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1頁
潛越薊西(1)
喀喇沁蒙古跟袁崇煥做的“不與奴通”的保證,也許曾經認真過,但很快就淪為空言。他們不但“通奴”,甚至還充當進軍嚮導,原因正是他們曾經受過撫賞,因此熟悉路徑: “上親率大軍伐明,謁堂子啟行,以來朝蒙古喀喇沁部落台吉布爾噶都,曾受賞於明,熟識路徑,用為進兵嚮導。”(《清太宗實錄》) 對於袁崇煥而言,這簡直就是個黑色幽默。朱棣大概做夢也想不到,他處心積慮安排的看家狗,最終竟然開門揖盜。 清人張廷玉主持修的《明史》,將後金軍隊大舉遠征跟毛文龍之死聯繫起來,說是“文龍既死,甫逾三月,我大清兵數十萬分道入龍井關、大安口”。這是崇禎二年(公元1629)十月二十七的事情。 對敵軍的動向,袁崇煥並非毫無察覺,早在九月就曾派兵增援薊州,但被順天巡撫王元雅退回: “九月己丑,袁崇煥以清兵欲西,先請駐寧遠增戍關門,至是遣參將謝尚政等往備。順天巡撫都御使王元雅曰:此虛警耳。遣其眾歸,師果不出。”(《崇禎實錄》) 這是個狼來了的故事,薊州的防禦因此更加鬆懈:“故薊益懈。” 兵部尚書王洽已經跟袁崇煥商定緊急處置預案,一旦遭遇攻擊,立即令祖大壽與趙率教回師馳援,“伏兵邀擊。”因此袁崇煥接到警報,不等聖旨便按照預案,先令趙率教統軍四千前往增援。十月二十八,趙率教出發,兼程三晝夜,趕路三百五十里,經過三屯到達遵化,人困馬乏時遭遇埋伏,趙率教戰死。十一月初三,遵化陷落。 十一月初五,袁崇煥離開山海關一路向西,初六到達永平,初七在榛子鎮接到聖旨,奉命節度所有勤王部隊,可以“相機進止,惟卿便宜。” 三天之後,也就是十一月初十,袁崇煥到達重鎮薊州。這是徐達修築的長城防線的一部分,後來戚繼光又經營多年,是重要的戰略節點,易守難攻。大兵壓境,崇禎不敢有消滅敵軍的奢望,只要能擋住其鐵蹄,他便心滿意足。他這樣要求薊遼總督劉策:“以匹馬不入為功,若縱入內地,以失機論”。袁崇煥對此十分清楚,因此部署停當後,隨即上奏朝廷,保證不讓敵軍越薊西一步: “……歇息士馬,細偵形勢,嚴備拔哨,力為奮截,必不令越薊西一步。初臣虞攔截我路,未必及薊,今及之則宗社之靈而我皇上如天之洪福也。微臣狗馬力今可施矣……” 他擔心的是遭遇阻擊,無法到達薊州;既然能到,那就可保薊州平安。 十一日、十二日沒有戰報,這短暫的平靜令崇禎十分不安,因此吩咐內閣: “連日不見動靜,恐別有深謀。崇煥既屯薊門,倘西繞密西、潮河、古北等處,東襲永平、關寧及其他空虛間道,捷要隘口宜周防。卿等即傳於崇煥,遠行偵察,預為籌交。若得準確情形,速行具奏”。 崇禎的顧慮,可以看出當時明朝的被動。而消極防禦只能防不勝防。不過此時已經無暇爭論方略,袁崇煥對此已有考慮。本來薊遼總督劉策、昌平總兵尤世威、宣府總兵侯世祿已經先後趕來增援,大軍齊集薊州周圍,袁崇煥擔心後金分路進攻,便令劉策返回密雲,尤世威返回昌平守衛皇陵,候世祿先退居三河,後來又退到通州,其餘要害也分兵防守,然後上奏道: “凡要害地方,俱已撥兵防守,其薊州守則不憂矣,西建昌、遷安、永平守則不憂矣,東撫寧、山海、豐潤、玉田守則不憂矣。” 袁崇煥在薊州忙,崇禎在京師忙。軍情緊急,病退的孫承宗又被緊急啟用,以原官兼兵部尚書駐守通州。對於袁崇煥的部署,孫承宗有不同看法。召對時他說:“臣聞袁崇煥駐薊州,滿桂駐順義,侯世祿駐三河,此為得策。又聞尤世威回昌平,世祿駐通州,似未合宜。”崇禎問道:“卿欲守三河,何意?”孫承宗說:“守三河可以沮西奔,遏南下。” 崇禎看來對此頗為讚賞,但並未傳令袁崇煥更改部署。直到此時,他對袁崇煥依然信任有加,不遙加干預。他囑咐孫承宗不必趕往通州,而是“總督京城內外守御事務,仍參帷幄。”下令立即為他鑄造關防印信。孫承宗從皇宮出來已是深夜,“漏下二十刻矣”。他來不及休息,立即“周閱都城,五鼓而畢,復出閱重城。” 關防印信的餘溫未息,次日夜半,宮內忽然傳旨,又令孫承宗火速趕往通州。孫承宗立即帶領二十七名隨從出東便門,快馬加鞭一路向東。他跑得太快,敵情又重,半路上竟然有三個隨從逃亡。
潛越薊西(2)
崇禎為何如此朝令夕改?是他確實像傳說中那樣“專斷多疑”嗎?當然不是。而是軍情實在緊急:敵軍已經逼近通州! 敵情剛到薊州,怎麼突然出現在通州?後金大軍難道插有翅膀? 周文郁是袁崇煥身邊的旗鼓官,當時的經過,他在《遼師入衛紀事》中有詳細記載。按照他的說法,後金十一月十一從遵化兵發薊州,十二日明軍在薊州以東的馬伸橋遭遇後金哨探,“大敗之,斬獲酋長,軍聲大振”,次日清晨接到探馬報告,後金主力越過馬伸橋以東的石門驛,袁崇煥隨即下令: “馬步兵盡出城外列營。營甫定,有奴騎二百餘,分四隊扎我軍之東南,相持兩時,並不見賊大兵。公令我發炮,賊聞炮即將四隊排為一字,忽退去。竟日無一騎復至,使我欲戰而無可戰。” 皇太極僅用兩百多名騎兵,便直接間接地牽制袁崇煥的主力整整一天。當時後金的大軍何在,史料無載。但據《滿文老檔》的說法,十三日晚,他們已經神奇地越過薊州,在五里外紮營:“乃過薊州五里外駐營”;薊州的城防是對外的,也就是說,防禦設施均朝向東,面對長城一線,背後完全作為依託;後金既然已經越過薊州,在五里外紮營,那麼這座雄關已經失去意義,威脅大小的絕對值,只有袁崇煥手下的關寧軍。 此時兵部尚書王洽已經下獄。袁崇煥命運的大局已定。 皇太極如何越過的薊州,史料中查不到任何細節,周文郁只有簡單的四個字:潛越薊西;袁崇煥大軍在薊州,既沒有與敵軍苦戰,又沒有為朝廷爭取到時間,一天之內皇太極就越過徐達和戚繼光苦心經營的防線:十四日到達三河,十五日到達通州,十六日趕到順義,攻擊宣大軍,十七日到達京郊牧馬場。通州離北京不過四十里,後金軍隊到達時,明軍竟然沒有哨探。兵部對此的解釋是“止聞在薊、不聞在通”,從未聽說敵軍已到通州;戰局惡化如此之快,崇禎皇帝豈能不急?所以孫承宗的任務,一會兒是京師,一會兒又是通州。 《滿文老檔》記載,後金曾經派人到薊州勸降:“十三日,大軍至薊州,獲一生員,令持書往諭駐城道員、軍官及庶民降。”若此說成立,袁崇煥應該知道皇太極的到來;即便記載有誤,或者信未送到,當此危急關頭,數萬敵軍從眼皮子底下過去,明軍難道連起碼的偵查都沒有嗎?或者說,偵察能力連五里都達不到?薊州周圍全是崇山峻岭,西南方向又有沽河蜿蜒而過,地勢之險要可以想見,否則也不會成為徐達和戚繼光選擇的防禦節點,而此時後金竟然能不戰而過,實在是咄咄怪事。要知道他們以騎兵為主,不像步兵,還能像三國時鄧艾取蜀那樣奇襲陰平,手攀腳蹬,翻山越嶺;即便有此能力,皇太極全軍敢于越過薊州的關寧大軍直奔北京,也違反軍事常識,實在太過冒險。前有堅城,後有雄兵,此時主力出擊打穿插,即便古之名將,也得仔細掂量。 凡此種種,都是蹊蹺事。正因為太過反常,所以當時有個流行的說法,是袁崇煥還想跟皇太極和談,但被對方耍弄。結果呢,兩岸“袁”聲啼不住,“清”舟已過萬重山。後金方面確實有檔案記載,大軍到薊州時,守軍送了“牛酒相慰勞”,真假莫辯。當然即便是真,也未必能成為袁崇煥有陰謀的鐵證。先禮後兵,向為古禮。南宋名將吳玠在陝西保衛饒風關時,戰前也曾給金將送去一枚黃柑;《國榷》的說法更加超前,說是當時便有嚴令,不許袁崇煥越薊門一步,因為事前就有人說他導奴入犯:“時命崇煥不得過薊門一步。蓋先有言崇煥勾建虜。” 沒有證據表明,在此期間,袁崇煥的遼東餘部以及東江的毛文龍舊部曾經採取過策應的行動。如果此時他們分別攻擊瀋陽、遼陽,局勢如何演變難以逆料。此時遼東餘部似有半數未動,三四萬人總有;即便不足此數,也該採取行動。當然不必奢望拿下二城,警報響起便是勝利。問題在於,此舉完全不符合袁崇煥的用兵方略,因為戰只是奇著。
喀喇沁蒙古跟袁崇煥做的“不與奴通”的保證,也許曾經認真過,但很快就淪為空言。他們不但“通奴”,甚至還充當進軍嚮導,原因正是他們曾經受過撫賞,因此熟悉路徑: “上親率大軍伐明,謁堂子啟行,以來朝蒙古喀喇沁部落台吉布爾噶都,曾受賞於明,熟識路徑,用為進兵嚮導。”(《清太宗實錄》) 對於袁崇煥而言,這簡直就是個黑色幽默。朱棣大概做夢也想不到,他處心積慮安排的看家狗,最終竟然開門揖盜。 清人張廷玉主持修的《明史》,將後金軍隊大舉遠征跟毛文龍之死聯繫起來,說是“文龍既死,甫逾三月,我大清兵數十萬分道入龍井關、大安口”。這是崇禎二年(公元1629)十月二十七的事情。 對敵軍的動向,袁崇煥並非毫無察覺,早在九月就曾派兵增援薊州,但被順天巡撫王元雅退回: “九月己丑,袁崇煥以清兵欲西,先請駐寧遠增戍關門,至是遣參將謝尚政等往備。順天巡撫都御使王元雅曰:此虛警耳。遣其眾歸,師果不出。”(《崇禎實錄》) 這是個狼來了的故事,薊州的防禦因此更加鬆懈:“故薊益懈。” 兵部尚書王洽已經跟袁崇煥商定緊急處置預案,一旦遭遇攻擊,立即令祖大壽與趙率教回師馳援,“伏兵邀擊。”因此袁崇煥接到警報,不等聖旨便按照預案,先令趙率教統軍四千前往增援。十月二十八,趙率教出發,兼程三晝夜,趕路三百五十里,經過三屯到達遵化,人困馬乏時遭遇埋伏,趙率教戰死。十一月初三,遵化陷落。 十一月初五,袁崇煥離開山海關一路向西,初六到達永平,初七在榛子鎮接到聖旨,奉命節度所有勤王部隊,可以“相機進止,惟卿便宜。” 三天之後,也就是十一月初十,袁崇煥到達重鎮薊州。這是徐達修築的長城防線的一部分,後來戚繼光又經營多年,是重要的戰略節點,易守難攻。大兵壓境,崇禎不敢有消滅敵軍的奢望,只要能擋住其鐵蹄,他便心滿意足。他這樣要求薊遼總督劉策:“以匹馬不入為功,若縱入內地,以失機論”。袁崇煥對此十分清楚,因此部署停當後,隨即上奏朝廷,保證不讓敵軍越薊西一步: “……歇息士馬,細偵形勢,嚴備拔哨,力為奮截,必不令越薊西一步。初臣虞攔截我路,未必及薊,今及之則宗社之靈而我皇上如天之洪福也。微臣狗馬力今可施矣……” 他擔心的是遭遇阻擊,無法到達薊州;既然能到,那就可保薊州平安。 十一日、十二日沒有戰報,這短暫的平靜令崇禎十分不安,因此吩咐內閣: “連日不見動靜,恐別有深謀。崇煥既屯薊門,倘西繞密西、潮河、古北等處,東襲永平、關寧及其他空虛間道,捷要隘口宜周防。卿等即傳於崇煥,遠行偵察,預為籌交。若得準確情形,速行具奏”。 崇禎的顧慮,可以看出當時明朝的被動。而消極防禦只能防不勝防。不過此時已經無暇爭論方略,袁崇煥對此已有考慮。本來薊遼總督劉策、昌平總兵尤世威、宣府總兵侯世祿已經先後趕來增援,大軍齊集薊州周圍,袁崇煥擔心後金分路進攻,便令劉策返回密雲,尤世威返回昌平守衛皇陵,候世祿先退居三河,後來又退到通州,其餘要害也分兵防守,然後上奏道: “凡要害地方,俱已撥兵防守,其薊州守則不憂矣,西建昌、遷安、永平守則不憂矣,東撫寧、山海、豐潤、玉田守則不憂矣。” 袁崇煥在薊州忙,崇禎在京師忙。軍情緊急,病退的孫承宗又被緊急啟用,以原官兼兵部尚書駐守通州。對於袁崇煥的部署,孫承宗有不同看法。召對時他說:“臣聞袁崇煥駐薊州,滿桂駐順義,侯世祿駐三河,此為得策。又聞尤世威回昌平,世祿駐通州,似未合宜。”崇禎問道:“卿欲守三河,何意?”孫承宗說:“守三河可以沮西奔,遏南下。” 崇禎看來對此頗為讚賞,但並未傳令袁崇煥更改部署。直到此時,他對袁崇煥依然信任有加,不遙加干預。他囑咐孫承宗不必趕往通州,而是“總督京城內外守御事務,仍參帷幄。”下令立即為他鑄造關防印信。孫承宗從皇宮出來已是深夜,“漏下二十刻矣”。他來不及休息,立即“周閱都城,五鼓而畢,復出閱重城。” 關防印信的餘溫未息,次日夜半,宮內忽然傳旨,又令孫承宗火速趕往通州。孫承宗立即帶領二十七名隨從出東便門,快馬加鞭一路向東。他跑得太快,敵情又重,半路上竟然有三個隨從逃亡。
潛越薊西(2)
崇禎為何如此朝令夕改?是他確實像傳說中那樣“專斷多疑”嗎?當然不是。而是軍情實在緊急:敵軍已經逼近通州! 敵情剛到薊州,怎麼突然出現在通州?後金大軍難道插有翅膀? 周文郁是袁崇煥身邊的旗鼓官,當時的經過,他在《遼師入衛紀事》中有詳細記載。按照他的說法,後金十一月十一從遵化兵發薊州,十二日明軍在薊州以東的馬伸橋遭遇後金哨探,“大敗之,斬獲酋長,軍聲大振”,次日清晨接到探馬報告,後金主力越過馬伸橋以東的石門驛,袁崇煥隨即下令: “馬步兵盡出城外列營。營甫定,有奴騎二百餘,分四隊扎我軍之東南,相持兩時,並不見賊大兵。公令我發炮,賊聞炮即將四隊排為一字,忽退去。竟日無一騎復至,使我欲戰而無可戰。” 皇太極僅用兩百多名騎兵,便直接間接地牽制袁崇煥的主力整整一天。當時後金的大軍何在,史料無載。但據《滿文老檔》的說法,十三日晚,他們已經神奇地越過薊州,在五里外紮營:“乃過薊州五里外駐營”;薊州的城防是對外的,也就是說,防禦設施均朝向東,面對長城一線,背後完全作為依託;後金既然已經越過薊州,在五里外紮營,那麼這座雄關已經失去意義,威脅大小的絕對值,只有袁崇煥手下的關寧軍。 此時兵部尚書王洽已經下獄。袁崇煥命運的大局已定。 皇太極如何越過的薊州,史料中查不到任何細節,周文郁只有簡單的四個字:潛越薊西;袁崇煥大軍在薊州,既沒有與敵軍苦戰,又沒有為朝廷爭取到時間,一天之內皇太極就越過徐達和戚繼光苦心經營的防線:十四日到達三河,十五日到達通州,十六日趕到順義,攻擊宣大軍,十七日到達京郊牧馬場。通州離北京不過四十里,後金軍隊到達時,明軍竟然沒有哨探。兵部對此的解釋是“止聞在薊、不聞在通”,從未聽說敵軍已到通州;戰局惡化如此之快,崇禎皇帝豈能不急?所以孫承宗的任務,一會兒是京師,一會兒又是通州。 《滿文老檔》記載,後金曾經派人到薊州勸降:“十三日,大軍至薊州,獲一生員,令持書往諭駐城道員、軍官及庶民降。”若此說成立,袁崇煥應該知道皇太極的到來;即便記載有誤,或者信未送到,當此危急關頭,數萬敵軍從眼皮子底下過去,明軍難道連起碼的偵查都沒有嗎?或者說,偵察能力連五里都達不到?薊州周圍全是崇山峻岭,西南方向又有沽河蜿蜒而過,地勢之險要可以想見,否則也不會成為徐達和戚繼光選擇的防禦節點,而此時後金竟然能不戰而過,實在是咄咄怪事。要知道他們以騎兵為主,不像步兵,還能像三國時鄧艾取蜀那樣奇襲陰平,手攀腳蹬,翻山越嶺;即便有此能力,皇太極全軍敢于越過薊州的關寧大軍直奔北京,也違反軍事常識,實在太過冒險。前有堅城,後有雄兵,此時主力出擊打穿插,即便古之名將,也得仔細掂量。 凡此種種,都是蹊蹺事。正因為太過反常,所以當時有個流行的說法,是袁崇煥還想跟皇太極和談,但被對方耍弄。結果呢,兩岸“袁”聲啼不住,“清”舟已過萬重山。後金方面確實有檔案記載,大軍到薊州時,守軍送了“牛酒相慰勞”,真假莫辯。當然即便是真,也未必能成為袁崇煥有陰謀的鐵證。先禮後兵,向為古禮。南宋名將吳玠在陝西保衛饒風關時,戰前也曾給金將送去一枚黃柑;《國榷》的說法更加超前,說是當時便有嚴令,不許袁崇煥越薊門一步,因為事前就有人說他導奴入犯:“時命崇煥不得過薊門一步。蓋先有言崇煥勾建虜。” 沒有證據表明,在此期間,袁崇煥的遼東餘部以及東江的毛文龍舊部曾經採取過策應的行動。如果此時他們分別攻擊瀋陽、遼陽,局勢如何演變難以逆料。此時遼東餘部似有半數未動,三四萬人總有;即便不足此數,也該採取行動。當然不必奢望拿下二城,警報響起便是勝利。問題在於,此舉完全不符合袁崇煥的用兵方略,因為戰只是奇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