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頁
試燒酒法,以缸一隻猛注酒於中,視其上面浮花,頃刻迸散淨盡者為活酒,味佳,花浮水面不動者為死酒,味減。EE
〔1〕本篇錄自周作人《關於魯迅》一文(見一九三七年三月上海宇宙風社出版的《瓜豆集》),作於一八九八年,戛劍生,魯迅早年的別號。
〔2〕秋油醬油。
〔3〕《山家清供》宋代林洪著,二卷,是一部關於烹飪的書。〔4〕梯英語tea的音譯。 世界上版畫出現得最早的是中國〔2〕,或者刻在石頭上,給人模拓,或者刻在木版上,分布人間。後來就推廣而為書籍的繡像〔3〕,單張的花紙,給愛好圖畫的人更容易看見,一直到新的印刷術傳進了中國,這才漸漸的歸於消亡。
歐洲的版畫,最初也是或用作插畫,或印成單張,和中國一樣的。製作的時候,也是畫手一人,刻手一人,印手又是另一人,和中國一樣的。大家雖然藉此娛目賞心,但並不看作藝術,也和中國一樣。但到十九世紀末,風氣改變了,許多有名的藝術家,都來自己動手,用刀代了筆,自畫,自刻,自印,使它確然成為一種藝術品,而給人賞鑒的量,卻比單能成就一張的油畫之類還要多。這種藝術,現在謂之「創作版畫」,以別於古時的木刻,也有人稱之為「雕刀藝術」。但中國注意於這種藝術的人,向來是很少的。去年雖然開過一個小小的展覽會〔4〕,而至今並無繼起。近聞有德國的愛好美術的人們,已籌備開一「創作版畫展覽會」。其版類有木,有石,有銅。其作家都是現代德國的,或寓居德國的各國的名手,有許多還是已經跨進美術史里去了的人們。例如亞爾啟本珂(Archipenko),珂珂式加(O.Kokoschka),法寧該爾(L.Feininger),沛息斯坦因(M.Pechstein)〔5〕,都是只要知道一點現代藝術的人,就很熟識的人物。此外還有當表現派文學運動〔6〕之際,和文學家一同協力的霍夫曼(L.vonHofmann),梅特那(L.Meidner)〔7〕的作品。至於新的戰鬥的作家如珂勒惠支夫人(K.Kollwitz),格羅斯(G.Grosz),梅斐爾德(C.Meffert)〔8〕,那是連留心文學的人也就知道,更可以無須多說的了。
這展覽會裡,連上述各家以及別的作者的版畫,聞共有百餘幅之多,大者至二三尺,且都有作者親筆的署名,和翻印的畫片,簡直有天淵之別,是很值得美術學生和愛好美術者的研究的。
EE
〔1〕本篇最初發表於一九三一年十二月七日《文藝新聞》第三十九號,署名樂賁。
德國作家版畫展,德國漢堡嘉夫人於一九三一年底籌辦,次年五、六月間在上海展出。魯迅曾為它提供展品和鏡框。漢堡嘉夫人(MrsHamburger),當時僑居上海,開設瀛環圖書公司。〔2〕版畫出現得最早的是中國遠在漢代,我國就產生了具有版畫性質和特點的石刻畫像。至唐代出現了《金剛經》扉畫《佛在給孤獨園說法圖》(刊印於咸通九年,即公元八六八年)等優秀木刻版畫,比歐洲現存的十五世紀初的木刻聖母像要早幾百年。〔3〕繡像指明清以來印在通俗小說卷頭的書中人物的白描像。
〔4〕指一九三○年十月魯迅與日本內山完造在上海合辦的版畫展覽會,共展出蘇、德等國作品七十餘幅。
〔5〕亞爾啟本珂(1887—1964)美國雕刻家、畫家,原籍俄國,曾在德國從事美術活動。珂珂式加(1886—?),奧地利畫家、戲劇家,一九○八年僑居德國。法寧該爾(1871—1956),美國畫家、雕刻家和音樂家,大部分時間住在德國。沛息斯坦因(1881—1955),德國畫家。
〔6〕表現派文學運動二十世紀初流行於德國和奧地利的資產階級文藝流派。它對資本主義黑暗現實帶有盲目的反抗情緒,強調錶現自我感受,認為主觀是唯一的真實,漠視現實生活,反對藝術的目的性。這一流派的出現,是帝國主義時期資產階級文化危機的反映。〔7〕霍夫曼(1861—1945)德國畫家、版畫家。梅特那(1884—1966),德國畫家。
〔8〕格羅斯(1893—1959)德國畫家,後移居美國。梅斐爾德,德國版畫家。 諸位讀者先生:
《北新》〔2〕第三卷第二號的插圖,還是《美術史潮論》上的插圖,那「羅蘭珊〔3〕:《女》」及「萊什〔4〕:《朝餐》」,畫和題目互錯了,請自行改正,或心照。
順便還要附告幾位先生們:著作「落伍」,翻譯錯誤,是我的責任。其餘如書籍缺頁,定刊物後改換地址,郵購刊物回件和原單不符,某某殊為可惡之類,我都管不著的,希徑與書店直接交涉為感。
一月二十八日,魯迅。
EE
〔1〕本篇最初發表於一九二九年二月十六日《北新》半月刊第三卷第四號。
〔2〕《北新》綜合性雜誌,北新書局出版。一九二六年七月創刊於上海。初為周刊,孫福熙主編;一九二七年十一月第二卷第一號起改為半月刊,潘梓年等主編。一九三○年十二月出至第四卷第二十四期停刊。
〔3〕羅蘭珊(M.Laurencin,1885—?)十九世紀法國畫家。〔4〕萊什(F.Leger,1881—1955)法國畫家。 「爆竹一聲除舊,桃符萬戶更新。」過了一夜,又是一年,人既突變為新人,文也突進為新文了。多種刊物,聞又大加改革,煥然一新,內容既豐,外面更美,以在報答惠顧諸君之雅意。惟敝志原落後方,自仍故態,本卷之內,一切如常,雖能說也要突飛,但其實並無把握。為辯解起見,只好說自信未曾偷懶於舊年,所以也無從振作於新歲而已。倘讀者諸君以為尚無不可,仍要看看,那是我們非常滿意的,於是就要——敬賀新禧了!
奔流社〔2〕同人
EE
〔1〕本篇最初發表於一九二八年十二月三十日上海《奔流》月刊第一卷第七期。
〔2〕奔流社即《奔流》月刊社。《奔流》,文藝刊物,魯迅、郁達夫編輯,一九二八年六月二十日創刊於上海,一九二九年十二月二十日出至第二卷第五期停刊。 張靜廬先生《我為什麼刊行本叢書》〔2〕云: 本叢書之刊行,得周作人沈啟無諸先生之推薦書目,介紹善本,盛情可感。 施蟄存先生之主持一切,奔走接洽; 施蟄存先生《編印中國文學珍本叢書緣起》〔3〕云: 余既不能為達官貴人,教授學者效牛馬走〔4〕,則何如為白屋寒儒,青燈下士修兒孫福乎?
這裡的 走 和 教授學者 ,與眾不同,也都是 珍本 。
EE
〔1〕本篇最初發表於一九三五年九月五日《太白》半月刊第二卷第十二期 掂斤簸兩 欄,署名直入。
〔2〕張靜廬(1898 1969)浙江慈谿人。曾在上海光華書局、現代書局任職,一九三四年五月創辦上海雜誌公司。他所寫的《我為什麼刊印本叢書》曾刊載於《讀書生活》第二卷第八期(一九三五年八月)。本叢書,指《中國文學珍本叢書》,施蟄存主編,上海雜誌公司出版。一九三五年九月開始印行,共出五十種。〔3〕施蟄存江蘇松江(今屬上海)人,作家,曾任《現代》、《文藝風景》主編。他的《編印中國文學珍本叢書緣起》,也刊載於《讀書生活》第二卷第八期。
〔4〕牛馬走漢代司馬遷在《報任少卿書》(見《文選》卷四十一)中自稱 太史公牛馬走 。唐代李善註: 走,猶仆也,言己為太史公掌牛馬之仆。
〔1〕本篇錄自周作人《關於魯迅》一文(見一九三七年三月上海宇宙風社出版的《瓜豆集》),作於一八九八年,戛劍生,魯迅早年的別號。
〔2〕秋油醬油。
〔3〕《山家清供》宋代林洪著,二卷,是一部關於烹飪的書。〔4〕梯英語tea的音譯。 世界上版畫出現得最早的是中國〔2〕,或者刻在石頭上,給人模拓,或者刻在木版上,分布人間。後來就推廣而為書籍的繡像〔3〕,單張的花紙,給愛好圖畫的人更容易看見,一直到新的印刷術傳進了中國,這才漸漸的歸於消亡。
歐洲的版畫,最初也是或用作插畫,或印成單張,和中國一樣的。製作的時候,也是畫手一人,刻手一人,印手又是另一人,和中國一樣的。大家雖然藉此娛目賞心,但並不看作藝術,也和中國一樣。但到十九世紀末,風氣改變了,許多有名的藝術家,都來自己動手,用刀代了筆,自畫,自刻,自印,使它確然成為一種藝術品,而給人賞鑒的量,卻比單能成就一張的油畫之類還要多。這種藝術,現在謂之「創作版畫」,以別於古時的木刻,也有人稱之為「雕刀藝術」。但中國注意於這種藝術的人,向來是很少的。去年雖然開過一個小小的展覽會〔4〕,而至今並無繼起。近聞有德國的愛好美術的人們,已籌備開一「創作版畫展覽會」。其版類有木,有石,有銅。其作家都是現代德國的,或寓居德國的各國的名手,有許多還是已經跨進美術史里去了的人們。例如亞爾啟本珂(Archipenko),珂珂式加(O.Kokoschka),法寧該爾(L.Feininger),沛息斯坦因(M.Pechstein)〔5〕,都是只要知道一點現代藝術的人,就很熟識的人物。此外還有當表現派文學運動〔6〕之際,和文學家一同協力的霍夫曼(L.vonHofmann),梅特那(L.Meidner)〔7〕的作品。至於新的戰鬥的作家如珂勒惠支夫人(K.Kollwitz),格羅斯(G.Grosz),梅斐爾德(C.Meffert)〔8〕,那是連留心文學的人也就知道,更可以無須多說的了。
這展覽會裡,連上述各家以及別的作者的版畫,聞共有百餘幅之多,大者至二三尺,且都有作者親筆的署名,和翻印的畫片,簡直有天淵之別,是很值得美術學生和愛好美術者的研究的。
EE
〔1〕本篇最初發表於一九三一年十二月七日《文藝新聞》第三十九號,署名樂賁。
德國作家版畫展,德國漢堡嘉夫人於一九三一年底籌辦,次年五、六月間在上海展出。魯迅曾為它提供展品和鏡框。漢堡嘉夫人(MrsHamburger),當時僑居上海,開設瀛環圖書公司。〔2〕版畫出現得最早的是中國遠在漢代,我國就產生了具有版畫性質和特點的石刻畫像。至唐代出現了《金剛經》扉畫《佛在給孤獨園說法圖》(刊印於咸通九年,即公元八六八年)等優秀木刻版畫,比歐洲現存的十五世紀初的木刻聖母像要早幾百年。〔3〕繡像指明清以來印在通俗小說卷頭的書中人物的白描像。
〔4〕指一九三○年十月魯迅與日本內山完造在上海合辦的版畫展覽會,共展出蘇、德等國作品七十餘幅。
〔5〕亞爾啟本珂(1887—1964)美國雕刻家、畫家,原籍俄國,曾在德國從事美術活動。珂珂式加(1886—?),奧地利畫家、戲劇家,一九○八年僑居德國。法寧該爾(1871—1956),美國畫家、雕刻家和音樂家,大部分時間住在德國。沛息斯坦因(1881—1955),德國畫家。
〔6〕表現派文學運動二十世紀初流行於德國和奧地利的資產階級文藝流派。它對資本主義黑暗現實帶有盲目的反抗情緒,強調錶現自我感受,認為主觀是唯一的真實,漠視現實生活,反對藝術的目的性。這一流派的出現,是帝國主義時期資產階級文化危機的反映。〔7〕霍夫曼(1861—1945)德國畫家、版畫家。梅特那(1884—1966),德國畫家。
〔8〕格羅斯(1893—1959)德國畫家,後移居美國。梅斐爾德,德國版畫家。 諸位讀者先生:
《北新》〔2〕第三卷第二號的插圖,還是《美術史潮論》上的插圖,那「羅蘭珊〔3〕:《女》」及「萊什〔4〕:《朝餐》」,畫和題目互錯了,請自行改正,或心照。
順便還要附告幾位先生們:著作「落伍」,翻譯錯誤,是我的責任。其餘如書籍缺頁,定刊物後改換地址,郵購刊物回件和原單不符,某某殊為可惡之類,我都管不著的,希徑與書店直接交涉為感。
一月二十八日,魯迅。
EE
〔1〕本篇最初發表於一九二九年二月十六日《北新》半月刊第三卷第四號。
〔2〕《北新》綜合性雜誌,北新書局出版。一九二六年七月創刊於上海。初為周刊,孫福熙主編;一九二七年十一月第二卷第一號起改為半月刊,潘梓年等主編。一九三○年十二月出至第四卷第二十四期停刊。
〔3〕羅蘭珊(M.Laurencin,1885—?)十九世紀法國畫家。〔4〕萊什(F.Leger,1881—1955)法國畫家。 「爆竹一聲除舊,桃符萬戶更新。」過了一夜,又是一年,人既突變為新人,文也突進為新文了。多種刊物,聞又大加改革,煥然一新,內容既豐,外面更美,以在報答惠顧諸君之雅意。惟敝志原落後方,自仍故態,本卷之內,一切如常,雖能說也要突飛,但其實並無把握。為辯解起見,只好說自信未曾偷懶於舊年,所以也無從振作於新歲而已。倘讀者諸君以為尚無不可,仍要看看,那是我們非常滿意的,於是就要——敬賀新禧了!
奔流社〔2〕同人
EE
〔1〕本篇最初發表於一九二八年十二月三十日上海《奔流》月刊第一卷第七期。
〔2〕奔流社即《奔流》月刊社。《奔流》,文藝刊物,魯迅、郁達夫編輯,一九二八年六月二十日創刊於上海,一九二九年十二月二十日出至第二卷第五期停刊。 張靜廬先生《我為什麼刊行本叢書》〔2〕云: 本叢書之刊行,得周作人沈啟無諸先生之推薦書目,介紹善本,盛情可感。 施蟄存先生之主持一切,奔走接洽; 施蟄存先生《編印中國文學珍本叢書緣起》〔3〕云: 余既不能為達官貴人,教授學者效牛馬走〔4〕,則何如為白屋寒儒,青燈下士修兒孫福乎?
這裡的 走 和 教授學者 ,與眾不同,也都是 珍本 。
EE
〔1〕本篇最初發表於一九三五年九月五日《太白》半月刊第二卷第十二期 掂斤簸兩 欄,署名直入。
〔2〕張靜廬(1898 1969)浙江慈谿人。曾在上海光華書局、現代書局任職,一九三四年五月創辦上海雜誌公司。他所寫的《我為什麼刊印本叢書》曾刊載於《讀書生活》第二卷第八期(一九三五年八月)。本叢書,指《中國文學珍本叢書》,施蟄存主編,上海雜誌公司出版。一九三五年九月開始印行,共出五十種。〔3〕施蟄存江蘇松江(今屬上海)人,作家,曾任《現代》、《文藝風景》主編。他的《編印中國文學珍本叢書緣起》,也刊載於《讀書生活》第二卷第八期。
〔4〕牛馬走漢代司馬遷在《報任少卿書》(見《文選》卷四十一)中自稱 太史公牛馬走 。唐代李善註: 走,猶仆也,言己為太史公掌牛馬之仆。