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0頁
被小農思想蠱惑著、被陰暗心理折磨著的朱元璋一邊在應天(南京)皇宮的角落裡撒著尿,一邊咬牙切齒地說著。
休養生息了十幾年後,各地富民又漸漸隆起,朱元璋又第三次進行這種全國性的移徙。洪武二十四年(公元1391年),朱元璋下令徙天下富戶5300戶到南京,所涉及的對象又主要是中國最富庶地區的江浙富民。甚至直到朱元璋臨死前一年的洪武三十年(公元1397年),據顧炎武《天下郡國利病書》記載,朱元璋還提取江浙等處上戶4500餘家填實京師。
朱元璋在江浙、江西等地實行糧長制度,規定每萬石上下的稅糧為一個納稅區,僉派田糧多的富民充當糧長。為了鼓勵他們忠誠地為朝廷服務,朱元璋給他們很好的優遇恩養。顧炎武在《天下郡國利病書》中引《嘉定縣誌》里的話說:“當時父兄之訓其子弟,以能充糧長者為賢,而不慕科第之榮。”優惠的政策加之以金錢和權力,這些富起來的糧長,難免是為霸一方,科斂害民了。對之,朱元璋又憤恨至極,大罵他們是“虐民之心,甚如蝮蛇”(《大誥續編》)了。《大誥三編》里記載朱元璋殺起他們來,一次就要了160顆這些糧長的人頭。嘿嘿,幾乎是類於集體屠殺了。
不僅如此,《九朝談纂》里還記載:金華首富楊某作糧長,口出狂言,說皇帝征糧萬石,不及他一個田莊的收入。整過了沈萬三的朱元璋聽了,會是個什麼心情並不難揣摩。這年這個楊某解糧進京,朱元璋見了他,問:“糧食何在?”楊答曰:“霎時便到。”
“殺時便能到嗎?”朱元璋看了他一眼,終是莞爾一笑,說著便命人將他推出去殺了。消息傳出,楊某家人逃散,財產被搶掠一空。殺了楊某後,朱元璋晚上做了一夢,夢見一百個無頭人跪在陛階之下。幾天以後,正好有百名糧長送糧至京朝見,這些糧長恰恰又都未能按期繳納。朱元璋便聯想到他們的作惡多端,更想起了那個夢,於是命令將這一百名糧長拉出去砍了。刑部的官員依大明刑律連忙阻止,認為罪狀不明,況且又是這麼多人呢!可朱元璋執意不饒,這百人終成刀下之鬼。
朱元璋對這些富人大肆整治以至殺戮,以刻板的階級論觀點來看,這裡的關係頗混亂——地主階級的總頭子,把大大小小的地主狠狠整治了一番。
徘徊在歷史與文化之間(5)
然而,刻板教條的情感好惡畢竟只是情感範疇內的淺層次的東西,當我們從社會經濟發展這一更深的層面上來觀察,不能不看到,在沈萬三身後,一大批雖說規模比其小,但也本可發展為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資金、人才、管理技術等,也少不得被朱元璋一棒子統統地打趴在了地上。
蘇州的大儒方孝孺當時就指出:太祖皇帝“疾兼併之俗,在位三十年,大家富民多以逾制失道亡其宗”,“浙東西巨室故家多以罪傾其宗。”(《遜志齋集》)
洪武初年參加編修《元史》的貝瓊也說:三吳巨姓“數年之中,既盈且覆,或死或徙,無一存者”。(《清江集·橫塘農詩序》)
明憲宗成化年間會試廷試皆第一的蘇州人吳寬,入宮後侍奉太子講讀。太子即位即明孝宗,這位皇帝的老師入東閣,專典誥敕,後官至禮部尚書。久處廟堂之上的他,從時間上講距朱元璋已近八九十年,儘管時過境遷,但當日朱元璋移徙富戶的影響卻依然顯著。他說:“皇明受命,政令一新,富民豪族,剗削殆盡”(《匏翁家藏集·莫處士集》),以致他的家宅——蘇州城東“遭世多故,鄰之死徙者殆盡,荒落不可居”(《匏翁家藏集·先考封儒林郎翰林院修撰府君墓誌》),“洪武之世,鄉人多被謫徙,或死於刑,鄰里殆空”。(《匏翁家藏集·先世事略》)
和吳寬同時代、別號夢蘇道人的蘇州人王錡,在他的《寓圃雜記》里也寫道,蘇州這座素稱繁華的江南名城,在戰禍之餘,再加上大戶的遷徙和遠戍,已是“邑里蕭然”,幾十年後尚不能恢復昔日舊觀。
比照上面這些明人筆記里記述的“殺富”之後果,再回過頭來看看沈萬三,我們會發覺,這個沈某人僅不過是個浮出水面的冰山一角而已。小農思想影響下的朱元璋經濟政策的肅殺之處,在這些沉在水下的冰山山體中,才真正體現出它的可怕影響來。
富庶的江南、富庶的蘇州情況尚且如此,那大明統治下的其他地方則可想而知了。由此,我們回過頭再次看一看沈萬三的發跡及其下場,看一看這對中國社會後來的深層次的影響,或許,你會多凝視這個踽踽而去的背影一眼。
(七)
沈氏發配之際,夕陽下襯托著那個悲涼的背影。慘澹的氣氛中,升騰起的或許是一種文化的凝重。
越是看不清楚,倒越想看清楚。抱著想看清他的臉的目的,我曾試圖走近沈萬三。
1997年,《巨商沈萬三》在沈廳召開首發式時,其時被鎮上旅遊公司任命為“廳長”的一位女同志告訴我,在大明時被剿殺了兩次的沈家,如今在周莊已沒有了後裔。這些後裔現已改姓,據說散居在上海南匯一帶。
聲名遠播的沈廳也並非沈氏舊時物,而是其後裔在清代時留給今人的一筆旅遊資源。這筆無價的遺產,使得今天的人們可以連綿不斷地吃著這個“死人”!
休養生息了十幾年後,各地富民又漸漸隆起,朱元璋又第三次進行這種全國性的移徙。洪武二十四年(公元1391年),朱元璋下令徙天下富戶5300戶到南京,所涉及的對象又主要是中國最富庶地區的江浙富民。甚至直到朱元璋臨死前一年的洪武三十年(公元1397年),據顧炎武《天下郡國利病書》記載,朱元璋還提取江浙等處上戶4500餘家填實京師。
朱元璋在江浙、江西等地實行糧長制度,規定每萬石上下的稅糧為一個納稅區,僉派田糧多的富民充當糧長。為了鼓勵他們忠誠地為朝廷服務,朱元璋給他們很好的優遇恩養。顧炎武在《天下郡國利病書》中引《嘉定縣誌》里的話說:“當時父兄之訓其子弟,以能充糧長者為賢,而不慕科第之榮。”優惠的政策加之以金錢和權力,這些富起來的糧長,難免是為霸一方,科斂害民了。對之,朱元璋又憤恨至極,大罵他們是“虐民之心,甚如蝮蛇”(《大誥續編》)了。《大誥三編》里記載朱元璋殺起他們來,一次就要了160顆這些糧長的人頭。嘿嘿,幾乎是類於集體屠殺了。
不僅如此,《九朝談纂》里還記載:金華首富楊某作糧長,口出狂言,說皇帝征糧萬石,不及他一個田莊的收入。整過了沈萬三的朱元璋聽了,會是個什麼心情並不難揣摩。這年這個楊某解糧進京,朱元璋見了他,問:“糧食何在?”楊答曰:“霎時便到。”
“殺時便能到嗎?”朱元璋看了他一眼,終是莞爾一笑,說著便命人將他推出去殺了。消息傳出,楊某家人逃散,財產被搶掠一空。殺了楊某後,朱元璋晚上做了一夢,夢見一百個無頭人跪在陛階之下。幾天以後,正好有百名糧長送糧至京朝見,這些糧長恰恰又都未能按期繳納。朱元璋便聯想到他們的作惡多端,更想起了那個夢,於是命令將這一百名糧長拉出去砍了。刑部的官員依大明刑律連忙阻止,認為罪狀不明,況且又是這麼多人呢!可朱元璋執意不饒,這百人終成刀下之鬼。
朱元璋對這些富人大肆整治以至殺戮,以刻板的階級論觀點來看,這裡的關係頗混亂——地主階級的總頭子,把大大小小的地主狠狠整治了一番。
徘徊在歷史與文化之間(5)
然而,刻板教條的情感好惡畢竟只是情感範疇內的淺層次的東西,當我們從社會經濟發展這一更深的層面上來觀察,不能不看到,在沈萬三身後,一大批雖說規模比其小,但也本可發展為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資金、人才、管理技術等,也少不得被朱元璋一棒子統統地打趴在了地上。
蘇州的大儒方孝孺當時就指出:太祖皇帝“疾兼併之俗,在位三十年,大家富民多以逾制失道亡其宗”,“浙東西巨室故家多以罪傾其宗。”(《遜志齋集》)
洪武初年參加編修《元史》的貝瓊也說:三吳巨姓“數年之中,既盈且覆,或死或徙,無一存者”。(《清江集·橫塘農詩序》)
明憲宗成化年間會試廷試皆第一的蘇州人吳寬,入宮後侍奉太子講讀。太子即位即明孝宗,這位皇帝的老師入東閣,專典誥敕,後官至禮部尚書。久處廟堂之上的他,從時間上講距朱元璋已近八九十年,儘管時過境遷,但當日朱元璋移徙富戶的影響卻依然顯著。他說:“皇明受命,政令一新,富民豪族,剗削殆盡”(《匏翁家藏集·莫處士集》),以致他的家宅——蘇州城東“遭世多故,鄰之死徙者殆盡,荒落不可居”(《匏翁家藏集·先考封儒林郎翰林院修撰府君墓誌》),“洪武之世,鄉人多被謫徙,或死於刑,鄰里殆空”。(《匏翁家藏集·先世事略》)
和吳寬同時代、別號夢蘇道人的蘇州人王錡,在他的《寓圃雜記》里也寫道,蘇州這座素稱繁華的江南名城,在戰禍之餘,再加上大戶的遷徙和遠戍,已是“邑里蕭然”,幾十年後尚不能恢復昔日舊觀。
比照上面這些明人筆記里記述的“殺富”之後果,再回過頭來看看沈萬三,我們會發覺,這個沈某人僅不過是個浮出水面的冰山一角而已。小農思想影響下的朱元璋經濟政策的肅殺之處,在這些沉在水下的冰山山體中,才真正體現出它的可怕影響來。
富庶的江南、富庶的蘇州情況尚且如此,那大明統治下的其他地方則可想而知了。由此,我們回過頭再次看一看沈萬三的發跡及其下場,看一看這對中國社會後來的深層次的影響,或許,你會多凝視這個踽踽而去的背影一眼。
(七)
沈氏發配之際,夕陽下襯托著那個悲涼的背影。慘澹的氣氛中,升騰起的或許是一種文化的凝重。
越是看不清楚,倒越想看清楚。抱著想看清他的臉的目的,我曾試圖走近沈萬三。
1997年,《巨商沈萬三》在沈廳召開首發式時,其時被鎮上旅遊公司任命為“廳長”的一位女同志告訴我,在大明時被剿殺了兩次的沈家,如今在周莊已沒有了後裔。這些後裔現已改姓,據說散居在上海南匯一帶。
聲名遠播的沈廳也並非沈氏舊時物,而是其後裔在清代時留給今人的一筆旅遊資源。這筆無價的遺產,使得今天的人們可以連綿不斷地吃著這個“死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