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9頁
醒來時,我已在澳大利亞“金羊毛”號捕鯨船上了。以後的事就是開頭我已告訴大家的那些。這都是千真萬確的事,前面講的那些有名有姓的人,你們都可去查對……
我寫完這些,玲妹從我手中接過最後一頁稿紙,親切地笑著對我說:“我都相信你說的這一切。”說完把收音機打開了。
廣播員正用豪邁的口氣大聲地宣布:“我國海洋科研船‘風帆’號率領由A、B、C、D、E5艘‘冰船’組成的特混船隊,已順利到達北非共和國……”
我對玲妹說:“我想馬上寫報告,要求立即返回北非繼續參加重建能源系統的工作。只要你同意,他們會批准的。”玲妹深情地望著我,用手指點了一下我的頭——就是鈦合金頭蓋骨那裡,笑著說:“你這張長弓,弦總是想繃得緊緊的。我有這麼大的權力?人家要不要你這個盡說夢話的呢?”窗外又傳來了陣陣浪濤伴奏著的鋼琴聲,這次還有小提琴聲,好像是夢幻曲。我拉著玲妹的手站到窗口,大聲地對著大海說:“這不是夢!”
------------------
後續
“你怎麼會去寫科幻小說?”
“你寫的科幻小說中的科學幻想真能實現嗎?”
“你怎麼會有這麼多的幻想?”
20年來,從我發表第一篇科幻小說《波》開始至今,不斷有人問我這些問題。有的是滿臉驚奇地當面問我;也有的是斜著眼,似笑非笑地似乎在潔問;有的是千里迢迢專門寫信來詢問;還有的顯然很關切,帶著一點規勸和憐惜的神氣。當然,更多的是讀者朋友、科幻迷和報刊編輯真誠的詢問。
其實,這20年來我自己也常常在問自己這些問題,自己想想也覺得有點奇怪。我這個從小一心想造大輪船的工科大學畢業生,一直選擇的是科技之路,怎麼會去舞文弄墨寫起奇思怪想、“不倫不類”的科幻小說來了?而且越寫越起勁,居然寫了百萬字,還不斷地獲這獎那獎,並且以科幻作家的身份加入了中國科普作家協會和中國作家協會。不說別人,就連自已都覺得奇怪和意外。
20年前,席捲全國的政治風暴停息才幾年,我這個從西昌“五七幹校”回廠不久的技術員正以空前的熱情迎接科學的春天,全心全意地投入新產品的設計試製工作。就在研製的新型裝載機獲得全國科技獎時,我還沒來得及高興,突然一紙調令要我去廠技工學校任教兼班主任。調令緣何而發,至今還是個謎,但“不去不行”是很明確的,雖然氣得我一天不吃飯兩天不說話,但仍然不得不走馬上任。現在想來,可以說就是這一紙莫名其妙的“調令”把我推上了科幻之路。
當時是大亂初定、百廢待興,“知識無用”論還頗有市場。二廠里流行的話是“大學生不如中專生,中專生不如技校生”,至於技校生不如什麼人沒再說下去,但就是技校生也不想讀什麼書是當時的實際情況。幾個調皮的技校學生見我這個班主任不“凶”,所以竟敢拍拍我肩膀,還遞上支煙,嘻皮笑臉地對我說:
“你大學畢業十幾年,還不是車間勞動、上山支農,搞搞宣傳、參加‘運動’,還要去‘五七幹校’修理地球接受改造。讀書有啥用?讀了書讓人來改造我們?”
我真不知道怎麼回答才好。當時,技工學校的情景遠不如劉心武在《班主任》這篇小說中描述的一般普通中學,幾十名基礎差又缺乏學習熱情的年輕人,上課時看連環畫、小說,玩撲克、打瞌睡的也算是安分的,對讀書學習並沒有興趣。我這個當班主任的,心中很著急,不甘心這幾十名“小弟弟、小妹妹”以後用他們年輕的生活去印證“知識無用”的糊塗觀念、錯誤認識,但又講不來大道理,也不會做思想工作,冥思苦想憋出了一個我稱之為“以毒攻毒”的辦法:學生愛看小說聽故事,我就找些能啟迪年輕人愛學習愛科學的小說、故事給他們看,讓他們多少明白知識和科學技術的作用,培養起學習科技知識的興趣……這是我這個才進入班主任角色的技術員十分“書生氣”的想法,自己還覺得“此法甚妙”,就不無得意地開始去尋找了。可是在經過浩劫的當時,又能找到幾篇這樣的小說、故事呢?忽然我想到了科幻小說,自己在學生時代可看了不少科幻小說,凡爾納的《格芝特船長的兒女》,威爾斯的《隱身人》、還有蘇聯的《水陸兩棲人》、《加林的雙曲線體》等等,自己對科技的興趣很大程度是受了這些科幻小說的影響,覺得科學技術是改造世界的偉大而神奇的力量。這不正是我的學生所需要的認識嗎?但是,在當時是很難找到科幻小說的,童恩正的《珊瑚島上的死光》、葉永烈的《小靈通漫遊未來》當時很有影響,可惜學生們大都已讀過了。這時,我冒出了一個想法:找不到就自己來寫吧!正好技校有暑假,若在設計科還不可能有這麼1個多月的時間可供“揮霍”呢!整整一個暑假,熬更守夜躲在“於打壘”的宿舍里寫出了我的第一篇科幻小說《波》。這篇近4萬字的處女作以手抄本的形式問世,開始在學生、鄰居、朋友之間流傳。由於當時小說很少,科幻小說更是鳳毛麟角,所以兩本手抄本還形成了要預約掛號的爭相傳閱的熱鬧情景。我確實有點得意,寫出來了有人要看,而且有的人急不可待地等我抄幾頁他看幾頁。此景此情確實令人感動,但我也只是有點得意而已,並沒有以為自己是什麼作家,或有什麼使命感和責任感,只望我的學生和讀者喜歡看,喜歡我這個班主任這種“勸學”的方法。說實話,我心底還希望有朝一日能重新回到設計繪圖桌上去,繼續搞我的機械設計。
我寫完這些,玲妹從我手中接過最後一頁稿紙,親切地笑著對我說:“我都相信你說的這一切。”說完把收音機打開了。
廣播員正用豪邁的口氣大聲地宣布:“我國海洋科研船‘風帆’號率領由A、B、C、D、E5艘‘冰船’組成的特混船隊,已順利到達北非共和國……”
我對玲妹說:“我想馬上寫報告,要求立即返回北非繼續參加重建能源系統的工作。只要你同意,他們會批准的。”玲妹深情地望著我,用手指點了一下我的頭——就是鈦合金頭蓋骨那裡,笑著說:“你這張長弓,弦總是想繃得緊緊的。我有這麼大的權力?人家要不要你這個盡說夢話的呢?”窗外又傳來了陣陣浪濤伴奏著的鋼琴聲,這次還有小提琴聲,好像是夢幻曲。我拉著玲妹的手站到窗口,大聲地對著大海說:“這不是夢!”
------------------
後續
“你怎麼會去寫科幻小說?”
“你寫的科幻小說中的科學幻想真能實現嗎?”
“你怎麼會有這麼多的幻想?”
20年來,從我發表第一篇科幻小說《波》開始至今,不斷有人問我這些問題。有的是滿臉驚奇地當面問我;也有的是斜著眼,似笑非笑地似乎在潔問;有的是千里迢迢專門寫信來詢問;還有的顯然很關切,帶著一點規勸和憐惜的神氣。當然,更多的是讀者朋友、科幻迷和報刊編輯真誠的詢問。
其實,這20年來我自己也常常在問自己這些問題,自己想想也覺得有點奇怪。我這個從小一心想造大輪船的工科大學畢業生,一直選擇的是科技之路,怎麼會去舞文弄墨寫起奇思怪想、“不倫不類”的科幻小說來了?而且越寫越起勁,居然寫了百萬字,還不斷地獲這獎那獎,並且以科幻作家的身份加入了中國科普作家協會和中國作家協會。不說別人,就連自已都覺得奇怪和意外。
20年前,席捲全國的政治風暴停息才幾年,我這個從西昌“五七幹校”回廠不久的技術員正以空前的熱情迎接科學的春天,全心全意地投入新產品的設計試製工作。就在研製的新型裝載機獲得全國科技獎時,我還沒來得及高興,突然一紙調令要我去廠技工學校任教兼班主任。調令緣何而發,至今還是個謎,但“不去不行”是很明確的,雖然氣得我一天不吃飯兩天不說話,但仍然不得不走馬上任。現在想來,可以說就是這一紙莫名其妙的“調令”把我推上了科幻之路。
當時是大亂初定、百廢待興,“知識無用”論還頗有市場。二廠里流行的話是“大學生不如中專生,中專生不如技校生”,至於技校生不如什麼人沒再說下去,但就是技校生也不想讀什麼書是當時的實際情況。幾個調皮的技校學生見我這個班主任不“凶”,所以竟敢拍拍我肩膀,還遞上支煙,嘻皮笑臉地對我說:
“你大學畢業十幾年,還不是車間勞動、上山支農,搞搞宣傳、參加‘運動’,還要去‘五七幹校’修理地球接受改造。讀書有啥用?讀了書讓人來改造我們?”
我真不知道怎麼回答才好。當時,技工學校的情景遠不如劉心武在《班主任》這篇小說中描述的一般普通中學,幾十名基礎差又缺乏學習熱情的年輕人,上課時看連環畫、小說,玩撲克、打瞌睡的也算是安分的,對讀書學習並沒有興趣。我這個當班主任的,心中很著急,不甘心這幾十名“小弟弟、小妹妹”以後用他們年輕的生活去印證“知識無用”的糊塗觀念、錯誤認識,但又講不來大道理,也不會做思想工作,冥思苦想憋出了一個我稱之為“以毒攻毒”的辦法:學生愛看小說聽故事,我就找些能啟迪年輕人愛學習愛科學的小說、故事給他們看,讓他們多少明白知識和科學技術的作用,培養起學習科技知識的興趣……這是我這個才進入班主任角色的技術員十分“書生氣”的想法,自己還覺得“此法甚妙”,就不無得意地開始去尋找了。可是在經過浩劫的當時,又能找到幾篇這樣的小說、故事呢?忽然我想到了科幻小說,自己在學生時代可看了不少科幻小說,凡爾納的《格芝特船長的兒女》,威爾斯的《隱身人》、還有蘇聯的《水陸兩棲人》、《加林的雙曲線體》等等,自己對科技的興趣很大程度是受了這些科幻小說的影響,覺得科學技術是改造世界的偉大而神奇的力量。這不正是我的學生所需要的認識嗎?但是,在當時是很難找到科幻小說的,童恩正的《珊瑚島上的死光》、葉永烈的《小靈通漫遊未來》當時很有影響,可惜學生們大都已讀過了。這時,我冒出了一個想法:找不到就自己來寫吧!正好技校有暑假,若在設計科還不可能有這麼1個多月的時間可供“揮霍”呢!整整一個暑假,熬更守夜躲在“於打壘”的宿舍里寫出了我的第一篇科幻小說《波》。這篇近4萬字的處女作以手抄本的形式問世,開始在學生、鄰居、朋友之間流傳。由於當時小說很少,科幻小說更是鳳毛麟角,所以兩本手抄本還形成了要預約掛號的爭相傳閱的熱鬧情景。我確實有點得意,寫出來了有人要看,而且有的人急不可待地等我抄幾頁他看幾頁。此景此情確實令人感動,但我也只是有點得意而已,並沒有以為自己是什麼作家,或有什麼使命感和責任感,只望我的學生和讀者喜歡看,喜歡我這個班主任這種“勸學”的方法。說實話,我心底還希望有朝一日能重新回到設計繪圖桌上去,繼續搞我的機械設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