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4頁
到了“文革”期間,傅作義已經在中共政府中歷任中央人民政府副主席、政協全國委員會副主席、國務委員會副主席,還當過水利電力部長,行年七十七。登門來訪視他的客人其實是昔年經常在榮寶齋出沒的徐蘭沅的一個小徒弟。徐蘭沅早已物故,生前常耿耿於懷的是:北平易幟之前整整兩個月,傅作義曾親自來竹蘭軒胡琴店面授機宜,指示他如此如此、這般這般,他依言行事,卻始終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是後遺囑小徒:若有機緣際會,能將昔日舊事訪出一個情由,則可至墳前一告。
徐蘭沅這徒兒在琴藝上是十分了得的。一九六六年投身中央戲曲學校紅衛兵演出隊,在一場為國慶表演的樣板戲中拉了兩段指法奇詭的“翮雨翎風”花腔過門兒,贏得當時總政治部文化部長謝鏜忠的幾聲沖天好彩,遂一鳴驚人——演出隊在那年年底劃歸部隊建制,成了文宣前鋒,徐蘭沅的徒兒這才有機會在一九七二年冬天見著已然深居簡出、垂垂老矣的傅作義,聽說了那一部和《無量壽功》相關的事故曲折。傅作義本人又活了不到兩年,以八十高齡溘然病逝。然而他的感慨卻直到一九八二年一月才公諸於世——徐蘭沅那徒兒以“蘭坊不肖生”的筆名在《江淮文藝》發表了一篇文章,題為《機關算盡亦枉然——記一次和傅作義先生的談話》。文中提到當年傅作義試圖籠絡國民黨政府某“政訓科長”而情商徐蘭沅揮毫放餌的內幕,傅氏的結論委實語重心長:“我身居一個大時代,眼裡盡有幾個大人物;總以為時勢推移,不出一二人之手。事實殆非如此。窮我蝦睛蟹目、螳臂蚊腰,所應付的卻只是廟堂之高,卻未遑顧慮江湖之遠——於今回首前塵,一切豈不枉然?豈不枉然?”
一九八二年一月,海峽這一邊,還沒有人知道“蘭坊不肖生”這個人,也沒有誰會忽然想起三十四年前的叛將傅作義。我們的孫小六上身罩了件藏青色的盤扣夾襖,下身套了條鳥崽褲,光腳板趿拉著雙棉布鞋,在台北市大埔街和中華路口捱了一記悶棍——棍長五尺過半,徑可一寸五分,純以桑木磨製而成——它落上孫小六肩胛骨的剎那之間便黏住了。孫小六一扭臉,瞥見那持棍之人頭戴膠皮雕模的里根面具,情知在劫難逃,沮聲喪氣地問道:“這一回咱們上哪兒?”
“里根爺爺”笑了,吁吁呼呼吐著氣音,道:“不過是天涯海角而已。”
“那我什麼時候可以回家?”
“嘿嘿嘿嘿——”“里根爺爺”湊臉近前,嘰咕著乾澀的嗓子道,“你小子什麼時候兒有過家的來著?”
孫小六勉力抬了抬手臂,漫朝中華路、西藏路口的復華新村指劃了一下,還沒來得及搭腔,“里根爺爺”已應聲搶道:“哦哦哦!燈市口朝陽胡同飄花門老宅——你小子指錯啦!”
在目睹孫小六自南機場公寓五樓一躍而下的那一刻,我忽然想起十七年前他初逢“里根爺爺”時的一小段情節。我再三回味著他祖孫二人一來一往的對話,腳下略一遲徐,待要追亡前去的時刻,孫小六的身影已經不及一根拇指般大了。然而我知道,他將要在竹林市某處歇腳,與汪勛如、李綬武、錢靜農、魏誼正、萬得福和他爺爺孫孝胥會合,同赴花蓮“榮民之家”見趙太初最後一面。我只晚了片刻,再也撲趕不上,一回頭,赫然瞥見他躍落之處近旁的樓柱上開了朵白色的花——定睛細看,那不是花,而是猶似我們年幼時玩“追蹤旅行”遊戲裡的那種聯絡表記。原來孫小六探指往樓柱上戳了一個窟窿、塞進去一個被人撕碎了、又黏合復原的白色信封,我把它從窟窿里抽出來、展開,認出它正是很久很久以前紅蓮臨別之際留下來、輾轉交給我的那封信,裡頭當然是空的。不過,封紙印著奇特的蓮狀無色浮紋——它,會是另一個故事的線索麼?
——全書完
附:本作品來自網際網路,本站不做任何負責版權歸原文作者!
徐蘭沅這徒兒在琴藝上是十分了得的。一九六六年投身中央戲曲學校紅衛兵演出隊,在一場為國慶表演的樣板戲中拉了兩段指法奇詭的“翮雨翎風”花腔過門兒,贏得當時總政治部文化部長謝鏜忠的幾聲沖天好彩,遂一鳴驚人——演出隊在那年年底劃歸部隊建制,成了文宣前鋒,徐蘭沅的徒兒這才有機會在一九七二年冬天見著已然深居簡出、垂垂老矣的傅作義,聽說了那一部和《無量壽功》相關的事故曲折。傅作義本人又活了不到兩年,以八十高齡溘然病逝。然而他的感慨卻直到一九八二年一月才公諸於世——徐蘭沅那徒兒以“蘭坊不肖生”的筆名在《江淮文藝》發表了一篇文章,題為《機關算盡亦枉然——記一次和傅作義先生的談話》。文中提到當年傅作義試圖籠絡國民黨政府某“政訓科長”而情商徐蘭沅揮毫放餌的內幕,傅氏的結論委實語重心長:“我身居一個大時代,眼裡盡有幾個大人物;總以為時勢推移,不出一二人之手。事實殆非如此。窮我蝦睛蟹目、螳臂蚊腰,所應付的卻只是廟堂之高,卻未遑顧慮江湖之遠——於今回首前塵,一切豈不枉然?豈不枉然?”
一九八二年一月,海峽這一邊,還沒有人知道“蘭坊不肖生”這個人,也沒有誰會忽然想起三十四年前的叛將傅作義。我們的孫小六上身罩了件藏青色的盤扣夾襖,下身套了條鳥崽褲,光腳板趿拉著雙棉布鞋,在台北市大埔街和中華路口捱了一記悶棍——棍長五尺過半,徑可一寸五分,純以桑木磨製而成——它落上孫小六肩胛骨的剎那之間便黏住了。孫小六一扭臉,瞥見那持棍之人頭戴膠皮雕模的里根面具,情知在劫難逃,沮聲喪氣地問道:“這一回咱們上哪兒?”
“里根爺爺”笑了,吁吁呼呼吐著氣音,道:“不過是天涯海角而已。”
“那我什麼時候可以回家?”
“嘿嘿嘿嘿——”“里根爺爺”湊臉近前,嘰咕著乾澀的嗓子道,“你小子什麼時候兒有過家的來著?”
孫小六勉力抬了抬手臂,漫朝中華路、西藏路口的復華新村指劃了一下,還沒來得及搭腔,“里根爺爺”已應聲搶道:“哦哦哦!燈市口朝陽胡同飄花門老宅——你小子指錯啦!”
在目睹孫小六自南機場公寓五樓一躍而下的那一刻,我忽然想起十七年前他初逢“里根爺爺”時的一小段情節。我再三回味著他祖孫二人一來一往的對話,腳下略一遲徐,待要追亡前去的時刻,孫小六的身影已經不及一根拇指般大了。然而我知道,他將要在竹林市某處歇腳,與汪勛如、李綬武、錢靜農、魏誼正、萬得福和他爺爺孫孝胥會合,同赴花蓮“榮民之家”見趙太初最後一面。我只晚了片刻,再也撲趕不上,一回頭,赫然瞥見他躍落之處近旁的樓柱上開了朵白色的花——定睛細看,那不是花,而是猶似我們年幼時玩“追蹤旅行”遊戲裡的那種聯絡表記。原來孫小六探指往樓柱上戳了一個窟窿、塞進去一個被人撕碎了、又黏合復原的白色信封,我把它從窟窿里抽出來、展開,認出它正是很久很久以前紅蓮臨別之際留下來、輾轉交給我的那封信,裡頭當然是空的。不過,封紙印著奇特的蓮狀無色浮紋——它,會是另一個故事的線索麼?
——全書完
附:本作品來自網際網路,本站不做任何負責版權歸原文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