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6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佛陀的因果報應學說,講的是任何思想行為都必然導致相應的後果。因未得果之前,不會自行消失;反之,不作一定的業因,也就不會得相應的結果。佛陀據此提出三世因果的理論,以為現世界人們的貧富窮達都是前生所造善惡諸業決定的結果,而今生的善惡行為也必然導致來生的禍福報應。因此,佛陀勸導人們要諸惡不作,眾善奉行,這在一定程度上對社會人生起到了淨化的作用。佛陀的無常、苦、空、無我的修行解脫學說其實也都建築在因果的基礎上。佛陀把現實人生斷定為無常、無我、苦,苦的原因既不在超現實的梵天,也不在社會環境,而由每人自身的惑業所致。惑是指貪、嗔、痴等煩惱,業指身、口、意等活動。惑業為因,造成生死輪迴之果,因此要擺脫痛苦,就必須證得涅槃。涅槃是解脫之門,超出生死輪迴的果報,而到達無生無死極樂清淨世界的彼岸。到達這個彼岸,靠的是什麼呢?那就是通過一系列的修行途徑如布施、持戒、堅忍、精進、靜慮、般若,然後是波羅蜜多,即最後通過偉大的智慧之舟(般若)而到達彼岸(波羅蜜多)。般若(智慧)這個環節是最重要的,釋迦牟尼六年的苦行經歷並未使他悟得宇宙真理,在菩提樹下夜睹明星而悟道成佛,說明了偉大智慧的重要,沒有它,彼岸是無法達到的。

  然而涅槃之後,又該如何呢?那就是佛陀所講的一切都可以捨去了,最後連智慧也變得沒有什麼用處,「法尚應舍,何況非法?」般若是智慧之舟,渡過了岸之後,舟就失去了存在的意義。彼岸也許就是那自然自在而永無痛苦、永無煩惱、永無生死輪迴的無上境界,其實就是福慧具足的永恆,因為具足,所以單獨的智慧或者福德都已經變得不重要了。佛陀是到達了彼岸,佛陀傳教的目的是要渡眾生而到達這個彼岸,這個渡不是代替眾生、挾持眾生,而是需要眾生自己通過波羅蜜多的途徑即六種修行步驟身體力行而到達彼岸。佛教宣揚佛性是平等的,每一個人都有佛性,只是有的人知道自身具有,有的人卻不知道而已,對於不知道自身具有佛性的眾生,那就需要一個導師,需要導師指引他發現自身的佛性,從而通過修行而到達彼岸。釋迦牟尼正是這樣一位指點迷津的導師,他的教化正是實現他度盡眾生的偉大願望。從這個精神出發,釋迦牟尼的大慈大悲、救苦救難便具有了寬廣而永恆的力量。

  關於佛陀的生平,歷史上有著參差不齊的記載,都疑莫能明,最集中反映的有兩點,一、釋迦牟尼是十九歲出家,還是二十九歲出家?甚至還有二十五歲出家的說法。二、釋迦牟尼是何時悟道成佛的?一說三十歲,一說三十五歲;二十九歲出家,則當為三十五歲成道。至於其他遊歷過程雖然有許多神話的因素,但透過神話色彩,大致可以理出一個較為清晰的歷程,即使不甚準確也沒有關係,因為佛陀的教理、教義具在,並無損於佛陀傳教的精神。但出家、成道的年歲因為佛學界眾說紛紜,因此有必要在這裡談一下我的看法,我覺得出家、成道的年月是十九歲也好,還是二十九歲也好,這都應當不成為很大問題,我們只要知道他是在成年後的某個歲月離家出走了,是因為什麼原因而離開家庭的,出走之後幹了些什麼,基於一種什麼精神,達到了什麼樣的效果,有什麼樣的意義,等等,知道了這些跡,也就可以了,一定要弄清楚出家、成道年月,我覺得是不現實的,也沒有多少意義,因為年代久遠,查無對證,明顯地是不可能有確切答案的,倒不如變得通達一點,且不去管這個具體年歲,而從真正有益的角度如了解佛陀真正的精神何在,它對現在具有何種價值等去研究佛陀倒顯得更富有積極的意義。追究小節是無補於佛陀的大道的。有誰真正知道佛陀的大道在哪裡麼?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