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3頁
他談的這些情況雖然不是很全面,但還是比較客觀、比較真實的,這件事是有那麼一點影子的。但因為張學良在郴縣住的時間較短,很少與外界接觸,加之對他的監禁是嚴格保密的,所以那位炮兵中校在縣城與張的相見,純屬偶然,其他情況他是完全茫然的;而且,他早已脫離了東北軍,這時的東北軍實際已經被解散,他是孤單的,怎麼會去劫獄呢?但特務隊的確緊張了一陣子,除了幹部會議外,還向全隊作了緊急動員。另據張學良的私人醫生滕蔚萱談,這件事以及特務們的策劃,張學良當時是不知道的,他身邊的副官也都蒙在鼓裡,他本來也是不可能知道的,只是因為他與特務隊的一個特務小組長較熟悉,是他悄悄告訴他的。他還談到,特務們曾經暗地裡決定,萬一有武裝劫獄之事發生,他們就把張學良等人統統打死,一個不留。還特別關照他說,你如果聽到槍響,不要出來。並一再囑咐他,此事務必保密,絕對不要向外人透露,否則,我的性命難保。滕醫生提起此事,至今仍很憤慨地說:“我想像張學良將軍這樣有影響的人物,如他們沒有奉到有大權的人物的指示,怎麼敢如此膽大妄為?幸虧後來這件事沒有發生,若真發生了,那張學良將軍還真是性命難保呢!”④
這時,內地處於華北、華東和華中的國民黨正面戰場,繼轟動一時台兒莊戰役的勝利之後,又進行了武漢和徐州兩次大會戰。中國軍隊雖都投入大量兵力,廣大愛國將士也英勇殺敵,與日寇激戰數月,但由於當局低估了日軍的決戰能力,再加上軍事布署方面也存在缺陷,所以徐州、武漢還是相繼淪陷,致使南方的局勢也緊張起來。
1938年10月到1939年I2月,張學良又移居湖南西部沅陵縣的鳳凰山。此山距城二里,景色秀麗,張學良早年在此奮筆疾書題寫在寺內牆壁上的《自感遺憾作》一詩和他的一張半身軍裝像,已被作為重要的歷史文物複製出來,並懸掛在張學良舊居鳳凰古寺的送子殿中央,以表達人們對張學良將軍的懷念。
張學良初來鳳凰山時,除特務隊外,還有一個全副武裝的加強連押送,三步一崗,五步一哨,對他的監管更嚴密了。
那時,他整天被關在鳳凰山山頂的鳳凰寺里,沒有行動自由。但總呆在山上,也怪憋悶人,經張學良要求,後來稍稍放鬆了些,他可以下山了,可以在被監視的情況下在附近走一走,看一看。不過,那時,他對松柏蒼翠、險峻挺拔的鳳凰山的美景並無多大興趣,倒是樂於到山下的村鎮裡去察看民俗、民情。他見到老鄉,總是熱情地打招呼,問寒問暖,關心群眾疾苦。在天熱的時候,他有時也愛到清澈見底的沅江里去游泳,與鄉村的孩子們玩耍,以分散自己的精力,減輕精神上的痛苦。他還有一個特點,這就是:在日常生活中,對於直接或間接與他有過一些接觸、或幫他做過點什麼事的士兵和附近的群眾,他總是念念不忘,並以禮相待的。但是,在最初,人們對於這位不明身份的貴客,還是頗有些神秘感的:
“鳳凰寺里住了個大人物?”老百姓紛紛議論著。他們想,“貴人福像”,大人物一定相貌不凡,是一個令人見而生畏的人。那知過不幾天,大人物下山來了。他走進山下的村子裡,這裡看看,那裡問問,開始人們不敢和他說話,只是痴呆呆的站在一旁啞看。然而大人物卻十分和藹,滿臉堆笑,不斷地用北方口音的言語給人打招呼。見到年長的,便說:“你這個老頭兒幹什麼去?”見到年青人便問:“小孩子從哪裡來的?”沒有一點架子,老百姓感到有點奇怪。又見他主動找農民談話,問眼前這些莊稼是怎麼種的,今年的收成如何,這些農具如何使用?等等,他這樣平易近人,農民也敢問話,問他姓什麼,叫什麼名字,家住哪裡?他笑著說:“我姓張,你們以後叫我張老闆好了。”
將軍在鳳凰山期間,最大的樂趣是釣魚。然而,釣魚對他來說又很陌生,好象讓他抓條魚比在戰場上奪個城市還難。
鳳凰山下那一灣碧澄的江水,舔著鳳凰山腳下的岩石奔流東去。江的兩岸有數不清的漁翁,垂釣江邊,樂在心田。將軍被這種情景迷住了,決定下江釣魚。開始,魚兒總是避開他的鉤子。“整日坐岸釣空垂”,可是將軍並不灰心。一天,他在江邊南門碼頭上,遇到了釣魚行家田鬍子。田鬍子是個心地善良的熱心人,見將軍如此愛好釣魚,便熱情向他介紹釣魚經驗,贈他一套釣魚工具,每天提前為他準備好魚餌。從此,兩人便成了江邊好友。
……夏天,沅江兩岸的人民素有游泳的愛好。將軍到這裡後深受影響,決心學會游泳。他用一個汽車內胎作救生圈,身體臥在圈內,手腳不停地划動,開始先在淺水裡遊動,後來逐漸向深水中暢遊了,因此,興趣越來越濃,差不多每天下午都到水中一游。將軍不但自己愛游泳,而且積極倡導群眾游泳,組織游泳比賽。他派人到鄰近的滬溪縣未蒲市買回許多最好的西瓜。在比賽那天,讓參加競賽的人站在岸邊排成一條線,將西瓜用船運到江心拋下,槍聲一響,百浪翻飛,各顯神通,誰奪得西瓜就獎給誰,游泳競賽活動開展得特別活潑。
將軍很關心群眾疾苦。有一天,他在鳳凰山下釣魚。碰見山後一個叫高應歡的農民也在那裡用魚網撈魚,便聊起天來。他了解到高應歡家中人口多,生活困難,老母久病在床無錢就醫,馬上掏出三塊銀元,送給高應歡。高應歡說什麼也不肯要。將軍好言相慰,硬要他收下。高應歡激動得熱淚盈眶。這件事,至今仍傳為佳話。
這時,內地處於華北、華東和華中的國民黨正面戰場,繼轟動一時台兒莊戰役的勝利之後,又進行了武漢和徐州兩次大會戰。中國軍隊雖都投入大量兵力,廣大愛國將士也英勇殺敵,與日寇激戰數月,但由於當局低估了日軍的決戰能力,再加上軍事布署方面也存在缺陷,所以徐州、武漢還是相繼淪陷,致使南方的局勢也緊張起來。
1938年10月到1939年I2月,張學良又移居湖南西部沅陵縣的鳳凰山。此山距城二里,景色秀麗,張學良早年在此奮筆疾書題寫在寺內牆壁上的《自感遺憾作》一詩和他的一張半身軍裝像,已被作為重要的歷史文物複製出來,並懸掛在張學良舊居鳳凰古寺的送子殿中央,以表達人們對張學良將軍的懷念。
張學良初來鳳凰山時,除特務隊外,還有一個全副武裝的加強連押送,三步一崗,五步一哨,對他的監管更嚴密了。
那時,他整天被關在鳳凰山山頂的鳳凰寺里,沒有行動自由。但總呆在山上,也怪憋悶人,經張學良要求,後來稍稍放鬆了些,他可以下山了,可以在被監視的情況下在附近走一走,看一看。不過,那時,他對松柏蒼翠、險峻挺拔的鳳凰山的美景並無多大興趣,倒是樂於到山下的村鎮裡去察看民俗、民情。他見到老鄉,總是熱情地打招呼,問寒問暖,關心群眾疾苦。在天熱的時候,他有時也愛到清澈見底的沅江里去游泳,與鄉村的孩子們玩耍,以分散自己的精力,減輕精神上的痛苦。他還有一個特點,這就是:在日常生活中,對於直接或間接與他有過一些接觸、或幫他做過點什麼事的士兵和附近的群眾,他總是念念不忘,並以禮相待的。但是,在最初,人們對於這位不明身份的貴客,還是頗有些神秘感的:
“鳳凰寺里住了個大人物?”老百姓紛紛議論著。他們想,“貴人福像”,大人物一定相貌不凡,是一個令人見而生畏的人。那知過不幾天,大人物下山來了。他走進山下的村子裡,這裡看看,那裡問問,開始人們不敢和他說話,只是痴呆呆的站在一旁啞看。然而大人物卻十分和藹,滿臉堆笑,不斷地用北方口音的言語給人打招呼。見到年長的,便說:“你這個老頭兒幹什麼去?”見到年青人便問:“小孩子從哪裡來的?”沒有一點架子,老百姓感到有點奇怪。又見他主動找農民談話,問眼前這些莊稼是怎麼種的,今年的收成如何,這些農具如何使用?等等,他這樣平易近人,農民也敢問話,問他姓什麼,叫什麼名字,家住哪裡?他笑著說:“我姓張,你們以後叫我張老闆好了。”
將軍在鳳凰山期間,最大的樂趣是釣魚。然而,釣魚對他來說又很陌生,好象讓他抓條魚比在戰場上奪個城市還難。
鳳凰山下那一灣碧澄的江水,舔著鳳凰山腳下的岩石奔流東去。江的兩岸有數不清的漁翁,垂釣江邊,樂在心田。將軍被這種情景迷住了,決定下江釣魚。開始,魚兒總是避開他的鉤子。“整日坐岸釣空垂”,可是將軍並不灰心。一天,他在江邊南門碼頭上,遇到了釣魚行家田鬍子。田鬍子是個心地善良的熱心人,見將軍如此愛好釣魚,便熱情向他介紹釣魚經驗,贈他一套釣魚工具,每天提前為他準備好魚餌。從此,兩人便成了江邊好友。
……夏天,沅江兩岸的人民素有游泳的愛好。將軍到這裡後深受影響,決心學會游泳。他用一個汽車內胎作救生圈,身體臥在圈內,手腳不停地划動,開始先在淺水裡遊動,後來逐漸向深水中暢遊了,因此,興趣越來越濃,差不多每天下午都到水中一游。將軍不但自己愛游泳,而且積極倡導群眾游泳,組織游泳比賽。他派人到鄰近的滬溪縣未蒲市買回許多最好的西瓜。在比賽那天,讓參加競賽的人站在岸邊排成一條線,將西瓜用船運到江心拋下,槍聲一響,百浪翻飛,各顯神通,誰奪得西瓜就獎給誰,游泳競賽活動開展得特別活潑。
將軍很關心群眾疾苦。有一天,他在鳳凰山下釣魚。碰見山後一個叫高應歡的農民也在那裡用魚網撈魚,便聊起天來。他了解到高應歡家中人口多,生活困難,老母久病在床無錢就醫,馬上掏出三塊銀元,送給高應歡。高應歡說什麼也不肯要。將軍好言相慰,硬要他收下。高應歡激動得熱淚盈眶。這件事,至今仍傳為佳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