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7頁
第一,要在一開頭就顯示出“具有幻想氣息與強烈魅力的謎團”、“具有詩意美感的謎團”、“具有吸引力的美麗謎團”。
第二,必須具有“邏輯性”、“思考性”。
乍看之下,這兩者是完全矛盾的,然而這點正足以證明愛倫·坡的偉大。愛倫·坡親手開拓了文學的新領域——不可解的領域。換言之,他讓故事朝向兩個方向發展。一個當然是文學本來就擁有的,描述最原始的野蠻衝動——無以名狀的不安中潛伏的“恐懼”——的部分。另一個方向,則是以邏輯方法論為基礎的“推理”部分。
在這裡我忽然想到,直到今日,推理小說是否算是文學,仍在爭論不休。然而,根據我個人淺見,在愛倫·坡的小說中,此點早已不彰自顯了。
愛倫·坡的小說中涵蓋了傳統的文學方法,和邏輯方法這個新手段——這兩種向量是完全背道而馳的。單取一方,就斷定是“文學”或“推理”,老實說,根本是不成熟的。
比方說紀德(Andre Gidle)認為,“文學”應該是使讀者與其邂逅後從內在產生變化的東西。從這個定義來說,波特萊爾因為讀了愛倫·坡的詩和小說而變化,那麼我們該怎麼形容在波特萊爾之下的眾多文學家呢?就某種意義來說,這或許是非常幼稚短淺的想法,然而我還是無法抹去這個疑問。
說到這裡,最近還有年輕作家用“推理小說就是為了殺人而寫的小說”這種莫名其妙的論調來談論自己的作品。對這位作家來說,就算有隻為了被殺而出場的人物也沒關係,而且可以強詞奪理的辯解,對於這種人物不一定要做人物描寫。有必要才描寫,但因為沒必要所以不描寫。照我看來,這只能說他既無寫作實力,書寫功力也不夠,所以不寫是正確的。此外,越是這種文章寫得差的年輕作家,越會忘記自己的缺點,厚著臉皮說什麼“到了三十歲這個年紀,我也開始思考死亡”之類的話。文章可以反映人的內在,這點值得大家再深思。
到底是從何時、從何處,推理小說開始被這樣扭曲的認定了呢?一個二十歲上下、專門寫兒童推理小說的當代女作家,告訴編輯她想寫安德烈·瓦克斯的巴克系列那種小說,編輯會贊同的說:“只要有想像力,你當然寫得出‘那種玩意’。”
看來我的話題似乎扯偏了。閒話少說。總之,過去己有許多作家被稱為愛倫·坡的繼承者,今後恐怕還會出現很多這種人物吧。然而,至少在目前——如果加上這個條件的話,日本只有島田庄司有資格被這樣稱呼。
“一方面以合邏輯的說明解釋所有的謎團,同時又容許超邏輯的、茫然的、難以立刻接納的說明。”法國推理作家保羅&納爾斯傑克如此說。
“真正的推理小說必須容許雙重的解釋。一方是邏輯性、不充分的解釋,另一方是詩意的、空泛的解釋。這兩者同時都有效,彼此使對方更豐富,既充滿人性同時又是非人性的,也就是照應那種如魔術般實在,卻又有雙重意義的本質。”
應該不只我一個人,覺得這個結論也是受到愛倫·坡的雙重性影響吧。而島田庄司將這些先賢的想法,以及他們未能完成的“明日小說”,完美的展現了出來。光看《水晶金字塔》,就足以充分窺見此點。他一方面徹底保持以邏輯去解釋的姿態,同時又令人在字裡行間感受到執著探究謎團的浪漫。
那既是可以用數學、科學和機械解明的邏輯,又能讓讀者體會到一種sense of wonder(驚異感)。就像孩提時,突然仰望星空,看到滿天星光閃耀,之後領悟到星光是經過漫長的時間才傳送到地球的“事實”時,那種難以言喻的驚訝。
還有另一點。島田庄司絕未忘記愛倫·坡小說中想像的統一。加斯頓·巴修拉(Gaston Bachelerd)在《水與夢》中也公允的指出,支配愛倫·坡詩學的意象就是垂死的母親、沉重的水、大地之血。
不知各位有沒有注意到,島田庄司的作品中,處處皆有水的意象。其中甚至也把文明終將溺斃,這種他個人的文明論織入文中。關於這點,他一方面用純粹的恐懼——發生殺人事件,伴隨驚愕降臨周遭的恐懼——另一方面用所謂成人的恐懼,也就是害怕受挫的恐懼感來加以說明。換言之,那是一種深恐文明遭到否定,世界終將滅亡的恐懼。對於這種雙重的恐懼,島田庄司和愛倫·坡及波特萊爾一樣,都是用“水”來描寫。
的確——如果要牽強附會的話,幾乎怎麼說都可以——比方說,本書中流冰館的斜塔,枯草映著夕陽閃爍金色光輝的場景,也許是因為賀德齡(註:Friedrich Holderlin,1770-1843德國著名抒情詩人,把古典希臘詩文的形式移植到德語中。生命中的後三十六年是在精神失常下度過。)患病後被幽禁在一座黃色塔中。這對厭倦文明的人來說是最適合的居處吧。……我甚至想到這個。
雖然還有很多想寫的,不過就此打住吧。
我只想再說一點,這純粹是我多管閒事啦,不過拜託別再搞什麼“推薦文”了,好嗎?
第二,必須具有“邏輯性”、“思考性”。
乍看之下,這兩者是完全矛盾的,然而這點正足以證明愛倫·坡的偉大。愛倫·坡親手開拓了文學的新領域——不可解的領域。換言之,他讓故事朝向兩個方向發展。一個當然是文學本來就擁有的,描述最原始的野蠻衝動——無以名狀的不安中潛伏的“恐懼”——的部分。另一個方向,則是以邏輯方法論為基礎的“推理”部分。
在這裡我忽然想到,直到今日,推理小說是否算是文學,仍在爭論不休。然而,根據我個人淺見,在愛倫·坡的小說中,此點早已不彰自顯了。
愛倫·坡的小說中涵蓋了傳統的文學方法,和邏輯方法這個新手段——這兩種向量是完全背道而馳的。單取一方,就斷定是“文學”或“推理”,老實說,根本是不成熟的。
比方說紀德(Andre Gidle)認為,“文學”應該是使讀者與其邂逅後從內在產生變化的東西。從這個定義來說,波特萊爾因為讀了愛倫·坡的詩和小說而變化,那麼我們該怎麼形容在波特萊爾之下的眾多文學家呢?就某種意義來說,這或許是非常幼稚短淺的想法,然而我還是無法抹去這個疑問。
說到這裡,最近還有年輕作家用“推理小說就是為了殺人而寫的小說”這種莫名其妙的論調來談論自己的作品。對這位作家來說,就算有隻為了被殺而出場的人物也沒關係,而且可以強詞奪理的辯解,對於這種人物不一定要做人物描寫。有必要才描寫,但因為沒必要所以不描寫。照我看來,這只能說他既無寫作實力,書寫功力也不夠,所以不寫是正確的。此外,越是這種文章寫得差的年輕作家,越會忘記自己的缺點,厚著臉皮說什麼“到了三十歲這個年紀,我也開始思考死亡”之類的話。文章可以反映人的內在,這點值得大家再深思。
到底是從何時、從何處,推理小說開始被這樣扭曲的認定了呢?一個二十歲上下、專門寫兒童推理小說的當代女作家,告訴編輯她想寫安德烈·瓦克斯的巴克系列那種小說,編輯會贊同的說:“只要有想像力,你當然寫得出‘那種玩意’。”
看來我的話題似乎扯偏了。閒話少說。總之,過去己有許多作家被稱為愛倫·坡的繼承者,今後恐怕還會出現很多這種人物吧。然而,至少在目前——如果加上這個條件的話,日本只有島田庄司有資格被這樣稱呼。
“一方面以合邏輯的說明解釋所有的謎團,同時又容許超邏輯的、茫然的、難以立刻接納的說明。”法國推理作家保羅&納爾斯傑克如此說。
“真正的推理小說必須容許雙重的解釋。一方是邏輯性、不充分的解釋,另一方是詩意的、空泛的解釋。這兩者同時都有效,彼此使對方更豐富,既充滿人性同時又是非人性的,也就是照應那種如魔術般實在,卻又有雙重意義的本質。”
應該不只我一個人,覺得這個結論也是受到愛倫·坡的雙重性影響吧。而島田庄司將這些先賢的想法,以及他們未能完成的“明日小說”,完美的展現了出來。光看《水晶金字塔》,就足以充分窺見此點。他一方面徹底保持以邏輯去解釋的姿態,同時又令人在字裡行間感受到執著探究謎團的浪漫。
那既是可以用數學、科學和機械解明的邏輯,又能讓讀者體會到一種sense of wonder(驚異感)。就像孩提時,突然仰望星空,看到滿天星光閃耀,之後領悟到星光是經過漫長的時間才傳送到地球的“事實”時,那種難以言喻的驚訝。
還有另一點。島田庄司絕未忘記愛倫·坡小說中想像的統一。加斯頓·巴修拉(Gaston Bachelerd)在《水與夢》中也公允的指出,支配愛倫·坡詩學的意象就是垂死的母親、沉重的水、大地之血。
不知各位有沒有注意到,島田庄司的作品中,處處皆有水的意象。其中甚至也把文明終將溺斃,這種他個人的文明論織入文中。關於這點,他一方面用純粹的恐懼——發生殺人事件,伴隨驚愕降臨周遭的恐懼——另一方面用所謂成人的恐懼,也就是害怕受挫的恐懼感來加以說明。換言之,那是一種深恐文明遭到否定,世界終將滅亡的恐懼。對於這種雙重的恐懼,島田庄司和愛倫·坡及波特萊爾一樣,都是用“水”來描寫。
的確——如果要牽強附會的話,幾乎怎麼說都可以——比方說,本書中流冰館的斜塔,枯草映著夕陽閃爍金色光輝的場景,也許是因為賀德齡(註:Friedrich Holderlin,1770-1843德國著名抒情詩人,把古典希臘詩文的形式移植到德語中。生命中的後三十六年是在精神失常下度過。)患病後被幽禁在一座黃色塔中。這對厭倦文明的人來說是最適合的居處吧。……我甚至想到這個。
雖然還有很多想寫的,不過就此打住吧。
我只想再說一點,這純粹是我多管閒事啦,不過拜託別再搞什麼“推薦文”了,好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