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頁
錢氏此書出版於本年九月,尚有上年十二月之跋記雲。
十二月二十九日,《大晚報》的《火炬》。
這篇大文,除用戚施先生的話,贊為「獨具隻眼」之外,是不能有第二句的。真「評」得連我自己也不想再說什麼話,「頹廢」了。然而我覺得它很有趣,所以特別的保存起來,也是以備「魯迅論」之一格。
最後是《大美晚報》,出台的又是曾經有過文字上的交涉的王平陵先生——
罵人與自供王平陵
學問之事,很不容易說,一般通材碩儒每不屑與後生小子道長論短,有所述作,無不譏為「淺薄無聊」;同樣,較有修養的年輕人,看著那般通材碩儒們言必稱蘇俄,文必宗普魯,亦頗覺得如嚼青梅,齒頰間酸不可耐。
世界上無論什麼紛爭,都有停止的可能,惟有人類思想的衝突,因為多半是近於意氣,斷沒有終止的時候的。有些人好像把毀謗人家故意找尋人家的錯誤當作是一種職業;而以直接否認一切就算是間接抬高自己的妙策了。至於自己究竟是什麼東西,那隻許他們自己知道,別人是不准過問的。其實,有時候這些人意在對人而發的陰險的暗示,倒並不適切;而正是他們自己的一篇不自覺的供狀。
聖經里好像有這樣一段傳說:一群街頭人捉著一個偷漢的yín婦,大家要把石塊打死她。耶穌說:「你們反省著!只有沒有犯過罪的人,才配打死這個yín婦。」群眾都羞愧地走開了。今之文壇,可不是這樣?自己偷了漢,偏要指說人家是yín婦。如同魯迅先生慣用的一句刻毒的評語,就就罵人是代表官方說話;我不知道他老先生是代表什麼「方」說話!
本來,不想說話的人,是無話可說;有話要說;有話要說的人誰也不會想到是代表那一方。魯迅先生常常「以己之心,度人之心」,未免「躬自薄而厚責於人」了。
像這樣的情形,文壇有的是,何止是魯迅先生。
十二月三十日,《大美晚報》的《火樹》。
記得在《偽自由書》里,我曾指王先生的高論為屬於「官方」〔15〕,這回就是對此而發的,但意義卻不大明白。由「自己偷了漢,偏要指說人家是yín婦」的話看起來;好像是說我倒是「官方」,而不知「有話要說的人誰也不會想到是代表那一方」的。所以如果想到了,那麼,說人反動的,他自己正是反動,說人匪徒的,他自己正是匪徒……且住,又是「刻毒的評語」了,耶穌不說過「你們反省著」〔16〕嗎?——為消災計,再添一條小尾:這壞習氣只以文壇為限,與官方無干。
王平陵先生是電影檢查會〔17〕的委員,我應該謹守小民的規矩。
真的且住。寫的和剪貼的,也就是自己的和別人的,化了大半夜工夫,恐怕又有八九千字了。這一條尾巴又並不小。
時光,是一天天的過去了,大大小小的事情,也跟著過去,不久就在我們的記憶上消亡;而且都是分散的,就我自己而論,沒有感到和沒有知道的事情真不知有多少。但即此寫了下來的幾十篇,加以排比,又用《後記》來補敘些因此而生的糾紛,同時也照見了時事,格局雖小,不也描出了或一形象了麼?——而現在又很少有肯低下他仰視莎士比亞,托爾斯泰的尊臉來,看看暗中,寫它幾句的作者。因此更使我要保存我的雜感,而且它也因此更能夠生存,雖然又因此更招人憎惡,但又在圍剿中更加生長起來了。嗚呼,「世無英雄,遂使豎子成名」〔18〕這是為我自己和中國的文壇,都應該悲憤的。
文壇上的事件還多得很:獻檢查之秘計,施離析之奇策,起謠諑兮中權〔19〕,藏真實兮心曲,立降幡於往年,溫故交於今日……然而都不是做這《准風月談》時期以內的事,在這裡也且不提及,或永不提及了。還是真的帶住罷,寫到我的背脊已經覺得有些痛楚的時候了!
一九三四年十月十六夜,魯迅記於上海。
〔1〕《社會新聞》參看本卷第182頁注〔2〕。該刊第五卷第十三期(一九三三年十一月九日)發表署名「莘」的《讀〈偽自由書〉書後》一文,攻擊魯迅說:「《偽自由書》,魯迅著,北新出版,實價七角。書呢,不貴,魯迅的作品,雖則已給《申報·自由談》用過一道,但你要曉得,這裡還有八千字的後記呢,就算單買後記,也值。並且你得明了魯迅先生出此一書的本意,是為那些寫在《自由談》的雜感嗎?決不是,他完全是為了這條尾巴,用來穩定他那文壇寶座的回馬槍。」
〔2〕《十日談》邵洵美等辦的一種文藝旬刊,一九三三年八月十日創刊,一九三四年十二月停刊。上海第一出版社發行。〔3〕「盛宮保」指盛宣懷,參看本卷第133頁注〔2〕。清廷曾授他「太子少保」官銜。一九一六年盛死後,他的家屬舉辦過轟動一時的「大出喪」。
〔4〕《中央日報》國民黨中央的機關報。一九二八年二月創刊,當時在南京出版。
〔5〕《改造》日本綜合性月刊,一九一九年四月創刊,改造社發行。一九五五年二月停刊。魯迅應改造社之約寫了《火》、《王道》、《監獄》三篇短論,發表於一九三四年三月出版的《改造》月刊。後收入《且介亭雜文》時,將三個短論組成一篇,題為《關於中國的兩三件事》。
〔6〕《人言》周刊,郭明等編輯,一九三四年二月創刊,上海第一出版社發行。《談監獄》載該刊第一卷第三期(一九三四年三月三日)。按章克標、邵洵美都是《人言》的「編輯同人」,作者在一九三四年六月二日致鄭振鐸信中曾提到「章(克標)編《人言》」的事,說:「章頗惡劣,因我在外國發表文章,而以軍事裁判暗示當局者,亦此人也。」
〔7〕丸造氏即內山完造,參看本卷第182頁注〔6〕。〔8〕貶落了黑詩人見邵洵美《現代美國詩壇概觀》一文,載《現代》第五卷第六期(一九三四年十月一日)「現代美國文學專號」。黑詩人,指美國黑人作家休士(L.Hughes1902—1967)。〔9〕《魯迅翁之笛》刊於《十日談》第八期(一九三三年十月二十日),署名靜(陳靜生)。畫中為魯迅吹笛,群鼠隨行。曹聚仁曾在《濤聲》第二卷第四十三期(一九三三年十一月四日)發表《魯迅翁之笛》一文,批評了這幅漫畫;接著漫畫作者在《十日談》第十一期發表《以不打官話為原則而致復濤聲》進行答辯。《濤聲》於一九三三年十一月因國民黨政府吊銷登記證而被迫停刊。〔10〕杜衡(1906—1964)原名戴克崇,筆名蘇汶、杜衡,浙江杭縣(今餘杭)人。三十年代以「第三種人」自居,攻擊左翼文藝運動,曾編輯《新文藝》、《現代》等刊物。
〔11〕現代「語錄體」指當時林語堂等提倡的模仿宋人《語錄》的文白夾雜的文字。
〔12〕武官們開的書店指上海神州國光社。該社在一九三一年後曾接受國民黨十九路軍將領陳銘樞等人的投資。〔13〕《大美晚報》一九二九年四月美國人在上海創辦的英文報紙。一九三三年一月起曾另出漢文版。一九四九年五月上海解放後停刊。
〔14〕托爾斯泰在一九○四年日俄戰爭時,寫了一封給俄國皇帝和日本皇帝的信(載於一九○四年六月二十七日英國《泰晤士報》,兩月後曾譯載於日本《平民新聞》),指斥他們發動戰爭的罪惡。又托爾斯泰很不滿意當時的教會(俄國人信奉的是希臘正教),在著作中常常猛烈地加以攻擊,他於一九○一年二月被教會正式除名。〔15〕見《偽自由書·不通兩種》附錄《官話而已》。〔16〕「你們反省著」或譯「你悔改吧」,是基督教《新約全書》中的話。
〔17〕電影檢查會一九三三年三月,國民黨政府成立由中央宣傳委員會領導的「中央電影檢查委員會」,是迫害左翼文藝運動的機構之一。
〔18〕「世無英雄,遂使豎子成名」語出《晉書·阮籍傳》:「(阮籍)嘗登廣武,觀楚漢戰處,嘆曰:『時無英雄,使豎子成名!』」豎子,對人的蔑稱,與「小子」相近。
〔19〕中權本指古代軍隊中主將所在的中軍。《左傳》宣公十二年有:「中權後勁。」晉代杜預註:「中軍制謀,後以精兵為殿。」這裡引申為政治中樞,是說當時一些文人在反動當局指使下進行造謠誣陷的陰謀活動。
十二月二十九日,《大晚報》的《火炬》。
這篇大文,除用戚施先生的話,贊為「獨具隻眼」之外,是不能有第二句的。真「評」得連我自己也不想再說什麼話,「頹廢」了。然而我覺得它很有趣,所以特別的保存起來,也是以備「魯迅論」之一格。
最後是《大美晚報》,出台的又是曾經有過文字上的交涉的王平陵先生——
罵人與自供王平陵
學問之事,很不容易說,一般通材碩儒每不屑與後生小子道長論短,有所述作,無不譏為「淺薄無聊」;同樣,較有修養的年輕人,看著那般通材碩儒們言必稱蘇俄,文必宗普魯,亦頗覺得如嚼青梅,齒頰間酸不可耐。
世界上無論什麼紛爭,都有停止的可能,惟有人類思想的衝突,因為多半是近於意氣,斷沒有終止的時候的。有些人好像把毀謗人家故意找尋人家的錯誤當作是一種職業;而以直接否認一切就算是間接抬高自己的妙策了。至於自己究竟是什麼東西,那隻許他們自己知道,別人是不准過問的。其實,有時候這些人意在對人而發的陰險的暗示,倒並不適切;而正是他們自己的一篇不自覺的供狀。
聖經里好像有這樣一段傳說:一群街頭人捉著一個偷漢的yín婦,大家要把石塊打死她。耶穌說:「你們反省著!只有沒有犯過罪的人,才配打死這個yín婦。」群眾都羞愧地走開了。今之文壇,可不是這樣?自己偷了漢,偏要指說人家是yín婦。如同魯迅先生慣用的一句刻毒的評語,就就罵人是代表官方說話;我不知道他老先生是代表什麼「方」說話!
本來,不想說話的人,是無話可說;有話要說;有話要說的人誰也不會想到是代表那一方。魯迅先生常常「以己之心,度人之心」,未免「躬自薄而厚責於人」了。
像這樣的情形,文壇有的是,何止是魯迅先生。
十二月三十日,《大美晚報》的《火樹》。
記得在《偽自由書》里,我曾指王先生的高論為屬於「官方」〔15〕,這回就是對此而發的,但意義卻不大明白。由「自己偷了漢,偏要指說人家是yín婦」的話看起來;好像是說我倒是「官方」,而不知「有話要說的人誰也不會想到是代表那一方」的。所以如果想到了,那麼,說人反動的,他自己正是反動,說人匪徒的,他自己正是匪徒……且住,又是「刻毒的評語」了,耶穌不說過「你們反省著」〔16〕嗎?——為消災計,再添一條小尾:這壞習氣只以文壇為限,與官方無干。
王平陵先生是電影檢查會〔17〕的委員,我應該謹守小民的規矩。
真的且住。寫的和剪貼的,也就是自己的和別人的,化了大半夜工夫,恐怕又有八九千字了。這一條尾巴又並不小。
時光,是一天天的過去了,大大小小的事情,也跟著過去,不久就在我們的記憶上消亡;而且都是分散的,就我自己而論,沒有感到和沒有知道的事情真不知有多少。但即此寫了下來的幾十篇,加以排比,又用《後記》來補敘些因此而生的糾紛,同時也照見了時事,格局雖小,不也描出了或一形象了麼?——而現在又很少有肯低下他仰視莎士比亞,托爾斯泰的尊臉來,看看暗中,寫它幾句的作者。因此更使我要保存我的雜感,而且它也因此更能夠生存,雖然又因此更招人憎惡,但又在圍剿中更加生長起來了。嗚呼,「世無英雄,遂使豎子成名」〔18〕這是為我自己和中國的文壇,都應該悲憤的。
文壇上的事件還多得很:獻檢查之秘計,施離析之奇策,起謠諑兮中權〔19〕,藏真實兮心曲,立降幡於往年,溫故交於今日……然而都不是做這《准風月談》時期以內的事,在這裡也且不提及,或永不提及了。還是真的帶住罷,寫到我的背脊已經覺得有些痛楚的時候了!
一九三四年十月十六夜,魯迅記於上海。
〔1〕《社會新聞》參看本卷第182頁注〔2〕。該刊第五卷第十三期(一九三三年十一月九日)發表署名「莘」的《讀〈偽自由書〉書後》一文,攻擊魯迅說:「《偽自由書》,魯迅著,北新出版,實價七角。書呢,不貴,魯迅的作品,雖則已給《申報·自由談》用過一道,但你要曉得,這裡還有八千字的後記呢,就算單買後記,也值。並且你得明了魯迅先生出此一書的本意,是為那些寫在《自由談》的雜感嗎?決不是,他完全是為了這條尾巴,用來穩定他那文壇寶座的回馬槍。」
〔2〕《十日談》邵洵美等辦的一種文藝旬刊,一九三三年八月十日創刊,一九三四年十二月停刊。上海第一出版社發行。〔3〕「盛宮保」指盛宣懷,參看本卷第133頁注〔2〕。清廷曾授他「太子少保」官銜。一九一六年盛死後,他的家屬舉辦過轟動一時的「大出喪」。
〔4〕《中央日報》國民黨中央的機關報。一九二八年二月創刊,當時在南京出版。
〔5〕《改造》日本綜合性月刊,一九一九年四月創刊,改造社發行。一九五五年二月停刊。魯迅應改造社之約寫了《火》、《王道》、《監獄》三篇短論,發表於一九三四年三月出版的《改造》月刊。後收入《且介亭雜文》時,將三個短論組成一篇,題為《關於中國的兩三件事》。
〔6〕《人言》周刊,郭明等編輯,一九三四年二月創刊,上海第一出版社發行。《談監獄》載該刊第一卷第三期(一九三四年三月三日)。按章克標、邵洵美都是《人言》的「編輯同人」,作者在一九三四年六月二日致鄭振鐸信中曾提到「章(克標)編《人言》」的事,說:「章頗惡劣,因我在外國發表文章,而以軍事裁判暗示當局者,亦此人也。」
〔7〕丸造氏即內山完造,參看本卷第182頁注〔6〕。〔8〕貶落了黑詩人見邵洵美《現代美國詩壇概觀》一文,載《現代》第五卷第六期(一九三四年十月一日)「現代美國文學專號」。黑詩人,指美國黑人作家休士(L.Hughes1902—1967)。〔9〕《魯迅翁之笛》刊於《十日談》第八期(一九三三年十月二十日),署名靜(陳靜生)。畫中為魯迅吹笛,群鼠隨行。曹聚仁曾在《濤聲》第二卷第四十三期(一九三三年十一月四日)發表《魯迅翁之笛》一文,批評了這幅漫畫;接著漫畫作者在《十日談》第十一期發表《以不打官話為原則而致復濤聲》進行答辯。《濤聲》於一九三三年十一月因國民黨政府吊銷登記證而被迫停刊。〔10〕杜衡(1906—1964)原名戴克崇,筆名蘇汶、杜衡,浙江杭縣(今餘杭)人。三十年代以「第三種人」自居,攻擊左翼文藝運動,曾編輯《新文藝》、《現代》等刊物。
〔11〕現代「語錄體」指當時林語堂等提倡的模仿宋人《語錄》的文白夾雜的文字。
〔12〕武官們開的書店指上海神州國光社。該社在一九三一年後曾接受國民黨十九路軍將領陳銘樞等人的投資。〔13〕《大美晚報》一九二九年四月美國人在上海創辦的英文報紙。一九三三年一月起曾另出漢文版。一九四九年五月上海解放後停刊。
〔14〕托爾斯泰在一九○四年日俄戰爭時,寫了一封給俄國皇帝和日本皇帝的信(載於一九○四年六月二十七日英國《泰晤士報》,兩月後曾譯載於日本《平民新聞》),指斥他們發動戰爭的罪惡。又托爾斯泰很不滿意當時的教會(俄國人信奉的是希臘正教),在著作中常常猛烈地加以攻擊,他於一九○一年二月被教會正式除名。〔15〕見《偽自由書·不通兩種》附錄《官話而已》。〔16〕「你們反省著」或譯「你悔改吧」,是基督教《新約全書》中的話。
〔17〕電影檢查會一九三三年三月,國民黨政府成立由中央宣傳委員會領導的「中央電影檢查委員會」,是迫害左翼文藝運動的機構之一。
〔18〕「世無英雄,遂使豎子成名」語出《晉書·阮籍傳》:「(阮籍)嘗登廣武,觀楚漢戰處,嘆曰:『時無英雄,使豎子成名!』」豎子,對人的蔑稱,與「小子」相近。
〔19〕中權本指古代軍隊中主將所在的中軍。《左傳》宣公十二年有:「中權後勁。」晉代杜預註:「中軍制謀,後以精兵為殿。」這裡引申為政治中樞,是說當時一些文人在反動當局指使下進行造謠誣陷的陰謀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