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3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見到六位同窗,陳賡感慨萬千,他語重心長他說:"我們從黃埔到大革命是團結在一起的,後來我們分道揚鑣了.我們打了幾十年仗,今天我們又走到一起了!這是很難得的.過去的事就不談了,從此以後,我們應該團結到底,共同為建設新中國而奮鬥!"

  聽了陳賡的話,大家不禁思緒萬千.

  杜聿明,這位陳展的同期同學,又同在一個隊,他曾經與陳賡朝夕相處.

  但"四一二"政變後,杜聿明一步步走上了反革命道路,終於成為罪行累累的戰犯,在淮海戰役中被俘.這次重逢,杜聿明見到陳賡,既羞愧又激動,好半天他只說了一句:"我今天又和你團聚了!"說完熱淚盈眶!

  一席話,把大家從往事的回顧中拉回到現實.

  默默無言中,大家端起了酒杯.

  "乾杯!"

  一飲而盡後,又是一陣沉默.

  這時,不知是誰打破了這沉默.

  "怒潮澎湃,黨旗飛舞,這是革命的黃埔!……"熟悉的歌聲在眾人耳畔響起.

  怒潮湃澎,黨旗飛舞,這是革命的黃埔!主義須貫徹,紀律莫放鬆,預備做奮鬥的先鋒!打條血路,引導被壓迫民眾,攜著手,向前行,路不遠,莫要驚.親愛精誠,發揚本校精神,發揚本校精神.

  幾雙含淚的眼睛互相凝視著,激越的校歌久久迴蕩在飯廳.

  末了,陳賡說:"你們今天就不必回公社了,我叫人為你們安排住處."

  當晚,他們住在旅館.

  金秋10月.黃埔師生再次聚會,周恩來也參加了.

  宋希濂,這位陳賡的同鄉,此刻更是心緒難平,思緒萬千.1923年仲夏,在湖南湘鄉一條崎嶇的山間小道上,他結識了陳賡.兩人結伴來到長沙,一同報考黃埔軍校,後來又一同入黃埔軍校.兩人曾經是志同道合的同鄉好友;曾經是共同投身革命洪流的熱血青年;曾經是朝夕相伴的黃埔學子.可是"四一二"事變後,兩人便分道揚鑣了.

  在那決定命運的十字路口,他們互相討伐,為了各自的信念,他們將昔日的友情深埋在心底.

  在柔和的燈光下,輕輕的音樂聲中,陳賡與黃埔同窗推心置腹,促膝談心.時間在不知不覺中一晃而過.

  在幾個小時的敘談中,三十多年恩恩怨怨的往事被一一勾了起來……

  那是1950年,在重慶白公館,這個以前關押共產黨的地方,成了解放軍關押戰俘的場所.

  一天,陳賡來到這裡,看到了宋希濂.兩人相互凝視了好半天,最後還是陳賡先開了口.

  "你好啊!看見你身體挺好,我很高興!"這是陳賡的第一句話.

  宋希濂不知該說些什麼.

  "我們最後一次見面是什麼時候?"陳賡隨後又親切地問道.

  "1936年雙十二事件後,在西安,你到西安警備司令部去看我……"宋希濂激動他說.

  "對了,對了,我那次是奉周恩來副主席之命特地去拜訪你的,你還記得吧?當時我說,你是國軍師長,我是紅軍師長,十年內戰,干戈相見,現在又走到一起來了,這可要給日本鬼子記上一功啊!"陳賡談笑風生.

  宋希濂點點頭.兩人走進裡屋.陳賡掃射了一下屋裡的陳設,關切地問道:"在這裡住得習慣嗎?伙食還可以吧?""習慣,習慣."宋希濂連聲答道.

  時間在不知不覺中度過.到了吃午飯時間,一桌豐盛的飯菜擺了上來.

  "來,老弟,嘗嘗這個辣椒,這是我專門給你帶來的."陳賡熱情地邀請著.

  和陳賡短暫的會面在宋希濂心中又掀起了波瀾.臨走時,陳賡說:"老弟,你自己要多加保重,身體很重要啊,你以後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也許正是這句話改變了宋希濂的下半生.

  轉眼又過了十年.如今這些戰爭要犯改造成了自食其力的人,得到黨和政府的特赦.

  陳賡舉起一杯茅台,說:"諸位,我們都是當年黃埔軍校的學生,想不到打來打去,如今又打到一塊來了.今天在這裡聚會,我提議首先為祝賀我們又走到一起來干一杯!"

  周恩來:"在坐的絕大多數是當年的黃埔學員,我和文白曾經是黃埔的教官,是你們的老師.學生走錯了路,不管怎麼說,老師多少也是有責任的羅!……"周總理親切風趣的話語使在座的眾人的緊張情緒一下消除了許多.

  "歷史已成為陳跡,不管你們走了一段多麼大的彎路,今天總算回到了人民的陣營,又走到一起來了,一頁新的歷史已經開始,讓我們舉杯同慶!"

  飯後,陳賡和宋希濂像在黃埔那樣,再度漫步湖邊,親切交談.

  事後,宋希濂深情地回憶道:"我對他印象最深的是解放後的幾次會面,他沒有一點以勝利者自居的那種神氣和訓話式的滿嘴教條,令我心折,令我永不能忘懷."

  1960年冬.北京.

  刺骨的寒風呼嘯著.這年的冬天,對陳賡來說好像格外的嚴寒.

  近來,陳賡的病情愈來愈嚴重,胸區的疼痛日勝一日.他深深感到,自己的生命已快走到盡頭,他得抓緊時間,為黨為人民多做些工作.

  首先,他親筆給軍工學院黨委常委寫信,對調整後的學校工作提出六點建議:一、抓思想;二、發揮老教授的積極性;三、培養更多更好的青年知識分子,組成科學隊伍;四、大力抓科學研究工作;五、要改善教員、學員生活;六、要給教授、教員、學員以充分研究和自學的時間.這是他寫給哈軍工的最後一封信.三個月後,哈軍工的師生就聽到他們的前任院長不幸逝世的噩耗,聽到這不幸的消息,哈軍工的廣大師生無不悲痛欲絕!

  1961年初,陳賡應上海市委書記柯慶施之邀前往上海.開始,他並不準備帶夫人和孩子們去.他對傅涯說:"等我回來,我要帶你到哈爾濱去,到哈軍工去."是啊,戎馬一生倥傯的戰爭歲月,他們聚少離多,建國後,他又東奔西顛,他多麼想與妻兒團聚,享受天倫之樂!

  鑑於他的健康狀況,組織上還是決定讓傅涯陪同他往上海休養,又正好是寒假,孩子們也一同去了.他又回到了上海,這塊他曾經戰鬥過的地方,他很激動.

  聽說陳賡病重,他在上海的許多朋友都紛紛來看望他.他的老朋友,他最尊敬的宋慶齡先生聽說他病重,非常著急,春節特邀陳賡全家到她家作客.

  看到陳賡那消瘦的面孔,宋慶齡說:"這次就在上海好好休養一段,什麼也別想,什麼也別做了,待身體康復,我要和你一起上中山陵."

  可是,陳賡卻閒不下來.他要趕緊寫一部《作戰經驗總結》,他要把在長期實踐中積累起來的寶貴財富留給後人.

  他有一種生命的緊迫感,一到上海,他就投入緊張的構想,他常常通宵達旦地看材料、寫提綱,卻毫不顧及自己的身體狀況.而此時,他的病情已嚴重惡化!

  3 月15日,是他五十八歲的生日.向來不作壽的他,今天卻向夫人提出了要求:"傅涯,今天是我的生日,你給我擀點麵條吃吧!"

  經他一提,傅涯才記起,可不,今天是他五十八歲的生日.傅涯洗洗手,就下廚房和面,煮了一碗雪裡紅肉絲湯麵給陳賡吃了.

  這天深夜,陳賡覺得胸悶,疼痛,難以入眠,側身凝視對面床上的傅涯,說:"傅涯,你怎麼不看看我?"他終於忍不住輕聲呼喚.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