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5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自家媳婦紅著臉,又送上一塊玉牌,據說見此玉牌,自有人來帶他去找想找的人,沈侯爺只能安慰自己,青出於藍而勝於藍,自家媳婦好歹是兩位皇子的先生,被學生擺了一道,不丟人。

  推開房門,景王背著手,目含深意。

  示意一旁的少年,送上禮盒,口言“賀同知新婚之喜”。

  禮盒打開,俱是散發清香的不明脂膏。

  沈同知難得露出個笑臉。

  “多謝殿下。”

  “同知客氣。”

  後代歷史學家提及正德天子,少有批評。

  有人言,正德朝奠定了中華蓬勃發展的後五百年。

  歷史就像在這裡轉了個彎,舉國探索世界的風潮由此展開。

  技藝高超的宮廷工匠,畫師開始“入世”。

  國子監開始設科學,繪畫,農業,水利等等一系列科目。

  正德十年,正德帝甚至自己作為被告,上京兆尹府和百姓打官司。

  因為自己的皇莊附近,有人私設關卡,勒索途經的商隊。

  錦衣衛由暗轉明。

  成為監督地方行政的另一方。

  漸漸地,百姓見官不跪,民告官不罰。

  作為最喜歡往外跑的皇帝,正德帝的足印深深鐫刻在歷史的長河邊。

  史記載,正德帝實際從五歲起,便開始治國理政。

  文韜武略,一手奠定弘正興百年盛世。

  類孝宗,專寵中宮。

  天家五女三子,皆習武事,文武兼備,輔政朝中。

  縱覽歷朝歷代,正德天子一家,都堪稱皇家典範。

  然事實總是喜歡開世人玩笑。

  正德帝行蹤不定,皇太子面對版圖日益擴大的帝國,堆砌日益高聳的奏章,撫摸年僅十三,生出淺紋的額頭,向天子提議,公主亦入文華殿隨皇子讀書。

  口稱:公主封地,已大若番邦,子民萬千,亦需學治國理政之法。

  皇二子、三子連連稱是。

  至於公主們習得武事後,與弟弟們如何“相愛相殺”,便不足道也。

  史載,穆聖公一族,世居大同。

  弘治六年,穆聖公以十三之齡奪榜眼,上嘉之,許皇后義弟。

  入翰林,授編修,勘察廣東,破瓊州逆案。

  領欽差,勘察江南,倭患肅清。

  累官至戶部員外,講學文華殿。

  弘治十一年,以十八之齡,入內閣。

  弘治十六年,升戶部侍郎。

  武宗嗣位,授華蓋殿大學士,升內閣首輔,加太師。

  穆博聞廣識,尤知番事。

  臨終留手札一卷,帝閱後,命代代相傳。

  三百年後,靈帝無道,國家飄零。

  乾清宮前,忽起萬丈巨碑,末有穆聖公留名。

  首曰:君主立憲。

  後世稱:穆聖議政。

  條陳五十策,世人皆嘆服。

  奉“先知”,封“穆聖”,入“先賢祠”。

  武宗留秘庫,以資國,請求留“戾帝”命。

  靈帝泣,退位順帝,終身守皇陵不出。

  手札現世,上僅四字,曰:還政於民。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