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2頁
揮著染血的長劍踏人宮中的叛將侯景,讓老邁的蕭衍忍不住身體的戰慄,治世時的帝王英氣再也不復存在。
蕭衍死時,北方的魏已經分裂,東魏的國都在邱、酉魏的國都則在長安,為權力者所放棄的洛陽便急速地衰退了……。·
下雨的日子已經結束五天,土地依然鬆軟,草地依然濕潤,但陽光卻已是初夏之物,就像是要挽回之前七十幾天的暗沉一樣,強而烈地照耀在大地之上。抬頭所見的處處都是晴空,就像是一年之前一樣。
“那時候才一轉頭,就看到了祝英芻.她被鹽田所追趕,盡了全身的力且跑在草地之上,……”
現在在陳慶之的身前,有一座小小的墳墓。如小童般高的石碑上,刻著梁山伯和祝英台兩人的名字。在生前不能結合的兩人,死後終能葬在一起,這也是陳慶之的一番心意。
陳慶之之外。旁邊還有其他的人影,曹景宗、趙草、昌義之,還有馬佛念。其中只有昌義之認識生前的梁山伯,而不認識祝英台。至於以王茂的使者看到鍾離之戰全貌的馬佛念,則在回到江州向祝英台的兩親報告過祝英台的死訊之後再回來,對於接受這樣工作的馬佛念,陳慶之倒是蠻感謝的。
說到感謝的話,祝英台在死前也曾對陳慶之說過“謝謝”,那時祝英台的表情,陳慶之一輩子也忘不掉。其實陳慶之才該感謝!如果不認識祝英台的話,也許他會除了作戰之外什麼都不知道地死去也說不定。這麼想來,他自然就對著墳墓前南地說著‘謝謝”了。
“很好很好!你也有些成長了呢,子云!”
曹景宗很偉大似地說道:
“能夠讓喜歡的人和她的愛人一起,他們在天上也會祝福你的!”
陳慶之無言地點點頭。就在這時,有什麼東西橫過眼前,靜靜地在四人之間飛舞的,是二羽彩蝶,通透碧綠的綠色,就像是翡翠一樣地美麗。
“哦,是蝴蝶呀!還有兩隻……已經不是這樣的季節了說……”
對於昌義之所言,趙草微笑著:
一感情真好呢!該不會是梁殿下和祝小姐所轉世的吧?你說呢,陳將軍!”
“趙,你倒是個和你的臉孔不像的夢想家嘛!”
曹景宗捉狹地笑道。
“那麼,我們也差不多該走了,韋使君還在等著呢!光是想到回到建康以後聖上會賜與的萬金就令人高興得想要笑出來呢!”
在以俗不可耐的口調說完之後,曹景宗一刻也不願等似地走向馬匹,昌義之、趙草和馬佛念則在看了陳慶之一眼之後跟了過去。
在陳慶之的眼前,二羽的彩蝶依然親呢地飛舞著,愈來愈高,愈來愈高,一直到溶入青空。一直看著這一切的陳慶之,正準備踏步離開時,鞋尖卻不知碰到了什麼東西,在發現這支半埋於上中的玉笛之後,陳慶之將之取了起來。一面懷疑著不知是誰的笛子,但不知為何就是沒有辦法放著它不管。
陳慶之就拿著滿是泥土的笛子,往等待著他的四人之處走去。-後記
從後漢王朝的滅亡(西元—二O年)到精統一天下(西元五八九年)之間的中國大分買時代,被稱為“魏晉南北朝時代”.在文化史上也稱它為“六朝時代”,這是“三國時代”、“西晉時代”、凍晉·十大國時代”和“南北朝時代”的總稱。
關於這個大分裂的時代,日本人大多只關注於三國時代初期的十四年,此外則幾乎無視。而日本作家所作的長編,也只見以東晉後期為素材的並上枯美子之《柳用而已。
沒有任何人讀這方面的書,是因為沒有任何人寫的緣故,雖然遺憾,卻是理所當然。
然而,沒有任何人寫,並不表示沒有東西可寫,就像是在荒野的鑽石原石一樣,素材可說是隨手可得。
在大分裂的時代中,梁武帝蕭衍的治世可說是例外的和平豐饒時代,在日本刊行的(中國通史)這樣寫著:
“《武帝)一代之間.既沒有北朝的攻擊,在南朝也是相當的治世。”(文藝春秋·大世界史)
“江南的社會正如‘五十年中,江面無事’一般,直到最末用的侯景之亂為止,太平的夢境持續密。”(教養文庫·世界歷史)
“在四十八年之間,除了最後的數年之外.算是天下平伯而文運興隆,可說是南朝唯一的黃金時代。”(河出書房·新十八史略)
像這樣強調平和和繁榮的記述甚多,可見所言不虛。
而在武帝治世的初期,因魏軍來攻而發生了“鍾高之戰”,南北百萬的大軍在淮河兩岸激突,這場戰爭的規模遠大過“赤壁之戰”,而有所記載的日本語資料,卻只有中公文庫的(世界歷史4)而已。
而在中期,陳慶之率領七千兵力北征,陷落北朝首都洛陽之事,到底是軍事上多大的偉業,這點從和諸葛亮四度北征卻未能陷落長安相比即可看出。
在這兩場戰鬥之間,南朝和北朝之間的衝突依然不斷。梁的國內確實相當平和,但為了保衛這分平和,前方的國境線上流了大量的血亦是冷酷的事實。
不好意思地,作者(田中)在去年由中央公論社刊行的《中國武將列傳)(上,下)之中。“甫北朝時代”列了有韋睿、曹景宗、中山王元英。楊大眼等的名字,但卻不見陳慶之,那是因為我當時雖知過這個名字,但卻不知道他是立下了如此大業的人,因而無視於他的存在。真是令人臉紅而溢出冷汗呀!
蕭衍死時,北方的魏已經分裂,東魏的國都在邱、酉魏的國都則在長安,為權力者所放棄的洛陽便急速地衰退了……。·
下雨的日子已經結束五天,土地依然鬆軟,草地依然濕潤,但陽光卻已是初夏之物,就像是要挽回之前七十幾天的暗沉一樣,強而烈地照耀在大地之上。抬頭所見的處處都是晴空,就像是一年之前一樣。
“那時候才一轉頭,就看到了祝英芻.她被鹽田所追趕,盡了全身的力且跑在草地之上,……”
現在在陳慶之的身前,有一座小小的墳墓。如小童般高的石碑上,刻著梁山伯和祝英台兩人的名字。在生前不能結合的兩人,死後終能葬在一起,這也是陳慶之的一番心意。
陳慶之之外。旁邊還有其他的人影,曹景宗、趙草、昌義之,還有馬佛念。其中只有昌義之認識生前的梁山伯,而不認識祝英台。至於以王茂的使者看到鍾離之戰全貌的馬佛念,則在回到江州向祝英台的兩親報告過祝英台的死訊之後再回來,對於接受這樣工作的馬佛念,陳慶之倒是蠻感謝的。
說到感謝的話,祝英台在死前也曾對陳慶之說過“謝謝”,那時祝英台的表情,陳慶之一輩子也忘不掉。其實陳慶之才該感謝!如果不認識祝英台的話,也許他會除了作戰之外什麼都不知道地死去也說不定。這麼想來,他自然就對著墳墓前南地說著‘謝謝”了。
“很好很好!你也有些成長了呢,子云!”
曹景宗很偉大似地說道:
“能夠讓喜歡的人和她的愛人一起,他們在天上也會祝福你的!”
陳慶之無言地點點頭。就在這時,有什麼東西橫過眼前,靜靜地在四人之間飛舞的,是二羽彩蝶,通透碧綠的綠色,就像是翡翠一樣地美麗。
“哦,是蝴蝶呀!還有兩隻……已經不是這樣的季節了說……”
對於昌義之所言,趙草微笑著:
一感情真好呢!該不會是梁殿下和祝小姐所轉世的吧?你說呢,陳將軍!”
“趙,你倒是個和你的臉孔不像的夢想家嘛!”
曹景宗捉狹地笑道。
“那麼,我們也差不多該走了,韋使君還在等著呢!光是想到回到建康以後聖上會賜與的萬金就令人高興得想要笑出來呢!”
在以俗不可耐的口調說完之後,曹景宗一刻也不願等似地走向馬匹,昌義之、趙草和馬佛念則在看了陳慶之一眼之後跟了過去。
在陳慶之的眼前,二羽的彩蝶依然親呢地飛舞著,愈來愈高,愈來愈高,一直到溶入青空。一直看著這一切的陳慶之,正準備踏步離開時,鞋尖卻不知碰到了什麼東西,在發現這支半埋於上中的玉笛之後,陳慶之將之取了起來。一面懷疑著不知是誰的笛子,但不知為何就是沒有辦法放著它不管。
陳慶之就拿著滿是泥土的笛子,往等待著他的四人之處走去。-後記
從後漢王朝的滅亡(西元—二O年)到精統一天下(西元五八九年)之間的中國大分買時代,被稱為“魏晉南北朝時代”.在文化史上也稱它為“六朝時代”,這是“三國時代”、“西晉時代”、凍晉·十大國時代”和“南北朝時代”的總稱。
關於這個大分裂的時代,日本人大多只關注於三國時代初期的十四年,此外則幾乎無視。而日本作家所作的長編,也只見以東晉後期為素材的並上枯美子之《柳用而已。
沒有任何人讀這方面的書,是因為沒有任何人寫的緣故,雖然遺憾,卻是理所當然。
然而,沒有任何人寫,並不表示沒有東西可寫,就像是在荒野的鑽石原石一樣,素材可說是隨手可得。
在大分裂的時代中,梁武帝蕭衍的治世可說是例外的和平豐饒時代,在日本刊行的(中國通史)這樣寫著:
“《武帝)一代之間.既沒有北朝的攻擊,在南朝也是相當的治世。”(文藝春秋·大世界史)
“江南的社會正如‘五十年中,江面無事’一般,直到最末用的侯景之亂為止,太平的夢境持續密。”(教養文庫·世界歷史)
“在四十八年之間,除了最後的數年之外.算是天下平伯而文運興隆,可說是南朝唯一的黃金時代。”(河出書房·新十八史略)
像這樣強調平和和繁榮的記述甚多,可見所言不虛。
而在武帝治世的初期,因魏軍來攻而發生了“鍾高之戰”,南北百萬的大軍在淮河兩岸激突,這場戰爭的規模遠大過“赤壁之戰”,而有所記載的日本語資料,卻只有中公文庫的(世界歷史4)而已。
而在中期,陳慶之率領七千兵力北征,陷落北朝首都洛陽之事,到底是軍事上多大的偉業,這點從和諸葛亮四度北征卻未能陷落長安相比即可看出。
在這兩場戰鬥之間,南朝和北朝之間的衝突依然不斷。梁的國內確實相當平和,但為了保衛這分平和,前方的國境線上流了大量的血亦是冷酷的事實。
不好意思地,作者(田中)在去年由中央公論社刊行的《中國武將列傳)(上,下)之中。“甫北朝時代”列了有韋睿、曹景宗、中山王元英。楊大眼等的名字,但卻不見陳慶之,那是因為我當時雖知過這個名字,但卻不知道他是立下了如此大業的人,因而無視於他的存在。真是令人臉紅而溢出冷汗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