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2頁
「呃,我這麼說一定會讓別人以為薇菈是個怪胎,但她絕對不是喔……薇菈說她有時候會有種錯覺,自己妹妹可能在別的地方活得好好的。因為母親也有幫那個死掉的妹妹取名……安娜——這就是那個無緣出世的妹妹之名。」
筆者無意對本章出現的訪談內容妄下定論。畢竟他們每個人都說出了自己所認知的真相。
然而,在柯霍特先生的談話中,筆者另外發現了某項線索。敢出面表明自己認識雙胞胎母親的人之所以那麼少,該不會不是為了隱藏過去的秘密,而是現在還有什麼不可告人的事吧?
第29章 克勞斯·帕佩
——二〇〇一年十二月 尼薩河畔亞布洛內茨
翌日,筆者為了搭乘開往亞布洛內茨的長途巴士,再度從布爾諾返回布拉格。這當中趁著空檔,筆者又去了位於布雷諾夫地區的「紅玫瑰屋」遺址一趟。好幾位捷克的記者跟我抱怨,這個國家儘管已經民主化,政府對新聞自由的限制還是太多了,其中最明顯的例子,就是關於這棟「紅玫瑰屋」。
筆者不得不同意他們的部分看法。畢竟不管是第一次來「紅玫瑰屋」,或是這次的訪問,筆者都被體型壯碩的警官給擋住,還嚴格禁止對遺址攝影,半點通融的餘地都沒有。總之,任何媒體都休想靠近那裡一步。無計可施的筆者,只好躲在車上對遺址拍照。有關當局到底在隱瞞什麼?或者是他們目前仍試圖挖掘埋在土裡的不可告人秘密嗎?
住在布拉格的那一晚,筆者意外地接到了卡爾·休伯特的來電。因為事發實在太過突然,筆者無法判斷這是不是巧合。
讀者還記得卡爾曾允諾筆者,要趁老休伯特先生心情好的時候去問他一個問題嗎——那就是在所有打工學生當中表現出類拔萃的約翰,究竟最喜歡休伯特先生書架上的哪本書。
卡爾在電話里報告道:「我已經知道是哪一本了,沒想到約翰會喜歡那個……真是出乎我的意料啊!那本書是奧地利的作家寫的,非常通俗的大眾小說,內容應該算是懸疑恐怖類……」
他繼續說著:「約翰最愛的那本書叫《合之多倫》……作者則是菲利茲·溫德勒。」
筆者採訪的目的之一,是找出除了約翰以外的另一個怪物。但筆者萬萬沒想到,約翰與「斧頭殺人魔」古斯塔夫·科特曼的連結竟然是這個!科特曼最愛的書籍跟約翰是同一本…,
翌日早上,筆者便致電《闇之多倫》的出版商——位於奧地利的克朗出版社,剛好是去年被我採訪過的責任編輯接起電話。筆者想問對方關於菲利茲·溫德勒的事,尤其是關於他的死因。
「我也搞不懂那是怎麼回事啊!」責任編輯以困惑的口氣說道。「因為真的太突然了!我為了拿原稿而跑去他住的公寓,結果發現房間裡有幾個貌似他朋友的人,告訴我菲和茲昨天死了。我訝異地追問下去,原來他是被駛過他家門口的車子給撞到,當場喪命……我後來不明就裡地被拉去墓地參加他的葬禮。我總覺得他應該是自殺的。」
「他……溫德勒是個怎麼樣的人?」筆者問。
「滿怪的傢伙。他討厭照相所以一張照片也沒留下,關於私生活方面也不肯對我漏出口風。他也不喜歡與人接觸,除了我以外的編輯他都不願見面。雖說他的外表還滿有魅力的……年紀大概四十出頭吧,個子高、肌肉又發達,長相雖英俊但臉上總是缺乏表情,我幾乎沒看見他笑過。」
「在葬禮上有機會瞻仰他的遺體嗎?」筆者又問。
「沒有。」
筆者認為這事必有玄機,但答案揭曉之前還得再多等待一會兒。
筆者從弗羅倫茲巴士總站搭乘十二點廿分出發的車,花了一個半小時的車程抵達波希米亞的尼薩河畔亞布洛內茨。穿越雪原以及由巨大冷杉和雪松組成的森林後,亞布洛內茨那仿佛童話王國般的成排新藝術運動式建築物便映入眼帘。這是一座有許多坡道的美麗城鎮。
筆者聘僱的同仁在這裡找到一名從四〇年代至七〇年代擔任亞布洛內茨地區共黨幹部的老者,他也是唯一一個知道帝爾那·帕佩的人。他名叫米羅修,普羅哈斯卡,現年八十一歲。他就住在穿越一條小商店街後的公園旁邊,那是一棟古老而又典雅的淡綠色建築物。
普羅哈斯卡戴著恐怕是度數很深的眼鏡,臉上的表情顯得非常頑固。他招呼筆者進入客廳,並大吼一聲驅散在走廊上吵鬧的曾孫,這個動作足以證明他依然強硬地掌握著自己的人生。
「孫子好不容易長大,知道要乖乖聽話了,現在又輪到曾孫。我真是拿這種小鬼一點辦法也沒有。那個年紀的孩子聽不懂人話,但也不能出手打他,最後就只能用吼的。結果我反而開始討厭起自己了。」
——不過,感覺您過得很幸福。
「是啊,平淡的人生最好了。所謂過猶不及,以後我還要多學習拿捏分寸。到今天為止,我依然是共產黨的支持者,只不過黨的矛盾也太頻繁出現了。根據解讀主義的人不同,作法會產生相當大的差異。不過不管是黨極端保守,或黨極端開放的時候,我都努力不走偏鋒,以保護好這個城鎮的居民為榮。」
筆者無意對本章出現的訪談內容妄下定論。畢竟他們每個人都說出了自己所認知的真相。
然而,在柯霍特先生的談話中,筆者另外發現了某項線索。敢出面表明自己認識雙胞胎母親的人之所以那麼少,該不會不是為了隱藏過去的秘密,而是現在還有什麼不可告人的事吧?
第29章 克勞斯·帕佩
——二〇〇一年十二月 尼薩河畔亞布洛內茨
翌日,筆者為了搭乘開往亞布洛內茨的長途巴士,再度從布爾諾返回布拉格。這當中趁著空檔,筆者又去了位於布雷諾夫地區的「紅玫瑰屋」遺址一趟。好幾位捷克的記者跟我抱怨,這個國家儘管已經民主化,政府對新聞自由的限制還是太多了,其中最明顯的例子,就是關於這棟「紅玫瑰屋」。
筆者不得不同意他們的部分看法。畢竟不管是第一次來「紅玫瑰屋」,或是這次的訪問,筆者都被體型壯碩的警官給擋住,還嚴格禁止對遺址攝影,半點通融的餘地都沒有。總之,任何媒體都休想靠近那裡一步。無計可施的筆者,只好躲在車上對遺址拍照。有關當局到底在隱瞞什麼?或者是他們目前仍試圖挖掘埋在土裡的不可告人秘密嗎?
住在布拉格的那一晚,筆者意外地接到了卡爾·休伯特的來電。因為事發實在太過突然,筆者無法判斷這是不是巧合。
讀者還記得卡爾曾允諾筆者,要趁老休伯特先生心情好的時候去問他一個問題嗎——那就是在所有打工學生當中表現出類拔萃的約翰,究竟最喜歡休伯特先生書架上的哪本書。
卡爾在電話里報告道:「我已經知道是哪一本了,沒想到約翰會喜歡那個……真是出乎我的意料啊!那本書是奧地利的作家寫的,非常通俗的大眾小說,內容應該算是懸疑恐怖類……」
他繼續說著:「約翰最愛的那本書叫《合之多倫》……作者則是菲利茲·溫德勒。」
筆者採訪的目的之一,是找出除了約翰以外的另一個怪物。但筆者萬萬沒想到,約翰與「斧頭殺人魔」古斯塔夫·科特曼的連結竟然是這個!科特曼最愛的書籍跟約翰是同一本…,
翌日早上,筆者便致電《闇之多倫》的出版商——位於奧地利的克朗出版社,剛好是去年被我採訪過的責任編輯接起電話。筆者想問對方關於菲利茲·溫德勒的事,尤其是關於他的死因。
「我也搞不懂那是怎麼回事啊!」責任編輯以困惑的口氣說道。「因為真的太突然了!我為了拿原稿而跑去他住的公寓,結果發現房間裡有幾個貌似他朋友的人,告訴我菲和茲昨天死了。我訝異地追問下去,原來他是被駛過他家門口的車子給撞到,當場喪命……我後來不明就裡地被拉去墓地參加他的葬禮。我總覺得他應該是自殺的。」
「他……溫德勒是個怎麼樣的人?」筆者問。
「滿怪的傢伙。他討厭照相所以一張照片也沒留下,關於私生活方面也不肯對我漏出口風。他也不喜歡與人接觸,除了我以外的編輯他都不願見面。雖說他的外表還滿有魅力的……年紀大概四十出頭吧,個子高、肌肉又發達,長相雖英俊但臉上總是缺乏表情,我幾乎沒看見他笑過。」
「在葬禮上有機會瞻仰他的遺體嗎?」筆者又問。
「沒有。」
筆者認為這事必有玄機,但答案揭曉之前還得再多等待一會兒。
筆者從弗羅倫茲巴士總站搭乘十二點廿分出發的車,花了一個半小時的車程抵達波希米亞的尼薩河畔亞布洛內茨。穿越雪原以及由巨大冷杉和雪松組成的森林後,亞布洛內茨那仿佛童話王國般的成排新藝術運動式建築物便映入眼帘。這是一座有許多坡道的美麗城鎮。
筆者聘僱的同仁在這裡找到一名從四〇年代至七〇年代擔任亞布洛內茨地區共黨幹部的老者,他也是唯一一個知道帝爾那·帕佩的人。他名叫米羅修,普羅哈斯卡,現年八十一歲。他就住在穿越一條小商店街後的公園旁邊,那是一棟古老而又典雅的淡綠色建築物。
普羅哈斯卡戴著恐怕是度數很深的眼鏡,臉上的表情顯得非常頑固。他招呼筆者進入客廳,並大吼一聲驅散在走廊上吵鬧的曾孫,這個動作足以證明他依然強硬地掌握著自己的人生。
「孫子好不容易長大,知道要乖乖聽話了,現在又輪到曾孫。我真是拿這種小鬼一點辦法也沒有。那個年紀的孩子聽不懂人話,但也不能出手打他,最後就只能用吼的。結果我反而開始討厭起自己了。」
——不過,感覺您過得很幸福。
「是啊,平淡的人生最好了。所謂過猶不及,以後我還要多學習拿捏分寸。到今天為止,我依然是共產黨的支持者,只不過黨的矛盾也太頻繁出現了。根據解讀主義的人不同,作法會產生相當大的差異。不過不管是黨極端保守,或黨極端開放的時候,我都努力不走偏鋒,以保護好這個城鎮的居民為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