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1頁
但就張學良和趙四小姐來說,雖然不無傷感,可在他們看來,畢竟是有情人終成眷屬,還是甚感欣慰的。竇應泰在其有關於、張的結合與離異的傳記中,把張、趙的結婚儀式稱作“遲來的婚禮”,並給予熱情的讚頌:
1964年7月4日,台北,一位美籍牧師的家裡。這是一間寬敞而陳設豪華的住宅,枝型呆燈把柔和的清輝灑向肅穆的大廳。無數燃燒的紅燭映紅了張學良的臉孔。
他身穿西裝禮服面孔紅潤,濃濃的眉宇下,一雙大眼炯炯有神。這使人不能不聯想到當年英武瀟灑、戎裝佩劍的少帥!在他身邊,出現了一位盛裝麗人。她是趙一荻。
身披粉紅色紗巾,天藍色裙衣曳地。面容顯然經過精心修飾,娥眉帶笑,杏眼含情。冷眼望去,誰能相信她已經是51歲的人呢?張學良的朋友、部下簇擁在這對新婚的老夫妻身旁,一個個臉上洋溢著興奮而激動的微笑。……⑦
趙雲聲把張、趙在同居三十多年後的正式結婚,稱為“奇特的婚禮”,他的描述則是在更深廣的歷史背景下,揭示這對在淒風苦雨中生死與共的情侶之間的深厚情誼。
婚禮開始了……牧師先用他那緩慢並略略有些抖顫的聲音問張學良:
“你願意這個女人做你的妻子嗎?”
“我願意。”張學良朗朗答道。
牧師轉問趙四:
“你願意這個男人做你的丈夫嗎?”
趙四這時眼裡忽地涌滿了淚水,嘴唇抖動著,連她自己也不知道“我願意”這三個字是怎麼說出來的,也不知牧師聽清了沒有。但她知道,站在身邊的張學良是肯定聽清了,恐怕也只有他才能體會到趙四此刻的心情。
當牧師唱到“交換飾物”時,趙四強忍著的淚水再也控制不住了,它滴滴嗒嗒地落在了張學良的胳膊上。張學良拿著戒指的手抖動著,半天也套不進趙四的手指。趙四感到,張學良此時也一定是感觸萬千!
婚禮結束了,張學良和趙四緩步走出了教堂……他們沒有坐車回北投別墅,決定慢慢步行回去。
教堂的鐘聲在他們的身後飄過來,既象是祝福,又象在喚起他們對過去的回憶。
張學良默默地走著,他感到自己的大半生雖說坎坷,但卻問心無愧,無論是對國家,還是對朋友。若說自己在良心上有所負疚的話,唯一就是感到有負於身邊這位夫人。趙四小姐以她豆蔻年華投靠自己,可直到年過半百方取得個夫人的名義,這些年真是委屈了她,難為了她!回想這幾十年的歷程,除卻奔波、挨罵,就是囚禁和孤獨。為了自己,她拋棄了富貴,拋棄了自由,拋棄了骨肉,也拋棄了歡樂……她把一切愁苦都吞進肚裡,沒發過一句怨言。一想到這些,張學良就覺得內心愧疚,感到今生都難以補償!
想到這,張學良將趙四的胳膊用力摟了一下。趙四仿佛有什麼特殊感應似的,她從張學良的神情和動作中,立刻猜出了張學良的心意。她最怕聽張學良講什麼感激的話,於是趁張學良未及開口,便趕緊扭轉了話題:
“漢卿,今天是我最幸福的一天,我真願意咱們一直這樣走下去,直走到天明。”
“好,我陪你一直走回老家。”張學良見趙四情緒很好,他也變得歡快開朗起來,“別看我們老了,蔣介石要敢放我出去,我自信能夠走得回去!”
……張學良見趙四沒有說話,便停下腳步,盯視著她,說:
“怎麼,你就不想?我看你每次談起家鄉大陸來,都眼圈發紅,我知道你嘴上不說,可心裡和我一樣!”
趙四默默地走著,依舊沉吟不語。
“小妹,難道你真的不想?”張學良又追問了一句。
趙四停住腳步,猛地抬起頭來,眼睛裡盈滿了滾滾的淚花,……長長地嘆了一口氣:
“漢卿,咱們還會有那麼一天嗎?”
張學良變得沉默了,他痴呆地站在那裡,唯見遠處農家炊煙裊裊,近旁樹枝在沙沙搖動……⑧
這段看起來頗有些浪漫色彩的真摯動人的婚禮場景的描繪,至此結束了。張學良為什麼沒有回答妻子的問話?他為什麼沉默無言了?作者沒有再談,但實際這是不言自明的。其他的問題,他都可以回答,唯獨這個問題,他確實不知該怎麼回答才好。這也正象關於西安事變問題一樣,他是不好談的,所以,正如孫玉消在《張學良在台灣》中說的:“張學良最不喜歡見到新聞記者的訪問,因為記者們最喜歡探聽的事情,就是西安事變,而這恰恰是他最不願意回答的問題。張學良曾對他一位很要好的朋友說:“這要我如何回答呢?如果我說是共產黨所欺騙,顯然是罵我自己糊塗;如果說是我一時衝動,顯然是罵我自己無能;如果我說是‘老先生’(蔣介石)該被扣留,顯然表示我還沒有承認錯誤,與我當時親自護送‘老先生’回南京的心愿不符。所以,我絕不能見這些記者,因為我怎樣說都不行。”人們理解他的苦衷,深切同情他的遭遇,是不會以此來說他消沉和苛求於他的。他雖然極不願談西安事變,但他後來還是奉命寫過一篇西安事變回憶錄。據說,還以張的名義出版了,因為蔣介石“為了平息人民的怨憤,安撫東北人士,假意宣稱恢復張學良的自由”,出書也是為此目的服務的。但確也是的,“在刺刀下製造的歷史書籍,誰能相信會是真實的呢?!”不言而喻,關於他的獲釋,不是虛假的獲釋,而是真正的恢復自由問題,剛是確有難言之隱,也是使他傷透了心的。這個問題,在他被幽禁之初,就提出來了,因為他雖然對委員長進行了兵諫,可卻完全是出於愛國的赤誠,善良的願望,而且,對蔣介石他也從來沒有要害他之意,就是萬不得已而必須將他暫時扣留時,也是一再強調要保護他的安全,並在事變和平解決後,親自送他回南京。可對方卻背信棄義,對張學良百般迫害,將他打入冷宮,長達半個多世紀之久,這豈不是太過份了嗎?據說,蔣介石在生前曾說過:“張學良他監禁我半個月,我要監禁他一輩子!”無負於理,無負於人,為人處世甚至還總帶有幾分天真的張學良,對這一切始終是估計不足的,就是上面說的蔣的那種要把他監禁一輩子的話,他也總是疑信摻半。可是後來他不再懷疑了,他知道,在蔣介石活著,甚至死後一個相當長的時期內,他還是不會獲得真正的自由的。他不再存在什麼幻想了。
1964年7月4日,台北,一位美籍牧師的家裡。這是一間寬敞而陳設豪華的住宅,枝型呆燈把柔和的清輝灑向肅穆的大廳。無數燃燒的紅燭映紅了張學良的臉孔。
他身穿西裝禮服面孔紅潤,濃濃的眉宇下,一雙大眼炯炯有神。這使人不能不聯想到當年英武瀟灑、戎裝佩劍的少帥!在他身邊,出現了一位盛裝麗人。她是趙一荻。
身披粉紅色紗巾,天藍色裙衣曳地。面容顯然經過精心修飾,娥眉帶笑,杏眼含情。冷眼望去,誰能相信她已經是51歲的人呢?張學良的朋友、部下簇擁在這對新婚的老夫妻身旁,一個個臉上洋溢著興奮而激動的微笑。……⑦
趙雲聲把張、趙在同居三十多年後的正式結婚,稱為“奇特的婚禮”,他的描述則是在更深廣的歷史背景下,揭示這對在淒風苦雨中生死與共的情侶之間的深厚情誼。
婚禮開始了……牧師先用他那緩慢並略略有些抖顫的聲音問張學良:
“你願意這個女人做你的妻子嗎?”
“我願意。”張學良朗朗答道。
牧師轉問趙四:
“你願意這個男人做你的丈夫嗎?”
趙四這時眼裡忽地涌滿了淚水,嘴唇抖動著,連她自己也不知道“我願意”這三個字是怎麼說出來的,也不知牧師聽清了沒有。但她知道,站在身邊的張學良是肯定聽清了,恐怕也只有他才能體會到趙四此刻的心情。
當牧師唱到“交換飾物”時,趙四強忍著的淚水再也控制不住了,它滴滴嗒嗒地落在了張學良的胳膊上。張學良拿著戒指的手抖動著,半天也套不進趙四的手指。趙四感到,張學良此時也一定是感觸萬千!
婚禮結束了,張學良和趙四緩步走出了教堂……他們沒有坐車回北投別墅,決定慢慢步行回去。
教堂的鐘聲在他們的身後飄過來,既象是祝福,又象在喚起他們對過去的回憶。
張學良默默地走著,他感到自己的大半生雖說坎坷,但卻問心無愧,無論是對國家,還是對朋友。若說自己在良心上有所負疚的話,唯一就是感到有負於身邊這位夫人。趙四小姐以她豆蔻年華投靠自己,可直到年過半百方取得個夫人的名義,這些年真是委屈了她,難為了她!回想這幾十年的歷程,除卻奔波、挨罵,就是囚禁和孤獨。為了自己,她拋棄了富貴,拋棄了自由,拋棄了骨肉,也拋棄了歡樂……她把一切愁苦都吞進肚裡,沒發過一句怨言。一想到這些,張學良就覺得內心愧疚,感到今生都難以補償!
想到這,張學良將趙四的胳膊用力摟了一下。趙四仿佛有什麼特殊感應似的,她從張學良的神情和動作中,立刻猜出了張學良的心意。她最怕聽張學良講什麼感激的話,於是趁張學良未及開口,便趕緊扭轉了話題:
“漢卿,今天是我最幸福的一天,我真願意咱們一直這樣走下去,直走到天明。”
“好,我陪你一直走回老家。”張學良見趙四情緒很好,他也變得歡快開朗起來,“別看我們老了,蔣介石要敢放我出去,我自信能夠走得回去!”
……張學良見趙四沒有說話,便停下腳步,盯視著她,說:
“怎麼,你就不想?我看你每次談起家鄉大陸來,都眼圈發紅,我知道你嘴上不說,可心裡和我一樣!”
趙四默默地走著,依舊沉吟不語。
“小妹,難道你真的不想?”張學良又追問了一句。
趙四停住腳步,猛地抬起頭來,眼睛裡盈滿了滾滾的淚花,……長長地嘆了一口氣:
“漢卿,咱們還會有那麼一天嗎?”
張學良變得沉默了,他痴呆地站在那裡,唯見遠處農家炊煙裊裊,近旁樹枝在沙沙搖動……⑧
這段看起來頗有些浪漫色彩的真摯動人的婚禮場景的描繪,至此結束了。張學良為什麼沒有回答妻子的問話?他為什麼沉默無言了?作者沒有再談,但實際這是不言自明的。其他的問題,他都可以回答,唯獨這個問題,他確實不知該怎麼回答才好。這也正象關於西安事變問題一樣,他是不好談的,所以,正如孫玉消在《張學良在台灣》中說的:“張學良最不喜歡見到新聞記者的訪問,因為記者們最喜歡探聽的事情,就是西安事變,而這恰恰是他最不願意回答的問題。張學良曾對他一位很要好的朋友說:“這要我如何回答呢?如果我說是共產黨所欺騙,顯然是罵我自己糊塗;如果說是我一時衝動,顯然是罵我自己無能;如果我說是‘老先生’(蔣介石)該被扣留,顯然表示我還沒有承認錯誤,與我當時親自護送‘老先生’回南京的心愿不符。所以,我絕不能見這些記者,因為我怎樣說都不行。”人們理解他的苦衷,深切同情他的遭遇,是不會以此來說他消沉和苛求於他的。他雖然極不願談西安事變,但他後來還是奉命寫過一篇西安事變回憶錄。據說,還以張的名義出版了,因為蔣介石“為了平息人民的怨憤,安撫東北人士,假意宣稱恢復張學良的自由”,出書也是為此目的服務的。但確也是的,“在刺刀下製造的歷史書籍,誰能相信會是真實的呢?!”不言而喻,關於他的獲釋,不是虛假的獲釋,而是真正的恢復自由問題,剛是確有難言之隱,也是使他傷透了心的。這個問題,在他被幽禁之初,就提出來了,因為他雖然對委員長進行了兵諫,可卻完全是出於愛國的赤誠,善良的願望,而且,對蔣介石他也從來沒有要害他之意,就是萬不得已而必須將他暫時扣留時,也是一再強調要保護他的安全,並在事變和平解決後,親自送他回南京。可對方卻背信棄義,對張學良百般迫害,將他打入冷宮,長達半個多世紀之久,這豈不是太過份了嗎?據說,蔣介石在生前曾說過:“張學良他監禁我半個月,我要監禁他一輩子!”無負於理,無負於人,為人處世甚至還總帶有幾分天真的張學良,對這一切始終是估計不足的,就是上面說的蔣的那種要把他監禁一輩子的話,他也總是疑信摻半。可是後來他不再懷疑了,他知道,在蔣介石活著,甚至死後一個相當長的時期內,他還是不會獲得真正的自由的。他不再存在什麼幻想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