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4頁
珍珠港事件激怒了整個國會和每一個美國人,使全國人民空前團結一致。國會未經辯論,一致批准了總統的請求。從此,羅斯福不僅是美國人民的總統,而且成為全世界反法西斯陣營的領導者。
與此同時,美國情報部門截獲了日本大使從柏林發往東京的電報,其中談到:一旦日本與美國交戰,德國保證一定站在日本一邊。
希特勒逞雄爭霸的欲望極其強烈。他很清楚,對日本人恨之入骨的美國人很快就會做出對德宣戰的決定,但就在這點上,他也不想落在美國人之後。
12 月11 日,希特勒搶先對美國宣戰。他向那些只知道鼓掌歡呼的機器人般的議員們大喊大叫著說:“我們將總是先動手,我們將總是先下手!”
接下來,他對羅斯福本人進行了肆意攻擊。就是“這個人”,幾次三番地嘲弄他和他的納粹帝國;“這個人”始終反對他的侵略行徑;“這個人”在英國岌岌可危的時候伸出了有力的臂膀;“這個人”在他的大西洋潛艇戰中頻頻打冷槍..他再也無法忍受了,長期以來積攢在他心底的滿腔嫉恨,像火山一樣爆發出來。他大聲咆哮:
“在羅斯福總統造成的這種情況下,德國自即日起已與美國處在戰爭狀態。這個人應對第二次世界大戰負責。”
像是上帝的安排,希特勒和羅斯福天生就是一對冤家,無論從哪方面來講,他們倆都具有天壤之別。
羅斯福出身於美國紐約州一個顯貴的鄉紳家族。他像上帝的寵兒,擁有人類美好的一切——富有、愛情和權力。他英俊瀟灑、聰明智慧且意志堅定。他的青少年是在幸福和安定中度過的,純樸好客的人們和成群結隊的馬匹獵犬伴隨他長大。年僅14 歲,他已隨同父母去歐洲旅行過8 次,對英國、法國、德國和義大利等國家的情況了如指掌。他興趣廣泛,喜歡游泳、駛船、釣魚和騎馬,酷愛集郵,並且終生樂此不彼。他唯一的最大不幸就是在他39 歲生命的輝煌時期意外致癱。這一災難差點斷送了他遠大的政治前途,但他並沒有因此而臥床不起,相反,身體的缺陷卻使他少了些花花公子的輕佻,更多了些對平民百姓的同情。他堅信,在政治上,需要的是頭腦,而不是身體。
希特勒出身貧寒,在貧困動盪中度過了青少年時代。他嫉世如仇,似乎總是在同世界鬧彆扭。在他眼裡,世界處處充滿障礙和敵意,一切都對他不公。他個頭矮小、面容蒼白,行為孤僻,沒有任何愛好。他幻想在人間天堂維也納實現他當畫家的夢想,結果考試不第,流浪街頭,飽受艱辛;在他窮困潦倒之際又失去了他最愛的親人——母親,唯有飢餓是他忠實的伴侶。這些痛苦把他鑄成一個怪物,他從未想過如何改變自己,一心與世為敵。當他登上第三帝國元首的高峰時,便把整個世界推入戰火。
頭腦發熱的元首和他的將領們卻沒有想到,“對美作戰”已使他自己陷入與世界上三個最強大的工業國——英國、美國和蘇聯相對抗的危險境地。這三個國家的實力大大超過了三個軸心國家。
“又一個黑暗的日子!”哈爾德在他12 月30 日即將步入1942 年的那篇日記里以此開頭。不知是有意還是無意的,這位德國參謀總長似乎預感到納粹帝國的前景不妙。
雷德爾對元首的決定拍手稱快,立即下令“取消一切關於克制地對付美國船隻的決定”。
鄧尼茨暗自盤算了一番,提出襲擊美國海岸的要求。到目前為止,他手上的潛艇總數為91 艘。其中25 艘在地中海,6 艘在直布羅陀海峽西面,4艘在挪威海域,其餘用於噸位戰的55 艘潛艇中,由於嚴重缺少造船工人,有60%還在港口進行修理。但完全可以抽出12 艘潛艇進入美國海域給美國佬一個“重點打擊”。
但是,德國海軍作戰部認為不能削弱地中海的戰鬥力,只批准6 艘排水量為500 噸的潛艇去美國沿海進行初次“重點打擊”。這一次戰役的代號為“擊鼓”。
德國潛艇對美國海岸商船的攻擊揭開了大西洋海戰的第四階段(1942 年1 月—7 月)。
1942 年1 月12 日,從比斯開灣“狼穴”竄出的5 艘U 艇橫越大西洋,抵達美國東岸的哈特勒斯角灣和加拿大東南部的聖勞倫斯灣之間的海域。
雖然德國對美宣戰己有一個多月了,可是美國毫無防備,絲毫沒有戰爭氣氛。德國潛艇看到的是一派歌舞昇平的和平景象。各種船舶與平時一樣點著航海燈,來來往往。燈塔與燈標大放異彩。沿海城市通宵達旦燈火輝煌,僅邁阿密一個療養區及其市郊的霓虹燈就把半徑6 海里的地區照得通亮,清晰地映出南行的商船和為避免墨西哥灣海流而靠近瀕海陸岩礁行駛的商船的側影。
鄧尼茨早已估計美國海岸的船隻不會像英國那樣編隊和派護航艦隊護送,只會單獨航行,因此他放手讓這些潛艇採取“獨狼戰術”進行單艇作戰。
一向在大西洋奔波出沒的德國U 艇乍一來到美國海域這塊處女地,發現這裡簡直是一片“牛羊”成群的大草原。不愁沒有獵物,只愁“狼”太少。可以說,隨便打一炮都可以擊中一艘船。第一批出動的德“U123”艇艇長哈爾德根少校在他的作戰日誌里這樣寫道:
與此同時,美國情報部門截獲了日本大使從柏林發往東京的電報,其中談到:一旦日本與美國交戰,德國保證一定站在日本一邊。
希特勒逞雄爭霸的欲望極其強烈。他很清楚,對日本人恨之入骨的美國人很快就會做出對德宣戰的決定,但就在這點上,他也不想落在美國人之後。
12 月11 日,希特勒搶先對美國宣戰。他向那些只知道鼓掌歡呼的機器人般的議員們大喊大叫著說:“我們將總是先動手,我們將總是先下手!”
接下來,他對羅斯福本人進行了肆意攻擊。就是“這個人”,幾次三番地嘲弄他和他的納粹帝國;“這個人”始終反對他的侵略行徑;“這個人”在英國岌岌可危的時候伸出了有力的臂膀;“這個人”在他的大西洋潛艇戰中頻頻打冷槍..他再也無法忍受了,長期以來積攢在他心底的滿腔嫉恨,像火山一樣爆發出來。他大聲咆哮:
“在羅斯福總統造成的這種情況下,德國自即日起已與美國處在戰爭狀態。這個人應對第二次世界大戰負責。”
像是上帝的安排,希特勒和羅斯福天生就是一對冤家,無論從哪方面來講,他們倆都具有天壤之別。
羅斯福出身於美國紐約州一個顯貴的鄉紳家族。他像上帝的寵兒,擁有人類美好的一切——富有、愛情和權力。他英俊瀟灑、聰明智慧且意志堅定。他的青少年是在幸福和安定中度過的,純樸好客的人們和成群結隊的馬匹獵犬伴隨他長大。年僅14 歲,他已隨同父母去歐洲旅行過8 次,對英國、法國、德國和義大利等國家的情況了如指掌。他興趣廣泛,喜歡游泳、駛船、釣魚和騎馬,酷愛集郵,並且終生樂此不彼。他唯一的最大不幸就是在他39 歲生命的輝煌時期意外致癱。這一災難差點斷送了他遠大的政治前途,但他並沒有因此而臥床不起,相反,身體的缺陷卻使他少了些花花公子的輕佻,更多了些對平民百姓的同情。他堅信,在政治上,需要的是頭腦,而不是身體。
希特勒出身貧寒,在貧困動盪中度過了青少年時代。他嫉世如仇,似乎總是在同世界鬧彆扭。在他眼裡,世界處處充滿障礙和敵意,一切都對他不公。他個頭矮小、面容蒼白,行為孤僻,沒有任何愛好。他幻想在人間天堂維也納實現他當畫家的夢想,結果考試不第,流浪街頭,飽受艱辛;在他窮困潦倒之際又失去了他最愛的親人——母親,唯有飢餓是他忠實的伴侶。這些痛苦把他鑄成一個怪物,他從未想過如何改變自己,一心與世為敵。當他登上第三帝國元首的高峰時,便把整個世界推入戰火。
頭腦發熱的元首和他的將領們卻沒有想到,“對美作戰”已使他自己陷入與世界上三個最強大的工業國——英國、美國和蘇聯相對抗的危險境地。這三個國家的實力大大超過了三個軸心國家。
“又一個黑暗的日子!”哈爾德在他12 月30 日即將步入1942 年的那篇日記里以此開頭。不知是有意還是無意的,這位德國參謀總長似乎預感到納粹帝國的前景不妙。
雷德爾對元首的決定拍手稱快,立即下令“取消一切關於克制地對付美國船隻的決定”。
鄧尼茨暗自盤算了一番,提出襲擊美國海岸的要求。到目前為止,他手上的潛艇總數為91 艘。其中25 艘在地中海,6 艘在直布羅陀海峽西面,4艘在挪威海域,其餘用於噸位戰的55 艘潛艇中,由於嚴重缺少造船工人,有60%還在港口進行修理。但完全可以抽出12 艘潛艇進入美國海域給美國佬一個“重點打擊”。
但是,德國海軍作戰部認為不能削弱地中海的戰鬥力,只批准6 艘排水量為500 噸的潛艇去美國沿海進行初次“重點打擊”。這一次戰役的代號為“擊鼓”。
德國潛艇對美國海岸商船的攻擊揭開了大西洋海戰的第四階段(1942 年1 月—7 月)。
1942 年1 月12 日,從比斯開灣“狼穴”竄出的5 艘U 艇橫越大西洋,抵達美國東岸的哈特勒斯角灣和加拿大東南部的聖勞倫斯灣之間的海域。
雖然德國對美宣戰己有一個多月了,可是美國毫無防備,絲毫沒有戰爭氣氛。德國潛艇看到的是一派歌舞昇平的和平景象。各種船舶與平時一樣點著航海燈,來來往往。燈塔與燈標大放異彩。沿海城市通宵達旦燈火輝煌,僅邁阿密一個療養區及其市郊的霓虹燈就把半徑6 海里的地區照得通亮,清晰地映出南行的商船和為避免墨西哥灣海流而靠近瀕海陸岩礁行駛的商船的側影。
鄧尼茨早已估計美國海岸的船隻不會像英國那樣編隊和派護航艦隊護送,只會單獨航行,因此他放手讓這些潛艇採取“獨狼戰術”進行單艇作戰。
一向在大西洋奔波出沒的德國U 艇乍一來到美國海域這塊處女地,發現這裡簡直是一片“牛羊”成群的大草原。不愁沒有獵物,只愁“狼”太少。可以說,隨便打一炮都可以擊中一艘船。第一批出動的德“U123”艇艇長哈爾德根少校在他的作戰日誌里這樣寫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