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我對奧原敏雄發表在《朝日亞洲評論》中的“尖閣列島與領?土歸屬問題”一文很感興趣,這篇文章完全暴露出了“尖閣列島”?為日本領土論者的帝國主義強盜邏輯。他寫道,“在首先占有無?主地時,要證明國家的領有意志,根據國際法的規定,並不一定?需要諸如內閣會議決議、告示之類依據國內法律表示正式納入本?國領土的手續。在依據先占原則獲得土地時,最重要的是實際控?制,如能通過這一事實證明國家的領有意志就已足夠了。”他還?寫道:“考慮到尖閣列島的自然環境以及其不適於居住性,可以?說即使日本並沒有實際占有,只要能證實國家的統治力量一般性?地達到了該地,就可以充分主張該島在國際法上屬於日本。”?

  奧原藉口中國封建王朝控制領土的各種形式中,並無與近現?代主權國家控制領土的方式相同的有效控制,就狡辯該島為“無?主地”。而對日本的國……?

  (此處缺一頁,原文如下:?

  奧原は、このような居直り強盜の論法で、明治十八年以來日?本はここを領有し、「統治行為」を行なってきたのだと、あれ?これの事をあげているが、ここが明治十八年以前に「無主地」?であったという論證は、一字もしていない。彼はそれ以前の論?文で、陳侃や郭汝霖の記述は、釣魚諸島が琉球領でないことを?示すだけで、中國領であることを示すものではない、それは無?主地であった、ということは證明ずみであるかのようによそお?っている。だが、その說に対しては、私は『歴史學研究』本年?二月號で、批判を加え、陳·郭の文章をどう読むのが正しいか?を明らかにし、さらに、汪楫の使錄で、赤尾嶼以西が中國領で?あることは、文言の上でも明確にされているという史料もあげ?ておいた。奧原はこの批判に対しては、一言半句も反論もせず、?すっかり無視したかのようである。彼は反論できないのであ?る。)?

  如果確認釣魚群島並非為無主地,而是中國領土,任何“先?占”論都會一舉而全面崩潰。對此,在本文中我已進行了證明,?比上次發表在《歷史學研究》上的論文更為詳盡。在前文所提到?過的雜誌《學粹》中,刊登了能夠進一步證明拙見的文獻,即方?豪所寫的“《日本一監》和所記釣魚嶼”一文。?

  1555年,為對付任寇,明朝的鄭舜功奉浙江巡撫之命被派往?日本,在九州住了3年,回國後寫成了《日本一鑒》一書。在該?書的第三部《日本一鑒桴海圖經》中,有一首《萬里長歌》,說?明了由中國廣東至日本九州的航線。其中有一句:“或自梅花東?山麓,雞籠上開釣魚目。”鄭本人對此進行注釋,其大意是由福?州梅花所的東山出海,以“小東島之雞籠嶼”(台灣基隆港外的?小島)為航標航行,就可駛向釣魚嶼。他在註解中寫道:“自梅?花向澎湖之小東渡航”,“釣魚嶼乃小東之小嶼也”。當時明朝?的統治實際上到達不了小東(台灣),基隆及其附近幾乎是海盜?的老窩,但從所有權上來說,台灣自古就是中國的領土。在明朝?的行政管區中,澎湖島在福建省的管轄之下,澎湖島巡檢司管轄?著台灣。鄭舜功明確記載了釣魚嶼為台灣的附屬小島。釣魚島為?中國的領土,由此可以清楚知道。此類史料,中國的歷史地理學?家肯定發現了不少。?

  在《朝日亞洲評論》特集的卷首語“勿使尖閣成為日中正常?化的障礙”一文中,作者極力妄圖抹煞“尖閣列島”在歷史上是?中國領土這一事實。?

  其文曰:?在共產國中,國家主義大抵強於歐美。捷克國的導遊圖中的?一段文字頗讓人吃驚。文稱——我們的祖先一度曾控制了亞得里亞海至北海地區。?我頗覺奇怪,細讀之下,原來這個大國是神聖羅馬帝國,捷?克的首都布拉格也成了大帝國的首都。歷史主義在此尚討人喜歡,但若是世界各國現在仍主張自己?全盛時期的版圖,恐怕是要引起很大的亂子的。?尖閣問題也不能以歷史主義來對待。?

  這篇文章給讀者的印象是:現代中國似乎主張歷史上中國最大的版圖所包容之處都是現在中國的領土。並且該雜誌編輯部所?編的“尖閣列島問題年史”是從1872年日本政府封琉球國王尚泰?為琉球藩王開始的,而對於此前的自陳侃使錄以來有釣魚島為中?國領土記載的很長一段時期,都隻字未提。這完全是對歷史的抹?煞。?

  據此年表稱,明治18年9月,沖繩縣令呈文內務卿,要求將此劃歸沖繩管區並建立國標。這是無稽之談。事實是,內務卿為?建立國標,密令沖繩縣進行調查,對此,沖繩縣以此處可能是中?國領土這一調查結果為由,提議緩建國標。此事本文也已詳細論?述過了。?

  此外,該年表還寫道,1886年3月,“海軍水路部的《環瀛?水路志》發表了對尖閣列島的調查結果”。據此看來,這似乎確實是日本海軍獨立調查得來的結果,但實際上卻正如本文已明確?指出的那樣,是抄譯《英國海軍水路志》的記述而來的。該年表?中還稱:1896年4月1日,“沖繩縣施行敕令第十三號,沖繩縣知?事把尖閣列島列入八重山郡,指定其為新國有地(魚釣島、久場?島、南小島、北小島)”。敕令第十三號云云等的荒謬之辭,本?文已作辯明。?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