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頁
錢老五眼色很木訥,呆呆的點了點頭,說:“是的,是他親口說的,我親耳聽的,我還在笑他,千萬百萬鋼筋混凝土做個棺材,多麼可笑,沒想竟是真的,沒想竟是真的。”說到這兒,他眼中現出怯怯的光,像是要哭。
“那你真看見他被埋了?”鄒貴公還是忍不住問。
錢老五的淚就掉下來了,訥訥的說:“是的,是的,我就看見他向我伸出手,蓬張著五指,可是我拉不出來來;我就看見他那雙眼睛,我到死也忘不了那雙眼睛,是那麼恐懼,那麼駭人,可怕,太可怕了。。。。這太可怕了。。。”說到這兒,錢老五已然嗚嗚的哭了起來。
“太可怕了,太可怕了!”聽的人也都傷感的說。
又過了半年,這大橋提前竣工了,施工期間死了五個人,沒有超過預定的名額。
竣工的時候,照例是彩旗飛舞,鑼鼓喧天,人山人海。當官的從大到小的講了話,當百姓的熱情的拍巴掌。
陳壽輝和陳壽宜看著這場面,臉上都現出了志得意滿的微笑。這是他們的功勞,這是陳氏宗族的榮耀!幾乎不出門的陳太公也拄著拐杖來了,臉上很木然,說不清他是什麼心情。
“通車了,通車了!”賢達鎮的人的耳朵里,似乎久久迴響著這一句話。“通車了,通車了!”賢達鎮的人的嘴巴里,總在重複著這一句話.
這是一座多麼美麗的大橋啊!且不說那漫長的引橋,流光溢彩的橋燈,寬闊的橋面,單是那雙拱連環的姿態就能令人為之折服!一時間這橋上是遊人如織,人們都在觀摩它,讚美它。縣裡的土著詩人更是挖空心思的寫出最絢麗的詩來謳歌它,這些詩後來都陸續的登在省報上。而這些詩中寫得最好的卻是省報的蘇記者寫的《橋賦》。他在這詩中說這橋就是聯結官民的紐帶,這橋的拱就像兩個堅硬的肩膀,象徵著全縣人們勤勞的品格和勇於擔當的精神,他還說這橋是全縣乃至全省建築藝術的典範,再好的詩歌也無法歌頌它,因為這建築物本身就是最偉大的藝術。。。
而有一個人看了這首詩這後笑著說,這橋拱哪裡像肩膀,分明就像屁股。他的言論在趙老四的茶館一發表,人們都深以為然,都說這橋拱是兩瓣屁股。可見雅與俗,的確是有天壤之別啊。
這橋不但有了橋賦,還有了橋志。賢達鎮的鄉鎮企業家袁平之覺得這大橋的落成是賢達鎮千百年來最大的盛事,便找來工匠鑄了一個大銅鐘來紀念此事。那鍾用青銅所鑄,上面刻文記述架橋的始末,可堪橋志。有人說他鑄鐘是為了用縣裡諂媚,他聽了很著急,拍著胸脯向人們解釋說:“我摸著良心說,我的所作所為是發自內心的!”
這個銅鐘雖然不是古物,因為來自於民間,代表著民意,最終也被請進了縣博物館,縣裡省里的報刊電視都報導了這件事。
但是這橋在這些絢麗的包裝之下,還是出了狀況。有人說這橋搖得慌,走在上面人就覺得不踏實,甚至有的人過河就不敢走橋,而是依然乘坐魏濟的破木船。
“橋擺動是很正常的,你想啊,那麼大一個傢伙,怎麼可能一點也不擺動呢?”有人這麼勸那些怕橋搖擺的人。
“你們是沒有在橋上走過,哪座橋不會搖擺呢?橋樑專家茅以升說,橋無時不刻不在搖晃。”更有一個有文化的年輕人這麼說。
“可是,那橋真的擺得很厲害,不信你在上面呆個一刻兩刻鐘,你看暈不暈?”說橋晃的人這麼說。
“是的,真的晃得很厲害!”更有人這麼說。
最後綜合起來,走過這橋的人十有八九都說這橋晃得實在太厲害,更有幾個人因此嚇出了心臟病。
“大牛,一定是大牛,他不甘心哪!”那天大家都在趙老四茶館議論橋的時候,錢老五忽然愴然的說。
“他有什麼不甘心的,老婆孩子有人出錢養著?”趙小兵不解的問。
“你要是被禁錮在那鋼筋混凝土裡面,你會甘心嗎?”錢老五望定趙小兵就問。、
眾人於是都噓唏不已。
“他說過,他但凡有知覺,就會翻來覆去的鬧騰,他在橋里,他在鬧騰,他在鬧騰!”錢老五堅定的說。
於是這輿論很快就在賢達鎮傳開了。
而這時更有一件事,堅定了人們對這種輿論的信仰。
為了紀念這橋的落成,有關方面決定在橋的北岸,也就是縣城那邊的橋頭塑一個石像。而這像落成的時候,人們發現那塑的是一頭牛。有關方面還想請王墨生為那塑像題幾個字,不想被王墨生婉言謝絕了,只好到鄰省請了位書法家提了字,眾人去看時,那石像的下面刻了兩個字道:拓荒。
“這像塑得太好了,”袁平之尤其欽慕的說,“這簡直是天才的藝術家!縣城的文明要播撒到我們賢達鎮,於是架了這座橋。而為之要做的,就是像牛一樣孜孜不倦的去耕耘。拓荒,拓荒,縣城的文明就要化育我們賢達鎮了!”
聽了袁平之的一番言論,許多人都明白了這塑像的寓意。而在趙老四的茶館裡,依然有人對這言論表示不以為然。
“你牛塑得很古怪!你們知道嗎,這牛低著頭,豎著角,翹著尾,那架勢不像是在耕田,而像是在和什麼頂牛,他想犄住什麼!”陳其規這麼說。
“那你真看見他被埋了?”鄒貴公還是忍不住問。
錢老五的淚就掉下來了,訥訥的說:“是的,是的,我就看見他向我伸出手,蓬張著五指,可是我拉不出來來;我就看見他那雙眼睛,我到死也忘不了那雙眼睛,是那麼恐懼,那麼駭人,可怕,太可怕了。。。。這太可怕了。。。”說到這兒,錢老五已然嗚嗚的哭了起來。
“太可怕了,太可怕了!”聽的人也都傷感的說。
又過了半年,這大橋提前竣工了,施工期間死了五個人,沒有超過預定的名額。
竣工的時候,照例是彩旗飛舞,鑼鼓喧天,人山人海。當官的從大到小的講了話,當百姓的熱情的拍巴掌。
陳壽輝和陳壽宜看著這場面,臉上都現出了志得意滿的微笑。這是他們的功勞,這是陳氏宗族的榮耀!幾乎不出門的陳太公也拄著拐杖來了,臉上很木然,說不清他是什麼心情。
“通車了,通車了!”賢達鎮的人的耳朵里,似乎久久迴響著這一句話。“通車了,通車了!”賢達鎮的人的嘴巴里,總在重複著這一句話.
這是一座多麼美麗的大橋啊!且不說那漫長的引橋,流光溢彩的橋燈,寬闊的橋面,單是那雙拱連環的姿態就能令人為之折服!一時間這橋上是遊人如織,人們都在觀摩它,讚美它。縣裡的土著詩人更是挖空心思的寫出最絢麗的詩來謳歌它,這些詩後來都陸續的登在省報上。而這些詩中寫得最好的卻是省報的蘇記者寫的《橋賦》。他在這詩中說這橋就是聯結官民的紐帶,這橋的拱就像兩個堅硬的肩膀,象徵著全縣人們勤勞的品格和勇於擔當的精神,他還說這橋是全縣乃至全省建築藝術的典範,再好的詩歌也無法歌頌它,因為這建築物本身就是最偉大的藝術。。。
而有一個人看了這首詩這後笑著說,這橋拱哪裡像肩膀,分明就像屁股。他的言論在趙老四的茶館一發表,人們都深以為然,都說這橋拱是兩瓣屁股。可見雅與俗,的確是有天壤之別啊。
這橋不但有了橋賦,還有了橋志。賢達鎮的鄉鎮企業家袁平之覺得這大橋的落成是賢達鎮千百年來最大的盛事,便找來工匠鑄了一個大銅鐘來紀念此事。那鍾用青銅所鑄,上面刻文記述架橋的始末,可堪橋志。有人說他鑄鐘是為了用縣裡諂媚,他聽了很著急,拍著胸脯向人們解釋說:“我摸著良心說,我的所作所為是發自內心的!”
這個銅鐘雖然不是古物,因為來自於民間,代表著民意,最終也被請進了縣博物館,縣裡省里的報刊電視都報導了這件事。
但是這橋在這些絢麗的包裝之下,還是出了狀況。有人說這橋搖得慌,走在上面人就覺得不踏實,甚至有的人過河就不敢走橋,而是依然乘坐魏濟的破木船。
“橋擺動是很正常的,你想啊,那麼大一個傢伙,怎麼可能一點也不擺動呢?”有人這麼勸那些怕橋搖擺的人。
“你們是沒有在橋上走過,哪座橋不會搖擺呢?橋樑專家茅以升說,橋無時不刻不在搖晃。”更有一個有文化的年輕人這麼說。
“可是,那橋真的擺得很厲害,不信你在上面呆個一刻兩刻鐘,你看暈不暈?”說橋晃的人這麼說。
“是的,真的晃得很厲害!”更有人這麼說。
最後綜合起來,走過這橋的人十有八九都說這橋晃得實在太厲害,更有幾個人因此嚇出了心臟病。
“大牛,一定是大牛,他不甘心哪!”那天大家都在趙老四茶館議論橋的時候,錢老五忽然愴然的說。
“他有什麼不甘心的,老婆孩子有人出錢養著?”趙小兵不解的問。
“你要是被禁錮在那鋼筋混凝土裡面,你會甘心嗎?”錢老五望定趙小兵就問。、
眾人於是都噓唏不已。
“他說過,他但凡有知覺,就會翻來覆去的鬧騰,他在橋里,他在鬧騰,他在鬧騰!”錢老五堅定的說。
於是這輿論很快就在賢達鎮傳開了。
而這時更有一件事,堅定了人們對這種輿論的信仰。
為了紀念這橋的落成,有關方面決定在橋的北岸,也就是縣城那邊的橋頭塑一個石像。而這像落成的時候,人們發現那塑的是一頭牛。有關方面還想請王墨生為那塑像題幾個字,不想被王墨生婉言謝絕了,只好到鄰省請了位書法家提了字,眾人去看時,那石像的下面刻了兩個字道:拓荒。
“這像塑得太好了,”袁平之尤其欽慕的說,“這簡直是天才的藝術家!縣城的文明要播撒到我們賢達鎮,於是架了這座橋。而為之要做的,就是像牛一樣孜孜不倦的去耕耘。拓荒,拓荒,縣城的文明就要化育我們賢達鎮了!”
聽了袁平之的一番言論,許多人都明白了這塑像的寓意。而在趙老四的茶館裡,依然有人對這言論表示不以為然。
“你牛塑得很古怪!你們知道嗎,這牛低著頭,豎著角,翹著尾,那架勢不像是在耕田,而像是在和什麼頂牛,他想犄住什麼!”陳其規這麼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