,順著已有的規律和軌道無疑是可以的,也是一般應該的,但有些出格的奇思怪想不合常規,往往就引發了新的突破,歷史已無數次地這樣告訴我們,如順著牛頓力學之路是引導不出“相對論”的。總之,我的“科幻觀點”是:科學技術變化發展無窮,科學技術威力無窮,在此基礎認識上科學幻想天地無窮!我所以愛科學幻想,就是因為科學幻想影響作用偉大無窮,科學幻想其樂無窮。
現在想來,當時文學作品、科幻小說不多,所以我歪打正著。
由於初戰告捷,又得到了科幻前輩鄭文光、肖建亨、葉永烈、童恩正等的支持幫助,這大大增強了我寫科幻小說的勇氣和信心,從此“一發不可收拾”,以後三四年內,接連發表了《冰下的夢》、《莫名其妙》、《無中生有》、《太空幽靈島》、《復活節》、《藝術電腦》、《方寸乾坤》……十幾篇科幻小說,約三四十萬字,成了有一定知名度的科幻作家。科幻小說就是這樣與我結下了不解之緣,成為我生活的一個重要內容。
雖然我自命在設計、科研和教學上並非無所作為,這些年我出版的教材、科技著作也有近百萬字,科技獎也得過好幾回,但不得不承認,相形之下,科幻小說的影響作用要大得多。這不是關於“名聲”的考慮,而是其實際產生的影響和作用的思考。科幻小說作用於人的思想意識和精神,確實比具體的技術的產品影響更為深遠。雖然我還沒能達到魯迅先生棄醫從文去救國救民的思想境界的高度,但這樣的認識確實是我20年來對科幻小說和科普創作樂此不疲的動力。
儘管一直在寫科幻小說,但要給科幻小說下定義還不是件容易的事。也許100位科幻作家會有100個定義,而且不同的讀者也會有不同的看法,當然我也有我自己的看法。簡單地講,我認為科幻小說是一種小說,一種特殊的小說,是以關於科技的幻想為內容的小說。這種關於科技的幻想,是指科學技術的變化發展及其對人、社會和世界的影響作用的幻想。
科幻小說是小說,就應符合小說的藝術規律,如人物、故事、語言、結構、主題等小說要素和規律皆應俱備。但因其內容——關於科技的幻想而帶來它的特殊性,就不同於其他小說,如不同於歷史小說、武俠小說、推理小說和愛情小說等等。
對於“關於科技的幻想”有必要多說幾句,因為多年來為此爭論頗多。我要強調的是“幻想”,這不是理想、推想,而與“夢想”倒有點接近。有人說幻想是“白日夢”,通常是帶有貶意的,其實這樣認識我認為是很到位的。關於科技的幻想,就是讓人對科學技術及其作用進行大膽的奇思怪想。這種幻想能有“預見性”當然很好,一時半載、十年八年,甚至一二百年也沒能實現的幻想,也不差。即使實在不能實現,或以後被證明這種幻想不能實現,也是可以的。若是以幻想是否符合當今科學,或以能否實現來界定關於科技的幻想,把幻想定位成了科學推理,顯然就不再是什麼幻想了,也就扼殺了幻想。就像強要人做個什麼夢,進而一定要做個好夢、科學夢,在夢中去搞發明創造,不僅滑稽可笑,還顯得專橫可惡。凡爾納的偉大,不僅在於他在科幻小說中描繪的“機器島”、“潛艇”、“月球旅行”等科學幻想如今都已實現,而更在於他著力描繪渲染幻想中的科學技術可以使人上天入海改造世界、改造社會和改造人這種可貴的宣揚科技偉大作用的思想認識。難道凡爾納已經實現了的這些幻想才是偉大的、科學的,而在他的小說中更多的並沒能實現的,甚至是不可能實現的幻想,就是不偉大、不科學,因而凡爾納也就變得渺小而不科學了嗎?即使那些已實現了的幻想,如潛艇、航空母艦、宇宙飛船等等,又有哪一項設計哪一項原理是按凡爾納小說中的幻想去製造成功的呢?說實話,按他的原理、方法去做,潛艇會沉下去再也浮不起來,用大炮也永遠不能把人“轟”上月亮的。當初那些奚落嘲笑凡爾納“胡說八道”、“異想天開”的評論家、出版商,難道是很正確和“科學”的嗎?因為當時凡爾納的科學幻想都難以實現,甚至想都不敢想能利用科學技術上天入海。我們怎麼能用那時那些鼠目寸光的“評論家”、“出版商”顯然保守落後而且可笑的“標準”來要求關於科技的幻想呢?為什麼不能像對待童話、神話中的幻想來對待關於科技的幻想——科學幻想呢?科學幻想是幻想科技發展變化的神奇和威力,應該比神仙佛祖的仙功神力更現實、更“科學”。在當今“點石成金”、“千里眼順風耳”都成了現實,何必去苛求關於科技的奇思怪想呢?即使出點格,太奇大怪,畢竟是關於科技的幻想,總比關於“升官發財”、“金錢美女”、“稱王稱霸”的幻想要健康、可貴得多。正規的科研都允許有假設、錯誤和失敗,怎麼能要求幻想百發百中必須能實現呢?何況已知的科學規律也都是有條件的、相對的和有局限性的,用已知的“科學”去硬套幻想,實際上就違反了“科學是發展變化”的這一基本的科學思想。我認為完全沒必要專門去和“科學幻想”過不去,事實上很多科學技術的發明和突破,就是衝決了舊的“科學”框框而是大膽“幻想”創新出來的。至於有人認為科學技術是嚴肅、嚴格、嚴密的事業,可以推想、設想、預想,但不可以幻想,若要“幻想”,必須符合已知的科學規律等等。我認為這種認識本身就有邏輯矛盾,可以是一家之言,可以信也可以不信。我是不信的。符合已知規律的是推想、預想而不是幻想,探求未來和未知,順著已有的規律和軌道無疑是可以的,也是一般應該的,但有些出格的奇思怪想不合常規,往往就引發了新的突破,歷史已無數次地這樣告訴我們,如順著牛頓力學之路是引導不出“相對論”的。總之,我的“科幻觀點”是:科學技術變化發展無窮,科學技術威力無窮,在此基礎認識上科學幻想天地無窮!我所以愛科學幻想,就是因為科學幻想影響作用偉大無窮,科學幻想其樂無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