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3頁
傅作義,字宜生,山西臨猗人氏,出身保定軍官學校,原隸閻錫山麾下。此人幼學不算紮實,可是聰穎慧黠、投機善變,能親近士卒,頗養了幾分深厚的人望。在李綬武滯留北平的頭幾天上,他已然看出這位科長是個好奇成癖、嗜書入迷的痴人——這痴人還別具隻眼,獨獨對一些散軼於民間的武學叢考之流各十分鐘情。傅作義探得清楚,當下拿定了一個主意——他親自搖了個電話到聚珍堂“保字號兒”稽查處,問道:“去年貴處修繕屋瓦,在庫房桁樑上找著一本古書——此書現在何處?儘快送到司令部來。”
十月二十一日正午,傅作義先請李綬武在城南和平門外“廠膳酒家”用飯。顧名思義,可知“廠膳”一詞得自地名。元明之際,此處原叫海王村,清初工部所屬的琉璃窯在此設廠,因此改名琉璃廠。乾隆年間四庫館開,學人蜂至,又有興辦書籍、古玩、字畫、碑帖、文具等店面的,其中以書肆最稱昌盛。
用過了飯,安步當車逛逛廠甸書肆是應然之事。傅作義卻託辭司令部另有軍務待處理,不能奉陪。倒是留下了兩句漂亮話:“凡有入眼之書,例由司令部‘後勤支援’。”
廠甸自東徂西,不過二里,但是知名坊肆林立——如翰文齋、來黃閣、二酉堂、汲古山房和榮寶齋等,但凡知書識藝之人,未有過門而不入者。李綬武卻萬萬沒有想到,其中的榮寶齋竟然是個機栝。
榮寶齋本是一片南紙鋪,進門直入裡間,還有內店。靠東牆置了張八仙桌、兩把太師椅;靠西牆是條三丈有餘的櫃檯,上鋪藍布。日日下午打烊之後,柜上學徒便在此一字排開,持毫肅立,臨帖學書。近世以來,這些學徒大都不以蘇、黃、米、蔡、歐、柳、顏、趙的法書為足,倒常競相摹仿有清一代知名翰林的字跡,如劉春霖、陳寶琛、翁同龢、陸潤庠等。工夫下得深,落筆常可以亂真——有個叫劉澤甫的仿沈尹默出神入化,讓古董鑑賞名家靳伯聲花大錢栽了跟頭,一時傳為廠甸佳話。還有一個閻善子,擅仿乾隆墨跡,尤能曲盡其“無骨而肉立”的媚態,時人譽之曰“閻御筆”。
這一天李綬武遇著的正是經常到榮寶齋串門子的徐蘭沅。此人替梅蘭芳操過琴,且以之名家,在南新華街開設“竹蘭軒胡琴店”,店中到處懸著樊樊山的對聯——裡頭沒有一幅是真跡,都是徐蘭沅的仿造。李綬武當日閒步踅入榮寶齋內店,見一人長身玉立、在藍布條櫃前拈筆濡墨,作勢揮毫;然而看他神情意態,又絕不類鋪中學徒,於是好奇之心,一時油然而起。趨近細觀,紙上竟是一派逼真酷肖的樊體行糙,寫的則是“無量壽”三字——只這三字之旁尚有餘紙。似可容得下第四字,然而揮毫之人卻遲疑再三,不肯落筆。
“蘭沅先生這麼一停歇,筆勢就頓挫了。”李綬武掏出放大鏡,朝柜上那橫幅柬紙比劃了一下。
徐蘭沅微微哂道:“拿捏不定該下哪一個字——”
“不是個‘佛’字麼?”
“‘人是西方無量佛/壽如南極老人星’,”徐蘭沅答道,“此乃米元章自撰詩句,豈可用樊體字寫之?且這紙稍嫌狹仄,‘佛’字末筆一拉便要出格的——”說到“出格”二字上,右腕輕輕抖振,毫尖下輾,正鋒逆折,隨即兼帶鉤弧,轉勢斜挑,再一提、向右滑出一圈大圓,順勢回鋒沖左,一撇劈下,恰恰是個“功”字。
“咦!”李綬武不覺驚呼出聲,迭忙問道,“這不是當年由曹仁父傳下的那一部內功功法麼?”
“我非江湖中人,更不懂舞槍弄棒,你說什麼功法不功法的我卻不知——只不過晌午時分燈市口有人持此書沿街兜售,說是研之習之可以長命百歲,依我看,全是女青年開會——無稽(雞)之談。倒是那封皮上的硃筆題簽,字寫得不壞……”
未待徐蘭沅把話說完,李綬武即拱手作別,疾步搶出榮寶齋,直向燈市口大街奔去。其實,他大可不必如此著急的——所謂“沿街兜售”《無量壽功》之人,此刻其實尚堅守司令部傳達室中待命。傅作義將會在一個半鐘頭之後召喚此人到跟前,發布指示,命之前往燈市口叫賣《無量壽功》——命令中絕對不可違悖的部分是:他只能將書賣給李綬武。剩下來的問題似乎再簡單不過——但是傅作義一個人卻無法作成決定——他不知道該替這本書出個什麼樣的價錢,好讓李綬武一時拿不出手,卻又不至於灰心掃興。唯有將價錢扣住這麼一個不上不下的關節,也才好出動那第二波的“後勤支援”,替李綬武完遂了交易。
“定個什麼價呢?”傅作義把親隨參謀叫進了辦公室,他自己憑窗佇立,迎著陽光朝燈市口的方向瞭瞰,“五百萬法幣不算少了罷?”
“報告總司令!這幾天物價又漲了。五百萬隻合買四斤饅頭——”
“漲得這麼凶?可是市面看來還不壞嘛。”傅作義只手打起亮掌、遮住眉沿,想看得更遠、更清楚些。
“報告總司令!漲得是凶,隨日子漲。老百姓有倆錢兒就趕緊買了東西——不買趕不上漲,買了拽著勁兒漲。今兒一早雞子兒八個賣一百萬,到晌午一百萬就只興買三個啦!”
“錢財如糞土,此言不差。”傅作義嘆了口氣。
“報告總司令!街頭弄尾廁所兒里法幣滿地,老百姓把鈔票當手紙,都說這叫廢物利用——總司令要作成買賣,法幣、金圓券是行不通的,市面兒上除了些小吃食生意,多半兒只認黃金、美鈔的帳了。”
傅作義聽到這裡,猛一分神,前後有那麼極為短暫的三兩秒鐘時光,他忘了燈市口還有個他亟欲巴結籠絡的李綬武——此人一隻腳已經踏進了他悉心安排的賂網之中,恐難翻逃走遁——可是就在這遊魂盪魄的幾秒鐘里,他只覺青天白日刺目逼眼,反而乍興昏暗無明之感,視野中的一切閃逝滅跡,瞳眸之中則儘是一片說赤紅非赤紅、說漆黑非漆黑的蒼茫,於是脫口說道:“是要變天了罷?”
以上的三千兩百字是我第六個失敗的嘗試。寫到傅作義因日光暴射入眼而眩盲片刻的時候,我停下了筆,支頤長思,一遍一遍又一遍地追問自己:“小說里難道非得植入如此富於象徵意義的片段不可嗎?”
然而根據傅作義生前最後一次接見訪客時的追憶,一九四八年十月二十一日當天午後,的確發生過那樣的一幕。
那一天,原本已成孤島之勢的長春為解放軍攻陷,東北剿匪副總司令鄭洞國率領六十餘名衛隊退守長春中央銀行,苦戰歷時一小時二十分,鄭洞國被俘的時候身中三彈,腳下只有一隻靴子。八天之後,長春解放軍向南推進,直破鐵嶺。瀋陽駐地的國民黨軍隊當下譁變,總司令衛立煌、參謀長趙家驥和遼寧省主席王鐵漢等人搶上一架飛機逃往葫蘆島。傅作義本人也沒能撐持多少時日。他手下駐紮在張家口、北平、天津、塘沽一線上有五十萬大軍。然而戰線拉得不算短,叫解放軍琢磨了個分點截斷的殺招、使出一套“隔而不圍”、“圍而不打”的切割戰術。這讓傅作義麾下諸將弄不清敵人確實的數量、組織和運動方式。五十萬大軍的防線可謂柔腸寸斷,在五十天之內終為解放軍林彪、羅榮桓部各個擊潰。四九年一月二十日,平津之役宣告結束,傅作義和中共簽訂了和平協議,所餘二十萬殘部接受改編,雙方於一月三十一日上午八點整在北平朝陽門前舉行接防儀式。傅作義面朝正東,迎師而入,行軍禮時眼前又是一陣眩盲。
十月二十一日正午,傅作義先請李綬武在城南和平門外“廠膳酒家”用飯。顧名思義,可知“廠膳”一詞得自地名。元明之際,此處原叫海王村,清初工部所屬的琉璃窯在此設廠,因此改名琉璃廠。乾隆年間四庫館開,學人蜂至,又有興辦書籍、古玩、字畫、碑帖、文具等店面的,其中以書肆最稱昌盛。
用過了飯,安步當車逛逛廠甸書肆是應然之事。傅作義卻託辭司令部另有軍務待處理,不能奉陪。倒是留下了兩句漂亮話:“凡有入眼之書,例由司令部‘後勤支援’。”
廠甸自東徂西,不過二里,但是知名坊肆林立——如翰文齋、來黃閣、二酉堂、汲古山房和榮寶齋等,但凡知書識藝之人,未有過門而不入者。李綬武卻萬萬沒有想到,其中的榮寶齋竟然是個機栝。
榮寶齋本是一片南紙鋪,進門直入裡間,還有內店。靠東牆置了張八仙桌、兩把太師椅;靠西牆是條三丈有餘的櫃檯,上鋪藍布。日日下午打烊之後,柜上學徒便在此一字排開,持毫肅立,臨帖學書。近世以來,這些學徒大都不以蘇、黃、米、蔡、歐、柳、顏、趙的法書為足,倒常競相摹仿有清一代知名翰林的字跡,如劉春霖、陳寶琛、翁同龢、陸潤庠等。工夫下得深,落筆常可以亂真——有個叫劉澤甫的仿沈尹默出神入化,讓古董鑑賞名家靳伯聲花大錢栽了跟頭,一時傳為廠甸佳話。還有一個閻善子,擅仿乾隆墨跡,尤能曲盡其“無骨而肉立”的媚態,時人譽之曰“閻御筆”。
這一天李綬武遇著的正是經常到榮寶齋串門子的徐蘭沅。此人替梅蘭芳操過琴,且以之名家,在南新華街開設“竹蘭軒胡琴店”,店中到處懸著樊樊山的對聯——裡頭沒有一幅是真跡,都是徐蘭沅的仿造。李綬武當日閒步踅入榮寶齋內店,見一人長身玉立、在藍布條櫃前拈筆濡墨,作勢揮毫;然而看他神情意態,又絕不類鋪中學徒,於是好奇之心,一時油然而起。趨近細觀,紙上竟是一派逼真酷肖的樊體行糙,寫的則是“無量壽”三字——只這三字之旁尚有餘紙。似可容得下第四字,然而揮毫之人卻遲疑再三,不肯落筆。
“蘭沅先生這麼一停歇,筆勢就頓挫了。”李綬武掏出放大鏡,朝柜上那橫幅柬紙比劃了一下。
徐蘭沅微微哂道:“拿捏不定該下哪一個字——”
“不是個‘佛’字麼?”
“‘人是西方無量佛/壽如南極老人星’,”徐蘭沅答道,“此乃米元章自撰詩句,豈可用樊體字寫之?且這紙稍嫌狹仄,‘佛’字末筆一拉便要出格的——”說到“出格”二字上,右腕輕輕抖振,毫尖下輾,正鋒逆折,隨即兼帶鉤弧,轉勢斜挑,再一提、向右滑出一圈大圓,順勢回鋒沖左,一撇劈下,恰恰是個“功”字。
“咦!”李綬武不覺驚呼出聲,迭忙問道,“這不是當年由曹仁父傳下的那一部內功功法麼?”
“我非江湖中人,更不懂舞槍弄棒,你說什麼功法不功法的我卻不知——只不過晌午時分燈市口有人持此書沿街兜售,說是研之習之可以長命百歲,依我看,全是女青年開會——無稽(雞)之談。倒是那封皮上的硃筆題簽,字寫得不壞……”
未待徐蘭沅把話說完,李綬武即拱手作別,疾步搶出榮寶齋,直向燈市口大街奔去。其實,他大可不必如此著急的——所謂“沿街兜售”《無量壽功》之人,此刻其實尚堅守司令部傳達室中待命。傅作義將會在一個半鐘頭之後召喚此人到跟前,發布指示,命之前往燈市口叫賣《無量壽功》——命令中絕對不可違悖的部分是:他只能將書賣給李綬武。剩下來的問題似乎再簡單不過——但是傅作義一個人卻無法作成決定——他不知道該替這本書出個什麼樣的價錢,好讓李綬武一時拿不出手,卻又不至於灰心掃興。唯有將價錢扣住這麼一個不上不下的關節,也才好出動那第二波的“後勤支援”,替李綬武完遂了交易。
“定個什麼價呢?”傅作義把親隨參謀叫進了辦公室,他自己憑窗佇立,迎著陽光朝燈市口的方向瞭瞰,“五百萬法幣不算少了罷?”
“報告總司令!這幾天物價又漲了。五百萬隻合買四斤饅頭——”
“漲得這麼凶?可是市面看來還不壞嘛。”傅作義只手打起亮掌、遮住眉沿,想看得更遠、更清楚些。
“報告總司令!漲得是凶,隨日子漲。老百姓有倆錢兒就趕緊買了東西——不買趕不上漲,買了拽著勁兒漲。今兒一早雞子兒八個賣一百萬,到晌午一百萬就只興買三個啦!”
“錢財如糞土,此言不差。”傅作義嘆了口氣。
“報告總司令!街頭弄尾廁所兒里法幣滿地,老百姓把鈔票當手紙,都說這叫廢物利用——總司令要作成買賣,法幣、金圓券是行不通的,市面兒上除了些小吃食生意,多半兒只認黃金、美鈔的帳了。”
傅作義聽到這裡,猛一分神,前後有那麼極為短暫的三兩秒鐘時光,他忘了燈市口還有個他亟欲巴結籠絡的李綬武——此人一隻腳已經踏進了他悉心安排的賂網之中,恐難翻逃走遁——可是就在這遊魂盪魄的幾秒鐘里,他只覺青天白日刺目逼眼,反而乍興昏暗無明之感,視野中的一切閃逝滅跡,瞳眸之中則儘是一片說赤紅非赤紅、說漆黑非漆黑的蒼茫,於是脫口說道:“是要變天了罷?”
以上的三千兩百字是我第六個失敗的嘗試。寫到傅作義因日光暴射入眼而眩盲片刻的時候,我停下了筆,支頤長思,一遍一遍又一遍地追問自己:“小說里難道非得植入如此富於象徵意義的片段不可嗎?”
然而根據傅作義生前最後一次接見訪客時的追憶,一九四八年十月二十一日當天午後,的確發生過那樣的一幕。
那一天,原本已成孤島之勢的長春為解放軍攻陷,東北剿匪副總司令鄭洞國率領六十餘名衛隊退守長春中央銀行,苦戰歷時一小時二十分,鄭洞國被俘的時候身中三彈,腳下只有一隻靴子。八天之後,長春解放軍向南推進,直破鐵嶺。瀋陽駐地的國民黨軍隊當下譁變,總司令衛立煌、參謀長趙家驥和遼寧省主席王鐵漢等人搶上一架飛機逃往葫蘆島。傅作義本人也沒能撐持多少時日。他手下駐紮在張家口、北平、天津、塘沽一線上有五十萬大軍。然而戰線拉得不算短,叫解放軍琢磨了個分點截斷的殺招、使出一套“隔而不圍”、“圍而不打”的切割戰術。這讓傅作義麾下諸將弄不清敵人確實的數量、組織和運動方式。五十萬大軍的防線可謂柔腸寸斷,在五十天之內終為解放軍林彪、羅榮桓部各個擊潰。四九年一月二十日,平津之役宣告結束,傅作義和中共簽訂了和平協議,所餘二十萬殘部接受改編,雙方於一月三十一日上午八點整在北平朝陽門前舉行接防儀式。傅作義面朝正東,迎師而入,行軍禮時眼前又是一陣眩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