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頁
後者的例子可求之於《社會月報》。這月刊真可以說是當今最完備的「雜」志了。而最「雜」得有趣的是題為「大眾語特輯」的八月號。讀者試念念這一期的目錄罷,第一位打開場鑼鼓的是魯迅先生(關於大眾語的意見),而「壓軸子」的是《赤區歸來記》作者楊邨人氏。就是健忘的讀者想也記得魯迅先生和楊邨人氏有過不小的一點「原則上」的爭執罷。魯迅先生似乎還「噓」過楊邨人氏,然而他卻可以替楊邨人氏打開場鑼鼓,誰說魯迅先生器量窄小呢?
苦的只是讀者,讀了魯迅先生的信,我們知道「漢字和大眾不兩立」,我們知道應把「交通繁盛言語混雜的地方」的「『大眾語』的雛形,它的字彙和語法輸進窮鄉僻壤去」。我們知道「先驅者的任務」是在給大眾許多話「發表更明確的意思」,同時「明白更精確的意義」;我們知道現在所能實行的是以「進步的」思想寫「向大眾語去的作品」。但讀了最後楊邨人氏的文章,才知道向大眾去根本是一條死路,那裡在水災與敵人圍攻之下,破產無餘,……「維持已經困難,建設更不要空談。」還是「歸」到都會裡「來」揚起小資產階級文學之旗更靠得住。
於是,我們所得的知識前後相銷,昏昏沉沉,莫明其妙。
這恐怕也表示中國民族善於調和吧,但是太調和了,使人疑心思想上的爭鬥也漸漸沒有原則了。變成「戟門壩上的兒戲」了。照這樣的陣容看,有些人真死的不明不白。
關於開鑼以後「壓軸」以前的那些「中間作家」的文章特別是大眾語問題的一些宏論,本想略抒鄙見,但這隻好改日再談了。
關於這一案,我到十一月《答〈戲〉周刊編者信》里,這才回答了幾句。
《門外文談》是用了「華圉」的筆名,向《自由談》〔5〕投稿的,每天登一節。但不知道為什麼,第一節被刪去了末一行,第十節開頭又被刪去了二百餘字,現仍補足,並用黑點為記。《不知肉味和不知水味》是寫給《太白》〔6〕的,登出來時,後半篇都不見了,我看這是「中央宣傳部書報檢查委員會」的政績。那時有人看了《太白》上的這一篇,當面問我道:「你在說什麼呀?」現仍補足,並用黑點為記,使讀者可以知道我其實是在說什麼。
《中國人失掉自信力了嗎》也是寫給《太白》的。凡是對於求神拜佛,略有不敬之處,都被刪除,可見這時我們的「上峰」正在主張求神拜佛。現仍補足,並用黑點為記,聊以存一時之風尚耳。
《臉譜臆測》是寫給《生生月刊》〔7〕的,奉官諭:不准發表。我當初很覺得奇怪,待到領回原稿,看見用紅鉛筆打著槓子的處所,才明白原來是因為得罪了「第三種人」老爺們了。現仍加上黑槓子,以代紅槓子,且以警戒新作家。
《答〈戲〉周刊編者信》的末尾,是對於紹伯先生那篇《調和》的答覆。聽說當時我們有一位姓沈的「戰友」〔8〕看了就呵呵大笑道:「這老頭子又發牢騷了!」「頭子」而「老」,「牢騷」而「又」,恐怕真也滑稽得很。然而我自己,是認真的。
不過向《戲》周刊編者去「發牢騷」,別人也許會覺得奇怪。然而並不,因為編者之一是田漢〔9〕同志,而田漢同志也就是紹伯先生。
《中國文壇上的鬼魅》是寫給《現代中國》(ChinaToday)的,不知由何人所譯,登在第一卷第五期,後來又由英文轉譯,載在德文和法文的《國際文學》上。
《病後雜談》是向《文學》〔10〕的投稿,共五段;待到四卷二號上登了出來時,只剩下第一段了。後有一位作家,根據了這一段評論我道:魯迅是贊成生病的。他竟毫不想到檢查官的刪削。可見文藝上的暗殺政策,有時也還有一些效力的。
《病後雜談之餘》也是向《文學》的投稿,但不知道為什麼,檢查官這回卻古里古怪了,不說不準登,也不說可登,也不動貴手刪削,就是一個支支吾吾。發行人沒有法,來找我自己刪改了一些,然而聽說還是不行,終於由發行人執筆,檢查官動口,再刪一通,這才能在四卷三號上登出。題目必須改為《病後余談》,小注「關於舒憤懣」這一句也不准有;改動的兩處,我都注在本文之下,刪掉的五處,則仍以黑點為記,讀者試一想這些諱忌,是會覺得很有趣的。只有不准說「言行一致」云云,也許莫明其妙,現在我應該指明,這是因為又觸犯了「第三種人」了。
《阿金》是寫給《漫畫生活》〔11〕的;然而不但不准登載,聽說還送到南京中央宣傳會裡去了。這真是不過一篇漫談,毫無深意,怎麼會惹出這樣大問題來的呢,自己總是參不透。後來索回原稿,先看見第一頁上有兩顆紫色印,一大一小,文曰「抽去」,大約小的是上海印,大的是首都印,然則必須「抽去」,已無疑義了。再看下去,就又發見了許多紅槓子,現在改為黑槓,仍留在本文的旁邊。
看了槓子,有幾處是可以悟出道理來的。例如「主子是外國人」,「炸彈」,「巷戰」之類,自然也以不提為是。但是我總不懂為什麼不能說我死了「未必能夠弄到開起同鄉會」的緣由,莫非官意是以為我死了會開同鄉會的麼?
我們活在這樣的地方,我們活在這樣的時代。
一九三五年十二月三十日,編訖記。
CC
〔1〕《改造》日本的一種綜合性月刊,一九一九年創刊,一九五五年出至第三十六卷第二期停刊。日本東京改造出版社印行。〔2〕伊羅生美國人,曾任上海出版的中英文合印的刊物《中國論壇》(每月發行一期或兩期)的編輯。
〔3〕《社會月報》綜合性期刊,陳靈犀主編,一九三四年六月創刊,一九三五年九月停刊,上海社會出版社發行。〔4〕《大晚報》一九三二年二月十二日在上海創刊,創辦人張竹平。起初接受政學系的津貼,一九三五年為國民黨財閥孔祥熙收買,一九四九年五月二十五日停刊。副刊《火炬》由國民黨復興社特務崔萬秋編輯。
〔5〕《自由談》上海《申報》副刊之一,一九一一年八月創刊。原以刊載鴛鴦蝴蝶派作品為主,一九三二年十二月革新後,先後由黎烈文、張梓生主編。從一九三三年一月起,魯迅常在該刊發表文章。〔6〕《太白》小品文半月刊,陳望道主編,一九三四年九月二十日創刊,次年九月五日出至第二卷第十二期停刊,上海生活書店發行。
〔7〕《生生月刊》文藝雜誌,李輝英、朱荢園編輯,一九三五年二月創刊,只出一期,上海圖畫書局發行。
〔8〕姓沈的「戰友」指沈端先,即夏衍,浙江杭州人,文學家、戲劇家,中國左翼作家聯盟領導人之一。
〔9〕田漢(1898—1968)字壽昌,湖南長沙人,戲劇家,曾創辦話劇團體南國社,後為中國左翼戲劇家聯盟領導人之一。〔10〕《文學》月刊,先後由鄭振鐸、傅東華、王統照編輯,一九三三年七月創刊,一九三七年十一月停刊,上海生活書店發行。〔11〕《漫畫生活》刊載漫畫和雜文的月刊,吳朗西、黃士英等編輯,一九三四年九月創刊,上海美術生活雜誌社發行。 對於戲劇,我完全是外行。但遇到研究中國戲劇的文章,有時也看一看。近來的中國戲是否象徵主義,或中國戲裡有無象徵手法的問題,我是覺得很有趣味的。
伯鴻先生在《戲》周刊十一期(《中華日報》副刊)上,說起臉譜,承認了中國戲有時用象徵的手法,「比如白表『jian詐』,紅表『忠勇』,黑表『威猛』,藍表『妖異』,金表『神靈』之類,實與西洋的白表『純潔清淨』,黑表『悲哀』,紅表『熱烈』,黃金色表『光榮』和『努力』」並無不同,這就是「色的象徵」,雖然比較的單純,低級。〔2〕這似乎也很不錯,但再一想,卻又生了疑問,因為白表jian詐,紅表忠勇之類,是只以在臉上為限,一到別的地方,白就並不象徵jian詐,紅也不表示忠勇了。
對於中國戲劇史,我又是完全的外行。我只知道古時候(南北朝)的扮演故事,是帶假面的,〔3〕這假面上,大約一定得表示出這角色的特徵,一面也是這角色的臉相的規定。古代的假面和現在的打臉的關係,好像還沒有人研究過,假使有些關係,那麼,「白表jian詐」之類,就恐怕只是人物的分類,卻並非象徵手法了。
中國古來就喜歡講「相人術」〔4〕,但自然和現在的「相面」不同,並非從氣色上看出禍福來,而是所謂「誠於中,必形於外」〔5〕,要從臉相上辨別這人的好壞的方法。一般的人們,也有這一種意見的,我們在現在,還常聽到「看他樣子就不是好人」這一類話。這「樣子」的具體的表現,就是戲劇上的「臉譜」。富貴人全無心肝,只知道自私自利,吃得白白胖胖,什麼都做得出,於是白就表了jian詐。紅表忠勇,是從關雲長的「面如重棗」來的。「重棗」是怎樣的棗子,我不知道,要之,總是紅色的罷。在實際上,忠勇的人思想較為簡單,不會神經衰弱,麵皮也容易發紅,倘使他要永遠中立,自稱「第三種人」,精神上就不免時時痛苦,臉上一塊青,一塊白,終於顯出白鼻子來了。黑表威猛,更是極平常的事,整年在戰場上馳驅,臉孔怎會不黑,擦著雪花膏的公子,是一定不肯自己出面去戰鬥的。
士君子常在一門一門的將人們分類,平民也在分類,我想,這「臉譜」,便是優伶和看客公同逐漸議定的分類圖。不過平民的辨別,感受的力量,是沒有士君子那麼細膩的。況且我們古時候戲台的搭法,又和羅馬不同,〔6〕使看客非常散漫,表現倘不加重,他們就覺不到,看不清。這麼一來,各類人物的臉譜,就不能不誇大化,漫畫化,甚而至於到得後來,弄得希奇古怪,和實際離得很遠,好像象徵手法了。臉譜,當然自有它本身的意義的,但我總覺得並非象徵手法,而且在舞台的構造和看客的程度和古代不同的時候,它更不過是一種贅疣,無須扶持它的存在了。然而用在別一種有意義的玩藝上,在現在,我卻以為還是很有興趣的。十月三十一日。
CC
〔1〕本篇在印入本書前未能發表,參看本書《附記》。〔2〕《戲》周刊第十一期(一九三四年十月二十八日)曾發表伯鴻的《蘇聯為什麼邀梅蘭芳去演戲(上)》一文,該文先引《申報》「讀書問答」欄《梅蘭芳與中國舊劇的前途(三)》文中的話說:「中國舊劇其取材大半是歷史上的傳說,其立論大體是『勸善罰惡』的老套,這裡面既不含有神秘的感情,也就用不著以觀感的具體的符號來象徵什麼……即如那一般人認為最含有象徵主義意味的臉譜,和那以馬鞭代馬的玩意兒,也只能說藉以幫助觀眾對於劇情的理解,不能認為即是象徵主義。」於是接著說:「這個是很正確的了。但是他因否定了中國舊戲是象徵主義,同時否定了中國舊劇採用的一些『象徵手法』。比如白表『jian詐』,紅表『忠勇』……因為『色的象徵』,還有『音的象徵』『形的象徵』,也經有意識或無意識地使用著……這一些都是象徵的手法,不過多是比較單純的低級的。」
苦的只是讀者,讀了魯迅先生的信,我們知道「漢字和大眾不兩立」,我們知道應把「交通繁盛言語混雜的地方」的「『大眾語』的雛形,它的字彙和語法輸進窮鄉僻壤去」。我們知道「先驅者的任務」是在給大眾許多話「發表更明確的意思」,同時「明白更精確的意義」;我們知道現在所能實行的是以「進步的」思想寫「向大眾語去的作品」。但讀了最後楊邨人氏的文章,才知道向大眾去根本是一條死路,那裡在水災與敵人圍攻之下,破產無餘,……「維持已經困難,建設更不要空談。」還是「歸」到都會裡「來」揚起小資產階級文學之旗更靠得住。
於是,我們所得的知識前後相銷,昏昏沉沉,莫明其妙。
這恐怕也表示中國民族善於調和吧,但是太調和了,使人疑心思想上的爭鬥也漸漸沒有原則了。變成「戟門壩上的兒戲」了。照這樣的陣容看,有些人真死的不明不白。
關於開鑼以後「壓軸」以前的那些「中間作家」的文章特別是大眾語問題的一些宏論,本想略抒鄙見,但這隻好改日再談了。
關於這一案,我到十一月《答〈戲〉周刊編者信》里,這才回答了幾句。
《門外文談》是用了「華圉」的筆名,向《自由談》〔5〕投稿的,每天登一節。但不知道為什麼,第一節被刪去了末一行,第十節開頭又被刪去了二百餘字,現仍補足,並用黑點為記。《不知肉味和不知水味》是寫給《太白》〔6〕的,登出來時,後半篇都不見了,我看這是「中央宣傳部書報檢查委員會」的政績。那時有人看了《太白》上的這一篇,當面問我道:「你在說什麼呀?」現仍補足,並用黑點為記,使讀者可以知道我其實是在說什麼。
《中國人失掉自信力了嗎》也是寫給《太白》的。凡是對於求神拜佛,略有不敬之處,都被刪除,可見這時我們的「上峰」正在主張求神拜佛。現仍補足,並用黑點為記,聊以存一時之風尚耳。
《臉譜臆測》是寫給《生生月刊》〔7〕的,奉官諭:不准發表。我當初很覺得奇怪,待到領回原稿,看見用紅鉛筆打著槓子的處所,才明白原來是因為得罪了「第三種人」老爺們了。現仍加上黑槓子,以代紅槓子,且以警戒新作家。
《答〈戲〉周刊編者信》的末尾,是對於紹伯先生那篇《調和》的答覆。聽說當時我們有一位姓沈的「戰友」〔8〕看了就呵呵大笑道:「這老頭子又發牢騷了!」「頭子」而「老」,「牢騷」而「又」,恐怕真也滑稽得很。然而我自己,是認真的。
不過向《戲》周刊編者去「發牢騷」,別人也許會覺得奇怪。然而並不,因為編者之一是田漢〔9〕同志,而田漢同志也就是紹伯先生。
《中國文壇上的鬼魅》是寫給《現代中國》(ChinaToday)的,不知由何人所譯,登在第一卷第五期,後來又由英文轉譯,載在德文和法文的《國際文學》上。
《病後雜談》是向《文學》〔10〕的投稿,共五段;待到四卷二號上登了出來時,只剩下第一段了。後有一位作家,根據了這一段評論我道:魯迅是贊成生病的。他竟毫不想到檢查官的刪削。可見文藝上的暗殺政策,有時也還有一些效力的。
《病後雜談之餘》也是向《文學》的投稿,但不知道為什麼,檢查官這回卻古里古怪了,不說不準登,也不說可登,也不動貴手刪削,就是一個支支吾吾。發行人沒有法,來找我自己刪改了一些,然而聽說還是不行,終於由發行人執筆,檢查官動口,再刪一通,這才能在四卷三號上登出。題目必須改為《病後余談》,小注「關於舒憤懣」這一句也不准有;改動的兩處,我都注在本文之下,刪掉的五處,則仍以黑點為記,讀者試一想這些諱忌,是會覺得很有趣的。只有不准說「言行一致」云云,也許莫明其妙,現在我應該指明,這是因為又觸犯了「第三種人」了。
《阿金》是寫給《漫畫生活》〔11〕的;然而不但不准登載,聽說還送到南京中央宣傳會裡去了。這真是不過一篇漫談,毫無深意,怎麼會惹出這樣大問題來的呢,自己總是參不透。後來索回原稿,先看見第一頁上有兩顆紫色印,一大一小,文曰「抽去」,大約小的是上海印,大的是首都印,然則必須「抽去」,已無疑義了。再看下去,就又發見了許多紅槓子,現在改為黑槓,仍留在本文的旁邊。
看了槓子,有幾處是可以悟出道理來的。例如「主子是外國人」,「炸彈」,「巷戰」之類,自然也以不提為是。但是我總不懂為什麼不能說我死了「未必能夠弄到開起同鄉會」的緣由,莫非官意是以為我死了會開同鄉會的麼?
我們活在這樣的地方,我們活在這樣的時代。
一九三五年十二月三十日,編訖記。
CC
〔1〕《改造》日本的一種綜合性月刊,一九一九年創刊,一九五五年出至第三十六卷第二期停刊。日本東京改造出版社印行。〔2〕伊羅生美國人,曾任上海出版的中英文合印的刊物《中國論壇》(每月發行一期或兩期)的編輯。
〔3〕《社會月報》綜合性期刊,陳靈犀主編,一九三四年六月創刊,一九三五年九月停刊,上海社會出版社發行。〔4〕《大晚報》一九三二年二月十二日在上海創刊,創辦人張竹平。起初接受政學系的津貼,一九三五年為國民黨財閥孔祥熙收買,一九四九年五月二十五日停刊。副刊《火炬》由國民黨復興社特務崔萬秋編輯。
〔5〕《自由談》上海《申報》副刊之一,一九一一年八月創刊。原以刊載鴛鴦蝴蝶派作品為主,一九三二年十二月革新後,先後由黎烈文、張梓生主編。從一九三三年一月起,魯迅常在該刊發表文章。〔6〕《太白》小品文半月刊,陳望道主編,一九三四年九月二十日創刊,次年九月五日出至第二卷第十二期停刊,上海生活書店發行。
〔7〕《生生月刊》文藝雜誌,李輝英、朱荢園編輯,一九三五年二月創刊,只出一期,上海圖畫書局發行。
〔8〕姓沈的「戰友」指沈端先,即夏衍,浙江杭州人,文學家、戲劇家,中國左翼作家聯盟領導人之一。
〔9〕田漢(1898—1968)字壽昌,湖南長沙人,戲劇家,曾創辦話劇團體南國社,後為中國左翼戲劇家聯盟領導人之一。〔10〕《文學》月刊,先後由鄭振鐸、傅東華、王統照編輯,一九三三年七月創刊,一九三七年十一月停刊,上海生活書店發行。〔11〕《漫畫生活》刊載漫畫和雜文的月刊,吳朗西、黃士英等編輯,一九三四年九月創刊,上海美術生活雜誌社發行。 對於戲劇,我完全是外行。但遇到研究中國戲劇的文章,有時也看一看。近來的中國戲是否象徵主義,或中國戲裡有無象徵手法的問題,我是覺得很有趣味的。
伯鴻先生在《戲》周刊十一期(《中華日報》副刊)上,說起臉譜,承認了中國戲有時用象徵的手法,「比如白表『jian詐』,紅表『忠勇』,黑表『威猛』,藍表『妖異』,金表『神靈』之類,實與西洋的白表『純潔清淨』,黑表『悲哀』,紅表『熱烈』,黃金色表『光榮』和『努力』」並無不同,這就是「色的象徵」,雖然比較的單純,低級。〔2〕這似乎也很不錯,但再一想,卻又生了疑問,因為白表jian詐,紅表忠勇之類,是只以在臉上為限,一到別的地方,白就並不象徵jian詐,紅也不表示忠勇了。
對於中國戲劇史,我又是完全的外行。我只知道古時候(南北朝)的扮演故事,是帶假面的,〔3〕這假面上,大約一定得表示出這角色的特徵,一面也是這角色的臉相的規定。古代的假面和現在的打臉的關係,好像還沒有人研究過,假使有些關係,那麼,「白表jian詐」之類,就恐怕只是人物的分類,卻並非象徵手法了。
中國古來就喜歡講「相人術」〔4〕,但自然和現在的「相面」不同,並非從氣色上看出禍福來,而是所謂「誠於中,必形於外」〔5〕,要從臉相上辨別這人的好壞的方法。一般的人們,也有這一種意見的,我們在現在,還常聽到「看他樣子就不是好人」這一類話。這「樣子」的具體的表現,就是戲劇上的「臉譜」。富貴人全無心肝,只知道自私自利,吃得白白胖胖,什麼都做得出,於是白就表了jian詐。紅表忠勇,是從關雲長的「面如重棗」來的。「重棗」是怎樣的棗子,我不知道,要之,總是紅色的罷。在實際上,忠勇的人思想較為簡單,不會神經衰弱,麵皮也容易發紅,倘使他要永遠中立,自稱「第三種人」,精神上就不免時時痛苦,臉上一塊青,一塊白,終於顯出白鼻子來了。黑表威猛,更是極平常的事,整年在戰場上馳驅,臉孔怎會不黑,擦著雪花膏的公子,是一定不肯自己出面去戰鬥的。
士君子常在一門一門的將人們分類,平民也在分類,我想,這「臉譜」,便是優伶和看客公同逐漸議定的分類圖。不過平民的辨別,感受的力量,是沒有士君子那麼細膩的。況且我們古時候戲台的搭法,又和羅馬不同,〔6〕使看客非常散漫,表現倘不加重,他們就覺不到,看不清。這麼一來,各類人物的臉譜,就不能不誇大化,漫畫化,甚而至於到得後來,弄得希奇古怪,和實際離得很遠,好像象徵手法了。臉譜,當然自有它本身的意義的,但我總覺得並非象徵手法,而且在舞台的構造和看客的程度和古代不同的時候,它更不過是一種贅疣,無須扶持它的存在了。然而用在別一種有意義的玩藝上,在現在,我卻以為還是很有興趣的。十月三十一日。
CC
〔1〕本篇在印入本書前未能發表,參看本書《附記》。〔2〕《戲》周刊第十一期(一九三四年十月二十八日)曾發表伯鴻的《蘇聯為什麼邀梅蘭芳去演戲(上)》一文,該文先引《申報》「讀書問答」欄《梅蘭芳與中國舊劇的前途(三)》文中的話說:「中國舊劇其取材大半是歷史上的傳說,其立論大體是『勸善罰惡』的老套,這裡面既不含有神秘的感情,也就用不著以觀感的具體的符號來象徵什麼……即如那一般人認為最含有象徵主義意味的臉譜,和那以馬鞭代馬的玩意兒,也只能說藉以幫助觀眾對於劇情的理解,不能認為即是象徵主義。」於是接著說:「這個是很正確的了。但是他因否定了中國舊戲是象徵主義,同時否定了中國舊劇採用的一些『象徵手法』。比如白表『jian詐』,紅表『忠勇』……因為『色的象徵』,還有『音的象徵』『形的象徵』,也經有意識或無意識地使用著……這一些都是象徵的手法,不過多是比較單純的低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