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1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陳慶之所率的七千騎幾乎沒有損傷,雖然這已是十分令人吃驚了,但以這樣的兵數要防衛洛陽實在有所困難。陳慶之提出了要求十萬援軍的書信準備送至建康,但北海王的側近則有不同的意見:“陳慶之是古今的名將,也是只有七千兵即能陷落洛陽的人.如果他取得十萬援軍的話,也許會危及陛下的地位,坯請您注意提防t”

  於是北海王就壓下了陳慶之的信件,繼續地連日沉醉在酒池內林之中。

  某夜,當陳慶之在北海王所給的宅邱中對月嘆息的時候,幕僚前來參見。來人正是馬佛念和宋景休。這時期,胡龍牙和成景雋們是否還在軍中,因為他們的名字已不在記錄之上,所以已經無法得知了:幕僚們向陳慶之展開了熱心的說服:

  “陳將軍以七千兵士就立下了陷落洛陽的空前大功,但也因此而將遭來危險!不管是聖上(蕭衍)還是魏主(北海王)都會對陳將軍的才幹和武勛感到忌憚,而魏主甚至還忘了陳將軍的大思,而成了這樣的醜態……”

  “你們想說什麼?”

  陳慶之以冷冷的聲音說道。

  “您不如就將魏主廢了,由陳將軍自己於洛陽號令天下。這可是天賜的良機呀!”

  是說自立為帝,要陳慶之捨棄南朝而成為北朝之主,馬佛念這樣建議著。其實在此一時期,西面有蕭寶寅在長安自立為帝而與魏軍作戰著,與其結盟也在馬佛念的考慮之內。

  如果這時陳慶之接受了馬佛念的意見的話,那麼南北朝時代的歷史將會如何改變呢?只不過,陳慶之和蕭寶寅做了不同的選擇,他笑笑地搖了搖頭:

  “眾位卿家是喝醉了嗎?”

  就這樣結束了一切。

  最後的結局相當激烈,勇猛卻殘忍的爾朱榮逼近了洛陽,且將北海王所集結的軍隊擊破,而北海王也下落不明。收到此報的陳慶之靜靜地告訴部下們:

  “洛陽之夢結束了,現在全軍準備回建康吧!”

  陳慶之占領洛陽達六十五日,七千兵士整然地退出洛陽。自認為勝利的爾朱榮領了三十萬大軍追擊,然而令人不敢置信地,十一次的會戰都為陳慶之所擊退,直到梁軍渡過一條河後,因為漲水淹至橋上,爾朱榮才放棄追擊。這時告知陳慶之橋樑所在位置的聽說是一名無名僧侶,但是不是趙草就無法得知了。雖然七千的兵數滅了一半,但陳慶之終究回到了建康。

  迎接著生還的陳慶之,蕭衍流下了淚水。這名老皇帝對於未予陳慶之大軍而讓他孤立一事十分地後悔:

  “你回來了,太好了!”

  他任陳慶之為右衛將軍,封為永興縣侯。和“北朝之主回比起來,這當然不是什麼了不起的地位,但他卻對此感到滿足,而賜與他的金銀,他則全部分配給了戰死者的遺族。

  之後陳慶之依然為梁戰鬥著。像是造成了天下大亂的侯景,就曾以北朝將軍的身份領了七萬兵力與陳慶之的一萬梁軍作戰而遭擊潰,只剩他一個人逃回。而陳慶之至死為止也從未敗過。當他擔任予州刺史的時候,由於農作歉收。有許多人餓死,他除了打開官倉,將儲存的米麥分配給民眾外,還從豐收之處急運米糧前來。予州的人民替這位將他們從飢餓之中拯救出來的刺史建立了詞堂,還稱呼他為“仁威將軍”。

  陳慶之死於大同五年(西元五三九年)十月,距鍾離大戰之後三十二年,陳慶之時年五十六歲,駐武侯。

  關於馬佛念和宋景休,在生還回建康之後就沒有他們的記錄,而白袍隊的存在也從正史之中消失,當是與陳慶之之死一同解體了才是。

  ……

  在這個故事主要的登場人物之中,只餘下梁的武帝蕭衍還依然健在。他在陳慶之死後還活了十年,直到八十六歲才崩御。在史上有名的“侯景之亂”之際,他為侯景所幽閉,有時甚至連食物都沒有,他就這樣衰弱而死。如果不是命運如此悲慘的話,也許他會活到百歲也說不定呢!後世的史家多有“梁之武帝活得過長”之評,他的晚年因沉溺於佛教,而對政治和軍事的判斷力大減,也失去對社會矛盾的對應能力。不過,在此之前,他也維持了“五十年江市無事”的和平和繁榮,建立六朝文化最盛期的功績也是不可否定的。他之後的溫和從他對弟弟臨川王的態度即可看出。

  臨川王不擇手段地積聚錢財,直達巨億之富,在建康城內外有超過五十座的宅味和別莊,光是銅錢就有二億枚以上。而他放高利貸或是強取他人土地的行為,更是為人所怨。

  天監十七年(西元五一八年),也就是楊大眼死去那年,臨川王企圖暗殺兄長蕭衍。

  動機除了可能是想奪取帝位之外,還有臨川王愛妾的弟弟殺人、臨川王自己也與宮中的女官私通等醜聞害怕被爆發,因而便立下了暗殺的計劃。武逆皇帝本來應是死刑的,但蕭衍並未給予弟弟處罰二個月後還敘任他們司徒中軍大將軍。自此以後,梁的皇族和大貴族不由想到:“若論逆未遂都可以饒恕的話,那不管是什麼罪名.皇帝都不會追究了/因而更加地無法和不正。的確蕭衍是個無個性區別寬容和無原則的人,而天監十七年也就成了蕭衍治世的轉機,也成了以後北方來襲的血之風暴的根源。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