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0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掩卷之後。感覺整部作品除結尾部分略顯筆力不足之外,基本上無可挑剔。以往,在讀完一部小說時,我常常會聯想到自己讀過的同類題材小說。但讀過《熱夜之夢》後,德庫拉伯爵和范海辛博士以及別的那些吸血鬼和吸血鬼獵手卻被我拋諸腦後,相反,下列這些彼此之間風格迥異,同時也與《熱夜之夢》完全兩樣的作品晃過了我的腦海:

  1、菲茨傑拉德的《了不起的蓋茨此》。《熱夜之夢》的主角喬希與蓋茨比十分神似,憂鬱、冷峻、感情細膩、氣質高貴,充滿神秘感。可以說,小說僅憑人物本身的魅力就足以吸引讀者的關注。

  2、馬克·吐溫的《哈克貝利·費恩歷險記》。《歷險記》和本書都逼真地描繪出了十九世紀中期美國密西西比河兩岸的風土人情,考慮到馬丁是當代作家,寫的又是幻想小說,卻故意選擇以寫實的方式臨摹歷史,寫作的艱難程度可想而知。此外,兩部作品中的主人公在獲得道德新生的那一刻——費恩最後下決心寧願自己下地獄也不出賣黑人吉姆,和喬希最後克服“猩紅饑渴”絕不加害船長馬什——給了我同樣的震撼。

  3、愛倫·坡的恐怖小說。在駕馭情節方面,《熱夜之夢》中使用的手法和愛倫·坡慣用的方式比較接近,於平鋪直敘之中暗設懸念,加劇讀者的緊張廖感。我個人不太喜歡流行文學作品中常見的那種投機取巧、故布疑雲、遮遮掩掩的情節推進模式,覺得喬治·馬丁這種樸實的寫法,最對得起讀者,而且最見功力。

  不過,《熱夜之夢》給我即象最深的,還是作者筆下精雕細琢的兩位人物:吸血鬼喬希和“菲佛之夢”號的船長馬什;特別是喬希,這個喀爾巴阡山的吸血鬼,抱著浴“血”重生的最好理想,踏上了“新大陸”。在他身上,集中體現了“美國的亞當”的種種特點。他是道德理想主義者,一個無法擺脫良心重負的孤獨者,他對美好的事物異常敏感,既足智多謀又天真坦誠,既勇敢堅強又謙遜謹慎。我想,任何題材的小說,只要能將一個如此複雜矛盾的角色塑造得令讀者信服和感動,就一定能贏得喝彩。

  人物塑造有一種理論,要求寫出人特性格的發展變化。我個人對這種理論是不贊成的。俗話說,江山易改,本性難移。幾十歲的成年人,今天咬銅嚼鐵,明天對月垂淚,怎麼可能。如果在現實生活中見到這種人物,恐怕沒幾個讀者會認為這才是有性格,表現出了自身的發展變化——把他當成精神病還差不多。為什麼搬到書本上,人物就非得上演變臉的把戲呢?勉強追求人物性格的所謂發展變化,往往會給讀者造成生硬、不自然之感。我覺得,還是應該把力氣花在仔細揣摸人物性格的各個方面、並且寫出這些不同側面上。

  以本書的喬希為例,一出場時,他給讀者的印象是冷酷優雅、充滿力量。但隨著情節發展,作家讓我們看到了這個人物的另一面:不了解對手力量時的狂妄,幼稚的理想主義,被擊敗還的軟弱和優柔。喬希的性格沒有什麼發展變化,上述所有特點早已潛藏在他的性格中,只不過平時表現出來的是這一面,偶爾會暴露出另一面而己。喬治·馬丁的高明,就在於抓住了這個“偶爾”,向我們展示出一個全面的、活生生的喬希。

  塑造馬什船長這個人物時,作家使用的也是這種手法。一開始,我們看到的是個粗魯、誠實的船老大,但後來,他越來越顯示出自己頑強精明的一面,足以和喬希並立而不稍遜。

  這就是交相輝映。類似這種雙主人心的作品數不勝數,但常常會犯一個毛病:平衡做得不好,主人公之一用筆太重,雙主人公成了一主一副。不敢舉經典作品為例,就說古龍的《絕代雙驕》吧。從情節到書名,看得出古大俠想玩雙線交錯。可惜在人物刻畫上,小魚兒明顯強於花無缺、比起這部《熱夜之夢》,實在遜色了幾分。

  具體說來,馬丁是這樣安排的:一開始,喬希與馬什兩人中,喬希是強勢,馬什是弱勢,處處受制於喬希。從一開始的握手較勁,到探察對方真實身份時使用的種種小詭計,馬什可謂絞盡腦汁,卻被喬希一眼看透,弄得狼狽不堪。直到喬希與丹蒙會面後,這種強弱之勢才漸漸變化。喬希被丹蒙制服,垂頭喪氣,不敢言戰;但馬什卻像只頑強的鬥牛犬,咬定對手不撒手,不撞南牆不回頭。到這時,馬什成了強勢,鼓舞著喬希奮戰到底,直至勝利。

  這種安排本身沒什麼神秘的,但手法之熟練,技巧之嫻熟,讓人不得不贊一句:這才是“專業作家”呢。

  而國內許多當紅奇幻作家呢?相比之下,真是業餘啊。

  難怪他們自稱寫手。

  【-全書完-】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