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5頁
同樣的,在〈雞冠山莊〉這個故事中,老先生長治郎述說幼時住宿機關山莊的神秘體驗。但在小說開端,卻不是由長治郎直接找上阿近,而先安排長治郎老伴阿陸來拜訪,提出於紙門後聆聽的要求,接著才讓老先生登場。「怪談在靠近你」,發生在機關山莊的怪談也是長治郎一生的心結所在,小說家安排讓老先生說出來,紙門便在這時被推開,長治郎和阿陸兩夫妻一生最遙遠卻又最近的距離,同床和異夢,都在這一刻接軌——「不久,夫妻倆重新手牽手。」這一瞬間,怪談躍升為經驗,它不只是問題所在,它本身成為開啟解答的契機。
故事,或是經驗的格式
我們都說宮部美幸善寫人情,而我想,她透澈的,不只是人世,還包括,故事的結構。結構學或是敘事學者會將眾多民俗傳說、怪談進行比對,從中抽取出類同的情節與走勢,這便成傳說與怪談的格式,你可以依靠這些格式或者模塊重新生出許多故事來。當然,我不覺得宮部美幸會特意去參考這些學者的論述,但我相信怪談或者傳說的結構已內化,成為宮部美幸創造的一部分。
在「百物語」系列中,我們可以看到很多怪談與民間傳說的格式,例如〈勾魂池〉一文中,池子有異力,相愛的人去實驗池子詛咒的真假,不相愛的人也會去實驗。這就像民間故事裡,好心的老先生去找被剪掉舌頭的麻雀,貪心的老太太也去找麻雀。再看〈細雪飄降之日的怪談〉,試想,如果阿近要轎子停下來,微微掀起帘子,卻不是出現小法師的一雙腳,而是某個人的紅色眼球,正好也和阿近對看,那畫面會有多恐怖,這正類似晚近鬼片常出現的橋段:「躲在床底下,瞥見一雙紅色的眼珠正和你對看」、「望向鑰匙孔,有一雙眼也望著你」。
或者〈雞冠山莊〉里長治郎夢見死者來找他玩捉迷藏,找出一個兩個三個。有一天,發現輪到自己被找了——這種被找到就會死的規則,換過來運用在自己身上,可不是鬼故事中的常見橋段嗎?「輪到你嘍」,小說家知道這個恐怖片的格式,她完全懂怎麼可以讓故事變得恐怖,但到了最後,卻大出讀者意料:「長治郎希望朋友帶走他」。
時間過去這麼久。
經過了很多的傷。
愛的人都一一離開。但過去想念的人,很久以後,還像當年的模樣,他們回來看我。
欸,帶走我吧。
然後那些還是當年模樣的鬼魂們說,你要留下來喔。「不然活著的人太可憐了。」這背後有多少的溫情在。體諒 】絆。人對鬼不能忘情,而鬼魂可以對人如此有情。但人是有情人,鬼是多情鬼,沒有人再死去,明明都是好事,為什麼聽起來卻這麼傷心?可這麼傷心,又很美好,很讓人捨不得。
多透澈人性,那終究只是一句讚美而已。要如何表現人性,那就要透過一個好的故事。宮部美幸沒在故事裡說任何道理,不附加解釋,但該知道的,你都知道,該領會的,你比誰都痛在心底。所以在〈細雪飄降之日的怪談〉中,輪到捕快半吉說故事,在他的故事裡,那個壞事做盡的捕快被怨魂纏身,可帶他走最後一程的,卻是他的女兒。誰能想到這樣的編排?多愕然,可是多合理。意料之外,情理之中。宮部美幸自己就是雞冠,不,機關大師,她知道這一切竅門,怪談有它的經典格式,有自己的身體,但故事不操縱人喔,反而是,說故事的人擁有大能,可以把想說的話,真正的經驗——那也許是一種感情、一種對人間世的理解,例如長治郎的愧疚、為神明縫補一雙鞋中所寄寓小小的無私的善意……終究,怪談是恐怖的,但有東西又超越恐怖存在。
要把它說出來才行。
超自然的自然
隨著「三島屋奇異百物語」來到第三部,故事調性重了許多,〈哭泣童子〉中悲苦殺嬰、讓罪孽實體化以「日日聆聽哭聲」作為活人的懲罰,活著竟然比死還痛苦,或者〈瑪古魯笛〉中「怪獸自己吃掉自己」,在視覺上無比震撼,宮部美幸還是製造恐怖的一把手,但透過第三部,我們應該更清楚看到宮部美幸式怪談的核心。確實,這個世界上有怪的存在,總有那些超異常,無法解釋但自成道理的事情,不然這世界也太無聊了。但他們都只是存在著而已,例如「勾魂池」並不會主動吸引別人靠近,池子只是靜處一方,是有心人自己去嘗試其力。就算是哭泣童子,他的異能也不是專為了抓出世間醜惡才誕生,而是他天生如此,那只是能力,卻不是責任。百物語中大部分發生的一切,異能怪誕,這一切沒什麼道理,可這正是它唯一的道理。
那僅僅是怪,但為什麼成為怪談,變成一則故事?那是當能拆散世間男女的池子碰上「真的想被拆散的人」時,那是當「能察覺世間醜惡」的孩子剛好被養在「將出現壞事」的家中。
故事是一種巧,果然無巧不成書吧,但為什麼是這些元素湊在一起呢?怪談可以用最科學的方式解釋,那就是,兩個原本不相近的東西碰在一起,引起某種力學或化學反應。彼此相激化、相排斥或異端融合而誕生第三種全新的作用力……故事的情節有格式,可故事又總能創新,怪談是說不完的,因為人類總是有種種愚行和異想。有人類,就會有怪談,怪談就是人類的心,只是用故事的形狀,把它盛裝起來而已。而真正懂人情的,才能說鬼話。
故事,或是經驗的格式
我們都說宮部美幸善寫人情,而我想,她透澈的,不只是人世,還包括,故事的結構。結構學或是敘事學者會將眾多民俗傳說、怪談進行比對,從中抽取出類同的情節與走勢,這便成傳說與怪談的格式,你可以依靠這些格式或者模塊重新生出許多故事來。當然,我不覺得宮部美幸會特意去參考這些學者的論述,但我相信怪談或者傳說的結構已內化,成為宮部美幸創造的一部分。
在「百物語」系列中,我們可以看到很多怪談與民間傳說的格式,例如〈勾魂池〉一文中,池子有異力,相愛的人去實驗池子詛咒的真假,不相愛的人也會去實驗。這就像民間故事裡,好心的老先生去找被剪掉舌頭的麻雀,貪心的老太太也去找麻雀。再看〈細雪飄降之日的怪談〉,試想,如果阿近要轎子停下來,微微掀起帘子,卻不是出現小法師的一雙腳,而是某個人的紅色眼球,正好也和阿近對看,那畫面會有多恐怖,這正類似晚近鬼片常出現的橋段:「躲在床底下,瞥見一雙紅色的眼珠正和你對看」、「望向鑰匙孔,有一雙眼也望著你」。
或者〈雞冠山莊〉里長治郎夢見死者來找他玩捉迷藏,找出一個兩個三個。有一天,發現輪到自己被找了——這種被找到就會死的規則,換過來運用在自己身上,可不是鬼故事中的常見橋段嗎?「輪到你嘍」,小說家知道這個恐怖片的格式,她完全懂怎麼可以讓故事變得恐怖,但到了最後,卻大出讀者意料:「長治郎希望朋友帶走他」。
時間過去這麼久。
經過了很多的傷。
愛的人都一一離開。但過去想念的人,很久以後,還像當年的模樣,他們回來看我。
欸,帶走我吧。
然後那些還是當年模樣的鬼魂們說,你要留下來喔。「不然活著的人太可憐了。」這背後有多少的溫情在。體諒 】絆。人對鬼不能忘情,而鬼魂可以對人如此有情。但人是有情人,鬼是多情鬼,沒有人再死去,明明都是好事,為什麼聽起來卻這麼傷心?可這麼傷心,又很美好,很讓人捨不得。
多透澈人性,那終究只是一句讚美而已。要如何表現人性,那就要透過一個好的故事。宮部美幸沒在故事裡說任何道理,不附加解釋,但該知道的,你都知道,該領會的,你比誰都痛在心底。所以在〈細雪飄降之日的怪談〉中,輪到捕快半吉說故事,在他的故事裡,那個壞事做盡的捕快被怨魂纏身,可帶他走最後一程的,卻是他的女兒。誰能想到這樣的編排?多愕然,可是多合理。意料之外,情理之中。宮部美幸自己就是雞冠,不,機關大師,她知道這一切竅門,怪談有它的經典格式,有自己的身體,但故事不操縱人喔,反而是,說故事的人擁有大能,可以把想說的話,真正的經驗——那也許是一種感情、一種對人間世的理解,例如長治郎的愧疚、為神明縫補一雙鞋中所寄寓小小的無私的善意……終究,怪談是恐怖的,但有東西又超越恐怖存在。
要把它說出來才行。
超自然的自然
隨著「三島屋奇異百物語」來到第三部,故事調性重了許多,〈哭泣童子〉中悲苦殺嬰、讓罪孽實體化以「日日聆聽哭聲」作為活人的懲罰,活著竟然比死還痛苦,或者〈瑪古魯笛〉中「怪獸自己吃掉自己」,在視覺上無比震撼,宮部美幸還是製造恐怖的一把手,但透過第三部,我們應該更清楚看到宮部美幸式怪談的核心。確實,這個世界上有怪的存在,總有那些超異常,無法解釋但自成道理的事情,不然這世界也太無聊了。但他們都只是存在著而已,例如「勾魂池」並不會主動吸引別人靠近,池子只是靜處一方,是有心人自己去嘗試其力。就算是哭泣童子,他的異能也不是專為了抓出世間醜惡才誕生,而是他天生如此,那只是能力,卻不是責任。百物語中大部分發生的一切,異能怪誕,這一切沒什麼道理,可這正是它唯一的道理。
那僅僅是怪,但為什麼成為怪談,變成一則故事?那是當能拆散世間男女的池子碰上「真的想被拆散的人」時,那是當「能察覺世間醜惡」的孩子剛好被養在「將出現壞事」的家中。
故事是一種巧,果然無巧不成書吧,但為什麼是這些元素湊在一起呢?怪談可以用最科學的方式解釋,那就是,兩個原本不相近的東西碰在一起,引起某種力學或化學反應。彼此相激化、相排斥或異端融合而誕生第三種全新的作用力……故事的情節有格式,可故事又總能創新,怪談是說不完的,因為人類總是有種種愚行和異想。有人類,就會有怪談,怪談就是人類的心,只是用故事的形狀,把它盛裝起來而已。而真正懂人情的,才能說鬼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