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6頁
李舒啐道:“誰要瞧他。”
林依見她聽岔了,大笑:“我講的是浚海的哥哥,浚明,你道是誰?”
李舒窘了,臉上更紅,只好借著看帖子來遮掩,瞧了一時,道:“雖然不是我親生,但到底是從小帶大的,還真有些想他。”
林依道:“他心裡只有你這個娘呢,也是想得緊。”
李舒想起自從她離開張家,張伯臨還沒來瞧過她,就恨道:“孩子倒比大人重情意。”
林依知道她指的是甚麼,故意道:“大人也重情意呢,只是沒臉來。”
李舒聞言,點頭道:“他的確是沒臉。”
林依笑著起身,道:“有臉沒臉的,等他自己跟你解釋去。”又問:“舒姐姐到底去是不去呀,給個準話兒。”
李舒拍她道:“做了幾天知縣夫人,果然狂妄起來。”待得送林依到門口,又笑道:“你親自來請,我自然是要去的,怎能不給知縣夫人面子。”
林依也笑:“只要你去,我差事就算了結,管你是給誰面子。”她告辭回來,將李舒答應赴宴的事講了,大家都很高興,張伯臨更是謝了又謝。
楊氏得知此事,特意把張伯臨叫去,道:“李氏是個好的,你想接她回來,是對的。只要她願意回,你爹那裡,我去講。”
張伯臨正愁這個,聽見楊氏主動應承,喜出望外,但卻又擔憂一件事,若張浚明的生辰宴,張梁並不歡迎李舒來,怎辦?
楊氏聽了他的苦惱,寬他的心道:“這有甚麼難的,到時兩處擺酒,男人都到你家去,女客到我這裡來,兩人根本連面都見不著,肯定起不了衝突。”
這就是要借場地的意思了,張伯臨又是一陣歡喜,將她謝了又謝。
接下來的幾天,大伙兒為了張伯臨與李舒複合,都為張浚明的生辰宴忙開了,請廚子的請廚子,借桌椅的借桌椅,張伯臨這個當事人,就更不用提,忙碌得是腳不沾地,把學館的事情全交給了張梁。
張梁只當他是重視庶長子,雖有些不以為然,但也沒攔著。這日他獨自在學館教書,忽然有人來找,他丟了書本出來一看,卻是個奴僕打扮的人,身上穿得比他還好。這人自稱是王翰林家的家丁,奉命來請張伯臨去王翰林府上講話。
張梁一聽,嚇呆了,因為當初李簡夫倒台,張伯臨入獄這些事,就是王翰林同歐陽參政聯起手來辦的,如今他來找張伯臨,只怕是凶多吉少。
張梁心中一陣慌亂,斷不敢報出張伯臨行蹤,只道:“我兒子這幾日有事,不知去了哪裡,只怕一時半會兒回不來,不如我跟你走一趟?”
可憐天下父母心,張梁雖然害怕,但還是想替張伯臨去探探消息,因此才講出這個話。
來人聽後,雖然不大願意,但轉念一想,請不到兒子,去個老子也算能交差,總比回去挨罵的好,於是就點了頭,請張樑上了他帶來的轎子。
張梁坐在轎子上,心下忐忑不安,暗自猜測,難道這就是所謂的先禮後兵?
自從李簡夫倒台,王翰林順風順水,也同歐陽參政一樣,有了一間御賜的大宅子,張梁所坐的轎子,就在這宅子前停下,等候看門的進去通報。
王翰林聽說張伯臨沒請到,只來了張梁,十分惱火,認為這是張家不給面子,當即就要轟走張梁,根本不想見他。王翰林夫人卻道:“老爺,你也不想想,你今日是為了甚麼,才去請張伯臨?這事兒對他父親講,只怕還合適些。”
王翰林聽了夫人的這番話,復又高興起來,連聲衝下人喊了好幾個“請”字,又贊夫人道:“還是你心細,且在帘子後聽著,若我有忘記了講的,你提點著些。”
王翰林夫人笑著應了,當真在帘子後設了個座兒,過去坐了。
張梁惶恐不安地進來,準備與王翰林磕頭,王翰林卻命人攔了,請他到椅子上坐下,又叫人端上香茗來,十分地客氣。他越客氣,張梁卻越害怕,上了茶,又不敢不喝,端起茶盞來時,一雙手抖個不停。
王翰林不知他心裡想甚麼,只當他是上不得台面,還沒開口談事情,就先有了三分悔意。他想去問一問夫人的意見,就仗著自己是個官,把張梁晾在了那裡,掀簾進去了。
王翰林夫人見他進來,驚訝問道:“怎地了?”
王翰林不講話,將她拉到裡面,才道:“虧你把張家誇得跟甚麼似的,你瞧那個張梁,連個茶盞子都端不穩,怎麼配得上我們王家?”
王翰林夫人急道:“罷喲,你還挑三揀四,也不瞧瞧我們家十一娘今年都多大年紀了,再不出嫁,傳出去羞煞人。”
王翰林拿閨女無法,只好嘆了口氣,重新出去。張梁正在廳里等得心焦,又不敢走,看見王翰林出來了,趕緊抹了抹額上的汗,大著膽子問道:“不知王翰林找小人來,所為何事?”
王翰林聽他講話倒有些文縐縐的意思,就把瞧不起他的心思,壓下了幾分去,問道:“你如今在哪裡高就?”
張梁老實答道:“在祥符縣開了個館,教書哩,混口飯吃罷了。”
王翰林又問:“令子也在那裡教書?”
張梁暗暗叫苦,果然問道張伯臨身上來了,他斟詞酌句,慢慢答道:“犬子已熄了做官的心思,只盼平平安安到老。”
他只望王翰林聽了這話,能放過張伯臨,卻不料王翰林竟失望道:“我還以為他有些雄心壯志呢,怎這般經不起風雨?”
張梁當初好幾次進京趕考,雖然沒有考上,卻也為了走關係,同好些官員打過交道,好歹算是見過些世面的人,他此時聽了王翰林這話,暗自琢磨,難不成自己猜錯了?王翰林其實是想提拔張伯臨,而不是要害他?
王翰林見張梁低頭不語,還以為他聽不懂,愈發覺得他上不得台盤,乾脆就把話挑明了講,稱他家有個女兒,今年剛滿二十,聽說張伯臨學問不錯,人也生得整齊,因此想與張梁結個親家,只不知張伯臨自從休妻後,可曾另娶。
王翰林敢講這番話,自然是曉得張伯臨沒有另娶的,拿這個來問張梁,分明只是走個過場。
張梁聽了王翰林的話,除了不敢置信,還是不敢置信,直到狠狠掐了自己一把,疼得呲了牙,才相信這天大的好事,確是砸到他頭上了。他因為太過喜悅,就忘了留意王翰林描述自己女兒的話,只曉得他家的兒子張伯臨,被堂堂朝廷二品大員瞧上了,這隻要娶了王翰林家的閨女,甚麼仕途,甚麼榮華富貴,豈不就是信手拈來的事?
他當即打著哆嗦,應下了王翰林的話,稱一回家,就請媒人上門來提親。王翰林對他的態度,還是滿意的,便命人還是用剛才那頂轎子,送了他回去。
王翰林夫人自帘子後轉出來,不滿道:“這張梁,果真上不得台面,眼皮子也太淺了些,一聽說可以與咱們家結親,連我家女兒生的甚麼樣兒也不問問就答應了。”
王翰林不悅道:“我說他上不得台面,你要駁我;我聽了你的話,你卻又有意見,到底要怎樣,你才滿意?”
王翰林夫人潑辣,不然王翰林也不會一個妾也沒得,當即就與他吵了個天翻地覆。
當然,這些事情,張梁是不知道的,他直到回了祥符縣,也沒想起來自己忘了問王翰林家閨女的樣貌。他下了轎子,覺得自己已是王翰林的准親家,賞錢也沒給,就大搖大擺地進了學館。
這會兒張伯臨已回來了,正在望著空蕩蕩的教室發愣,不知父親和學生怎麼都不見了。張梁走進來,拍了拍他的肩膀,笑道:“別看了,學生都讓我放回去了。”
第261章 四處求助
張伯臨詫異道:“爹,無緣無故,你放學作甚麼,咱們家的口糧,可都指著這些學生呢。”
張梁哈哈一笑,將他見王翰林的事繪聲繪色講了一遍,又洋洋自得道:“你有了這門好親,有的是官做,還教這門子破書作甚麼。”說著用力拍了拍張伯臨的肩膀,出門尋媒人去了。
等張伯臨從震驚中醒過來,張梁已沒了蹤影,他拔腿追出去,邊跑邊問,足足追了半條街,才把張梁追到,氣喘吁吁問道:“爹,你做甚麼去?”
張梁奇道:“自然是去尋媒人,上王翰林家提親去,不然跑了一門好親,後悔大著呢。”
張伯臨死命拽住張梁,不肯放他走。張梁不明所以,追問緣由。張伯臨無法,只得告訴他,自己想與李舒複合。
這若放在先前,張梁沒準就答應了,可如今將王翰林與李舒一對比,他自然而然地,要選擇前者。他見張伯臨想的同自己不一樣,大罵他糊塗,但張伯臨不管他怎麼罵,就是不肯鬆手。
張梁到底上了點年紀,掙不脫張伯臨的手,只好軟了語氣,道:“你若還想著李氏,將她接回來,做個偏房便是,何苦為了一個女人,放棄大好前程?”
張伯臨卻道:“官場上的那點子事,兒子看穿了,不願再回去。爹你就依了我罷,兒子不會讓你餓著的。”
張梁急得跳腳,卻又無可奈何,只能由著張伯臨,把他硬拖回去了。他坐在屋裡生悶氣,不過倒也沒灰心,因為兒女的親事,向來都是父母作主,就算張伯臨不同意,他也一樣能去換糙帖。
張梁瞅著門外的張伯臨,心道,我看你能守到甚麼時候,明日你總要去教書,我怎麼也能尋到機會去媒人那裡。
他卻是低估了張伯臨的本事,第二日天還沒亮,張伯臨就去街上尋了個閒漢來,許他幾個錢,命他從早到晚,守住張梁,不許他去媒人家。
張梁身後,多了個盯梢的,氣到鼻孔冒煙,卻又拿張伯臨無法。他思來想去,覺著此事光靠自己的力量,極為難辦,不如求助於他人,他在東京祥符這麼些親戚,總不會個個都似張伯臨這般糊塗。
他想著想著,就笑起來,故意招手喚那個閒漢:“喂,我兒子有沒有跟你講,不讓我去走親戚?”
那閒漢倒也實誠,答道:“不曾,張老爺只要不去媒人那裡就成。”
張梁哼了一聲,大步邁向官府後衙,去見楊氏。那閒漢想跟進去,卻被家丁攔下,張梁得意洋洋地看了他一眼,朝裡面去了。
楊氏見到他,客氣問道:“新租的屋子,還住得慣?”
張梁答了,又寒暄幾句,道:“大嫂,你瞧伯臨這糊塗孩子,明明有一樁好親,他就是不肯答應。”
楊氏心內一驚,問道:“甚麼親事?”
林依見她聽岔了,大笑:“我講的是浚海的哥哥,浚明,你道是誰?”
李舒窘了,臉上更紅,只好借著看帖子來遮掩,瞧了一時,道:“雖然不是我親生,但到底是從小帶大的,還真有些想他。”
林依道:“他心裡只有你這個娘呢,也是想得緊。”
李舒想起自從她離開張家,張伯臨還沒來瞧過她,就恨道:“孩子倒比大人重情意。”
林依知道她指的是甚麼,故意道:“大人也重情意呢,只是沒臉來。”
李舒聞言,點頭道:“他的確是沒臉。”
林依笑著起身,道:“有臉沒臉的,等他自己跟你解釋去。”又問:“舒姐姐到底去是不去呀,給個準話兒。”
李舒拍她道:“做了幾天知縣夫人,果然狂妄起來。”待得送林依到門口,又笑道:“你親自來請,我自然是要去的,怎能不給知縣夫人面子。”
林依也笑:“只要你去,我差事就算了結,管你是給誰面子。”她告辭回來,將李舒答應赴宴的事講了,大家都很高興,張伯臨更是謝了又謝。
楊氏得知此事,特意把張伯臨叫去,道:“李氏是個好的,你想接她回來,是對的。只要她願意回,你爹那裡,我去講。”
張伯臨正愁這個,聽見楊氏主動應承,喜出望外,但卻又擔憂一件事,若張浚明的生辰宴,張梁並不歡迎李舒來,怎辦?
楊氏聽了他的苦惱,寬他的心道:“這有甚麼難的,到時兩處擺酒,男人都到你家去,女客到我這裡來,兩人根本連面都見不著,肯定起不了衝突。”
這就是要借場地的意思了,張伯臨又是一陣歡喜,將她謝了又謝。
接下來的幾天,大伙兒為了張伯臨與李舒複合,都為張浚明的生辰宴忙開了,請廚子的請廚子,借桌椅的借桌椅,張伯臨這個當事人,就更不用提,忙碌得是腳不沾地,把學館的事情全交給了張梁。
張梁只當他是重視庶長子,雖有些不以為然,但也沒攔著。這日他獨自在學館教書,忽然有人來找,他丟了書本出來一看,卻是個奴僕打扮的人,身上穿得比他還好。這人自稱是王翰林家的家丁,奉命來請張伯臨去王翰林府上講話。
張梁一聽,嚇呆了,因為當初李簡夫倒台,張伯臨入獄這些事,就是王翰林同歐陽參政聯起手來辦的,如今他來找張伯臨,只怕是凶多吉少。
張梁心中一陣慌亂,斷不敢報出張伯臨行蹤,只道:“我兒子這幾日有事,不知去了哪裡,只怕一時半會兒回不來,不如我跟你走一趟?”
可憐天下父母心,張梁雖然害怕,但還是想替張伯臨去探探消息,因此才講出這個話。
來人聽後,雖然不大願意,但轉念一想,請不到兒子,去個老子也算能交差,總比回去挨罵的好,於是就點了頭,請張樑上了他帶來的轎子。
張梁坐在轎子上,心下忐忑不安,暗自猜測,難道這就是所謂的先禮後兵?
自從李簡夫倒台,王翰林順風順水,也同歐陽參政一樣,有了一間御賜的大宅子,張梁所坐的轎子,就在這宅子前停下,等候看門的進去通報。
王翰林聽說張伯臨沒請到,只來了張梁,十分惱火,認為這是張家不給面子,當即就要轟走張梁,根本不想見他。王翰林夫人卻道:“老爺,你也不想想,你今日是為了甚麼,才去請張伯臨?這事兒對他父親講,只怕還合適些。”
王翰林聽了夫人的這番話,復又高興起來,連聲衝下人喊了好幾個“請”字,又贊夫人道:“還是你心細,且在帘子後聽著,若我有忘記了講的,你提點著些。”
王翰林夫人笑著應了,當真在帘子後設了個座兒,過去坐了。
張梁惶恐不安地進來,準備與王翰林磕頭,王翰林卻命人攔了,請他到椅子上坐下,又叫人端上香茗來,十分地客氣。他越客氣,張梁卻越害怕,上了茶,又不敢不喝,端起茶盞來時,一雙手抖個不停。
王翰林不知他心裡想甚麼,只當他是上不得台面,還沒開口談事情,就先有了三分悔意。他想去問一問夫人的意見,就仗著自己是個官,把張梁晾在了那裡,掀簾進去了。
王翰林夫人見他進來,驚訝問道:“怎地了?”
王翰林不講話,將她拉到裡面,才道:“虧你把張家誇得跟甚麼似的,你瞧那個張梁,連個茶盞子都端不穩,怎麼配得上我們王家?”
王翰林夫人急道:“罷喲,你還挑三揀四,也不瞧瞧我們家十一娘今年都多大年紀了,再不出嫁,傳出去羞煞人。”
王翰林拿閨女無法,只好嘆了口氣,重新出去。張梁正在廳里等得心焦,又不敢走,看見王翰林出來了,趕緊抹了抹額上的汗,大著膽子問道:“不知王翰林找小人來,所為何事?”
王翰林聽他講話倒有些文縐縐的意思,就把瞧不起他的心思,壓下了幾分去,問道:“你如今在哪裡高就?”
張梁老實答道:“在祥符縣開了個館,教書哩,混口飯吃罷了。”
王翰林又問:“令子也在那裡教書?”
張梁暗暗叫苦,果然問道張伯臨身上來了,他斟詞酌句,慢慢答道:“犬子已熄了做官的心思,只盼平平安安到老。”
他只望王翰林聽了這話,能放過張伯臨,卻不料王翰林竟失望道:“我還以為他有些雄心壯志呢,怎這般經不起風雨?”
張梁當初好幾次進京趕考,雖然沒有考上,卻也為了走關係,同好些官員打過交道,好歹算是見過些世面的人,他此時聽了王翰林這話,暗自琢磨,難不成自己猜錯了?王翰林其實是想提拔張伯臨,而不是要害他?
王翰林見張梁低頭不語,還以為他聽不懂,愈發覺得他上不得台盤,乾脆就把話挑明了講,稱他家有個女兒,今年剛滿二十,聽說張伯臨學問不錯,人也生得整齊,因此想與張梁結個親家,只不知張伯臨自從休妻後,可曾另娶。
王翰林敢講這番話,自然是曉得張伯臨沒有另娶的,拿這個來問張梁,分明只是走個過場。
張梁聽了王翰林的話,除了不敢置信,還是不敢置信,直到狠狠掐了自己一把,疼得呲了牙,才相信這天大的好事,確是砸到他頭上了。他因為太過喜悅,就忘了留意王翰林描述自己女兒的話,只曉得他家的兒子張伯臨,被堂堂朝廷二品大員瞧上了,這隻要娶了王翰林家的閨女,甚麼仕途,甚麼榮華富貴,豈不就是信手拈來的事?
他當即打著哆嗦,應下了王翰林的話,稱一回家,就請媒人上門來提親。王翰林對他的態度,還是滿意的,便命人還是用剛才那頂轎子,送了他回去。
王翰林夫人自帘子後轉出來,不滿道:“這張梁,果真上不得台面,眼皮子也太淺了些,一聽說可以與咱們家結親,連我家女兒生的甚麼樣兒也不問問就答應了。”
王翰林不悅道:“我說他上不得台面,你要駁我;我聽了你的話,你卻又有意見,到底要怎樣,你才滿意?”
王翰林夫人潑辣,不然王翰林也不會一個妾也沒得,當即就與他吵了個天翻地覆。
當然,這些事情,張梁是不知道的,他直到回了祥符縣,也沒想起來自己忘了問王翰林家閨女的樣貌。他下了轎子,覺得自己已是王翰林的准親家,賞錢也沒給,就大搖大擺地進了學館。
這會兒張伯臨已回來了,正在望著空蕩蕩的教室發愣,不知父親和學生怎麼都不見了。張梁走進來,拍了拍他的肩膀,笑道:“別看了,學生都讓我放回去了。”
第261章 四處求助
張伯臨詫異道:“爹,無緣無故,你放學作甚麼,咱們家的口糧,可都指著這些學生呢。”
張梁哈哈一笑,將他見王翰林的事繪聲繪色講了一遍,又洋洋自得道:“你有了這門好親,有的是官做,還教這門子破書作甚麼。”說著用力拍了拍張伯臨的肩膀,出門尋媒人去了。
等張伯臨從震驚中醒過來,張梁已沒了蹤影,他拔腿追出去,邊跑邊問,足足追了半條街,才把張梁追到,氣喘吁吁問道:“爹,你做甚麼去?”
張梁奇道:“自然是去尋媒人,上王翰林家提親去,不然跑了一門好親,後悔大著呢。”
張伯臨死命拽住張梁,不肯放他走。張梁不明所以,追問緣由。張伯臨無法,只得告訴他,自己想與李舒複合。
這若放在先前,張梁沒準就答應了,可如今將王翰林與李舒一對比,他自然而然地,要選擇前者。他見張伯臨想的同自己不一樣,大罵他糊塗,但張伯臨不管他怎麼罵,就是不肯鬆手。
張梁到底上了點年紀,掙不脫張伯臨的手,只好軟了語氣,道:“你若還想著李氏,將她接回來,做個偏房便是,何苦為了一個女人,放棄大好前程?”
張伯臨卻道:“官場上的那點子事,兒子看穿了,不願再回去。爹你就依了我罷,兒子不會讓你餓著的。”
張梁急得跳腳,卻又無可奈何,只能由著張伯臨,把他硬拖回去了。他坐在屋裡生悶氣,不過倒也沒灰心,因為兒女的親事,向來都是父母作主,就算張伯臨不同意,他也一樣能去換糙帖。
張梁瞅著門外的張伯臨,心道,我看你能守到甚麼時候,明日你總要去教書,我怎麼也能尋到機會去媒人那裡。
他卻是低估了張伯臨的本事,第二日天還沒亮,張伯臨就去街上尋了個閒漢來,許他幾個錢,命他從早到晚,守住張梁,不許他去媒人家。
張梁身後,多了個盯梢的,氣到鼻孔冒煙,卻又拿張伯臨無法。他思來想去,覺著此事光靠自己的力量,極為難辦,不如求助於他人,他在東京祥符這麼些親戚,總不會個個都似張伯臨這般糊塗。
他想著想著,就笑起來,故意招手喚那個閒漢:“喂,我兒子有沒有跟你講,不讓我去走親戚?”
那閒漢倒也實誠,答道:“不曾,張老爺只要不去媒人那裡就成。”
張梁哼了一聲,大步邁向官府後衙,去見楊氏。那閒漢想跟進去,卻被家丁攔下,張梁得意洋洋地看了他一眼,朝裡面去了。
楊氏見到他,客氣問道:“新租的屋子,還住得慣?”
張梁答了,又寒暄幾句,道:“大嫂,你瞧伯臨這糊塗孩子,明明有一樁好親,他就是不肯答應。”
楊氏心內一驚,問道:“甚麼親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