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2頁
一個代表團來這兒訪問,“放心吧,”他們對我們說,“這裡的一切都很好。背景輻射也沒有超標。現在,距離這兒四公里的地方,那裡的情況很糟糕。他們正打算把住在那兒的居民全部轉移。但是,在這裡,一切都很正常。”他們還帶來了一名放射量測定員,他打開了背在肩膀上的一個小盒子,然後拿出一根長長的棒子,在我們的靴子周圍晃了晃。結果,他本人一看到讀數立刻就閃開了——這是一種下意識的自然反應,他根本
無法控制自己。
但是,對你們作家而言,最有意思的一部分就是從這兒開始的。你認為那一刻的情景能夠在我們的記憶中保存多長時間?也許,最多幾天而已。俄羅斯人不會只考慮自己,更不會只考慮自己的性命,他們的思維模式決定了這一特性。我們的政治家們在思考個體生活的價值時總是表現得十分無能,我們也同樣如此。你能明白我的意思嗎?我們生來就如此。我們是由不一樣的物質構成的。當然,在隔離區內,我們喝酒喝得很兇,那是真正的酩酊大醉。到了晚上,你根本就找不到一個清醒的士兵。現在,當這些人帶上第一副眼鏡之後,他們開始變得孤獨寂寞起來,他們回憶自己的妻子和孩子,或是談論自己的工作,詛咒他們的老闆。可是,不一會兒,在幹掉一兩瓶酒之後——國家的命運和宇宙的結構就成了我們唯一的話題。我們談論戈巴契夫、利加喬夫,還有史達林。我們的國家是不是一個偉大的帝國?我們能夠打敗美國人嗎?那時還是1986年——誰的飛機更好,誰的宇宙飛船更可靠?好吧,車諾比是爆炸了,可是第一個進入太空的人類是我們蘇聯人!我們會一直這樣聊下去,直到喉嚨沙啞,直到天亮。你能理解這一切嗎?你明白嗎,當時的事實就是我們手上沒有任何放射量測定器,他們也沒有給我們某種粉末以防萬一。我們沒有洗衣機,所以我們的防護服並不是每天清洗,而是每兩個月才洗一次,你懂嗎?這是我們最後討論的話題。隔一段時間,我們就會想起來,說一說。真該死,我們生來就是這種人!
在那裡,伏特加比黃金更珍貴。你根本就買不到。在我們周圍的村子裡,所有的東西都被喝光了:伏特加、月光、清洗劑、指甲油、氣霧劑。你可以想像得到嗎,我們手裡舉著裝滿月光的空瓶子,或是一瓶科隆香水,圍繞著這些話題展開綿綿不休的談話。我們當中有老師、工程師,後來,我們簡直就像置身於一支國際化的部隊之中:俄羅斯人、白俄羅斯人、哈薩克人、烏克蘭人。我們甚至還進行過哲學辯論——辯題是:唯物主義是如何囚禁了我們的思想,並且限制我們與這個世界的其他物體接
觸,可是車諾比事件的發生恰好成為了我們走向無限的契機。我記得,我們還探討了俄羅斯文明的命運’—那是一種難逃悲劇結局的命運。如果你沒有見識過死亡的陰影,你就根本無法理解這一切。而且,只有以俄羅斯文明作為理解的基礎,你才會開始對這場災難本身的意義有所了解。只有俄羅斯文明做好了迎接它的準備。我們曾經害怕炸彈,害怕蘑菇雲,但是最後的結果卻讓所有人為之一震。我們都知道一根火柴或一根保險絲都能讓一棟房子燒為灰燼,可是車諾比和這個不一樣,它和所有我們能夠理解的事情都不一樣。我們聽到的坊間傳言稱,引發車諾比爆炸的根本就不是普通的火苗,那甚至根本就不是火苗,而是一道光、一道閃電。那道光不是藍色的,但是又和天空的顏色很相似。而且當時也沒有煙。那些科學家都是神靈,現在,他們都已經成了墮落的天使,有的甚至變成了惡魔。他們並不了解自然的秘密,過去不懂,現在也不懂。我是一名俄羅斯人,來自於布萊恩斯琴。過去,我們那兒有一個老頭,他就坐在自家的門廊上,他身後的房子己經傾斜,眼看就要倒塌,可他卻在那裡淡定自若地談論世界的命運。每個小工廠都有自己的亞里士多德。同樣,每家工廠也都有自己的啤酒台。我們就坐在核反應堆下。你可以想像那裡蘊含了多少哲學原理。
報社的記者來到這裡,給我們拍照。來之前,他們設計了一些場景:他們想拍一張關於一棟已經廢棄的房間窗戶的照片。拍照前,他們還在窗戶前放了一把小提琴。後來,他們將這張照片命名為“車諾比交響曲”。可是,在那裡,你根本就不需要特意去製造什麼。在那裡,無論你看到什麼,你都想記下來:學校的運動場被拖拉機碾得凹凸不平;陽台上衣服因為掛得時間太長——超過了一年——已經變成了黑色;被廢棄的軍人公墓;長得和士兵雕像一樣高的野草,以及原子武器雕像上的那個鳥窩。一棟房子的大門已經被砸爛了,房子裡的東西早已被洗劫一空,但是窗簾仍然整齊地被束在窗戶兩側。人們早就離開了,可是他們的照片還掛在房子裡,就像他們的靈魂。
在那裡,你會有一種感覺,一切都很重要、都很偉大。我只想把一切都詳細地記在腦海里:我見到這一切時的日期和時間,天空的顏色,還有我的感受。你能明白我的意思嗎?人類已經永久性地拋棄了這塊土地。而我們就是第一批體會到這種“永久性”的人。你不會放過任何一個細節。老農民的臉——他們看上去就像一幅幅肖像畫。他們是這個世界上最不能理解這一切的人。他們永遠不會離開自己的家園和土地。他們出現在這個地球上,和其他人墜入愛河,然後用他們的汗水烘焙出香噴噴的麵包,他們一直都在努力地生活,並且讓自己的這種生活方式能夠延續下去。他們在等自己的孫子孫女回來。等他們回來後,他們會讓自己的後代再繼續同樣的生活。他們通過將自己融入這片土地的方式來和這片土地道別一他們最終成為了這片土地的一部分。一間白俄羅斯的農家小茅屋!對於我們這些生活在城市裡的人而言,家就是一部生活的機器。然而,對這裡的人而言,家就是整個世界乃至宇宙。所以,當你駕車在這些空蕩蕩的村莊裡行駛的時候,你會無比迫切地渴望能夠遇到一個人。教堂里的東西已經被劫匪洗劫一空——你走進去,蠟燭的氣味撲面而來。這會讓你覺得自己仿佛正在祈禱。
無法控制自己。
但是,對你們作家而言,最有意思的一部分就是從這兒開始的。你認為那一刻的情景能夠在我們的記憶中保存多長時間?也許,最多幾天而已。俄羅斯人不會只考慮自己,更不會只考慮自己的性命,他們的思維模式決定了這一特性。我們的政治家們在思考個體生活的價值時總是表現得十分無能,我們也同樣如此。你能明白我的意思嗎?我們生來就如此。我們是由不一樣的物質構成的。當然,在隔離區內,我們喝酒喝得很兇,那是真正的酩酊大醉。到了晚上,你根本就找不到一個清醒的士兵。現在,當這些人帶上第一副眼鏡之後,他們開始變得孤獨寂寞起來,他們回憶自己的妻子和孩子,或是談論自己的工作,詛咒他們的老闆。可是,不一會兒,在幹掉一兩瓶酒之後——國家的命運和宇宙的結構就成了我們唯一的話題。我們談論戈巴契夫、利加喬夫,還有史達林。我們的國家是不是一個偉大的帝國?我們能夠打敗美國人嗎?那時還是1986年——誰的飛機更好,誰的宇宙飛船更可靠?好吧,車諾比是爆炸了,可是第一個進入太空的人類是我們蘇聯人!我們會一直這樣聊下去,直到喉嚨沙啞,直到天亮。你能理解這一切嗎?你明白嗎,當時的事實就是我們手上沒有任何放射量測定器,他們也沒有給我們某種粉末以防萬一。我們沒有洗衣機,所以我們的防護服並不是每天清洗,而是每兩個月才洗一次,你懂嗎?這是我們最後討論的話題。隔一段時間,我們就會想起來,說一說。真該死,我們生來就是這種人!
在那裡,伏特加比黃金更珍貴。你根本就買不到。在我們周圍的村子裡,所有的東西都被喝光了:伏特加、月光、清洗劑、指甲油、氣霧劑。你可以想像得到嗎,我們手裡舉著裝滿月光的空瓶子,或是一瓶科隆香水,圍繞著這些話題展開綿綿不休的談話。我們當中有老師、工程師,後來,我們簡直就像置身於一支國際化的部隊之中:俄羅斯人、白俄羅斯人、哈薩克人、烏克蘭人。我們甚至還進行過哲學辯論——辯題是:唯物主義是如何囚禁了我們的思想,並且限制我們與這個世界的其他物體接
觸,可是車諾比事件的發生恰好成為了我們走向無限的契機。我記得,我們還探討了俄羅斯文明的命運’—那是一種難逃悲劇結局的命運。如果你沒有見識過死亡的陰影,你就根本無法理解這一切。而且,只有以俄羅斯文明作為理解的基礎,你才會開始對這場災難本身的意義有所了解。只有俄羅斯文明做好了迎接它的準備。我們曾經害怕炸彈,害怕蘑菇雲,但是最後的結果卻讓所有人為之一震。我們都知道一根火柴或一根保險絲都能讓一棟房子燒為灰燼,可是車諾比和這個不一樣,它和所有我們能夠理解的事情都不一樣。我們聽到的坊間傳言稱,引發車諾比爆炸的根本就不是普通的火苗,那甚至根本就不是火苗,而是一道光、一道閃電。那道光不是藍色的,但是又和天空的顏色很相似。而且當時也沒有煙。那些科學家都是神靈,現在,他們都已經成了墮落的天使,有的甚至變成了惡魔。他們並不了解自然的秘密,過去不懂,現在也不懂。我是一名俄羅斯人,來自於布萊恩斯琴。過去,我們那兒有一個老頭,他就坐在自家的門廊上,他身後的房子己經傾斜,眼看就要倒塌,可他卻在那裡淡定自若地談論世界的命運。每個小工廠都有自己的亞里士多德。同樣,每家工廠也都有自己的啤酒台。我們就坐在核反應堆下。你可以想像那裡蘊含了多少哲學原理。
報社的記者來到這裡,給我們拍照。來之前,他們設計了一些場景:他們想拍一張關於一棟已經廢棄的房間窗戶的照片。拍照前,他們還在窗戶前放了一把小提琴。後來,他們將這張照片命名為“車諾比交響曲”。可是,在那裡,你根本就不需要特意去製造什麼。在那裡,無論你看到什麼,你都想記下來:學校的運動場被拖拉機碾得凹凸不平;陽台上衣服因為掛得時間太長——超過了一年——已經變成了黑色;被廢棄的軍人公墓;長得和士兵雕像一樣高的野草,以及原子武器雕像上的那個鳥窩。一棟房子的大門已經被砸爛了,房子裡的東西早已被洗劫一空,但是窗簾仍然整齊地被束在窗戶兩側。人們早就離開了,可是他們的照片還掛在房子裡,就像他們的靈魂。
在那裡,你會有一種感覺,一切都很重要、都很偉大。我只想把一切都詳細地記在腦海里:我見到這一切時的日期和時間,天空的顏色,還有我的感受。你能明白我的意思嗎?人類已經永久性地拋棄了這塊土地。而我們就是第一批體會到這種“永久性”的人。你不會放過任何一個細節。老農民的臉——他們看上去就像一幅幅肖像畫。他們是這個世界上最不能理解這一切的人。他們永遠不會離開自己的家園和土地。他們出現在這個地球上,和其他人墜入愛河,然後用他們的汗水烘焙出香噴噴的麵包,他們一直都在努力地生活,並且讓自己的這種生活方式能夠延續下去。他們在等自己的孫子孫女回來。等他們回來後,他們會讓自己的後代再繼續同樣的生活。他們通過將自己融入這片土地的方式來和這片土地道別一他們最終成為了這片土地的一部分。一間白俄羅斯的農家小茅屋!對於我們這些生活在城市裡的人而言,家就是一部生活的機器。然而,對這裡的人而言,家就是整個世界乃至宇宙。所以,當你駕車在這些空蕩蕩的村莊裡行駛的時候,你會無比迫切地渴望能夠遇到一個人。教堂里的東西已經被劫匪洗劫一空——你走進去,蠟燭的氣味撲面而來。這會讓你覺得自己仿佛正在祈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