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頁
不過,就剛勇的男孩子而言,鬥雞是我們課間首選的玩樂。鬥雞也叫“撞拐子”,是最能體現男兒氣概的戰鬥了。鬥雞是採用金雞獨立式,一隻腳盤起來,用手抓住腳脖子,膝蓋就是打倒對手的利器。可以兩人決鬥,也可以分幫對壘,雙腳接觸地面為輸。這個遊戲很考驗體力和平衡力。孩子的想像力是無窮的,那個時代誰也不懂武術,甚至連這個詞都沒有聽說過,但一些孩子會突然跳起來,猛撲向對手的胸部,完成一個高難度的“飛膝”動作。多年以後,我在觀看泰拳表演時才發現,“飛膝”原來是泰拳的殺手鐧。在分幫對壘中,身體好的孩子往往是大家爭奪的籌碼,他們必須以一當五,即使如此,勝利者一般都是擁有大個兒的一幫,很多個子小的,對手根本還沒有觸及到,就自動把腿放下來了。
一晃二十多年過去了,一個小學時代的同學有一天碰到我,對我說,“曾經有一個膝蓋擺在我面前,可是我撞不倒他,人世間最痛苦的事莫過於此了。如果上天讓我再來一次,我會選擇從旁痛下殺手”聽著這話,我們開始大笑,然後眼淚從長了魚尾紋的眼瞼滴落下來……
七十年代耳朵的狂歡記憶--廣播、收音機、高音喇叭
在七十年代,革命鬥爭進行得紅紅火火,各種各樣的通知冷不丁就從掛在田間木頭電線桿上的高音喇叭里飆出來。為了及時傳達中央精神,田間安裝了不少這樣的高音喇叭,隔不遠就有一個。通知是早、中、晚廣播三次,一般都會連播好幾遍,女播音員好聽的縣城口音在田間迴響。因為傳送距離不一,野外聽來,就好像有幾個人一前一後講著同樣的話。早起趕路的人草鞋踩著冰涼的露水,身上殘留著被窩裡的熱氣,腦子裡迷迷糊糊,只覺得那種聲音好聽,不知道她在講些什麼。那時,人們空洞的激情無以寄託,高音喇叭是連結我們和外面世界的一個窗口,那些枯燥的新聞會讓我們覺得心裡很空,但過去了的,就成了最溫暖綿長的回憶。
那會兒,四處大搞建設,經常可見一間間用破木板和石棉瓦搭建起來的民工棚。冬天的時候,它們頂上就會蒙上一層層的蘆葦草,最高處還插著一桿紅旗,在寒冬中迎風招展。那時候政治氣氛濃烈,有些居民房和民工棚頂連了有線廣播。而公社的廣播是全村人注目的焦點,在放完《東方紅》的開播曲之後,立即放小鋼炮似的播送一條緊急通知。它們內容大致如此--
社員同志們請注意,現在播送緊急通知。
緊急通知!緊急通知!
毛主席教導我們:千萬不要忘記階級鬥爭。
接縣革委會通知,近日有一條黑色瘋狗竄入我縣,已造成多起人畜傷亡事故。公社革委會昨夜召開緊急會議,作出如下決議:
1.全體社員同志們要百倍提高警惕,發現情況火速報告。
2.全社基幹民兵立即做好戰鬥準備,隨時準備以鮮血和生命保護國家和人民生命財產安全。
3.今天上午八點各大隊革委會主任到公社開會,布置有關打狗事項。
軍人幹部家裡的廣播也在播這條通知。那是一個鏤刻著五角星的木頭盒子,掛在灶屋的牆上,被煙燻得看不出本來的顏色。紙盆已經鬆弛,放出來的是一大堆含糊不清的沙沙聲,嘟嚕聲,有時候乾脆什麼聲音都沒有,但過一陣又突然神經質地鑽出來一些莫名其妙的尖利細小的聲音。
二十多年前,電視看不上,我們這些小屁孩,就拎一塊磚頭似的收音機,用衣袖抹著鼻涕,啪嗒啪嗒地在街上晃悠。當年的收音機外殼沒有現在那麼鮮亮光滑,最流行的是自己動手做的仿紅燈收音機。它內部是哥們兒用電晶體焊的,機殼是用木板粘的,紅燈商標則是用紅色有機玻璃雕出來的。只有那塊玻璃刻度盤是要專門托人買的。那玩意兒,在外觀上不細看簡直和真紅燈一樣,加上橢圓形喇叭,每每放起,那洪亮的音色至今難忘。那會兒,人們連吃飯都成問題,不像現在,還能到KTV里唱一下卡拉OK。小青年們也挺會算計,那一首歌下來還不得損失幾斤小菜,所以只好窩在家裡聽聽收音機。當時國內的電台以中央人民廣播電台和各省台為主,節目以新聞、政治學習、樣板戲、革命音樂、小說、電影錄音和廣播劇為主,有對工人、對學生、對貧下中農、對解放軍的專題廣播,每次約半小時。最好聽的是電影錄音,在難得看到電影的時代,電影錄音被做得十分精緻。記得老爺子愛聽粵劇,經常搖著腦袋瓜兒,咿咿呀呀地跟著哼將起來。看著他臉上少有的溫柔表情,我們也在旁邊搓著小手,樂得屁顛屁顛的。還有那鄉下來的老阿姨,總是一臉詫異地問起:嗬,打哪弄了個小人兒,擱到這小殼子裡?我們在一旁笑得喘不過氣來。
七十年代街頭巷尾的風景--滾鐵環、抽陀螺
一天在網上看到這樣一則消息,它的小標題是“相同的遊戲,不同的感覺”:一位高加索男孩在印古什首府納茲蘭以北25公里外的一個村莊玩滾鐵環,他是因印古什和奧塞梯的長期戰火而逃到此難民營的。滾鐵環曾經是我們很多人幼小時的記憶之一,但是當小孩除了滾鐵環之外還必須面對炮聲、死亡和難民營時,任何一個充滿兒時記憶的人都不再會感到憧憬和樂趣。而純真的小孩正是以“革命樂觀主義精神”為自己的苦難童年勾畫一點亮色。
一晃二十多年過去了,一個小學時代的同學有一天碰到我,對我說,“曾經有一個膝蓋擺在我面前,可是我撞不倒他,人世間最痛苦的事莫過於此了。如果上天讓我再來一次,我會選擇從旁痛下殺手”聽著這話,我們開始大笑,然後眼淚從長了魚尾紋的眼瞼滴落下來……
七十年代耳朵的狂歡記憶--廣播、收音機、高音喇叭
在七十年代,革命鬥爭進行得紅紅火火,各種各樣的通知冷不丁就從掛在田間木頭電線桿上的高音喇叭里飆出來。為了及時傳達中央精神,田間安裝了不少這樣的高音喇叭,隔不遠就有一個。通知是早、中、晚廣播三次,一般都會連播好幾遍,女播音員好聽的縣城口音在田間迴響。因為傳送距離不一,野外聽來,就好像有幾個人一前一後講著同樣的話。早起趕路的人草鞋踩著冰涼的露水,身上殘留著被窩裡的熱氣,腦子裡迷迷糊糊,只覺得那種聲音好聽,不知道她在講些什麼。那時,人們空洞的激情無以寄託,高音喇叭是連結我們和外面世界的一個窗口,那些枯燥的新聞會讓我們覺得心裡很空,但過去了的,就成了最溫暖綿長的回憶。
那會兒,四處大搞建設,經常可見一間間用破木板和石棉瓦搭建起來的民工棚。冬天的時候,它們頂上就會蒙上一層層的蘆葦草,最高處還插著一桿紅旗,在寒冬中迎風招展。那時候政治氣氛濃烈,有些居民房和民工棚頂連了有線廣播。而公社的廣播是全村人注目的焦點,在放完《東方紅》的開播曲之後,立即放小鋼炮似的播送一條緊急通知。它們內容大致如此--
社員同志們請注意,現在播送緊急通知。
緊急通知!緊急通知!
毛主席教導我們:千萬不要忘記階級鬥爭。
接縣革委會通知,近日有一條黑色瘋狗竄入我縣,已造成多起人畜傷亡事故。公社革委會昨夜召開緊急會議,作出如下決議:
1.全體社員同志們要百倍提高警惕,發現情況火速報告。
2.全社基幹民兵立即做好戰鬥準備,隨時準備以鮮血和生命保護國家和人民生命財產安全。
3.今天上午八點各大隊革委會主任到公社開會,布置有關打狗事項。
軍人幹部家裡的廣播也在播這條通知。那是一個鏤刻著五角星的木頭盒子,掛在灶屋的牆上,被煙燻得看不出本來的顏色。紙盆已經鬆弛,放出來的是一大堆含糊不清的沙沙聲,嘟嚕聲,有時候乾脆什麼聲音都沒有,但過一陣又突然神經質地鑽出來一些莫名其妙的尖利細小的聲音。
二十多年前,電視看不上,我們這些小屁孩,就拎一塊磚頭似的收音機,用衣袖抹著鼻涕,啪嗒啪嗒地在街上晃悠。當年的收音機外殼沒有現在那麼鮮亮光滑,最流行的是自己動手做的仿紅燈收音機。它內部是哥們兒用電晶體焊的,機殼是用木板粘的,紅燈商標則是用紅色有機玻璃雕出來的。只有那塊玻璃刻度盤是要專門托人買的。那玩意兒,在外觀上不細看簡直和真紅燈一樣,加上橢圓形喇叭,每每放起,那洪亮的音色至今難忘。那會兒,人們連吃飯都成問題,不像現在,還能到KTV里唱一下卡拉OK。小青年們也挺會算計,那一首歌下來還不得損失幾斤小菜,所以只好窩在家裡聽聽收音機。當時國內的電台以中央人民廣播電台和各省台為主,節目以新聞、政治學習、樣板戲、革命音樂、小說、電影錄音和廣播劇為主,有對工人、對學生、對貧下中農、對解放軍的專題廣播,每次約半小時。最好聽的是電影錄音,在難得看到電影的時代,電影錄音被做得十分精緻。記得老爺子愛聽粵劇,經常搖著腦袋瓜兒,咿咿呀呀地跟著哼將起來。看著他臉上少有的溫柔表情,我們也在旁邊搓著小手,樂得屁顛屁顛的。還有那鄉下來的老阿姨,總是一臉詫異地問起:嗬,打哪弄了個小人兒,擱到這小殼子裡?我們在一旁笑得喘不過氣來。
七十年代街頭巷尾的風景--滾鐵環、抽陀螺
一天在網上看到這樣一則消息,它的小標題是“相同的遊戲,不同的感覺”:一位高加索男孩在印古什首府納茲蘭以北25公里外的一個村莊玩滾鐵環,他是因印古什和奧塞梯的長期戰火而逃到此難民營的。滾鐵環曾經是我們很多人幼小時的記憶之一,但是當小孩除了滾鐵環之外還必須面對炮聲、死亡和難民營時,任何一個充滿兒時記憶的人都不再會感到憧憬和樂趣。而純真的小孩正是以“革命樂觀主義精神”為自己的苦難童年勾畫一點亮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