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頁
朱雀怪面對仍在不停抽搐的良子再次舉起斧子,狂吼:“你,去死吧!”
岩壁莊恢復了平靜。
雖然為濃重的血腥氣所籠罩,但寂靜支配了時間的運行。
然後,只有朱雀怪的身姿從這座舞台消逝。
但是沒有人會知道,也沒有人會覺察到。
也許。
看了筆記本上所記載的案情實錄(?),我想過自己來調查這件案子。說歸說,像我這種既不是偵探也不是犯罪學家的外行,能做的不過是去圖書館瀏覽當時報紙的膠片,查找與該事件相關的報導。然後就是儘可能地找到當時雜誌上的報導,僅此而已。
通過調查,我明白了以下事實(?)。
一直沒有回來的良子等人引起了良子家人的不安,他們聯繫了朱雀神社的親屬。聽說相關人員為探查情況來到岩壁莊已是案子發生一周後的事。
也就是說,人死後又過了一個星期。
首先在廚房裡發現了被大卸八塊的良子。這裡需要注意的是,死狀比筆記本里所寫的還要慘。換句話說,良子不僅被砍斷了右手、剖開了肚腹、割掉了腦袋,她的四肢也全被切斷,更不可思議的是,現場找不到頭顱。
發現人良子的伯父當場嘔吐,隨即報了警。
通過警方的搜查,在二樓露台發現了康宏、明美、光太郎的屍體,又在客房找到了茂樹和直美的屍體。
據說康宏、明美、光太郎的死因是農藥中毒,並且從咖啡壺裡檢出了農藥成分。奇妙的是,茂樹和直美竟然是被大量燃燒的松葉熏死的。一般情況下,被煙嗆著時人會醒過來,但是當天晚上這兩人似乎喝了不少酒,在爛醉如泥的狀態下丟了性命。
調查到這一步,我基本確信美代就是本案的兇手。且不說她是唯一一個未被確認死亡的當事人,只要讀過筆記本,都能看出她有明顯的動機。除了美代,沒有人做得出這樣的殺戮行徑。
但是隨著調查的深入,我又了解到:發現六人屍體的五天後,在岩壁莊的山崖下找到了美代的屍體。是墜崖而死。而且根據屍檢結果,美代的死亡時間很有可能早於其他六人。
這究竟是怎麼回事!
假設美代先死,那麼殺害六人的究竟是誰?
對了,美代的死到底是他殺?抑或是美代決心跳崖自殺,而這成為導火索,導致了岩壁莊連續殺人案的發生?
但是,究竟是誰,為什麼?
是為美代復仇嗎?
這麼說來,案發前一個被稱為Y的學生因不堪欺凌而自殺,說是為她復仇也並非不可能。
但是,究竟是誰?
難道說案發當時除了這七人,另有一人也在岩壁莊內?此人即為兇手,趁人不備伺機下手,一口氣殺掉了所有人?
可是,怎麼躲藏也很難逃過七個人的耳目吧。就拿這筆記本來說,一些章節表明罪犯隨時都在監視七人的言行舉止。
不行了。我只能思考到這一步,思考到這個程度。就像最初說的那樣,我唯有熱切盼望某一天、某個人能夠為我解開這個謎。
心裡有了這個念頭,於是我獨斷地將“記錄”發表於此。
如開頭所寫,我再次聲明:岩壁莊連續殺人案最終成了一樁懸案。
對了,還有一件事忘了說。
聽說是在二樓書齋――良子祖父的房間――的書桌上,找到了良子被割下的頭顱。
傳言,隨意滾落的頭顱上,還佩戴著一張朱雀怪的面具。
------------------------------------------------
中間省略部分說明:根據小說的設定,每讀完一篇筆記,在破解真相之前會有怪異現象發生。這次,是“我”——三津田信三前往飛鳥信一郎家的途中,被形似朱雀怪的影子追趕。緊急關頭,朱雀怪消失。“我”到達飛鳥家後,得知飛鳥信一郎已解開謎團,也因此追趕“我”的朱雀怪才會消失。
“你覺得這個故事怎麼樣?”飛鳥信一郎問道,神情舒緩了一些。
“相比前面幾篇,這個故事相當怪異,或者說是恐怖吧。”對於剛才還被朱雀怪影逼得走投無路的我來說,僅用“恐怖”一詞遠遠無法表達心中的感受。
“確實,有些恐怖。”信一郎也似有同感地輕聲說。
嗯?我略感吃驚地望著信一郎,窺視他臉部的表情。
以前幾乎沒聽見飛鳥信一郎說出過“恐怖”這兩個字。這篇《朱雀怪》里的內容確實難以令人心情舒暢,但無論如何我也想不到信一郎會害怕。而且,信一郎仍舊一副心事重重的樣子,這在以前可不多見。謎團不是已經解開了嗎?難道還沒有……
“這就是所謂的‘無人生還’吧。”心中略感不安,所以想從另一個角度切入話題。
“你說的是‘十個印第安小孩模式’吧。”
“十個印第安小孩模式”,信一郎用這串冗長的名字來稱呼那些以“主要出場人物全部被殺”為體裁的推理小說。其中的代表作有S.A.蒂爾曼的《六死人》和阿加莎.克里斯蒂的《無人生還》。
(註:S.A.蒂爾曼(Stanislas-Andre Steeman),法國作家,《六死人》寫於1932年。)
名字來源於《無人生還》的原書名。不過,原書名也不是“Indian”,而是“Ten Little Nigger”。由於“Nigger”是歧視用語,因此後來改成了“Indian”。但是有一段時間,連“Indian”也成了歧視語,這一來是不是得改成“Ten Little Native American”呢……
岩壁莊恢復了平靜。
雖然為濃重的血腥氣所籠罩,但寂靜支配了時間的運行。
然後,只有朱雀怪的身姿從這座舞台消逝。
但是沒有人會知道,也沒有人會覺察到。
也許。
看了筆記本上所記載的案情實錄(?),我想過自己來調查這件案子。說歸說,像我這種既不是偵探也不是犯罪學家的外行,能做的不過是去圖書館瀏覽當時報紙的膠片,查找與該事件相關的報導。然後就是儘可能地找到當時雜誌上的報導,僅此而已。
通過調查,我明白了以下事實(?)。
一直沒有回來的良子等人引起了良子家人的不安,他們聯繫了朱雀神社的親屬。聽說相關人員為探查情況來到岩壁莊已是案子發生一周後的事。
也就是說,人死後又過了一個星期。
首先在廚房裡發現了被大卸八塊的良子。這裡需要注意的是,死狀比筆記本里所寫的還要慘。換句話說,良子不僅被砍斷了右手、剖開了肚腹、割掉了腦袋,她的四肢也全被切斷,更不可思議的是,現場找不到頭顱。
發現人良子的伯父當場嘔吐,隨即報了警。
通過警方的搜查,在二樓露台發現了康宏、明美、光太郎的屍體,又在客房找到了茂樹和直美的屍體。
據說康宏、明美、光太郎的死因是農藥中毒,並且從咖啡壺裡檢出了農藥成分。奇妙的是,茂樹和直美竟然是被大量燃燒的松葉熏死的。一般情況下,被煙嗆著時人會醒過來,但是當天晚上這兩人似乎喝了不少酒,在爛醉如泥的狀態下丟了性命。
調查到這一步,我基本確信美代就是本案的兇手。且不說她是唯一一個未被確認死亡的當事人,只要讀過筆記本,都能看出她有明顯的動機。除了美代,沒有人做得出這樣的殺戮行徑。
但是隨著調查的深入,我又了解到:發現六人屍體的五天後,在岩壁莊的山崖下找到了美代的屍體。是墜崖而死。而且根據屍檢結果,美代的死亡時間很有可能早於其他六人。
這究竟是怎麼回事!
假設美代先死,那麼殺害六人的究竟是誰?
對了,美代的死到底是他殺?抑或是美代決心跳崖自殺,而這成為導火索,導致了岩壁莊連續殺人案的發生?
但是,究竟是誰,為什麼?
是為美代復仇嗎?
這麼說來,案發前一個被稱為Y的學生因不堪欺凌而自殺,說是為她復仇也並非不可能。
但是,究竟是誰?
難道說案發當時除了這七人,另有一人也在岩壁莊內?此人即為兇手,趁人不備伺機下手,一口氣殺掉了所有人?
可是,怎麼躲藏也很難逃過七個人的耳目吧。就拿這筆記本來說,一些章節表明罪犯隨時都在監視七人的言行舉止。
不行了。我只能思考到這一步,思考到這個程度。就像最初說的那樣,我唯有熱切盼望某一天、某個人能夠為我解開這個謎。
心裡有了這個念頭,於是我獨斷地將“記錄”發表於此。
如開頭所寫,我再次聲明:岩壁莊連續殺人案最終成了一樁懸案。
對了,還有一件事忘了說。
聽說是在二樓書齋――良子祖父的房間――的書桌上,找到了良子被割下的頭顱。
傳言,隨意滾落的頭顱上,還佩戴著一張朱雀怪的面具。
------------------------------------------------
中間省略部分說明:根據小說的設定,每讀完一篇筆記,在破解真相之前會有怪異現象發生。這次,是“我”——三津田信三前往飛鳥信一郎家的途中,被形似朱雀怪的影子追趕。緊急關頭,朱雀怪消失。“我”到達飛鳥家後,得知飛鳥信一郎已解開謎團,也因此追趕“我”的朱雀怪才會消失。
“你覺得這個故事怎麼樣?”飛鳥信一郎問道,神情舒緩了一些。
“相比前面幾篇,這個故事相當怪異,或者說是恐怖吧。”對於剛才還被朱雀怪影逼得走投無路的我來說,僅用“恐怖”一詞遠遠無法表達心中的感受。
“確實,有些恐怖。”信一郎也似有同感地輕聲說。
嗯?我略感吃驚地望著信一郎,窺視他臉部的表情。
以前幾乎沒聽見飛鳥信一郎說出過“恐怖”這兩個字。這篇《朱雀怪》里的內容確實難以令人心情舒暢,但無論如何我也想不到信一郎會害怕。而且,信一郎仍舊一副心事重重的樣子,這在以前可不多見。謎團不是已經解開了嗎?難道還沒有……
“這就是所謂的‘無人生還’吧。”心中略感不安,所以想從另一個角度切入話題。
“你說的是‘十個印第安小孩模式’吧。”
“十個印第安小孩模式”,信一郎用這串冗長的名字來稱呼那些以“主要出場人物全部被殺”為體裁的推理小說。其中的代表作有S.A.蒂爾曼的《六死人》和阿加莎.克里斯蒂的《無人生還》。
(註:S.A.蒂爾曼(Stanislas-Andre Steeman),法國作家,《六死人》寫於1932年。)
名字來源於《無人生還》的原書名。不過,原書名也不是“Indian”,而是“Ten Little Nigger”。由於“Nigger”是歧視用語,因此後來改成了“Indian”。但是有一段時間,連“Indian”也成了歧視語,這一來是不是得改成“Ten Little Native American”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