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5頁
文殊菩薩,又譯為曼殊室利。在大乘佛教里,文殊是諸菩薩上首,常與普賢侍佛左右,所有的佛弟子,都把文殊當成智慧的化身。常見的文殊像,頂有五髻,表示五智無上無得之相。左手執蓮花,花中安放《般若經》一部,表示般若一塵不染。右手執寶劍,表示大智,能斷除一切無明煩惱,喻金剛寶劍,能斬群魔。釋迦牟尼說法四十九年,從華嚴開始,到佛進入涅槃,凡是大乘法會,都有文殊參加。為輔助釋迦牟尼佛,宣傳大乘教義,文殊菩薩做出了巨大貢獻。文殊是大乘經的發起和組織者。文殊教育青年不要像舍利弗等人那樣整天坐在大樹下面,要學習佛陀至高無上的精神,修集善根,勤習六波羅蜜,而永不滿足。他引導六千青年比丘,從事利他的普賢行,向印度南部宣傳大乘佛教。文殊又是大乘空義的奠基人,他的大乘空義特點是不著空不執有的不二法門。不二與無二含義相同,是離空有二邊的意思。文殊的這一思想集中反映在《維摩經》《思益梵天所問經》裡面,為後來龍樹及中國佛教各宗所遵循的重要原則。
普賢與文殊為大乘釋迦牟尼的兩位脅侍(輔助佛教化傳道的菩薩),普賢侍右,主持定德門;文殊侍左,主持智德門。表示如來教法是行(實踐)和解(理解)並進,定(禪定)慧(智慧)雙修。普賢主要在對佛以及眾生的禮敬、修行、護持等儀式上面盡心盡力,為行為舉止上奉持佛法的代表。
觀世音菩薩修行的是大悲行解脫法門。大悲是觀世音菩薩特別的德行,所以被稱為大悲觀世音。觀世音在中國又稱作觀音,是因為避李世民的諱,將名字中間的「世」隱去,而變成觀音的。觀世音以大悲心觀照世間眾生,而現身說法,大悲救苦,成就了與佛平等的功德。怎樣修學大悲行解脫法門?主要是平等視一切眾生,想其所想,急其所急,時時刻刻以拔除眾生的痛苦為己任。怎樣產生平等的心?從根本上說,一切有心識的動物,都是業障深重的苦惱眾生,無始以來就與自己都有過親密的關係,若能常常作這樣的想法,平等心和大悲心也就會自然產生。觀世音菩薩還有一個特點,就是悲智雙修。只有建立在大智基礎上的大悲才能感應三界所有眾生。觀世音菩薩做到了悲智雙修,處處利濟他人,拔除眾生痛苦,因此獲得了眾生的尊重和愛戴。觀世音又擅長陀羅尼法門,為密教中具有極重要地位的菩薩。地藏王菩薩為大願菩薩,他發下極大誓願:「眾生度盡,方證菩提;地獄未空,誓不成佛。」他的最大特點是:哪裡最艱苦,就到哪裡去。在一般人心目中,最艱苦的地方是地獄,因此地藏菩薩工作的對象便是在地獄裡度化犯極重罪的眾生,即使有人惡貫滿盈,但只要改惡從善,至心誦念地藏菩薩名號,也就可以解除一切苦厄,而得度脫。地藏菩薩不像其他弟子現在家相,如觀音菩薩現白衣大士相,或天人相,文殊菩薩現童子相等,他現的是出家的形相,身披袈裟,覆蓋右肩,左手執蓮花,右手施無畏,坐蓮花台上。地藏菩薩繼承了佛陀真正的精神,他用出家的僧相出現在人間,使大家見聞薰習,達到身心清淨,為人們指出了一條遠離罪惡、解脫苦難的途徑。地藏菩薩的大願,是令一切眾生都成佛道,然後自己才成佛,然而眾生無盡,地獄也難以度盡,這樣就成為了不成佛道的大悲菩薩。然而那種一心普度眾生、先人後己的精神所顯示出的偉大力量是為世間所罕見的,因此自然具有一種震撼人心的力量。
釋迦牟尼傳--4.結束語
4.結束語
佛陀當然是偉大的。他所創立的佛教與基督教、伊斯蘭教並稱為世界三大宗教。他所產生的意義並不在是否真的找到了一種解決宇宙、人生乃至一切有情生命的絕對真理,而在他為了追求真理所付出的真誠的、勇猛的、執著的、永恆的生命,在他付出絕對犧牲的同時他所追求的目的是為了解決人生的痛苦,為了解除眾生的煩惱,這種精神在任何時代、任何環境下都具有著超越時空的價值和意義,他是帶著利益眾生的心愿而步入佛的殿堂的,因此不管他的哲學乃至佛學究竟具有多少合理性,他的弘法利生的精神在有情的世界中是永存的,是萬古不磨的。
在他七十九年的生活歷程中,他永遠在思考著這個世界、人生以及存在、心靈與肉體的問題,他試圖找出產生一切生命痛苦的原因,並且要在了解這個原因的基礎上去尋求解決這個問題的答案,在他三十歲那年,他以為是找到了,那就是通過六年的悟道修證在一棵菩提樹下徹底覺悟,他以為萬事萬物都是在因緣和合的條件下產生的,人事現象逃脫不了因果的報應,人之所以有煩惱,歸根到底是由於人有情慾貪愛,而之所以受情慾貪愛驅使產生貪愛的動機,從事種種活動,那是因為人受無明的蒙蔽,因而永遠陷入循環往復的生死輪迴之中,而得不到解脫。而要得到解脫,即從煩惱中脫離出來,到達極樂世界的彼岸,就必須遵循正確的修行方法。正確的修行方法不是在苦行,也不是在世俗生活中貪戀福樂,而能得到的。要達到解脫的境界,就必須離開這兩種偏執即苦行和世俗生活的貪戀,而在這兩者之間修中道的解脫之行。因此悟得此道之後,他就開始弘法傳教,最終發展成為一支龐大的佛教僧團隊伍,到處宣傳解脫痛苦的方便法門,到處傳播佛陀所悟得的解脫思想,他的毅力和努力得到了回報,他的宗教受到了當地人民的熱烈歡迎,後來在佛陀圓寂後,通過弟子一代代的努力,越過了印度本土而遠至東亞、東南亞等地,在異地生根、開花、結果。
普賢與文殊為大乘釋迦牟尼的兩位脅侍(輔助佛教化傳道的菩薩),普賢侍右,主持定德門;文殊侍左,主持智德門。表示如來教法是行(實踐)和解(理解)並進,定(禪定)慧(智慧)雙修。普賢主要在對佛以及眾生的禮敬、修行、護持等儀式上面盡心盡力,為行為舉止上奉持佛法的代表。
觀世音菩薩修行的是大悲行解脫法門。大悲是觀世音菩薩特別的德行,所以被稱為大悲觀世音。觀世音在中國又稱作觀音,是因為避李世民的諱,將名字中間的「世」隱去,而變成觀音的。觀世音以大悲心觀照世間眾生,而現身說法,大悲救苦,成就了與佛平等的功德。怎樣修學大悲行解脫法門?主要是平等視一切眾生,想其所想,急其所急,時時刻刻以拔除眾生的痛苦為己任。怎樣產生平等的心?從根本上說,一切有心識的動物,都是業障深重的苦惱眾生,無始以來就與自己都有過親密的關係,若能常常作這樣的想法,平等心和大悲心也就會自然產生。觀世音菩薩還有一個特點,就是悲智雙修。只有建立在大智基礎上的大悲才能感應三界所有眾生。觀世音菩薩做到了悲智雙修,處處利濟他人,拔除眾生痛苦,因此獲得了眾生的尊重和愛戴。觀世音又擅長陀羅尼法門,為密教中具有極重要地位的菩薩。地藏王菩薩為大願菩薩,他發下極大誓願:「眾生度盡,方證菩提;地獄未空,誓不成佛。」他的最大特點是:哪裡最艱苦,就到哪裡去。在一般人心目中,最艱苦的地方是地獄,因此地藏菩薩工作的對象便是在地獄裡度化犯極重罪的眾生,即使有人惡貫滿盈,但只要改惡從善,至心誦念地藏菩薩名號,也就可以解除一切苦厄,而得度脫。地藏菩薩不像其他弟子現在家相,如觀音菩薩現白衣大士相,或天人相,文殊菩薩現童子相等,他現的是出家的形相,身披袈裟,覆蓋右肩,左手執蓮花,右手施無畏,坐蓮花台上。地藏菩薩繼承了佛陀真正的精神,他用出家的僧相出現在人間,使大家見聞薰習,達到身心清淨,為人們指出了一條遠離罪惡、解脫苦難的途徑。地藏菩薩的大願,是令一切眾生都成佛道,然後自己才成佛,然而眾生無盡,地獄也難以度盡,這樣就成為了不成佛道的大悲菩薩。然而那種一心普度眾生、先人後己的精神所顯示出的偉大力量是為世間所罕見的,因此自然具有一種震撼人心的力量。
釋迦牟尼傳--4.結束語
4.結束語
佛陀當然是偉大的。他所創立的佛教與基督教、伊斯蘭教並稱為世界三大宗教。他所產生的意義並不在是否真的找到了一種解決宇宙、人生乃至一切有情生命的絕對真理,而在他為了追求真理所付出的真誠的、勇猛的、執著的、永恆的生命,在他付出絕對犧牲的同時他所追求的目的是為了解決人生的痛苦,為了解除眾生的煩惱,這種精神在任何時代、任何環境下都具有著超越時空的價值和意義,他是帶著利益眾生的心愿而步入佛的殿堂的,因此不管他的哲學乃至佛學究竟具有多少合理性,他的弘法利生的精神在有情的世界中是永存的,是萬古不磨的。
在他七十九年的生活歷程中,他永遠在思考著這個世界、人生以及存在、心靈與肉體的問題,他試圖找出產生一切生命痛苦的原因,並且要在了解這個原因的基礎上去尋求解決這個問題的答案,在他三十歲那年,他以為是找到了,那就是通過六年的悟道修證在一棵菩提樹下徹底覺悟,他以為萬事萬物都是在因緣和合的條件下產生的,人事現象逃脫不了因果的報應,人之所以有煩惱,歸根到底是由於人有情慾貪愛,而之所以受情慾貪愛驅使產生貪愛的動機,從事種種活動,那是因為人受無明的蒙蔽,因而永遠陷入循環往復的生死輪迴之中,而得不到解脫。而要得到解脫,即從煩惱中脫離出來,到達極樂世界的彼岸,就必須遵循正確的修行方法。正確的修行方法不是在苦行,也不是在世俗生活中貪戀福樂,而能得到的。要達到解脫的境界,就必須離開這兩種偏執即苦行和世俗生活的貪戀,而在這兩者之間修中道的解脫之行。因此悟得此道之後,他就開始弘法傳教,最終發展成為一支龐大的佛教僧團隊伍,到處宣傳解脫痛苦的方便法門,到處傳播佛陀所悟得的解脫思想,他的毅力和努力得到了回報,他的宗教受到了當地人民的熱烈歡迎,後來在佛陀圓寂後,通過弟子一代代的努力,越過了印度本土而遠至東亞、東南亞等地,在異地生根、開花、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