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頁
又,今天的《阿Q正傳》上說:「小D大約是小董罷?」並不是的。他叫「小同」,大起來,和阿Q一樣。
專此布達,並請
撰安。
魯迅上。十一月十八日。
CC
〔1〕本篇最初發表於一九三四年十一月二十五日《中華日報》副刊《戲》周刊第十五期。
〔2〕《獨白》《戲》周刊第十四期(一九三四年十一月十八日)刊載的編者的話。其中說:「這一期上我們很抱憾的是魯迅先生對於阿Q劇本的意見並沒有來,只得待諸下期了。」〔3〕阿Q像《戲》周刊在發表《阿Q正傳》劇本時,從一九三四年九月起,同時刊載劇中人物的畫像。「頭上戴上一頂瓜皮小帽」
的阿Q像,葉靈鳳作,見該刊第十二期(十一月四日)。
〔4〕陳鐵耕木刻家。參看本卷第49頁注〔9〕。 中國現在的所謂中國字和中國文,已經不是中國大家的東西了。
古時候,無論那一國,能用文字的原是只有少數的人的,但到現在,教育普及起來,凡是稱為文明國者,文字已為大家所公有。但我們中國,識字的卻大概只占全人口的十分之二,能作文的當然還要少。這還能說文字和我們大家有關係麼?
也許有人要說,這十分之二的特別國民,是懷抱著中國文化,代表著中國大眾的。我覺得這話並不對。這樣的少數,並不足以代表中國人。正如中國人中,有吃燕窩魚翅的人,有賣紅丸的人,有拿回扣的人,但不能因此就說一切中國人,都在吃燕窩魚翅,賣紅丸,拿回扣一樣。要不然,一個鄭孝胥〔2〕,真可以把全副「王道」挑到滿洲去。
我們倒應該以最大多數為根據,說中國現在等於並沒有文字。
這樣的一個連文字也沒有的國度,是在一天一天的壞下去了。我想,這可以無須我舉例。
單在沒有文字這一點上,智識者是早就感到模胡的不安的。清末的辦白話報,五四時候的叫「文學革命」,就為此。但還只知道了文章難,沒有悟出中國等於並沒有文字。今年的提倡復興文言文,也為此,他明知道現在的機關槍是利器,卻因歷來偷懶,未曾振作,臨危又想僥倖,就只好夢想大刀隊成事了。
大刀隊的失敗已經顯然,只有兩年,已沒有誰來打九十九把鋼刀去送給軍隊〔3〕。但文言隊的顯出不中用來,是很慢,很隱的,它還有壽命。
和提倡文言文的開倒車相反,是目前的大眾語文的提倡,但也還沒有碰到根本的問題:中國等於並沒有文字。待到拉丁化的提議出現,這才抓住了解決問題的緊要關鍵。
反對,當然大大的要有的,特殊人物的成規,動他不得。格理萊〔4〕倡地動說,達爾文〔5〕說進化論,搖動了宗教,道德的基礎,被攻擊原是毫不足怪的;但哈飛〔6〕發見了血液在人身中環流,這和一切社會制度有什麼關係呢,卻也被攻擊了一世。然而結果怎樣?結果是:血液在人身中環流!
中國人要在這世界上生存,那些識得《十三經》的名目的學者,「燈紅」會對「酒綠」的文人,並無用處,卻全靠大家的切實的智力,是明明白白的。那麼,倘要生存,首先就必須除去阻礙傳布智力的結核:非語文和方塊字。如果不想大家來給舊文字做犧牲,就得犧牲掉舊文字。走那一面呢,這並非如冷笑家所指摘,只是拉丁化提倡者的成敗,乃是關於中國大眾的存亡的。要得實證,我看也不必等候怎麼久。
至於拉丁化的較詳的意見,我是大體和《自由談》連載的華圉作《門外文談》相近的,這裡不多說。我也同意於一切冷笑家所冷嘲的大眾語的前途的艱難;但以為即使艱難,也還要做;愈艱難,就愈要做。改革,是向來沒有一帆風順的,冷笑家的贊成,是在見了成效之後,如果不信,可看提倡白話文的當時。
九月二十四日。
CC
〔1〕本篇最初發表於一九三四年十月十三日上海《新生》周刊第一卷第三十六期,署名公汗。
〔2〕鄭孝胥(1860—1938)字蘇戡,福建閩侯人。清末曾任廣東按察使、布政使;辛亥革命後以「遺老」自居。一九三二年三月偽滿洲國成立後,他任國務總理兼文教部總長等偽職,鼓吹「王道政治」,充當日本帝國主義侵華的工具。
〔3〕關於打鋼刀送給軍隊事,據一九三三年四月十二日《申報》載:「二十九軍宋哲元血戰喜峰,大刀殺敵,震驚中外,茲有王述君定製大刀九十九柄,捐贈該軍。」參看《偽自由書·「以夷制夷」》。〔4〕格理萊(GGalileo,1564—1642)通譯伽利略,義大利物理學家、天文學家。他從一六○九年起自製望遠鏡觀察和研究天體,證實了哥白尼關於地球圍繞太陽旋轉的太陽中心說(地動說),推翻了以地球為宇宙中心的天動說,給予歐洲中世紀神權論以致命打擊,因此曾遭到羅馬教廷的迫害。
〔5〕達爾文(CRDarwin,1809—1882)英國生物學家,進化論的奠基者。他在一八五九年出版的《物種起源》一書中,提出以自然選擇為基礎的進化學說,摧毀了各種唯心的神造論、目的論和生物不變論,給宗教以嚴重的打擊。因此受到教權派和巴黎科學院的歧視和排斥。
〔6〕哈飛(WHarvey,1578—1657)通譯哈維,英國醫學家。他根據實驗研究證實了血液循環現象,為動物生理學和胚胎學的發展奠定了科學的基礎。 「連環圖畫」的擁護者,看現在的議論,是「啟蒙」之意居多的。
古人「左圖右史」,現在只剩下一句話,看不見真相了,宋元小說,有的是每頁上圖下說,卻至今還有存留,就是所謂「出相」;明清以來,有卷頭只畫書中人物的,稱為「繡像」。有畫每回故事的,稱為「全圖」。那目的,大概是在誘引未讀者的購讀,增加閱讀者的興趣和理解。
但民間另有一種《智燈難字》或《日用雜字》,是一字一像,兩相對照,雖可看圖,主意卻在幫助識字的東西,略加變通,便是現在的《看圖識字》。文字較多的是《聖諭像解》〔2〕,《二十四孝圖》〔3〕等,都是借圖畫以啟蒙,又因中國文字太難,只得用圖畫來濟文字之窮的產物。
「連環圖畫」便是取「出相」的格式,收《智燈難字》的功效的,倘要啟蒙,實在也是一種利器。
但要啟蒙,即必須能懂。懂的標準,當然不能俯就低能兒或白痴,但應該著眼於一般的大眾,譬如罷,中國畫是一向沒有陰影的,我所遇見的農民,十之九不贊成西洋畫及照相,他們說:人臉那有兩邊顏色不同的呢?西洋人的看畫,是觀者作為站在一定之處的,但中國的觀者,卻向不站在定點上,所以他說的話也是真實。那麼,作「連環圖畫」而沒有陰影,我以為是可以的;人物旁邊寫上名字,也可以的,甚至於表示做夢從人頭上放出一道毫光來,也無所不可。觀者懂得了內容之後,他就會自己刪去幫助理解的記號。這也不能謂之失真,因為觀者既經會得了內容,便是有了藝術上的真,倘必如實物之真,則人物只有二三寸,就不真了,而沒有和地球一樣大小的紙張,地球便無法繪畫。
艾思奇〔4〕先生說:「若能夠觸到大眾真正的切身問題,那恐怕愈是新的,才愈能流行。」這話也並不錯。不過要商量的是怎樣才能夠觸到,觸到之法,「懂」是最要緊的,而且能懂的圖畫,也可以仍然是藝術。
五月九日。
CC
〔1〕本篇最初發表於一九三四年五月十一日《中華日報·動向》,署名燕客。
〔2〕《聖諭像解》清代梁延年編,共二十卷。清康熙九年(1670)曾頒布「敦孝弟、篤宗族、和鄉黨、重農桑……」等「上諭」十六條,「以為化民成俗之本」。《聖諭像解》即根據這些「上諭」配圖和解說的書。編者在序文中說:「摹繪古人事跡於上諭之下,並將原文附載其後……且粗為解說,使易通曉。」
〔3〕《二十四孝圖》元代郭居敬輯錄古代所傳孝子二十四人的故事,編為《二十四孝》,後來的印本都配上圖畫,通稱《二十四孝圖》。
〔4〕艾思奇(1910—1966)雲南騰衝人,哲學家。他在發表於一九三四年五月六日《動向》的《連環圖畫還大有可為》中說:「我以為若有活生生的新內容新題材,則就要大膽地應用新的手法以求其儘可能的完善,大眾是決不會不被吸引的,若能夠觸到大眾真正的切身問題,那恐怕愈是新的,才愈能流行。藝術的可貴是在於能提高群眾的認識,決不是要迎合他們俗流的錯覺。」 第一篇《關於中國的兩三件事》,是應日本的改造社之託而寫的,原是日文,即於是年三月,登在《改造》〔1〕上,改題為《火,王道,監獄》。記得中國北方,曾有一種期刊譯載過這三篇,但在南方,卻只有林語堂,邵洵美,章克標三位所主編的雜誌《人言》上,曾用這為攻擊作者之具,其詳見於《准風月談》的後記中,茲不贅。
《糙鞋腳》是現代中國作家的短篇小說集,應伊羅生(HIsaacs)〔2〕先生之託,由我和茅盾先生選出,他更加選擇,譯成英文的。但至今好像還沒有出版。
《答曹聚仁先生信》原是我們的私人通信,不料竟在《社會月報》〔3〕上登出來了,這一登可是禍事非小,我就成為「替楊邨人氏打開場鑼鼓,誰說魯迅先生器量窄小呢」了。有八月三十一日《大晚報》副刊《火炬》〔4〕上的文章為證——
調和紹伯——讀《社會月報》八月號「中國人是善於調和的民族」——這話我從前還不大相信,因為那時我年紀還輕,閱歷不到,我自己是不大肯調和的,我就以為別人也和我一樣的不肯調和。
這觀念後來也稍稍改正了。那是我有一個親戚,在我故鄉兩個軍閥的政權爭奪戰中做了犧牲,我那時對於某軍閥雖無好感,卻因親戚之故也感著一種同仇敵愾,及至後來兩軍閥到了上海又很快的調和了,彼此過從頗密,我不覺為之呆然,覺得我們親戚假使僅僅是為著他的「政友」而死,他真是白死了。
後來又聽得廣東A君告訴我在兩廣戰爭後戰士們白骨在野碧血還腥的時候,兩軍主持的太太在香港寓樓時常一道打牌,親翱逾常,這更使我大徹大悟。
現在,我們更明白了,這是當然的事,不單是軍閥戰爭如此,帝國主義的分贓戰爭也作如是觀。老百姓整千整萬地做了炮灰,各國資本家卻可以聚首一堂舉著香檳相視而笑。什麼「軍閥主義」「民主主義」都成了騙人的話。
然而這是指那些軍閥資本家們「無原則的爭鬥」,若夫真理追求者的「有原則的爭鬥」應該不是這樣!
最近這幾年,青年們追隨著思想界的領袖們之後做了許多慘澹的努力,有的為著這還犧牲了寶貴的生命。個人的生命是可寶貴的,但一代的真理更可寶貴,生命犧牲了而真理昭然於天下,這死是值得的,就是不可以太打渾了水,把人家弄得不明不白。
專此布達,並請
撰安。
魯迅上。十一月十八日。
CC
〔1〕本篇最初發表於一九三四年十一月二十五日《中華日報》副刊《戲》周刊第十五期。
〔2〕《獨白》《戲》周刊第十四期(一九三四年十一月十八日)刊載的編者的話。其中說:「這一期上我們很抱憾的是魯迅先生對於阿Q劇本的意見並沒有來,只得待諸下期了。」〔3〕阿Q像《戲》周刊在發表《阿Q正傳》劇本時,從一九三四年九月起,同時刊載劇中人物的畫像。「頭上戴上一頂瓜皮小帽」
的阿Q像,葉靈鳳作,見該刊第十二期(十一月四日)。
〔4〕陳鐵耕木刻家。參看本卷第49頁注〔9〕。 中國現在的所謂中國字和中國文,已經不是中國大家的東西了。
古時候,無論那一國,能用文字的原是只有少數的人的,但到現在,教育普及起來,凡是稱為文明國者,文字已為大家所公有。但我們中國,識字的卻大概只占全人口的十分之二,能作文的當然還要少。這還能說文字和我們大家有關係麼?
也許有人要說,這十分之二的特別國民,是懷抱著中國文化,代表著中國大眾的。我覺得這話並不對。這樣的少數,並不足以代表中國人。正如中國人中,有吃燕窩魚翅的人,有賣紅丸的人,有拿回扣的人,但不能因此就說一切中國人,都在吃燕窩魚翅,賣紅丸,拿回扣一樣。要不然,一個鄭孝胥〔2〕,真可以把全副「王道」挑到滿洲去。
我們倒應該以最大多數為根據,說中國現在等於並沒有文字。
這樣的一個連文字也沒有的國度,是在一天一天的壞下去了。我想,這可以無須我舉例。
單在沒有文字這一點上,智識者是早就感到模胡的不安的。清末的辦白話報,五四時候的叫「文學革命」,就為此。但還只知道了文章難,沒有悟出中國等於並沒有文字。今年的提倡復興文言文,也為此,他明知道現在的機關槍是利器,卻因歷來偷懶,未曾振作,臨危又想僥倖,就只好夢想大刀隊成事了。
大刀隊的失敗已經顯然,只有兩年,已沒有誰來打九十九把鋼刀去送給軍隊〔3〕。但文言隊的顯出不中用來,是很慢,很隱的,它還有壽命。
和提倡文言文的開倒車相反,是目前的大眾語文的提倡,但也還沒有碰到根本的問題:中國等於並沒有文字。待到拉丁化的提議出現,這才抓住了解決問題的緊要關鍵。
反對,當然大大的要有的,特殊人物的成規,動他不得。格理萊〔4〕倡地動說,達爾文〔5〕說進化論,搖動了宗教,道德的基礎,被攻擊原是毫不足怪的;但哈飛〔6〕發見了血液在人身中環流,這和一切社會制度有什麼關係呢,卻也被攻擊了一世。然而結果怎樣?結果是:血液在人身中環流!
中國人要在這世界上生存,那些識得《十三經》的名目的學者,「燈紅」會對「酒綠」的文人,並無用處,卻全靠大家的切實的智力,是明明白白的。那麼,倘要生存,首先就必須除去阻礙傳布智力的結核:非語文和方塊字。如果不想大家來給舊文字做犧牲,就得犧牲掉舊文字。走那一面呢,這並非如冷笑家所指摘,只是拉丁化提倡者的成敗,乃是關於中國大眾的存亡的。要得實證,我看也不必等候怎麼久。
至於拉丁化的較詳的意見,我是大體和《自由談》連載的華圉作《門外文談》相近的,這裡不多說。我也同意於一切冷笑家所冷嘲的大眾語的前途的艱難;但以為即使艱難,也還要做;愈艱難,就愈要做。改革,是向來沒有一帆風順的,冷笑家的贊成,是在見了成效之後,如果不信,可看提倡白話文的當時。
九月二十四日。
CC
〔1〕本篇最初發表於一九三四年十月十三日上海《新生》周刊第一卷第三十六期,署名公汗。
〔2〕鄭孝胥(1860—1938)字蘇戡,福建閩侯人。清末曾任廣東按察使、布政使;辛亥革命後以「遺老」自居。一九三二年三月偽滿洲國成立後,他任國務總理兼文教部總長等偽職,鼓吹「王道政治」,充當日本帝國主義侵華的工具。
〔3〕關於打鋼刀送給軍隊事,據一九三三年四月十二日《申報》載:「二十九軍宋哲元血戰喜峰,大刀殺敵,震驚中外,茲有王述君定製大刀九十九柄,捐贈該軍。」參看《偽自由書·「以夷制夷」》。〔4〕格理萊(GGalileo,1564—1642)通譯伽利略,義大利物理學家、天文學家。他從一六○九年起自製望遠鏡觀察和研究天體,證實了哥白尼關於地球圍繞太陽旋轉的太陽中心說(地動說),推翻了以地球為宇宙中心的天動說,給予歐洲中世紀神權論以致命打擊,因此曾遭到羅馬教廷的迫害。
〔5〕達爾文(CRDarwin,1809—1882)英國生物學家,進化論的奠基者。他在一八五九年出版的《物種起源》一書中,提出以自然選擇為基礎的進化學說,摧毀了各種唯心的神造論、目的論和生物不變論,給宗教以嚴重的打擊。因此受到教權派和巴黎科學院的歧視和排斥。
〔6〕哈飛(WHarvey,1578—1657)通譯哈維,英國醫學家。他根據實驗研究證實了血液循環現象,為動物生理學和胚胎學的發展奠定了科學的基礎。 「連環圖畫」的擁護者,看現在的議論,是「啟蒙」之意居多的。
古人「左圖右史」,現在只剩下一句話,看不見真相了,宋元小說,有的是每頁上圖下說,卻至今還有存留,就是所謂「出相」;明清以來,有卷頭只畫書中人物的,稱為「繡像」。有畫每回故事的,稱為「全圖」。那目的,大概是在誘引未讀者的購讀,增加閱讀者的興趣和理解。
但民間另有一種《智燈難字》或《日用雜字》,是一字一像,兩相對照,雖可看圖,主意卻在幫助識字的東西,略加變通,便是現在的《看圖識字》。文字較多的是《聖諭像解》〔2〕,《二十四孝圖》〔3〕等,都是借圖畫以啟蒙,又因中國文字太難,只得用圖畫來濟文字之窮的產物。
「連環圖畫」便是取「出相」的格式,收《智燈難字》的功效的,倘要啟蒙,實在也是一種利器。
但要啟蒙,即必須能懂。懂的標準,當然不能俯就低能兒或白痴,但應該著眼於一般的大眾,譬如罷,中國畫是一向沒有陰影的,我所遇見的農民,十之九不贊成西洋畫及照相,他們說:人臉那有兩邊顏色不同的呢?西洋人的看畫,是觀者作為站在一定之處的,但中國的觀者,卻向不站在定點上,所以他說的話也是真實。那麼,作「連環圖畫」而沒有陰影,我以為是可以的;人物旁邊寫上名字,也可以的,甚至於表示做夢從人頭上放出一道毫光來,也無所不可。觀者懂得了內容之後,他就會自己刪去幫助理解的記號。這也不能謂之失真,因為觀者既經會得了內容,便是有了藝術上的真,倘必如實物之真,則人物只有二三寸,就不真了,而沒有和地球一樣大小的紙張,地球便無法繪畫。
艾思奇〔4〕先生說:「若能夠觸到大眾真正的切身問題,那恐怕愈是新的,才愈能流行。」這話也並不錯。不過要商量的是怎樣才能夠觸到,觸到之法,「懂」是最要緊的,而且能懂的圖畫,也可以仍然是藝術。
五月九日。
CC
〔1〕本篇最初發表於一九三四年五月十一日《中華日報·動向》,署名燕客。
〔2〕《聖諭像解》清代梁延年編,共二十卷。清康熙九年(1670)曾頒布「敦孝弟、篤宗族、和鄉黨、重農桑……」等「上諭」十六條,「以為化民成俗之本」。《聖諭像解》即根據這些「上諭」配圖和解說的書。編者在序文中說:「摹繪古人事跡於上諭之下,並將原文附載其後……且粗為解說,使易通曉。」
〔3〕《二十四孝圖》元代郭居敬輯錄古代所傳孝子二十四人的故事,編為《二十四孝》,後來的印本都配上圖畫,通稱《二十四孝圖》。
〔4〕艾思奇(1910—1966)雲南騰衝人,哲學家。他在發表於一九三四年五月六日《動向》的《連環圖畫還大有可為》中說:「我以為若有活生生的新內容新題材,則就要大膽地應用新的手法以求其儘可能的完善,大眾是決不會不被吸引的,若能夠觸到大眾真正的切身問題,那恐怕愈是新的,才愈能流行。藝術的可貴是在於能提高群眾的認識,決不是要迎合他們俗流的錯覺。」 第一篇《關於中國的兩三件事》,是應日本的改造社之託而寫的,原是日文,即於是年三月,登在《改造》〔1〕上,改題為《火,王道,監獄》。記得中國北方,曾有一種期刊譯載過這三篇,但在南方,卻只有林語堂,邵洵美,章克標三位所主編的雜誌《人言》上,曾用這為攻擊作者之具,其詳見於《准風月談》的後記中,茲不贅。
《糙鞋腳》是現代中國作家的短篇小說集,應伊羅生(HIsaacs)〔2〕先生之託,由我和茅盾先生選出,他更加選擇,譯成英文的。但至今好像還沒有出版。
《答曹聚仁先生信》原是我們的私人通信,不料竟在《社會月報》〔3〕上登出來了,這一登可是禍事非小,我就成為「替楊邨人氏打開場鑼鼓,誰說魯迅先生器量窄小呢」了。有八月三十一日《大晚報》副刊《火炬》〔4〕上的文章為證——
調和紹伯——讀《社會月報》八月號「中國人是善於調和的民族」——這話我從前還不大相信,因為那時我年紀還輕,閱歷不到,我自己是不大肯調和的,我就以為別人也和我一樣的不肯調和。
這觀念後來也稍稍改正了。那是我有一個親戚,在我故鄉兩個軍閥的政權爭奪戰中做了犧牲,我那時對於某軍閥雖無好感,卻因親戚之故也感著一種同仇敵愾,及至後來兩軍閥到了上海又很快的調和了,彼此過從頗密,我不覺為之呆然,覺得我們親戚假使僅僅是為著他的「政友」而死,他真是白死了。
後來又聽得廣東A君告訴我在兩廣戰爭後戰士們白骨在野碧血還腥的時候,兩軍主持的太太在香港寓樓時常一道打牌,親翱逾常,這更使我大徹大悟。
現在,我們更明白了,這是當然的事,不單是軍閥戰爭如此,帝國主義的分贓戰爭也作如是觀。老百姓整千整萬地做了炮灰,各國資本家卻可以聚首一堂舉著香檳相視而笑。什麼「軍閥主義」「民主主義」都成了騙人的話。
然而這是指那些軍閥資本家們「無原則的爭鬥」,若夫真理追求者的「有原則的爭鬥」應該不是這樣!
最近這幾年,青年們追隨著思想界的領袖們之後做了許多慘澹的努力,有的為著這還犧牲了寶貴的生命。個人的生命是可寶貴的,但一代的真理更可寶貴,生命犧牲了而真理昭然於天下,這死是值得的,就是不可以太打渾了水,把人家弄得不明不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