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0頁
楚潯枂不過是摩挲著放在手邊的聖旨,輕飄飄的說著,“既然禮部尚書知曉他們與臨北王暗中勾結,那臨北王又是叛黨,對這些拿著朝廷俸祿卻吃裡扒外的齷齪之人又鬍鬚客氣?
明明知道結果,還要去查,動用刑部,豈不多此一舉,總的都是要死的,何必拖著?”
瞧著楚潯枂這漫不經心的模樣,有些迂腐的禮部尚書心生不滿,卻又止住了,也不再說話。
待姚禎善將楚辰玦留下的聖旨宣讀後,殿下的大臣面面相覷著,卻也不敢大聲討論,唯獨幾位經歷過兩年前奪位之亂的大臣安然站定,畢竟他們都知道楚辰玦的皇位是怎麼來的。
雖是不解,卻也沒人敢明著面說出來,唯有方才那位禮部尚書又強做鎮定的起身,開口,“洵公主,按先皇所言將皇位傳之於你,但若按祖制,先皇駕崩若有太子在,那皇位應是傳給太子的······”
“呵呵。”楚潯枂輕笑一聲,這禮部尚書倒正如姚禎善所說的直言不諱,倒也不怕她翻臉,楚潯枂以手托腮,環視了殿下的官員一眼,淡聲道:“既然皇兄將皇位傳於我,太子年幼,這皇位我便接過,待太子年長後,這皇位本公主自當歸還。”
頓了頓,楚潯枂又道,“太子是本公主的親侄兒,本公主自然不會虧待,只是,這天下雖說姓楚,各位大臣也該心裡明白,這楚是哪家的楚。”
說著,楚潯枂起身走下殿中,“如若有人效忠錯了,那便如此。”
聲落,只見楚潯枂快速取過刑部一人所配的長刀,狠狠斬下,鮮血四濺,那被困的一個亂臣頭顱落地,眼珠睜得大大的,驚恐至極。
見狀,武將倒是無礙,只是稍稍驚訝了些又面色如常,只是那些文臣已是兩股戰戰,面色慘白,他們何時見過如此血腥的場景?
楚潯枂自然的把刀放回,淡聲說著,“登基之事就交由禮部去辦,若是無事各位愛卿就退朝吧。”
接著,姚禎善尖細的聲音傳來,“退朝。”
聽到尖細的聲音,那些文臣才回了神,連忙行禮作揖,“臣等告退。”
不過兩日,洵公主在殿中手刃亂臣之事就在大焉傳開,茶樓中說書先生分幾回合講述,就如說戲那般,客人聽得入了迷。
於百姓而言,也不過是飯後談資,於做官的可不一樣,楚潯枂此舉更像個警告,既是拿了朝廷的俸祿,那效忠的人也該是她,而非臨北王之流。
況且,不過一晚楚潯枂就將所有的亂臣名單都調查清楚,官員們可知這位公主此前可是在北雲的,既身不在東玄卻能知東玄朝堂之事,她的耳目豈不是已經遍布大焉?
想想又覺後怕,不少官員暗暗排查了家中的家丁侍衛,生怕混了那位公主的耳目。
至於楚潯枂曾與北雲皇帝為妃之事,眾人心知肚明,卻也不敢提,那死而復生之事,更是不敢為外人道也,他們只要知道現在東玄的天是那位公主就好了。
自那日從安淮寺憤然離開後已有幾日,楚潯枂的心中已沒了那些憤恨,先生不過是曾給她治過眼疾而已,就連朋友都算不上,能三番兩次的幫她已是不易,何況還幫她奪了皇位,甘願為國師,輔佐她政事。
楚潯枂摸著先生命人從安淮寺送來的本子,不多的文字道盡治國之道,先生沒有義務事事提拔她,就連去北雲也是她執意如此,她怨先生卻沒有道理,在安淮寺時她或許就不該發怒的。
只是,楚潯枂卻拉不下臉去安淮寺尋先生,想著那空著的國師府,楚潯枂將手中的本子重重地放下,心中又有些惱,既是國師了,就不知遵從禮法入住國師府麼?
正糾結間,楚潯枂就聽到姚禎善來報,禮部尚書同國師正在殿外等候,為的是商議登基一事,楚潯枂這才得了理由,快步出去了。
由國師甄選吉日,禮部安排,很快就將登基禮就快定了,只是賓客之事上,禮部尚書猶豫了。
“公主,歷來東玄天子登基禮會邀北雲、西夷、南荒三國使臣前來,可東玄與北雲、西夷交戰不過數月,也要邀他們前來?”禮部尚書一臉猶豫的看著楚潯枂。
楚潯枂目光轉了轉,看向先生,“國師以為如何?”
先生將手中的茶放下,看向楚潯枂,語氣淡然,“登基禮便該按祖制進行,邀三國使臣就是應當的。”
禮部尚書也沒答話,只是看向楚潯枂,楚潯枂只是輕飄飄地來了一句,“那就按國師所言。”
“是。”禮部尚書應下了,也不再多言,他可是知楚潯枂同北雲皇帝的舊事,所以才會多此一舉的問一句,既然楚潯枂都說無礙,那他也不再糾結。
禮部尚書離開後,先生也欲告退,楚潯枂卻讓他留下了,緩緩走下殿中,楚潯枂看著先生,面色發白,就連嘴唇都微微泛白,病態的模樣。
“先生可是病了,還是傷到了?”楚潯枂走近,輕聲問道。
“勞洵公主關心,貧道身體安康,無礙。”先生退了一步,拱手恭敬道。
瞧著先生這恭敬的模樣,還有這疏離的語氣,像是回到了之前她還沒知道國師就是先生的時候,楚潯枂有些惱,也退了一步,冷聲說著,“既然國師身體安康,也不必在安淮寺待著了,早些入住國師府才是。”
明明知道結果,還要去查,動用刑部,豈不多此一舉,總的都是要死的,何必拖著?”
瞧著楚潯枂這漫不經心的模樣,有些迂腐的禮部尚書心生不滿,卻又止住了,也不再說話。
待姚禎善將楚辰玦留下的聖旨宣讀後,殿下的大臣面面相覷著,卻也不敢大聲討論,唯獨幾位經歷過兩年前奪位之亂的大臣安然站定,畢竟他們都知道楚辰玦的皇位是怎麼來的。
雖是不解,卻也沒人敢明著面說出來,唯有方才那位禮部尚書又強做鎮定的起身,開口,“洵公主,按先皇所言將皇位傳之於你,但若按祖制,先皇駕崩若有太子在,那皇位應是傳給太子的······”
“呵呵。”楚潯枂輕笑一聲,這禮部尚書倒正如姚禎善所說的直言不諱,倒也不怕她翻臉,楚潯枂以手托腮,環視了殿下的官員一眼,淡聲道:“既然皇兄將皇位傳於我,太子年幼,這皇位我便接過,待太子年長後,這皇位本公主自當歸還。”
頓了頓,楚潯枂又道,“太子是本公主的親侄兒,本公主自然不會虧待,只是,這天下雖說姓楚,各位大臣也該心裡明白,這楚是哪家的楚。”
說著,楚潯枂起身走下殿中,“如若有人效忠錯了,那便如此。”
聲落,只見楚潯枂快速取過刑部一人所配的長刀,狠狠斬下,鮮血四濺,那被困的一個亂臣頭顱落地,眼珠睜得大大的,驚恐至極。
見狀,武將倒是無礙,只是稍稍驚訝了些又面色如常,只是那些文臣已是兩股戰戰,面色慘白,他們何時見過如此血腥的場景?
楚潯枂自然的把刀放回,淡聲說著,“登基之事就交由禮部去辦,若是無事各位愛卿就退朝吧。”
接著,姚禎善尖細的聲音傳來,“退朝。”
聽到尖細的聲音,那些文臣才回了神,連忙行禮作揖,“臣等告退。”
不過兩日,洵公主在殿中手刃亂臣之事就在大焉傳開,茶樓中說書先生分幾回合講述,就如說戲那般,客人聽得入了迷。
於百姓而言,也不過是飯後談資,於做官的可不一樣,楚潯枂此舉更像個警告,既是拿了朝廷的俸祿,那效忠的人也該是她,而非臨北王之流。
況且,不過一晚楚潯枂就將所有的亂臣名單都調查清楚,官員們可知這位公主此前可是在北雲的,既身不在東玄卻能知東玄朝堂之事,她的耳目豈不是已經遍布大焉?
想想又覺後怕,不少官員暗暗排查了家中的家丁侍衛,生怕混了那位公主的耳目。
至於楚潯枂曾與北雲皇帝為妃之事,眾人心知肚明,卻也不敢提,那死而復生之事,更是不敢為外人道也,他們只要知道現在東玄的天是那位公主就好了。
自那日從安淮寺憤然離開後已有幾日,楚潯枂的心中已沒了那些憤恨,先生不過是曾給她治過眼疾而已,就連朋友都算不上,能三番兩次的幫她已是不易,何況還幫她奪了皇位,甘願為國師,輔佐她政事。
楚潯枂摸著先生命人從安淮寺送來的本子,不多的文字道盡治國之道,先生沒有義務事事提拔她,就連去北雲也是她執意如此,她怨先生卻沒有道理,在安淮寺時她或許就不該發怒的。
只是,楚潯枂卻拉不下臉去安淮寺尋先生,想著那空著的國師府,楚潯枂將手中的本子重重地放下,心中又有些惱,既是國師了,就不知遵從禮法入住國師府麼?
正糾結間,楚潯枂就聽到姚禎善來報,禮部尚書同國師正在殿外等候,為的是商議登基一事,楚潯枂這才得了理由,快步出去了。
由國師甄選吉日,禮部安排,很快就將登基禮就快定了,只是賓客之事上,禮部尚書猶豫了。
“公主,歷來東玄天子登基禮會邀北雲、西夷、南荒三國使臣前來,可東玄與北雲、西夷交戰不過數月,也要邀他們前來?”禮部尚書一臉猶豫的看著楚潯枂。
楚潯枂目光轉了轉,看向先生,“國師以為如何?”
先生將手中的茶放下,看向楚潯枂,語氣淡然,“登基禮便該按祖制進行,邀三國使臣就是應當的。”
禮部尚書也沒答話,只是看向楚潯枂,楚潯枂只是輕飄飄地來了一句,“那就按國師所言。”
“是。”禮部尚書應下了,也不再多言,他可是知楚潯枂同北雲皇帝的舊事,所以才會多此一舉的問一句,既然楚潯枂都說無礙,那他也不再糾結。
禮部尚書離開後,先生也欲告退,楚潯枂卻讓他留下了,緩緩走下殿中,楚潯枂看著先生,面色發白,就連嘴唇都微微泛白,病態的模樣。
“先生可是病了,還是傷到了?”楚潯枂走近,輕聲問道。
“勞洵公主關心,貧道身體安康,無礙。”先生退了一步,拱手恭敬道。
瞧著先生這恭敬的模樣,還有這疏離的語氣,像是回到了之前她還沒知道國師就是先生的時候,楚潯枂有些惱,也退了一步,冷聲說著,“既然國師身體安康,也不必在安淮寺待著了,早些入住國師府才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