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6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史達林洞悉日本望和心切,七月二十九日向杜魯門建議,由美、英正式邀請蘇俄參戰。八月六日,美國以原子彈炸廣島,八日,美國再以原子彈炸長崎。次日,蘇俄對日本宣戰。十日,日本知照美、英、俄、中,接受波茨坦公告,惟須不損及天皇的皇權。十一日,四國覆允。惟天皇應聽同盟軍統帥的命令。十四日,天皇敕令,保證實行波茨坦公告規定的條件。十五日,蔣主席廣播"不念舊惡","與人為善",只認日本軍閥為敵,不企圖報復,即所謂"以德報怨"。八月二十一日,關東軍向蘇俄投降。九月二日,日本外相重光葵、參謀總長梅津美治郎代表日本政府向同盟軍統帥麥克阿瑟投降。九日,日本中國派遣軍總司令岡村寧茨向中國陸軍總司令何應欽投降,①八年中日戰爭告終。中國先後徵發兵員一千四百萬人,傷亡官兵三百二十萬人,人民生命犧牲以千萬計,財產損失約四千八百八十億美元。

  第十九章 中國大陸政權的改變(一九四五至一九五○)

  第一節 戰後國共之爭、中俄東北交涉

  一、赫爾利斡旋國共問題

  促成國共和解,統一中國武力,一致對日作戰,為美國的主要願望。一九四四年九月,赫爾利到重慶之前,特取道莫斯科,以期明了蘇俄的態度。史達林知道中共尚無法取代國民黨,應先成立聯合政府,確定中共的地位,繼續控有華北,事實上造成兩個中國,仍讓國民黨居統治之名,以安美國之心。莫洛托夫告訴赫爾利,中共並非真正的共產黨,蘇俄和它並無聯繫,更不願中國分裂。美國若能助成中國團結,軍事、經濟改善,蘇俄將至感欣慰。赫爾利信以為真,據以轉告蔣主席。蔣一向認定中共為蘇俄的工具,莫洛托夫既有此表示,倘能透過美國,與中共達成協議,自為所願,希望赫爾利斡旋。赫爾利與中共代表林祖涵數度會晤後,於一九四四年十一月七日飛延安,與毛澤東議定了五項原則,包括;國民政府改組為聯合政府,軍事委員會改組為聯合軍事委員會;聯合政府一本三民主義,創設一民治、民享、民有的政府,提倡進步與民主,保障人民的各種自由權,聯合政府及聯合軍事委員會承認一切抗日軍隊,此項軍隊應服從聯合政府及聯合軍事委員會命令;所有中國得自友邦的供應品,應公平分配,聯合政府承認國民黨、中共與一切抗日政黨的合法地位。十一月十一日,赫爾利返重慶,周恩來同行。

  是年九月,國共談判不成,中美關係緊張,蘇俄大使館武官羅申(N. V. Roschin)訪蔣經國,告以史達林欲與蔣主席相見。蔣主席稱"斯如有意,余亦樂從"。史達林將消息透漏給美國駐俄大使哈里曼,謂蔣要求和他會晤。十一月十八日,赫爾利詢蔣,"究為何事,擬與史達林相見"。蔣將經過說明,遂作罷論,免招誤會。

  對於赫爾利、毛澤東的協議,蔣拒不同意,說是不能將政權交與聯合政府,應還之於民,另提三項對案:整編共軍,列為正規國軍;承認中共為合法政黨,中共應全力擁護國民政府抗戰及戰後建國,將一切軍隊交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管轄,中共將領得參加軍事委員會;國民政府之目標為實現三民主義,建立民有、民享、民治的國家,除為對日作戰之安全所必要者外,對於人民自由均加保障。

  中共大為不滿,十二月七日,周恩來離重慶返延安。政府另擬三項具體辦法,作為中共參加政府的條件。一為在行政院內設置戰時政務委員會,容納中共及其他政黨代表,構成戰時內閣,為決策機關。二為在軍事委員會內容納中共人員,由政府、中共與美方代表組成三人委員會,商討共軍改組及補給問題。三為對日作戰期間,由軍事委員會委員長指派一美國軍官為總司令,政府及中共各一人為共軍指揮官。赫爾利時已任美國駐華大使,一再勸周恩來、毛澤東來重慶續談。毛要求改在延安舉行,周要求先釋放政治犯、撤退包圍共軍之國民黨軍隊,取消壓迫人民的法令、停止特務活動,以示政府對於統一民主的誠意。

  一九四五年元旦,蔣主席宣布提早召開國民大會,實施憲政。赫爾利致電毛、周,願與行政院長宋子文等去延安面談,將原則商妥後,毛、周同來重慶完成協定。毛婉辭謝絕,主由國民黨、中共、民主同盟及無黨、無派人士舉行國是籌備會議。周因赫爾利的電促,一月二十四日,復至重慶,要求舉行黨派會議,討論改組政府及施政綱領,俟聯合政府成立,中共即將軍隊交出,與其他所有軍隊由新的軍事委員會整編,不接受政府提議的中共參加政府的辦法。政府表示應待國民大會召開,憲法制定,方可改組政府,結束訓政。赫爾利勸蔣在政治方面再作讓步,求取對共軍的控制。同時告周,美國物資只予國民政府,關於中共的援助,必須經過國民政府。二月三日,政府允邀各政黨代表及無黨派之社會領袖,組織政治協商會議,考慮結束訓政,實行憲政步驟及施政綱領與軍隊統一問題。中共仍不同意,二月十五日,周恩來發表聲明,說明半個月來中共之拒絕政府提議的原因,一為共軍移交政府,等於移交國民黨;二為國民黨堅持其一黨專政不能結束,所謂讓步無何意義。並指摘政府拒絕建立聯合政府及聯合統帥部。次日,周回延安。赫爾利旋亦返美,期明雅爾達會議的實情。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