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9頁
司馬德文明知安帝遭害,也不能發作,遂登帝位,大赦天下,是為晉恭帝。越年正月壬辰朔,改元元熙。進爵劉裕為宋王,劉裕又辭。恭帝不許,再下詔命,劉裕始受王爵,請移鎮於壽陽。十二月辛卯,又加劉裕殊禮:得戴冕旒,建天子旌旗,出警入蹕,乘金銀車,駕六馬,備五時副車,樂舞八佾,設鍾簴宮懸;進封蕭太妃為太后,稱世子劉義符為太子。
卻說劉裕將謀受禪,而難於啟齒,遂召國中大臣宴飲。酒酣之際,劉裕言道:“昔桓玄篡位,晉之鼎命已移。我首唱大義,興復帝室,南征北伐,平定四海,功成業著,遂荷九錫。今我年將衰暮,而地位尊崇,無以復加,天下事最忌滿盈,滿盈則不可久安,我故欲奉還爵位,歸老京師。如何?”群臣不察其中語意,只道劉裕自謙之詞,都把美言來頌其功德。飲至日晚,群臣皆散。中書令傅亮已出宮外,頓悟宋王話中隱意,當即返回,而宮門已閉,乃叩扉請見。劉裕即令開門接見。傅亮入宮,只道:“臣宜暫還京都。”劉裕知其意,無他多言,直問:“須幾人相送?”傅亮道:“數十人可也。”言畢辭出。
次日,傅亮即回建康,邀約在京百官直入內殿,諷恭帝道:“昔三皇五帝,互相推遜,無德讓有德。次後三皇各傳子孫,至於桀、紂無道,天下則共伐之。春秋雖霸,各相吞併,有賢者歸之,後併入秦,方歸於漢,漢禪於魏,魏禪於晉。以此論之,天下者,非一人之天下,乃天下人之天下也。宋王自征討以來,功蓋天下,德布四方,越古超今,雖唐虞無以過此。故臣等會議,皆以為晉之氣數已盡,宋祚當興,伏望陛下效堯舜之道,將江山社稷禪位於宋,以上合天心,下符民意!”並呈退位草詔,使自書之。恭帝道:“桓玄之時,晉氏已無天下,幸賴宋王所延,將近二十載;今日之事,本所甘心。”欣然提筆寫就,詔告天下,禪位於宋。劉裕即由壽陽回建康。擇定元熙二年六月丁卯吉時,設壇於南郊,即皇帝位。禮畢,劉裕乘法駕入建康宮,登太極殿,大赦天下,改元永初,國號大宋。以晉恭帝為零陵王,優崇之禮,皆仿晉初優待魏室先例,又於故秣陵縣建零陵王宮,使冠軍將軍劉遵考將兵防衛。東晉遂亡。
——自晉元帝創立江東,到晉恭帝禪位於宋,共歷十一主,一百零四年。東西兩晉合計,共歷十五主,前後一百五十六年。
劉裕既禪帝位,追尊其父劉翹為孝穆皇帝,生母趙氏為孝穆皇后;尊奉繼母蕭氏為皇太后;立王太子劉義符為皇太子;以司空劉道憐為太尉,封長沙王;追封劉道規為臨川王;其餘功臣增位進爵各有差。又追封劉穆之為南康郡公,王鎮惡為龍陽縣候。每念及劉穆之,常流涕嘆道:“穆之不死,當助我治天下。可謂‘人之雲亡,邦國殄瘁’!”又云:“穆之死,人輕易我。”侍奉蕭太后一向恭謹,即皇位後,雖年事已高,每日清晨必入後宮向太后請安,從不錯過。改《泰始歷》為《永初歷》;命將微濺時所用農具收藏宮中,留示後世;遣使巡行四方,旌賢舉善,問人疾苦。
南方東晉既亡,劉宋興起。時北方尚有北魏、北燕、北涼、西涼、西秦、夏等諸國,互相爭戰吞併:宋永初二年三月,西涼為北涼所滅;宋元嘉八年正月,西秦為夏所滅;當年六月,夏又為北魏所滅;宋元嘉十三年五月,北魏攻滅北燕;宋元嘉十六年九月,北魏又滅北涼。於是,北方諸土皆歸於北魏。從此,劉宋、北魏南北對峙,中國歷史進入南北朝。
卻說劉裕將謀受禪,而難於啟齒,遂召國中大臣宴飲。酒酣之際,劉裕言道:“昔桓玄篡位,晉之鼎命已移。我首唱大義,興復帝室,南征北伐,平定四海,功成業著,遂荷九錫。今我年將衰暮,而地位尊崇,無以復加,天下事最忌滿盈,滿盈則不可久安,我故欲奉還爵位,歸老京師。如何?”群臣不察其中語意,只道劉裕自謙之詞,都把美言來頌其功德。飲至日晚,群臣皆散。中書令傅亮已出宮外,頓悟宋王話中隱意,當即返回,而宮門已閉,乃叩扉請見。劉裕即令開門接見。傅亮入宮,只道:“臣宜暫還京都。”劉裕知其意,無他多言,直問:“須幾人相送?”傅亮道:“數十人可也。”言畢辭出。
次日,傅亮即回建康,邀約在京百官直入內殿,諷恭帝道:“昔三皇五帝,互相推遜,無德讓有德。次後三皇各傳子孫,至於桀、紂無道,天下則共伐之。春秋雖霸,各相吞併,有賢者歸之,後併入秦,方歸於漢,漢禪於魏,魏禪於晉。以此論之,天下者,非一人之天下,乃天下人之天下也。宋王自征討以來,功蓋天下,德布四方,越古超今,雖唐虞無以過此。故臣等會議,皆以為晉之氣數已盡,宋祚當興,伏望陛下效堯舜之道,將江山社稷禪位於宋,以上合天心,下符民意!”並呈退位草詔,使自書之。恭帝道:“桓玄之時,晉氏已無天下,幸賴宋王所延,將近二十載;今日之事,本所甘心。”欣然提筆寫就,詔告天下,禪位於宋。劉裕即由壽陽回建康。擇定元熙二年六月丁卯吉時,設壇於南郊,即皇帝位。禮畢,劉裕乘法駕入建康宮,登太極殿,大赦天下,改元永初,國號大宋。以晉恭帝為零陵王,優崇之禮,皆仿晉初優待魏室先例,又於故秣陵縣建零陵王宮,使冠軍將軍劉遵考將兵防衛。東晉遂亡。
——自晉元帝創立江東,到晉恭帝禪位於宋,共歷十一主,一百零四年。東西兩晉合計,共歷十五主,前後一百五十六年。
劉裕既禪帝位,追尊其父劉翹為孝穆皇帝,生母趙氏為孝穆皇后;尊奉繼母蕭氏為皇太后;立王太子劉義符為皇太子;以司空劉道憐為太尉,封長沙王;追封劉道規為臨川王;其餘功臣增位進爵各有差。又追封劉穆之為南康郡公,王鎮惡為龍陽縣候。每念及劉穆之,常流涕嘆道:“穆之不死,當助我治天下。可謂‘人之雲亡,邦國殄瘁’!”又云:“穆之死,人輕易我。”侍奉蕭太后一向恭謹,即皇位後,雖年事已高,每日清晨必入後宮向太后請安,從不錯過。改《泰始歷》為《永初歷》;命將微濺時所用農具收藏宮中,留示後世;遣使巡行四方,旌賢舉善,問人疾苦。
南方東晉既亡,劉宋興起。時北方尚有北魏、北燕、北涼、西涼、西秦、夏等諸國,互相爭戰吞併:宋永初二年三月,西涼為北涼所滅;宋元嘉八年正月,西秦為夏所滅;當年六月,夏又為北魏所滅;宋元嘉十三年五月,北魏攻滅北燕;宋元嘉十六年九月,北魏又滅北涼。於是,北方諸土皆歸於北魏。從此,劉宋、北魏南北對峙,中國歷史進入南北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